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给青年的一封信有几篇

        新西部 新生活 新成长—温总理致大学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又是一年似火的初夏,光阴如白驹过隙,四年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

       四年里,你们见证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兴盛、感受自身成长、寻找人生目标。

       现在,你们即将步入社会,开拓人生的事业,迎接全新的考验与挑战。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于2022年共同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六年来,已有近十万名大学生志愿者用智慧和汗水耕耘西部沃土,用执着和坚强践行青春的誓言。

       他们投身西部建设,传播现代文明,有的登上讲台、教书育人,成为递薪传火的人民教师;有的精益求精、治病救人,成为白衣天使;有的在田间地头、学以致用,为西部带去农业科技知识;有的扎根基层、勤奋工作,成为老百姓贴心信任的乡村干部;有的面对危难、义无反顾,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在西部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闪动着他们青春的身影,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越来越多的志愿者选择了扎根西部,励志基层,成为西部发展的生力军。

       西部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那里辛勤耕耘,用汗水浇灌出璀璨的文明之花,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

       那里,有高朗的天空、雄奇的山川、浩瀚的大漠,有热情豪爽、勇敢质朴的人民,有西部大开发对人才的渴求,有西部人民对你们的信赖与期盼,还有贫困地区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

       选择服务西部,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用生命七十分之一,营造一个人生的奇迹”。

       对于每个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去西部都是一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在那里,你们将获得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与那里的人民共同描绘美好蓝图。

       那里也有十分贫困落后的地方,有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和考验。

       在那里,你们既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也会经受艰苦的磨炼,甚至品尝失败与挫折的痛苦。

       但是,我们坚信,困难吓不倒你们,重重高山与浩瀚大漠阻挡不了当代大学生投身西部建设的洪流。

       同时,我们坚信,在这一段奉献的经历中,你们将收获宝贵的精神财富,提升职业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奠定今后成功的坚实基础,你们的人生也会因此而绚丽多彩。

       同学们,背起行囊吧

       让我们胸怀赤诚,共同执起人生的画笔,在西部的蓝天下书写无悔的青春

       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项目管理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四月

谁能为我提供李开复的《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的内容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

       2022-12-19 17:01:44 印文权-阅读:211

       从诚信谈起

       2000年4月

       今年5月23日,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国 -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

       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中国的这两年来,我工作中最大的享受也是到国内各高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

       这些访问和交流使得我有机会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事业、前途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中国学生的聪明、好学和上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与这些青年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问题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

       那些已经获得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学生,大都希望我谈一谈应该如何度过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涯;那些决定留在国内发展的学生,非常关心如何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以最快的速度在科研和学业方面取得成功;还有那些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则希望我能讲给他们一些学习、做人的经验之谈。

       最近,更有一些学生关心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了解美国的大学生是如何创业和致富的。

       看到这么多双渴求知识、充满希望的眼睛,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那就是给中国的学生们写一封信,将我与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以及我要对中国学生的一些忠告写出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留学、工作或者创业的过程中能够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顺利,事业更成功。

       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

       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

       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

       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

       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

       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

       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

       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的出色。

       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

       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

       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

       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

       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它公司讨好的“贡品”呢

       这说明: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

       而最近,却有一些学校和教授声称,他们再也不想招收中国学生了。

       理由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

       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相当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

       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另外,目前美国有很多教授不理会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

       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

       一位来这里实习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

       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

       后来,他的老板才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

       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

       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

       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它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地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

       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

       对于这些行为,一言以敝之,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活在群体之中

       与大多数美国学生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相对欠缺一些。

       这也许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而造成的。

       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个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会时,生活在群体之中,做出更好的表现,得到更多的和收获,是尤为重要的。

       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

       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 -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绝不只是你的“口才”。

       哈佛大学的Ambady教授最近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两组学生分别评估几位教授的授课质量。

       他把这几位教授的讲课录像带先无声地放两秒钟给一组学生看,得出一套评估结果。

       然后与那些已经听过这几位教授几个月讲课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两个小组的结论竟然惊人的相似。

       这表明,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非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同样重要,有时作用甚至更加明显。

       这里所讲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是指人的仪表、举止、语气、声调和表情等。

       因为从这些方面,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判断你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

       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

       象Windows 2000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

       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相对来说,以前我在别的公司时也曾见到这样的现象。

       一项工程布置下来,大家明明知道无法完成,但都心照不宣,不告诉老板。

       因为反正也做不完,大家索性也不努力去做事,却花更多的时间去算计怎么把这项工程的失败怪罪到别人身上去。

       就是这些人和这样的工作作风几乎把这家公司拖垮。

       为了培养团队精神,我建议同学们在读书之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工作。

       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过程中,你们可以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你千万不要不愿意把好的思路、想法和结果与别人分享,担心别人走到你前面的想法是不健康的,也无助于你的成功。

       有一句谚语说,“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试想,如果你的行为让人觉得“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当你需要帮忙时,你认为别人会来帮助你吗

       反之,如果你时常慷慨地帮助别人,那你是不是会得到更多人的回报

       在团队之中,要勇于承认他人的贡献。

       如果借助了别人的智慧和成果,就应该声明。

       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就应该表示感谢。

       这也是团队精神的基本体现。

       做一个主动的人

       三十年前,一个工程师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进入科技最领先的IBM。

       那时IBM对人才的定义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埋头苦干的人。

       斗转星移,事物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人才的看法已逐步发生了变化。

       现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

       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

       果真如此,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

       其实,这也是一种进取心的体现。

       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从中汲取教训,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

       比尔·盖茨曾经对公司所有员工说过:“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

       从客户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除了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你还应该努力寻找一位你特别尊敬的良师。

       这位良师应该是直接教导你的老师以外的人,这样的人更能客观地给你一些忠告。

       这位良师除了可以在学识上教导你之外,还可以在其它一些方面对你有所指点,包括为人处世,看问题的眼光,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等等。

