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我找了一篇老师写的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杨尚茜

       [日期:2022-11-22]来源::[字体:大 中 小]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数学组 杨尚茜

       一年来,我通过不断努力,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

       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

       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

       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 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

       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

       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

       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

       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

       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

       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

       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

       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5、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自我探索

       在教学《七巧板》中,教师事先让学生上网查询课件,让学生去拼七巧板,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讲,学生死记的教学方式。

       两个班学生兴奋投入了学生。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特别是驾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

       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习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6.教学研究侧重于:

       (1)探究式、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探讨;(2)怎样具体落实“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4)和同行的教学交流。

       本学年所任教的(1)班与(2)班中,(1)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如袁鹏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

       而(2)班的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

       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郑州市第十九中学

       杨尚茜

       2022年8月10日

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二、为何要写教学反思1、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的意义。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时间、大脑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导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就产生了搁置现象。

       而写,首先需要教师对在教学中的引发了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地回忆,具体、细致、形象的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地、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

       其次,写反思的时候,因为要落笔,就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时,对写下来的教学现象、个案进行思考,因为写得翔实,思考也会趋于全面。

       2、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

       如果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

       而写,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写的深刻一点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往往要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是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3、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

       一般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将往事淡忘。

       而写,能够帮助教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使自己对自己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记忆下来。

       因为写的积累作用,教师便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性思考的教师。

       同时,写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会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1、从怀疑处反思。

       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

       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

       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

       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

       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

       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

       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

       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

       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

       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

       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

       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

       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五、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

       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

       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

       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

       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

       “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4、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

       新课程学习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事例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合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1)国际背景。

       面对新世界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发达国家都把课程作为增强国力、积累未来的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

       把课程改革看作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必经之路。

       2)从课程本身看,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因为课程不仅体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且还具体规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以及课程改革可带动基础教育其它各项改革。

       3)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不断在变革,历史在不断前进,课程也必须随之改革。

       课程改革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提高没有完善,而现在课程体系有明显的弊端。

       我国现行的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要求不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学科自身体系,学科间彼此封闭,泾渭分明;(4)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落后于社会发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5)课程实施基本上仍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集中,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这些问题,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说明了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6、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有哪些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7、课程改革对课程评价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8、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一、整合教学与课程。

       二、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三、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为此,本次教学改革从观念到实践特别强调以下方面:(一)结果与过程的统一(二)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四、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9、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0、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哪些相应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

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数学素养

        1、要具有数学专业知识与理论。

       必要的数学专业知识与理论是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素养的基础。

       教师对自己所教的数学知识应该懂得其来龙去脉,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掌握必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把学生教活,使学生的学习触类旁通。

       2、要具有语言艺术。

       现代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种语言”。

       数学符号、数学图形、数学文字都是数学的语言。

       有学者认为,数学语言是世界唯一通用的语言。

       这就说明数学语言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精准性。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能严谨的运用数学语言。

       不仅如此,还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

       除此以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

       3、要具有的创造性。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创造能力。

       如果一个数学教师只会拿着教材照本宣科,那这个教师就没有创造性,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

       4、要具有较强的管理水平。

       数学的教与学组成一个系统。

       如果这个系统是有序的,其教学效率就高。

       反之,其教学效率就低。

       教师的管理水平就体现在对教与学这个系统的调控,使之始终保持有序。

       要提高这种管理水平,教师就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控制论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5、钻研教材的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素材。

       数学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不能直白干瘪的将教材交给学生。

       而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教材和相关资源重组后再呈现给学生。

       6、课堂组织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课堂组织能力并不是说教师要成为课堂的主宰,老师忽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人的存在,将课堂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而是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进行学习交流的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7、有效评价的能力。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手段和方式要多样化,要以过程评价为主,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考试为单一评价手段的作法,探索并运用符合新课标评价理念的评价手段和方式。

       8、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辅助手段,可以大大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因此,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服务,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

