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七步诗曹植93句

       

古诗七步诗曹植

       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解释

       1、漉豉以为汁: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2、本:原本,本来。

       3、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真实度

       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曹植《七步诗》郭沫若《反七步诗》对比阅读答案

       [甲]七步诗[乙]反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郭沫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1.[甲]诗中,曹植巧比妙喻,诗中用“豆”比喻________,用“萁”比喻________,“同根生”指________。“相煎”指________;

       [乙]诗中的“豆”成了________,“萁”变成了________。

       2.[甲]诗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乙]诗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诗的写作角度不同,曹植写[甲]诗是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写[乙]诗是歌颂______

       参考答案

       1.曹植曹丕曹植和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席上的佳肴灰,成了“田中肥”

       2.我俩本是亲兄弟,为什么煎熬这么急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不应互相猜忌、倾轧,而应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3.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呢?

       4.兄弟间不要自相残杀“萁”那种成全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

       【原文】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解释】

       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翻译】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辞赋几十万字,善于写文章。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拜回答说:“言论说出来是议论,落笔(写下来)成文章了,(您)只要当面考我,(我)怎么会请人呢?”当时邺地铜雀台新建成,曹操带领所有的儿子登上铜雀台,让他们各自做一篇赋。曹植提笔立刻就完成,文章值得一看。曹操对此感到很惊异。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练习】

       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

       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曹植聪慧答案】

       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

       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

       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

       4、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魏晋陶渊明

       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颸。

       不驶亦不驰,飘飘吹我衣。

       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

       流目视西园,烨烨荣紫葵。

       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

       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

       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

       译文

       时当仲夏五月中,清早微觉南风凉。

       南风不缓也不疾,飘飘吹动我衣裳。

       层层乌云遮白日,濛濛细雨纷纷扬。

       随意赏观西园内,紫葵花盛耀荣光。

       此时此物甚可爱,无奈不久侵枯黄!

       感物行乐当及时,常恨无酒可举筋。

       耐心等待秋收获,庄稼稀疏将空忙。

       遐思冥想难抑制,我心激荡独悲伤。

       解释

       胡西曹、顾贼曹:胡、顾二人名字及事迹均不详。西曹、贼曹,是州从事官名。《宋书·百官志》:“江州又有别驾祭酒,居僚职之上。别驾、西曹主吏及选举事。西曹,即汉之功曹书佐也。祭酒分掌诸曹兵、贼、仓、户、水、销之属。”示:给某人看。

       蕤(ruí)宾:诗中用以标志仲夏五月。古代以十二律配合十二个月,“蕤宾”是配合五月之律。《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古代以乐律的十二管同十二月之数相配合,十二管之一的蕤宾与五月相合,故称五月为蕤宾。

       清朝(zhāo):清晨。飔(sī):凉风。

       驶:迅捷,疾速。迟:迟缓,缓慢。

       重云:层层乌云。

       闲雨:指小雨。

       流目:犹“游目”,随意观览瞻望。西园:陶渊明不大可能有几个园,此或谓园之西。

       烨(yè)烨:光华灿烂的样子。荣:开花。

       奈何:无可奈何。

       感物:有感于物。

       靡(mǐ)所挥:没有酒饮。挥,形容举杯而饮的动作。一说“挥”是“发挥壮志”之意。

       悠悠:长久。待秋稼:等待秋收。

       寥(liáo)落:稀疏。赊(shē)迟:迟缓,渺茫,引申为稀少。无所获。

       逸想:遐想。淹:滞留,深入。

       猖狂:恣意放纵,这里指感情激烈。

       创作背景

       这一首诗作年无考,研究陶诗的人,有把它系于晋安帝元兴二年癸卯(403年)的。

       赏析

       此诗起四句直写当前气候,说在阴历五月的一天早晨,吹起南风,不快不慢,飘动着诗人的衣服。风是夏天“清朝”中的“南颸”,飘衣送凉,气象是清爽的。接着两句,不交代转变过程,便紧接着写“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由晴到雨,似颇突然。以上六句是面的总写,一般叙述,不多描绘。

       “流目”四句,由面移到一个点。先写诗人在清风微雨中,转眼观看西园,见园中紫葵生长得“晔晔”繁荣,虽作集中,亦只叙述。上文的叙事写景,直贯到此;而对着紫葵,忽产生一种感慨:“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感慨也来得突然,但内容还属一般,属于人们对事物常有的盛衰之感。这里转为抒情。下面两句:“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承前两句,抒情又由点到面,同时由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转到对自身的表白,扩大一步,提高一步,句法同样有点突然,而内容却不一般了。陶渊明本是有志于济世的人,被迫过隐居生活,从紫葵的荣晔易衰而联想自己不能及时发挥壮志,建立功业,这种触动内心痛处的感受,本来也是自然的,不妨明白直说,可诗中偏不说出“愿及时”愿的是什么,“靡所挥”挥的是什么,而是留给读者自行领会。

       上文各以六句成片,结尾以四句成片。这四句由思想上的“恨”转到写生活上的困难,以及在困难中不可抑制的更强烈的思想活动。“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等到秋天庄稼收成,有粮食不继的迫切问题。处境如此,还有上文的为外物而感慨,为壮志而感伤的闲情,在常人眼中,已未免迂疏可笑;而况下文所写,还有“不可淹(抑遏)”的“逸想”和什么“猖狂”的情感或行动,冷静一想,也未免自觉“可悲”了。有了“悠悠”两句,则上下文的思想感情,都变成出于常情之外,那末之非常人也就不言可喻了。把“不常”写得似乎可笑可悲,实际上是无意中反映了他的'可钦可敬。

       这首诗在陶诗中是写得较平凡的,朴质无华,它的转接突然的地方,也表现它的“放”和“直”,即放手抒写,直截不费结撰。但也有它的含蓄,有它的似拙而实高,它的奇特过人,即不露痕迹地表现襟怀的开阔和高远。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的处境,“猖狂”的来龙去脉,也就有迹可寻,即是对于黑暗、险恶的政局和自身抱负莫展的愤激。把这些诗句都作赋体看,诗中表现出诗人的政治热肠和人生态度,表现出他高出常人的地方,即在艰难的生活中不忘济世。诗写得很随便,却有深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