       我以前在苹果公司负责一个研究部门时,就曾有幸找到这样一位良师。

       当时,他是负责苹果公司全球运作和生产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他在事业发展方面给我的许多教诲令我终身受益。

       如果有这样的人给你帮助,那你成长的速度一定会比别人更快一些。

       中国学生大多比较含蓄、害羞,不太习惯做自我推销。

       但是,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或自己的观点。

       在说服他人之前,要先说服自己。

       你的激情加上才智往往折射出你的潜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化学反应。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令事情的发展锦上添花。

       例如,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份很特殊的求职申请书。

       不同于已往大多数求职者,这位申请人的求职资料中包括了他的自我介绍、他对微软研究院的向往、以及他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合适的人选,此外还有他已经发表的论文、老师的推荐信和他希望来微软作的课题等。

       尽管他毕业的学校不是中国最有名的学校,但他的自我推销奏效了。

       我从这些文件中看到了他的热情和认真。

       在我面试他时,他又递交了一份更充分的个人资料。

       最后,当我问他有没有问题要问我时,他反问我,:“你对我还有没有任何的保留

       当时,我的确对他能否进入新的研究领域有疑虑,于是就进一步问了他一些这方面的问题。

       他举出了两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最后,我们雇用了这名应聘者。

       他现在做得非常出色。

       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老板突然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接替他的工作

       我非常吃惊,表示自己缺乏象他那样的管理经验和能力。

       但是他却说,这些经验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而且他希望我在两年之后就可以做到。

       有了这样的提示和鼓励,我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

       果然,我真的在两年之后接替了他的工作。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领导素质对于他将来的治学、经商或从政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里,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

       同时,我建议你给自己一些机会展示这方面的能力,或许象我一样,你会惊讶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潜力远远超过了想象中那样。

       给自己设定目标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是目标千万不可定得太低。

       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你应该放开思维,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

       另外,只在一所学校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就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是可笑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而且,不同地方的衡量标准又不一样。

       所以,在订立目标方面,千万不要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

       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

       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

       你应该永远给自己设立一些很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及的目标。

       在确立将来事业的目标时,不要忘了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最热爱的专业

       我是否愿意全力投入

       我希望你们能够对自己选择所从事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234333261的工作充满激情和想象力,对前进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无所畏惧。

       谈到对工作的热爱,我认识的一位微软的研究员曾经让我深有感触。

       他经常周末开车出门说去见“女朋友”,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办公室里看见他,问他“女朋友在哪里

       他笑着指着电脑说:“就是她呀。

       对于工作的热爱,比尔·盖茨也曾有过非常精彩的阐述,他说:“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几个月前,《北京青年报》上曾有一场探讨比尔·盖茨和保尔·柯察金谁更伟大的讨论。

       由于从小在美国长大,我并不知道保尔和他的那些事迹。

       但是,我非常赞同保尔的这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一封信是什么

        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引 言

       2000年,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时,一位来自名牌大学的同学问我:“开复博士,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样成功。

       根据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这件事很过瘾。

       那么,我该怎么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岗位呢

       很显然,这位同学误解了成功的真谛。

       在与中国大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对成功的误解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许多同学都会不自觉地在成功与“有财富”、“有地位”或是“做领导”、“做管理”之间划上等号。

       归根结底,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一种迷茫,他们在多元化社会和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下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并逐渐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内心非常焦虑。

       其实,真正的成功并不是简单地 -别人的成功之路,也不是盲目地追随某种社会风潮。

       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首先做一个诚信为先的好人,并需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在不断学习和不断与人交流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可是,我该如何把这些想法告诉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学生呢

       也许,我该拿起笔来,以自己对成功的思考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为基础,给广大中国学生写一封诚恳而热情的信—我觉得,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愿望,也是我作为一个有机会融会中西的华人学者所应尽的义务。

       当时,我要给中国学生写信的想法遭到了身边许多人的反对,他们怕我因此而惹上麻烦,或者被人讥笑为“多管闲事”,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公司的形象。

       但最终,我还是决定以个人名义在媒体上发出这封 -—当时使用的题目是《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因为还没有打算写后续的第二封信,第三封信…

       该文首先在《光明日报》刊载,随即便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

       几乎在一夜之间,网络上各大论坛、各大社区都在迅速转载这封 -,信的内容在无数所大学里口耳相传。

       这样巨大的反响的确是我始料不及的,但它也恰好印证了我先前的想法:中国学生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指引,而我自己有能力也有意愿为他们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今年5月23日,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国 -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

       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中国的这两年来,我工作中最大的享受也是到国内各高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

       这些访问和交流使得我有机会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事业、前途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中国学生的聪明、好学和上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与这些青年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问题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

       那些已经获得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学生,大都希望我谈一谈应该如何度过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涯;那些决定留在国内发展的学生,非常关心如何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以最快的速度在科研和学业方面取得成功;还有那些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则希望我能讲给他们一些学习、做人的经验之谈。

       最近,更有一些学生关心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了解美国的大学生是如何创业和致富的。

       看到这么多双渴求知识、充满希望的眼睛,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那就是给中国的学生们写一封信,将我与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以及我要对中国学生的一些忠告写出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留学、工作或者创业的过程中能够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顺利,事业更成功。

       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

       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

       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

       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

       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

       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

       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

       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的出色。

       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

       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

       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

       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

       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它公司讨好的“贡品”呢

       这说明: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

       而最近,却有一些学校和教授声称,他们再也不想招收中国学生了。

       理由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

       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相当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

       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另外,目前美国有很多教授不理会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

       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

       一位来这里实习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

       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

       后来,他的老板才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

       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

       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

       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它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地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

       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

       对于这些行为,一言以敝之,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活在群体之中

       与大多数美国学生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相对欠缺一些。

       这也许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而造成的。

       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个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会时,生活在群体之中,做出更好的表现,得到更多的收获,是尤为重要的。

       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

       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 -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绝不只是你的“口才”。