小学数学老师的实习日志

        第一层楼,自由生长期。

       天人合一。

       教师的专业成长如同自然界万事万物一样,只有在经历了自由生长以后,才会走向成熟,听到花开的声音,看到花开的美丽。

       回想起我的从教之路,起点还是有些戏曲性。

       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灰色的心态,幸运的分配;学科的偏爱,无奈的上岗。

       1987年,读了三年如皋师范的我毕业了。

       作为无权无势无钱的农家子弟,我没有什么过高的奢望,只想能分配到老家的中心小学工作。

       为此,在教育局落实分配到岗的那天,同样做教师的母亲专门请教育助理到家吃饭,并拜托他饭后到教育局把我要回老家。

       到了晚上,教育助理到我家说:“今天没有要到人,你儿子被实小要去了。

       母亲听后,非常开心。

       而对于一直死读书的我,对于实小是什么概念,是何方学校,我怎么会分到那里的,全然不知。

       事后我才知道,在我们还在毕业实习时,海安实小的校长们就到如皋师范挑毕业生了,一个班推荐一个,然后7选三,我幸运的成为了最后拍板的三个人中的一个。

       而这一切,我全然不知。

       现在想来,我很是感激当时的班主任老师,感谢现在已经作古的老校长。

       这对于我走上工作岗位后一直保持着激情燃烧的姿态,有着很大的关联。

       第二点就是学科偏爱。

       虽然我20年的教学经历中都是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但是,当初读师范时,我恰恰是“语文狂”,从不研究数学。

       除了跟在姚烺强老师后面专攻“一点突破法”外,整个师范时期的大实习、小实习我都是上的语文课,数学课一堂课也没有上。

       我信心满怀: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好的语文老师。

       但是,事与愿违。

       师范毕业的那一年,正逢南通盐城两片中师生数学基本功大赛,我在层层选拔后,代表如师参加了这项赛事并获得二等奖。

       这一获奖记入了我的毕业档案。

       到了海安实小的校长在分配课务时,一看这么好的数学基本功,无论无何也要安排教数学课啊。

       于是,我到海安实小报到的第一天,同时也领到了课务分工—四年级数学。

       因为兴趣点全不在数学,我就找当时的校长说明自己的情况。

       校长说,课务分工已经定了,就先教一年再说吧。

       无奈之中,我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旅程。

       人行有仿效,择尚而从之。

       海安实小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尤其是当时一批老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震动。

       于是,吃住都在学校的我,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钻研教材、备课磨课上,借阅老教师的备课笔记,翻看着他们班上学生得作业,从模仿起步,努力使自己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经过一段适应期后,我也开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一些教学中的问题,撰写自己的教学思考和实践体会。

       两年后,“怎样找单位1”“计算题病例剖析”等小块头文章才开始变成铅字,在《小数报》和《吉林教育》发表。

       那时,我对教学研究是想到什么就研究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分数的基本性质、工程问题、小数和复名数、组合图形、简便计算、分数应用题教学等等都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发表了20多篇文章。

       老师们都说我是专挑“小问题”,做成“大文章”。

       连续教了几届学生,都发现“数的整除”单元概念多,学不透,我就尝试“运用 -图来进行概念教学”。

       我把高等数学中的一些 -图都摘录下来,并且找来自学考试的《逻辑学》教材对照分解这个单元中几组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在教学中每尝试一次就记载一次使用效果。

       为了拓宽视角,就连其他老师在教学展示中出现的新图示,我也细致地整理到自己的教学日记本上。

       再如,看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解答结果是相同的,可思维过程却差别甚大,他开始了“展示和评价学生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学生简便计算时常常东拼西凑,没有章法,他开始了“帮助学生过好简便计算关”的探讨;发现学生的验算意识特别缺乏,他就展开大面积的调查与反思┅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鲜活的教学生活,也更富有了广泛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研究论文《 -图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验算习惯和能力调查研究报告》先后在1994年、1996年的“教海探航”征文中获得一、二等奖并在《江苏教育》上刊发。

       从1987年到2022,这样散点式、随意式教学研究方式可以说在我的专业成长中占据了15年。

       这期间,我发表了60多篇文章,参与了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也破格晋升小学高级教师,被评为了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和全国科研型教师,获得了江苏省教学竞赛一等奖,参与了三本著作的编写。

       但是,总的说来,这段时间我的专业成长还是处在自由生长阶段,教学方面虽然小有成绩,却没有明确的方向和主题,没有体系化的研究和属己化的特色。

       海安县教育局的柳夕浪局长也多次和我说,到了南通市学科带头人这样的层次,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研究方向,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也是十分向往达到那样的境地,但我总归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企及。

       第二层楼,整合发展期。

       2022年,课程改革开始全面启动。

       在良好的氛围熏染、优秀的同伴互助(华应龙、贲友林、储冬生、仲海峰、柳晓梅等)、知名的专家引领(陈今晨、张兴华、丁锦华等)中逐步学会了思考的我,也开始思考新课程数学改革该如何实施。

