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篇: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

       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

       音乐新课程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结合音乐教育的特性制定的符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发展需要的课程,它由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组成,主要理念如下: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的不同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本身而并非单一关注结果。3. 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者主要通过聆听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音乐的这种特殊性根源于音乐特殊的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它以乐音为材料作用于人的听觉,可以直接传达和表现音乐家感情的起伏,变化和波动。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音乐作品是可以透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的。此外,音乐还有一个特点即非语义性。其形象的不确定性、非语义性、多义性和朦胧性,既是它的局限,又是它的长处,它为听众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留下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从而可以获得更加丰富隽永的审美感受。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含了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内部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同类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跨专业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4.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多元文化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5.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第二篇: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

       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第三篇:课程总目标及基本理念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说课标说教

       西固镇初级中学

       权辉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数学人教版人教版,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展开,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标:

       一、课程总目标及基本理念

       (一)课程总目标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与人类及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数学课程提倡的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的发展要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反映,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强调数学与其他科学融合,数学是工具学科,其实哪一个学科都离不开数学,物理、化学自不用说,就说法律吧,它要求语言严密,逻辑性强。在数学当中的几何推理就是在锻炼这方面的能力。所以说数学和其他学科是不可分的,也就是说生活当中处处都有数学。

       4、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5、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课程标准对本学年质与量的要求及落实实施

       1、数与代数

       在本学年中,学生将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性质类比。通过多次重复性的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类比的数学方法。从而深刻的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

       2、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年中,学生将探索圆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旋转、相似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图,发展空间观念。

       推理与论证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探索圆的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与掌握了一定的图形性质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的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圆基本性质,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感受公理化思想。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应注重对证明本身的理解,而不追求证明的数量和技巧,证明的要求控制在《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3、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年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应注重使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应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应加强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应避免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变成数字运算的练习,对有关术语不要求进行严格表述。

       4、课题学习

       在本学年中,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下面我再来说一下,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个质与量的要求 那究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去实现这样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呢?我想只有通过对教材内容和结构做出合理的调整,并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实际操作。才能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上,从简单的认知的量的学习到达掌握、理解、灵活运用的质的飞跃。例如:在将二次函数这一章时,我对教材做了一定的处理,第一节上了二次函数的概念感受课;第二节就教画图,熟悉二次函数的各种形式的做图;第三节课让学生根据y=ax2的图形充分观察感受、弄清二次函数最基本形式y=ax2的性质;第四节课根据第二节课所画的图形再从看图中总结出其他类型的二次函数的性质,并让学生充分观察了其他类型函数跟基本形式y=ax2的联系;第五节课让学生根据第四节课中的发现,根据函数画草图来应用性质。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掌握了,而且还能灵活运用了。我认为这样一个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就是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说教材:

       三、编写意图

       1、教科书内容全面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习。

       2、以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教师营造教学创新的氛围,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3、教科书从内容方面全面体现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反映我国数学教育改革实验的优秀成果,并且在教材的编写上添加了一些数学史,并吸取了国外数学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

       4、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体例安排

       1、每章均配有为教师导入新课、学生预习所用的引人入胜的章前图和引言,例如:学习“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从一个斜抛物体(例如高尔夫球)的飞行高度问题入手,以给出二次函数的函数值反过来求自变量的值的形式,用函数观点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几种不同情况,最后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并介绍了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很快在前言中找到了答案。激动的他们迫切地要学习每章安排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活动,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发展;章后安排了小结,包括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和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利于学生复习本单元的重难点,也益于他们找到掌握不到位的知识。

       2、正文设置“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和交流的空间; 例如:学习“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安排了三个探究性问题,以商品价格、磁盘存储量和拱桥桥洞的有关问题为背景,运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即列出函数关系式,进而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研究问题的解法。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认识再提高一步,从而提高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安排“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选学内容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认识、了解数学发展史、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章后安排了供课上使用的练习题,供课内或课外作业选用的习题;供全章复习时选用的复习题。分类分层体现知识的应用性。五、九年级的教材所蕴含的三大体系

       1、知识体系:九年级数学教材在知识体系上综合安排课程标准规定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几部分教学内容。其中”数与代数”包含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三个部分。“空间与图形”包含旋转和圆、相似、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五部分内容。在内容编排上力求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顺序相协调,强化了代数、几何知识的互补作用。这样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数形结合和代数与几何的互为应用,强化了代数、几何的互补性。

       2、能力体系: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的过程,从而理解基本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更清晰的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3、价值体系:学生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认识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及结论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习惯,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说教材内容和逻辑线索

       教材内容

       九年级教材包含“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领域,共9章内容,上册5章,下册4章。其内容见知识树

       说建议:

       七、说教材整合

       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在“旋转”一章安排了综合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的内容。在“圆”一章,圆的有关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讨论,实际上也是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注意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新内容,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八、站在整个初中学段的角度该怎样处理这套教材

       如果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在处理教材时我将注意以下四点:

       1、简约——化难为易,易于理解 就是教师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2、扩充——多向思维,开拓思路

       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增加。

       3、探究——以疑促思,体验感悟

       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和处理,使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更具有探究性。

       4、拓展——扩展课外,延伸社会

       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做到课堂向课前延伸,向课后拓展,向大自然、社会和家庭开放,努力促进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

       总而言之: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内容+好的呈现形式+好的教学方法

       我相信,随着本教材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使用,广大同仁们对她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更加趋向科学。谢谢大家!