       哈佛大学的Ambady教授最近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两组学生分别评估几位教授的授课质量。

       他把这几位教授的讲课录像带先无声地放两秒钟给一组学生看,得出一套评估结果。

       然后与那些已经听过这几位教授几个月讲课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两个小组的结论竟然惊人的相似。

       这表明,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非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同样重要,有时作用甚至更加明显。

       这里所讲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是指人的仪表、举止、语气、声调和表情等。

       因为从这些方面,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判断你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

       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

       象Windows 2000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

       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相对来说,以前我在别的公司时也曾见到这样的现象。

       一项工程布置下来,大家明明知道无法完成,但都心照不宣,不告诉老板。

       因为反正也做不完,大家索性也不努力去做事,却花更多的时间去算计怎么把这项工程的失败怪罪到别人身上去。

       就是这些人和这样的工作作风几乎把这家公司拖垮。

       为了培养团队精神,我建议同学们在读书之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工作。

       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过程中,你们可以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你千万不要不愿意把好的思路、想法和结果与别人分享,担心别人走到你前面的想法是不健康的,也无助于你的成功。

       有一句谚语说,“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试想,如果你的行为让人觉得“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当你需要帮忙时,你认为别人会来帮助你吗

       反之,如果你时常慷慨地帮助别人,那你是不是会得到更多人的回报

       在团队之中,要勇于承认他人的贡献。

       如果借助了别人的智慧和成果,就应该声明。

       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就应该表示感谢。

       这也是团队精神的基本体现。

       做一个主动的人

       三十年前,一个工程师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进入科技最领先的IBM。

       那时IBM对人才的定义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埋头苦干的人。

       斗转星移,事物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人才的看法已逐步发生了变化。

       现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

       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

       果真如此,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

       其实,这也是一种进取心的体现。

       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从中汲取教训,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

       比尔•盖茨曾经对公司所有员工说过:“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

       从客户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除了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你还应该努力寻找一位你特别尊敬的良师。

       这位良师应该是直接教导你的老师以外的人,这样的人更能客观地给你一些忠告。

       这位良师除了可以在学识上教导你之外,还可以在其它一些方面对你有所指点,包括为人处世,看问题的眼光,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等等。

       我以前在苹果公司负责一个研究部门时,就曾有幸找到这样一位良师。

       当时,他是负责苹果公司全球运作和生产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他在事业发展方面给我的许多教诲令我终身受益。

       如果有这样的人给你帮助,那你成长的速度一定会比别人更快一些。

       中国学生大多比较含蓄、害羞,不太习惯做自我推销。

       但是,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或自己的观点。

       在说服他人之前,要先说服自己。

       你的激情加上才智往往折射出你的潜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化学反应。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令事情的发展锦上添花。

       例如,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份很特殊的求职申请书。

       不同于已往大多数求职者,这位申请人的求职资料中包括了他的自我介绍、他对微软研究院的向往、以及他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合适的人选,此外还有他已经发表的论文、老师的推荐信和他希望来微软作的课题等。

       尽管他毕业的学校不是中国最有名的学校,但他的自我推销奏效了。

       我从这些文件中看到了他的热情和认真。

       在我面试他时,他又递交了一份更充分的个人资料。

       最后,当我问他有没有问题要问我时,他反问我,:“你对我还有没有任何的保留

       当时,我的确对他能否进入新的研究领域有疑虑,于是就进一步问了他一些这方面的问题。

       他举出了两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最后,我们雇用了这名应聘者。

       他现在做得非常出色。

       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老板突然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接替他的工作

       我非常吃惊,表示自己缺乏象他那样的管理经验和能力。

       但是他却说,这些经验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而且他希望我在两年之后就可以做到。

       有了这样的提示和鼓励,我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

       果然,我真的在两年之后接替了他的工作。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领导素质对于他将来的治学、经商或从政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里,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

       同时,

姚文远简介

        姚文元,浙江诸暨人。

       1948年加入中国 -。

       建国后,历任青年团上海卢湾区工委宣传部部长,《萌芽》杂志、《文艺月报》编辑,《解放日报》编委。

       “文化大革命”中,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结成“四人帮”。

       1977年 -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永远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1981年被最高人民 -特别法庭定为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犯有领导反革命集团、阴谋颠覆 -、进行反革命宣传煽动和诬告陷害等罪行。

       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中文名:姚文元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

       出生日期:1931年12月11日

       逝世日期:2022年12月23日

       分享百科名片:

       人物简介

       姚文元

       姚文元(1931年12月11日-2022年12月23日),中国现代著名政客,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之一。

       姚文元,浙江省诸暨市直埠镇姚公埠村人,生于上海。

       1948年加入中国 -。

       建国后,历任青年团上海卢湾区工委宣传部部长,《萌芽》杂志、《文艺月报》编辑,《解放日报》编委。

       “文化大革命”中,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结成“四人帮”。

       1977年 -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永远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1981年被最高人民 -特别法庭定为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犯有领导反革命集团、阴谋颠覆 -、进行反革命宣传煽动和诬告陷害等罪行。

       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1955年批判胡风文章《分清是非,划清界限》(《文艺报》1955年1、2期合刊)引起张春桥注意。

       他的左的文艺观点历史观点,早在1950年代中期,即为 -所欣赏。

       在反右、文革中,姚文元的大手笔是许多人见识过的,想来也有意思,当一干大文人小心翼翼不敢写文章、偷偷用寓言曲折抒发情怀的时候,姚文元出来了,文章写得雷霆万钧、煞有介事、危言耸听,故弄玄虚又生动活泼,读他的文章可以感觉到,他写的时候一定非常过瘾。