       2022年“五一”长假期间,用闭门三天一气呵成写成了7000字的《走进生活 走近儿童—谈小学数学教学观的转变》,提出了“生活数学”“人文数学”“综合数学”的教学研究主题。

       在随后的几年中,自己在数学教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思考和实践,差不多都在这样一个研究框架中展开。

       在“生活数学”方面,借助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课题的主持,和全校的数学老师们一起共同展开了深入研究,从“数学要与生活联系”到“数学与生活相联系里不开生活经验的关注”,再到“正效经验、反效经验、个体经验、群体经验、儿童经验、成人经验的辨析”、“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分野大讨论”、《盘活、激活、教学》教学思路的建设,可以说是口子越收越小,纵向越掘越深,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课例和总结报告、经验论文。

       在“人文数学”方面,最初的构想中,只是提出了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理解、接受、获得过程,要充分体现数学知识背后人文力量,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

       在随后的研究中,逐步意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品质、内在素养,尤其是保持着一颗童心和学生对话、交流,将会使教学进入一种互动发展的境界。

       于是,着意改变自己的教学姿态,《生动的课堂 开放的资源》便是这方面的尝试。

       但,这还不是教学的佳境,教学应该是知情合一、师生共融的境界,教学的魅力不应该仅仅来自于老师的表现力,数学教学更应用数学本身的内在魅力去吸引学生的眼球,在深层上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数学的激情。

       如果没有数学本身的魅力渗透其中,无论教师有怎样的情感投入或者有多么高超的表演技能,教学总难逃肤浅和庸俗。

       在“综合数学”方面,原初也只是看到了数学知识板块的整合必然带来数学综合,看到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衔接和运用。

       比如,美术中的数学、音乐中的数学、科学中的数学要尽量在数学课堂中接轨。

       而在实际的研究中,对此,我们也逐步加深了认识,“学科之间的综合”不仅仅是知识的嫁接,在更深的层面上还应该打通学科思维、借鉴学科技术,并以此来改变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熏染。

       《数学教学用“修辞”》便是这方面的探索之作。

       综合起来这几年的实践,应该说,是一个对数学教学在理解和实践上都逐渐丰满、逐渐丰富、逐渐深入的过程。

       也使得我的教学研究初步显现出一种系统化和整体感,那种散点式、随意化的状态逐步改变。

       第三层楼,破茧成熟期。

       2022年,在经过了一个丰满、拓展、体系化的研究过程后,我隐约感觉到,超越于传统的诸多新课程理念,如目标多元、尊重差异、重视过程、讲求合作、关注体验等,得到了老师们的积极响应,也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但是,繁华背后,我们看到不少数学课特别是公开课追求内容上的大全、形式上的新异,却因教学时间有限,饱满、臃肿中显现出肤浅、低效,加之教学调控不力,缺乏深度,缺乏灵动,缺乏艺术,结果教者教得辛苦,学者学得疲惫。

       因此,努力让课堂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应该成为我们当下对课堂教学反思调整的积极举措。

       于是,2022年5月,我提出了追寻简约化的数学教学研究主题。

       一年多来,我带着全校的数学老师在简约化的数学教学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前后形成了20多节代表简约教学理念的课,在全国讲学十多场,引起很大的反响,有关沙龙、课例、论文相继发表。

       特别是利用南通市教育局为我们开通的个人博客,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很多老师开始关注该项研究并参与共同建设。

       老师们普遍感到,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是一种更深广的丰富,与丰富于简单之中。

       它要求教师凭借已有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指导,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提升,使其能除去臃肿的堆积,剥离繁琐的多余,从而达到审美化、艺术化、高效化的课堂教学境界。

       目前,简约化教学已经成为我的专业发展的重点研究主题,它综合了我在生活化、综合化、人文化研究的思考,又在此基础上实现统整、协调、提升,成为我专业发展的新的主流方向。

       郑杰校长在《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中还说到,人生幸福的三层楼还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类教师是应付教学工作,第二类教师是让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第三类教师是在不断探索、不停追问中生成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学风格,走向教育的自由王国。

       以此来对照我的专业成长,我该是在从二层楼努力地向着三层楼前行。

       幸福三层楼,人生三重天,教学三境界。

       我知道,穷尽一生之追求,我也许还是不能登顶。

       但是它让我更加明晰了教育路上的追寻目标。

       是否登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付出了,我收获了,我无憾了。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学科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是我们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大家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做一个设计,有一个设计就会使我们做的更加主动。

       单元设计,首先什么是单元,比如说一章,比如说一个模块,比如一个模块里的一块面,比如说一元二次方程这章,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内容来进行设计。