第四篇: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

       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

       一、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五)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二、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设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时,将科学探究纳人“课程内容”。本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索。本标准对这些要素分别提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根据物理学的内涵,本标准以“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为“课程内容”中“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对全体初中学生应掌握的物理内容提出了要求。每个一级主题含有若干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又含有若干三级主题。这些三级主题综合融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为进一步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在科学内容中增设了样例和活动建议,它们不是硬性要求的内容,而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科学内容中三级主题的具体含义。本标准还提出了实施建议,以便教师进一步参考。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6、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⑴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标的各个部分,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⑵突破学科中心。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⑶改善学习方式。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⑷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⑸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课标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面对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7、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与基本追求是什么? 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 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

       8、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 ⑴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⑵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⑶教学不仅要注重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结论),更要注重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即学生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的过程。

       ⑷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9、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⑴学生是发展的人。即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⑵学生是独特的人。即学生是完整的人,又是有自身独特性的人,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即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责权主体。

       1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哪些转变?

       ⑴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①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⑵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即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⑶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即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

       ⑷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即教师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11、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什么?

       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美每一位学生; ⑵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⑶在对待自我上,强调教学反思;

       ⑷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相互沟通与合作。

       1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其基本特征有:

       ⑴主动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而言,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⑵独立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而言,即我能学。

       ⑶独特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对应于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而言,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⑷体验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操作和实践与探究,使学习不再是认知与理性范畴,而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⑸问题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13、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⑴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⑵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⑶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⑷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⑸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4、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⑴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⑵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15、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⑴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⑵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⑶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16、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⑴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⑵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7、什么叫校本研究(校本教研)?它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载体,以学校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活动。其基本理念是: ⑴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⑵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这一命题昭示着课堂观的重建: ①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②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③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④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用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⑶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研究)。其特征是: ①主动性

       ②反思性

       ③日常性

       18、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②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③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19、校本研究的基本过程(流程)是什么? ⑴问题(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⑵设计(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⑶行动(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⑷总结(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总结)20、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⑴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

       ⑵课堂人种志研究。课堂人种志主要关注课堂中师生的具体交互作用,了解教室内部的生活及其意义,是一种微观的研究。

       ⑶个案研究。它是针对单一个体现某种情境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的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

       21、校本培训要注意哪些问题?

       ⑴注重校本培训的科学化。首先,要倡导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即课前统一策划,课后集体反思。其次,要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坚持实行“六个一”的教学管理(①教研组每周至少有一节展示课;②老师每周至少听他人一节课;③教师每周至少写一节课的课后反思;④教师每月交流一篇精品教学案例;⑤每学期对家长组织一次课堂教学交流活动;⑥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再次,开展“导师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带头作用。

       ⑵注重培训内容的多样化。一是师德师风培训;二是教育理论培训;三是课程标准培训;四是教材培训;五是教学基本功培训;六是信息技术培训。

       ⑶注重培训模式的多元化。一是现场诊断式;二是专题讲座式;三是示范——模仿式(适用于新教师和教学技能亟待提高的教师);四是研训互动式;五是课题驱动式;六是案例讨论式。⑷注重培训手段的网络化。

       22、怎样理解三级课程?

       三级课程指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们是一个管理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课程形态。⑴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⑵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⑶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3、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是校本课程吗?

       校本课程是对原来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那些由学校经过一定的合理性论证和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可以纳入校本课程;那些随意性很强,无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特别是无视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课”、“选修课”还不能说是校本课程。

       24、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

       25、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如何开发和利用?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

       ⑴图书馆。可以考虑采取学校和图书馆建立联系的做法,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也可以在学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⑵科技馆。可以考虑选择较为典型的科技馆作为样本,运用现代信息和媒体技术,如制作成光盘或通过上网等途径,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加强学生对校内教学科目,如科学、自然、地理等课程的直观和形象的理解,为正式的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⑶博物馆。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博物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博物馆与学校相应的课程如历史与社会等结合起来,或者通过网络和光盘等形式传播博物馆资源。

       ⑷网络资源。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

       ⑸乡土资源。乡土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26、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吗?

       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而是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 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