       有学者粗略统计,仅在反右运动中、在上海范围内,姚文元批判过的作家就有王若望、徐懋庸、施蛰存、许杰、徐中玉、鲁莽、流沙河等人。

       姚式奇文两例。

       其一,开篇横扫一大片式的:“自从右派分子向党发动进攻以来,他们就把最大的仇恨倾注在 -头上。

       不论是储安平的\"党天下\",葛佩琦的\"杀 -\",徐仲年的乌鸦啼,施蛰存的\"才与德\"…不管有多少花言巧语,其剑锋都是对准了党的领导。

       (《对党领导的态度是辨别右派分子的试金石》)其二,生动泼辣式的:“如果说,施蛰存是用阴险的冷箭射向 -,徐仲年是用仇恨得发抖的手握着刀砍向 -,那鲁莽就是在地上大爬大滚披头散发用流氓手段扑向 -和靠近 -的民主人士—这是一种向党进攻的新的战术。

       (《鲁莽耍的是什么把戏》)曾有人回忆姚文元小时候写作文,被他的国文老师笑评为:为了追求文章效果(感人或惊人),写一篇作文,就要写死一个人。

       这倒像是一个隐喻或谶语,此时的姚文体煽惑性已不可小觑了。

       那个原来见到施蜇存总是恭恭敬敬唤一声“施伯伯”的旧谊姚篷子的儿子,已是被张春桥赏识的大御用文人了。

       按照 -的旨意,姚文元于1965年11月10日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6年5月10日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揭开文化大革命大戏的序幕,为文革一系列批判定下基调。

       任《红旗》杂志总编、主管意识形态(1970;接替倒台的陈伯达);参与组织了批林批孔和评《水浒》、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

       是“池恒”等御用写作班子主管。

       文革后的经历

       两封奇怪的信

       姚文元(右)与王洪文(左)在火车上

       1976 年,是中国当代历史的“多事之秋”。

       这一年的1 月,周恩来总理逝世。

       4 月,在天安门广场上爆发了以悼念周恩来,拥护 -,反对“四人帮”为主流的“四五运动”。

       然而,“四五运动”却被镇压了。

       我们所说的“两封奇怪的信”就与“四五运动”被镇压,以及此后 -锋成为 -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有关。

       1976 年4 月12 日,即在“四五运动”被镇压后的第7 天,《人民日报》编辑部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封的上面写着“《人民日报》总编辑收”,信封的背面写着“请戈培尔编辑收”。

       当时,《人民日报》一位负责人拆开一看,信封里面装着的是1976 年4 月8 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这份报纸上登着《天安门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一文。

       寄信人在这份报纸的刊头“人民”二字上打了一个大黑叉,然后加上两个字“造谣”。

       接着,寄报人在这份报纸的空白处写下了如下批注:“令人震惊

       党报堕落了

       成了一小撮 -野心家阴谋家的传声筒

       明明是你们编造的诗词,拿来说是天安门广场的,谁人不知江家小朝廷

       你们演的这场‘国会纵火案’实在不高明,一篇混淆视听的假报道就能骗得了人民群众吗

       从今改为: -党机关报。

       打倒野心家、阴谋家张、江、姚

       《人民日报》拆信的这个负责人见此,连忙把信送给当时“四人帮”安插在《人民日报》的总负责人鲁瑛。

       鲁瑛看后,脸色大变,他深思了一会,告诉拆信的《人民日报》那位负责人,要严密 -,不要告诉其他任何人。

       接着,鲁瑛乘上轿车,急驰姚文元的住所。

       鲁瑛一见到姚文元,便把人民日报社收到的这封匿名信连信封带内容全部呈上,急乎乎地说:文元同志,你看看这封信,简直反动至极。

       姚文元读着这些文字,脸色青一阵,白一阵,但他还是装作从容的样子,把《人民日报》装入信封之中,然后问鲁瑛:这件事还有谁知道

       鲁瑛答道:除了我和那个拆信的负责人之外,再没有人知道。

       姚文元又问:那么说,只有你、我和那位同志知道

       鲁瑛说:是的。

       听鲁瑛这样一说,姚文元长出了一口气。

       他向鲁瑛交待:这件事,只限于我们三个人知道,谁也不准说出去。

       送走鲁瑛后,姚文元把这封信锁在自己家里的抽屉里,他没有把这封信交给已经担任 -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 -锋,也没有交给江青、张春桥、王洪文。

       1976 年7 月, -的病情加重,正在这时,姚文元又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

       这封信是7月下旬新华社负责人谢力夫转给姚文元的。

       信是由新华社河南分社一名记者写的,信没有拆开,信封上写着“姚文元同志亲启”。

       姚文元拆开信一看,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河南省委组织部一位负责同志1976 年初在北京养病期间,纪登奎的儿子去医院看望他时,说了一番别有意味的话。

       这番话的主要意思是说,毛主席现在病得很重,活不了几天了。

       现在政治局是新派和老派之争,老派现在不开口,因为毛主席还活着,只要毛主席一死,他们是要大干的,他们已经秘密串连,做了准备,到时候立即宣布张春桥为叛徒,实行全国军管,接下来就是血雨腥风。

       老派新派无论谁上台,都要流血。

       但比较起来还是老派上台好一些。

       纪登奎的儿子还对这位河南省委组织部负责人说:回去给省委打个招呼,对将来的事情要做好准备。

       写信的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还要求姚文元看过这封信后,把信转给毛主席。

       姚文元把这封信看了三遍。

       看过之后,他思忖再三。

       他考虑:现在毛主席已经病重,信不好转了,转了要加重毛主席的病情。

       他又考虑:是把这封信交给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看,还是不给他们看

       对此,他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不给他们看。

       姚文元把这封信扣下,他到底是怎样想的

       从后来姚文元的交待来看,他是想:毛主席逝世后,他们(指“四人帮”—笔者注)有垮台的可能性,如果把信只交给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就是把自己完全捆在了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的战车上,如果不交给他们看这封信,静观事态变化,一旦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垮台了,他就把这封信,连同4 月12 日鲁瑛交给他的信,一并交给 -锋。

       这是拥护 -锋领导的一种表示, -锋就会认为姚文元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不是一回事,会感激他。