       当然,也可以做跨章节的内容的教学设计。

       比如说一次函数,我们可以把一次函数这章分为三块,一块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知识初步,一块是一次函数的知识,第三块是反比例函数的内容。

       函数知识是初中的一个重点,怎么样对这些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有一个整体的思考非常重要。

       另外,老师应该能够关注关于方法和能力方面的单元教学设计。

       比如计算,我们就可以考虑一下,作为一个计算能力,在初一、二年级里,怎么样进行设计。

       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小学的水平,能够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支持计算能力的,在课程中有哪些载体。

       然后在这些载体中,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提升他的计算能力。

       所以我想这样的一些思考,都是单元教学的设计的很重要的内容,与我们传统单元的教学设计的内容,需要开拓一点,视野开拓一点。

       在单元教学设计,有一个,或者有两个核心的主题词,第一个是整体,第二个是效率。

       我觉得做好单元教学设计,会使你知道在什么时候,我讲到什么程度,我后面还会对这件事情有所解释的。

       当然现在对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范围还是更大一些。

       比如对有一些概念,比如说弧度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对他有一个单元的思考。

       因为绝不是说讲弧度的定义的时候,才会涉及到弧度。

       只能这样就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为什么加人弧度概念等等,所以我们应该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来思考我们整体的教学。

       这样会提高教学效率。

       二.单元教学设计的含义

       单元教学设计:对教材中的章或单元等相对完整、综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课时教学设计:对适合在一节课内实施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三.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以单元或章为单位,体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2)体现单元学习的完整性

       (3)体现单元学习的层次性

       (4)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探究相结合

       (5)注重单元内容的综合运用

       (6)提供评价方法及模板…

       四.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1)基本结构框架

       (2)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学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里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4.学生分析:习惯、态度、对学过内容的掌握

       5.教材分析

       (1)教材分了17个学时讲授,2个学时复习,写出具体课时安排

       (2)可能遇到问题

       6.教学设计的一些问题

       (1)什么内容以教授为主

       (2)如何利用学过的知识

       (3)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符号语言梳理学过内容

       (4)让学生总结一些好的案例:比较不同语言表述同一对象

       (5)如何提示学生“实数和二次根式”在后面学习中的作用

       (6)“实数和二次根式”将伴随学生经历从初中到高中学习的过渡,在教学设计中关注以下问题:①学生的学习习惯;②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③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的内容

       7.教学反思、总结

       (1)收集一些教学案例

       (2)与自己教学比较

       (3)完成一个总结

       (4)修订自己的教学设计

教师怎样具备跨学科素养 读后感

       1。

       未来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的新定位、新素养,必然反映为对教师的新要求。

       把新要求落到实处,新定位才能到位,新素养才能形成。

       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放在重要位置。

       自教师职业产生以来,任何一个社会时期,都会有对教师的政治要求,但这点在当下对我国广大教师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在今天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各种政治思潮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教育领域的渗入日益加强,需要教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对各种错误的政治主张做出分析、鉴别,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不良政治思想的影响。

       教师是知识的传承者、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代言人,肩负着学生“成人”的使命,在政治立场上需要旗帜鲜明。

       无论是党员教师还是非党员教师,都应该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重要位置。

       把适应变革作为常态。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以后所面临的问题并不见得比改革以前要少,这已成为事实。

       对教师来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切实树立教育没有终极观念的基本观点。

       要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是长期的,没有尽头的。

       改革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改革也总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

       一个时期领先的教育观念,在另一个时期可能恰恰是改革的对象;一个时期教育上的优秀做法,在另一个时期可能恰恰是发展的负累。

       教育正是在克服自身一个又一个缺陷的同时,走向新的更高水平的。

       忽视学生的时候,我们需要大声疾呼教育中要看到“人”的存在;过度关注学生的时候,我们也要尽力扭转认识上的偏颇,给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恰当的定位。

       忽视教材的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需要形成教材是蓝本也是文本的观念;但过度解读教材超越教材的应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则要引导尽量回归教材的政治、文化、学科等属性,不能一味地主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念更新永远在路上,恒久的、普适的、一劳永逸的教育观念几乎是不存在的,教师要经常检视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存在的缺陷与不当并及时加以调整。

       把学习当作生活方式。

       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之一或者说最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学习,由学而至教,由教而至成长,由成长而至成人。