       他说不定还会当政治局委员,至少不会跌得太重。

       对这一想法,中央专案组在1980年7 月17 日审讯姚文元时,姚文元做了交待。

       他讲:我感到 -逝世后,我自己是会被批判的,“过去毛主席一直是保护我的。

       毛主席逝世后,我就联想到毛主席说过的‘四人帮’的问题上半年解决不了下半年解决,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我就担心解决到自己头上了”。

       原来,他不把这两封信交给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就是准备把自己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区别开来。

谁能找到朱光潜的—— 给青年人的12封信

       第一封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

       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

       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

       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

       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

       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

       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

       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 -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

       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

       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

       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

       似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边要难十倍。

       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著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

       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

       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

       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

       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胃。

       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

       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籍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

       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

       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

       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

       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

       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

       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

       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

       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其他象“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

       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

       你大约还记得北平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史记汉书。

       这在旁人看起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

       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象我只喜欢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

       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我为了写这封信给你,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

       他们的青年读物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一)冒险小说和游记,(二)神话和寓言,(三)生物故事,(四)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

       就中代表的书籍是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Ju1es Verne: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和《海底二万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Defoe:Robinson Crusoe},大仲马的《三剑客》(A.Dumas:Three Musketeers),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话》(Hawthorne:Wonder Book and Tangle Wood Tales),金斯利的《希腊英雄传》(Kingsley:Heroes),法布尔的《鸟兽故事》(Fabre:Story Book of Birds and Beasts),安徒生的《童话》(Andersen:Fairy Tales),骚塞的《纳尔逊传》(Southey:Life of Nelson),房龙的《人类故事》(Vanloon:The storyof Mankind)之类。

       这些书在国外虽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十分相宜。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象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

       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

       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

       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书的问题。

       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

       比方在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

       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济慈(Keats)、雪莱(Shelly),柯尔律治(Goleridge)、布朗宁(Browning)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S aphocles)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Shakespeare:Hamlet)、《李尔王》(KingLear)和《奥瑟罗》(Othello)、歌德的《浮士德》(Goethe:Fasuts),易卜生(Ibsen)的戏剧集、屠格涅夫(Turgenef)的《处女地》(Virgin Soil)和《父与子》(Fathers and Children)、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Dostoyevsky:Crime and Punishment)、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Flaubert:Madame Bavary)莫泊桑(Maupassant)的小说集、小泉八云(Lafcadio Hearn)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

       如果我应北平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把这些古董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

       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

       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

       你如果要知道,你应该去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

       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象问道于盲了。

       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

       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

       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关于读书方法。

       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

       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

       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

       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

       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论的。

       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你嫌这封信太冗长了罢?下次谈别的问题,我当力求简短。

       再会

       你的朋友 孟实

付雷个人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现代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傅雷在“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

       1966年9月3日凌晨,愤而离世,夫人朱梅馥亦自缢身亡。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1、“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但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他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半途而去,不能展其所长。

       (翻译家楼适夷评)

       2、“傅雷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园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

       (文学家杨绛评)

       3、傅雷非常爱这个国家,所以对这个国家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爱他自己的文章,爱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63032他所翻译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对它们非常认真。

       (画家黄苗子评)

       4、“傅雷是个有个性、有思想的铁汉子、硬汉子,他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

       (原国家出版局局长石西民评)

       5、“傅雷这个人,我觉得是,在反右里面,应该讲是最没有反党情绪的,最想我们的党变得好一点的人。

       结果后来,在反右以后被批判的是最厉害。

       这个我想傅雷的理想的头,碰了一个那么大的钉子,碰到的头破血流,跟他后来不断地失望,到最后走上自杀的道路,是应该有关系的。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傅雷

急求读李开复给大学生的四封信有感,2000字左右,我们明天中午要交的

        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引 言

       2000年,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时,一位来自名牌大学的同学问我:“开复博士,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样成功。

       根据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这件事很过瘾。

       那么,我该怎么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岗位呢

       很显然,这位同学误解了成功的真谛。

       在与中国大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对成功的误解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许多同学都会不自觉地在成功与“有财富”、“有地位”或是“做领导”、“做管理”之间划上等号。

       归根结底,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一种迷茫,他们在多元化社会和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下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并逐渐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内心非常焦虑。

       其实,真正的成功并不是简单地 -别人的成功之路,也不是盲目地追随某种社会风潮。

       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首先做一个诚信为先的好人,并需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在不断学习和不断与人交流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可是,我该如何把这些想法告诉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学生呢

       也许,我该拿起笔来,以自己对成功的思考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为基础,给广大中国学生写一封诚恳而热情的信—我觉得,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愿望,也是我作为一个有机会融会中西的华人学者所应尽的义务。

       当时,我要给中国学生写信的想法遭到了身边许多人的反对,他们怕我因此而惹上麻烦,或者被人讥笑为“多管闲事”,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公司的形象。

       但最终,我还是决定以个人名义在媒体上发出这封 -—当时使用的题目是《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因为还没有打算写后续的第二封信,第三封信…

       该文首先在《光明日报》刊载,随即便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

       几乎在一夜之间,网络上各大论坛、各大社区都在迅速转载这封 -,信的内容在无数所大学里口耳相传。

       这样巨大的反响的确是我始料不及的,但它也恰好印证了我先前的想法:中国学生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指引,而我自己有能力也有意愿为他们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今年5月23日,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国 -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

       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中国的这两年来,我工作中最大的享受也是到国内各高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

       这些访问和交流使得我有机会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事业、前途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中国学生的聪明、好学和上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与这些青年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问题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

       那些已经获得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学生,大都希望我谈一谈应该如何度过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涯;那些决定留在国内发展的学生,非常关心如何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以最快的速度在科研和学业方面取得成功;还有那些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则希望我能讲给他们一些学习、做人的经验之谈。

       最近,更有一些学生关心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了解美国的大学生是如何创业和致富的。

       看到这么多双渴求知识、充满希望的眼睛,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那就是给中国的学生们写一封信,将我与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以及我要对中国学生的一些忠告写出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留学、工作或者创业的过程中能够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顺利,事业更成功。

       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

       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

       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

       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

       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

       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

       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

       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的出色。

       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

       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

       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

       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

       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它公司讨好的“贡品”呢

       这说明: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

       而最近,却有一些学校和教授声称,他们再也不想招收中国学生了。

       理由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

       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相当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

       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另外,目前美国有很多教授不理会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

       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

       一位来这里实习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

       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

       后来,他的老板才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

       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

       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

       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它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地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

       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

       对于这些行为,一言以敝之,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活在群体之中

       与大多数美国学生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相对欠缺一些。

       这也许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而造成的。

       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个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会时,生活在群体之中,做出更好的表现,得到更多的收获,是尤为重要的。

       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

       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 -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绝不只是你的“口才”。

       哈佛大学的Ambady教授最近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两组学生分别评估几位教授的授课质量。

       他把这几位教授的讲课录像带先无声地放两秒钟给一组学生看,得出一套评估结果。

       然后与那些已经听过这几位教授几个月讲课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两个小组的结论竟然惊人的相似。

       这表明,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非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同样重要,有时作用甚至更加明显。

       这里所讲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是指人的仪表、举止、语气、声调和表情等。

       因为从这些方面,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判断你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

       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

       象Windows 2000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

       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相对来说,以前我在别的公司时也曾见到这样的现象。

       一项工程布置下来,大家明明知道无法完成,但都心照不宣,不告诉老板。

       因为反正也做不完,大家索性也不努力去做事,却花更多的时间去算计怎么把这项工程的失败怪罪到别人身上去。

       就是这些人和这样的工作作风几乎把这家公司拖垮。

       为了培养团队精神,我建议同学们在读书之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工作。

       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过程中,你们可以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你千万不要不愿意把好的思路、想法和结果与别人分享,担心别人走到你前面的想法是不健康的,也无助于你的成功。

       有一句谚语说,“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试想,如果你的行为让人觉得“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当你需要帮忙时,你认为别人会来帮助你吗

       反之,如果你时常慷慨地帮助别人,那你是不是会得到更多人的回报

       在团队之中,要勇于承认他人的贡献。

       如果借助了别人的智慧和成果,就应该声明。

       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就应该表示感谢。

       这也是团队精神的基本体现。

       做一个主动的人

       三十年前,一个工程师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进入科技最领先的IBM。

       那时IBM对人才的定义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埋头苦干的人。

       斗转星移,事物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人才的看法已逐步发生了变化。

       现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

       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

       果真如此,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

       其实,这也是一种进取心的体现。

       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从中汲取教训,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

       比尔•盖茨曾经对公司所有员工说过:“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

       从客户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除了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你还应该努力寻找一位你特别尊敬的良师。

       这位良师应该是直接教导你的老师以外的人,这样的人更能客观地给你一些忠告。

       这位良师除了可以在学识上教导你之外,还可以在其它一些方面对你有所指点,包括为人处世,看问题的眼光,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等等。

       我以前在苹果公司负责一个研究部门时,就曾有幸找到这样一位良师。

       当时,他是负责苹果公司全球运作和生产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他在事业发展方面给我的许多教诲令我终身受益。

       如果有这样的人给你帮助,那你成长的速度一定会比别人更快一些。

       中国学生大多比较含蓄、害羞,不太习惯做自我推销。

       但是,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或自己的观点。

       在说服他人之前,要先说服自己。

       你的激情加上才智往往折射出你的潜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化学反应。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令事情的发展锦上添花。

       例如,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份很特殊的求职申请书。

       不同于已往大多数求职者,这位申请人的求职资料中包括了他的自我介绍、他对微软研究院的向往、以及他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合适的人选,此外还有他已经发表的论文、老师的推荐信和他希望来微软作的课题等。

       尽管他毕业的学校不是中国最有名的学校,但他的自我推销奏效了。

       我从这些文件中看到了他的热情和认真。

       在我面试他时,他又递交了一份更充分的个人资料。

       最后,当我问他有没有问题要问我时,他反问我,:“你对我还有没有任何的保留

       当时,我的确对他能否进入新的研究领域有疑虑,于是就进一步问了他一些这方面的问题。

       他举出了两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最后,我们雇用了这名应聘者。

       他现在做得非常出色。

       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老板突然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接替他的工作

       我非常吃惊,表示自己缺乏象他那样的管理经验和能力。

       但是他却说,这些经验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而且他希望我在两年之后就可以做到。

       有了这样的提示和鼓励,我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

       果然,我真的在两年之后接替了他的工作。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领导素质对于他将来的治学、经商或从政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里,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

       同时,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抗日英雄的一封信

        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写给抗战英雄的一封信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 -战争胜利70周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发爱国热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汕头市委宣传部和汕头日报编辑部联合开展“写给抗战英雄的一封信”征文活动。

       活动已经圆满结束,日前经过专家评审,评出一等奖4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8篇。

       精心组织 广泛发动

       活动自今年7月初开始,历时近3个月,日前已圆满结束。

       市委宣传部对本次活动高度重视,向我市各中小学校发出倡议,号召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征文活动,抒发真挚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汕头日报编辑部在《文化》版以显著位置刊发征文,引起众多读者热切关注;本次活动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我市一些学校如金山中学、澄海莲华中学、澄海登峰中学等,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撰写征文。

       除了本地的学生,湖南、江西、广西等地的读者也热情参与,踊跃投稿,写出很多饱含深情的好文章。

       此次活动共收到来稿百余件,征文作品大都紧扣“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

       同学们用饱蘸深情的笔调,以书信的形式,或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或讲述到革命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祭扫烈士活动的切身感受,抒发真情实感,缅怀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牺牲和伟大贡献的民族英雄,既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又表达了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国家建设的爱国情怀。

       主题鲜明 立意新颖

       历时近3个月的本次活动共收到来稿百余件,同学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理解和展望,作品大多主题鲜明,立意新颖,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先驱者的缅怀与哀思,也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潮南区仙城中学高三(2)班赵紫铃同学在文章中深情写道,“70年了,荒野上被热血灼尽的枯草也重新长成了一片草原,黄河边上的硝烟也随风飘散在亘古的月光里,而我翻开历史书,却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曾经烽火狼烟,血溅山河,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英雄战士马革裹尸还的悲烈与他们血液里奔腾不息的激昂。

       穿过历史的云烟,抗战英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依然感动着千千万万后人;他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依然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当今的时代仍然是需要英雄的时代,抗战英雄浴血奋战,为后来者铺就和平幸福的康庄大道,让我们可以肆意驰骋,以更好的方式抵达远方。

       很多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抒写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金山中学高二(4)班李艺晴同学说,“我纵只是普罗大众中的一位青年,但也知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兴衰相系。

       砥砺志行、自觉激浊扬清,该被所有华夏子孙奉为圭臬。

       我希望自己永怀一份对国家质朴的爱,接过你们伟大的抗战精神旗帜,时刻激励自己投身社会建设,与祖国同进步

       参与者众 关注面广

       本次征文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大家积极参与、热情投稿。

       中既有汕头本地的中、小学生,也有来自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的学生;尤为令人感动的是,我市一些学校自发组织学生踊跃参与到本次征文活动中来,很多同学以灵活的笔触,饱满的激情,把他们的所思、所感付诸笔端,写出了情真意切一封信”,读之令人动容。

       锦泰小学六年(2)班陈方达同学从9·3阅兵仪式上见到了102岁的抗战英雄陈廷儒老爷爷,激动地给陈老爷爷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并告诉陈老爷爷,“我们这些新一代,一定会铭记历史,有责任有担当,好好读书掌握本领,长大报效祖国,谱写中国更璀璨的诗篇。

       方达同学的文章道出了当代学生“勿忘国耻,勿忘历史,奋发图强,圆梦中华”的心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弘扬抗战精神,要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以激励年轻人奋发成才。

       诚如主办单位有关负责人所说的,举办这样的活动,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激发爱国热情的难忘一课;也是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圆梦中华的成功一课。

       相信通过征文活动,将更加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发奋图强,百折不挠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写一封信

       让我们一起坚强—给灾区孩子的一封信

       地震灾区的孩子们,你们好

       真的很想给你们写一封信,但又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我曾经通过演讲、书信和著述,鼓励那些在生活和学习上遭遇困难,遭受挫折的同学们振作精神,奋发向上,我也曾用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成功道路激励那些在人生之路上迷茫,空虚甚至畏缩的青年人。

       但,我深知,在8级地震肆虐,山崩地裂,村镇变成废墟,生命被无情吞噬的时刻,无论怎样的挫折与困难,都无法与你们那弱小的躯体所遭受的巨大伤害相提并论,无论怎样的重压和桎梏,都远远比不上你们那稚嫩的心灵所承受的无尽痛楚。

       在震后一个又一个无法入眠的夜晚,我牵挂着灾区的孩子们,不知道你们是否平安,不知道你们何时才能摆脱灾难在心头留下的阴影。

       我想和你们一起放声痛哭,让哭声来缓解压抑的心情。

       但,是你们,用最纯真也最坚定的目光告诉我,经历过大灾大难的孩子,最坚强。

       地震中,一个只有9岁的小男孩儿,不顾身上的创伤,用稚嫩的双手硬是从废墟中救出了两名受伤的同学;一位被废墟掩埋多日的小朋友,在被成功营救出来后,举起右手,向 -叔叔行礼;一个叫朱付敏的男同学,机智地在坍塌的墙壁上打通了一处逃生口,成功救出33名同学…当我们从新闻报道中读到这些感人的事例时,我们不得不说,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冷静与勇气,值得我们这些成年人肃然起敬。

       以前,我总觉得,孩子需要成年人全部的呵护与关爱。

       现在,我想说,谢谢你们

       是你们,让所有人懂得了什么才是坚强。

       亲爱的孩子们,同学们,也许你在灾难中失去了最亲的亲人,也许你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遭受了巨大的伤痛,也许你自己正在和地震造成的病痛做斗争,也许无情的地震在你身上留下了终身残疾…但请相信我,人可以流泪,但不能被泪水击垮。

       我们需要在悲伤中倾诉真情,但绝不能在悲伤中迷失方向。

       我的同学兰迪·波许教授身患胰腺癌,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但他仍然坚持工作,为大家奉献了被华尔街日报评为“有史以来最好”的讲座,写出了 -排行第一的励志巨作。

       他在讲座和书中用自己不懈追求并实现儿时梦想的事例感动了无数年轻人。

       兰迪说:“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只能决定如何反应。

       我们不能改变手里的牌,但是可以决定如何出牌。

       同样的,我们无法改变自然灾害已经造成的损失,但我们可以决定,该如何用行动回应灾难,如何用生者的坚强,告慰逝者远在天堂的灵魂。

       如果你难以摆脱悲伤和惶恐,我建议你在心情稍微平静之后,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向他诉说你的痛苦,甚至在朋友面前放声大哭。

       或者,你可以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或是自己对灾难的感受写在日记本上。

       一个可以倾诉的渠道,能很好地帮助你缓解痛苦。

       此外,你也可以尝试着为身边同样受苦的同学和朋友做些什么,或是与他们一起读书、学习。

       无论如何,一定要爱惜自己,照顾自己,做到“悲而不伤”。

       尽快让生活恢复常态,用乐观和豁达的心情面对已经发生的一切。

       亲爱的孩子们,同学们,这世间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是你们的坚强后盾,13亿同胞都是你们的亲人。

       但与来自外界的援助相比,我更相信你们自己。

       你们已经在灾难面前展示了远远超出你们年龄范围的坚强,你们也必将会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慈善家陈启宗先生曾告诉我,在出资重修故宫建福宫后,他惊讶地发现,建福宫庭院里最茂盛的一棵大树,竟是从近百年前毁于大火的一棵老树的残根上发芽、生长出来的。

       在烈火中重生的大树更加茁壮,经历过风雨的人生也会更有生命力。

       茁壮的大树代表了你们的坚强,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韧性。

       孩子们,同学们,我们在远方为你们祈祷,我们的心和你们一起经历着灾难,忍受着地震带给千千万万生灵的悲苦。

       当废墟上的烟尘逐渐散去,当山石壅塞的道路被重新开辟,我只想对你们说一句话:让我们一起坚强。

蓝翎的事迹

       蓝翎是个地道的农家子弟。

       他1931年出生于山东单县杨集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跟着父辈在地里爬,土里滚。

       那个地方解放得早,他17岁那年, -山东分局领导的一所训练班式的干部学校在本地招生,他幸运被录取。

       从此,蓝翎走出了度过童年时期的农村。

       后来这所干部学校并入山东大学,他转入了山东大学中文系,1953年毕业。

       当年就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任教。

       就在这时候,好运突然降临到了这个年轻人头上。

       原来,他和山东大学的同学李希凡两人合写了两篇文章《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和《评〈红楼梦研究〉》,对红学家俞平伯的《红楼梦简论》提出了不同意见,文章几经周折,后来在他们母校老师的支持下,在校刊《文史哲》上发表了。

       本来,这是关于红楼梦研究不同意见的一般讨论。

       不料,这件事竟传到了当时正热衷于抓意识形态斗争的 -那里。

       1954年10月16日, -写了一封《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信》,发给 -中央政治局的成员和其他同志,尖锐地把这件事上升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

       信中说:“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是两个青年团员。

       由于 -的干预,红楼梦问题的讨论顿时成了一件轰动文坛的大事。

       在《红楼梦》讨论后不久,紧接着又展开了对胡适思想的大规模批判。

       阶级斗争这根弦拉得越来越紧了。

       《红楼梦》讨论使才23岁的“小人物”蓝翎一举成名。

       一向爱才的《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经过多方设法,把蓝翎调到了《人民日报》社,分配在文艺部当编辑。

       蓝翎的命运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有一段时间,部领导要蓝翎负责杂文专栏的编辑工作。

       搞杂文,在那个年代是既有战斗性又有很大政治风险的。

       但蓝翎在这方面毫无提防,毫无顾虑地积极工作起来,组织文坛上的知名人士写稿。

       这些杂文大受读者的欢迎,也给蓝翎很大启发。

       于是他一面继续组织撰写杂文,同时自己也动手写了起来。

       他万万没有料到,不久,就是由于一篇自己写的没有发表的杂文招来了大祸。

       1957年上半年,被称为“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突然变成了朔风怒号的寒冬。

       整风运动转变为一场无情的反右派斗争。

       《人民日报》社也不例外,编辑部各部门纷纷起而抓右派,大字报贴满了楼道两侧。

       但斗争发展不平衡,有的部门的领导人斗争性强,揪出的右派就多。

       比如记者部,挖出的右派最多,属全社之冠。

       而文艺部主任林淡秋,为人厚道,对部下从来和颜悦色,不整人,部里只勉强揪出一个右派漫画家沈同衡。

       可是,某些反右积极分子于心不甘,他们在底下说,别的部门右派揪出了七八个,五六个,为何文艺部只有一个

       显然部领导人有右倾思想。

       事有凑巧,国庆节前,编辑部收到了《北京文艺》杂志社的一封检举信,检举者本人已被打成右派。

       他在信上说,《人民日报》蓝翎曾经给他们写过一篇杂文《面对着血迹的沉思》,他们未采用,退还给了,“这篇杂文恐怕有问题”。

       反右积极分子拿到这封检举信如获至宝,他们既不去向蓝翎核对事实,也不问原稿上究竟写了些什么,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内部刊物《编辑部生活》上刊登了检举信。

       紧接着,就在编辑部大楼里贴出了大批大字报,责令“蓝翎必须低头认罪”。

       蓝翎的这篇杂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1956年10月10日的《辽宁日报》上刊出了一篇《小兰之死》的报道,揭露了辽宁绢纺厂严重的官僚主义,把一个19岁的女工迫害致死的事件。

       《人民日报》转载了这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作家菡子写了篇《为小兰呼冤》的杂文,由蓝翎编发,在《人民日报》副刊刊出,也博得了好评。

       蓝翎觉得菡子的文章意犹未尽,他就又写了一篇,在本报不便发表,刚碰上《北京文艺》来约稿,就给了他们。

       这篇杂文的意思是,官僚主义不仅是一般的作风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它还会酿成流血惨剧的。

       尽管蓝翎的文章并无错误,可是某些人却把文章掐头去尾,硬是定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再加上他写的其他几篇杂文,一概如法炮制。

       几年前曾经受到 -表扬的“小人物”,年仅26岁的蓝翎,终于被定为右派分子。

       1958年初冬的一天,蓝翎等几个人一起下放唐山柏各庄农场劳动改造。

       1961年4月,先后被召回报社。

       蓝翎还戴着右派帽子,真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苦。

       都被重新分配工作,他被分配到河南商业部门,改了行,从此一别就是十余年。

       真是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

       1976年,多灾多难的祖国终于结束了厄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正途。

       1978年,党中央宣布给错划的右派分子改正,人民日报社29个右派全部回归人民队伍,蓝翎当然也不例外。

       整整二十年苦涩的右派生活至此结束。

       对于那篇曾经给他带来灭顶之灾的倒霉的杂文,在改正结论里是这样写的:“他是根据《人民日报》发表的‘小兰之死’等材料写成的,是针对当时辽宁绢纺厂兰培初被逼自杀等具体事件而发的议论,并没有把有官僚主义错误的干部和整个党等同起来,也没有把此事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要严惩杀人者。

       实事求是来得多么不容易啊!如今,蓝翎已走到另一个世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