       这可以说是基本逻辑。

       对教师来说,这个逻辑同样成立。

       有人在形容当今社会的变化时,用了这样的语言来概括:6年前是古代,6年后是未来。

       这样的话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的确反映出信息化社会的变化特点。

       在农耕文明时期,教师学几年可以教一辈子;在工业文明时期,教师学十几年可以教一辈子;在后工业文明时期,教师只有学一辈子才能教一辈子。

       以前,我们定义学校的时候,是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的;在今天,学校已不再单一指学生的学,也是指教师的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结伴成长。

       与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打交道,总是给我们留有这样的深刻印象:他热爱学习、酷爱读书,学习欲望强烈,持续学习能力强,善于通过学习反求诸己,变革自身。

       我很同意一种观点: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读了多少书,决定了你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真正把学习当作生活习惯、当作精神追求了,本领恐慌不再,能力素质也会不断得到提升与发展。

       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

       以往教师多将自己限定在学校围墙之内,不太关注 -事务,甚至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熟视无睹,认为那是官员和 -的事情。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要求教师参与到 -事务中去,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在社会参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甚至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知识占有的便利条件,成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引领者。

       同时也要求教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学校周边环境建设,通过发挥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服务社区居民,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为社会做贡献。

       自我管理素养。

       如今,教师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各种各样的困惑也越来越多,而外在的激励手段相对匮乏,专业水平越高,能够给予自己指导的专家越少。

       此时,教师的自我管理素质和能力就显得愈发重要,能不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约束好自己,激励好自己,直接影响其专业发展水平。

       自我管理注重的是教师的自我教导及约束的力量,亦即行为的制约是通过内控的力量(自己),而非传统的外控力量(校长、专家),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能够有效采取行动。

       教师的自我管理素养涉及很多内容,如目标管理,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并不断积极向这个方向迈进;时间管理,能够区分任务的轻重缓急,对时间做出统筹安排,对工作不会有拖延症;沟通管理,善于针对不同沟通对象采取不同的沟通行为,对影响沟通的事情抓苗头、抓早、抓小;情绪管理,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在情绪激动或失控情况下采取不当行为,冷静地对事物做出判断;健康管理,认识自己的身心状况,经常锻炼保持健康体魄,经常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保持积极乐观情绪等。

       跨学科素养‘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教师既需要为学生提供单学科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学科间的联系,在学科与学科的有机关联中形成对问题的真正掌握。

       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指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另外,从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中也可看出,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不是靠单一学科,都是基于不同学科的有机结合综合性地分析和探讨,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跨学科素养,不仅要系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跨语文、跨数学等方面的素养,要对生活的各个层面(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科技动态、乡土人情…)所涉及的各种知识有所把握,要细心研究如何从学科相联系、相交叉、相渗透之处提出探究问题。

       非语文、非数学的老师要研究本学科应用语文、应用数学的特点,在提高学生本学科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的提升。

       美国当前正在蓬勃兴起的“共同核心标准运动”,即制定和实施各州通用的全国性统一核心教学标准。

       目前已出台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核心标准。

       其中语文核心标准除了本学科的要求外,还有跨学科的语文素养标准,对6-12年级的其他文科(包括历史和社会研究学科)和理科(包括科学和技术学科)的阅读和写作提出了要求,具体明确地提出了在其他文科和理科的情境下学生需要掌握的各项语文能力。

       媒体素养。

       自媒体正在使教师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变模糊,使教师个体行为与公共行为的距离变短。

       教师增强自身的媒体素养已变得迫在眉睫。

       在这里,教师媒体素养指的是教师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既指教师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也指教师在认识媒体的基础上对媒体的巧妙运用,大体可分为基础、核心及关键三个层面。

       其中,各种领域的知识积累和教育教学的阅历是基础要素;把握各种媒体的特性,正确解读各种信息并恰当运用,培养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免疫能力,同时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些是其核心要素;有着追求当代教育新鲜信息的强烈愿望是关键要素。

       信息素养。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有研究表明,现在每18个月产生的信息,相当于人类社会有文明记载以来所有信息的总和。

       信息每天都汗牛充栋般产生,假如哪一个教师还死守着“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的信条,以为学生不了解的你了解、学生没掌握的你掌握,用师范教育的几年知识就可以“包打天下”的话,就无法适应学生的要求,也无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生活在信息化社会的学生,每天都接受着大量的信息,他们的信息素养甚至比教师都高。

       融入信息社会,提高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

       “信息素养”一词,是美国图书馆学会1989年提出的,如今已被普遍接受。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至少表现为以下内容: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创新素养。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这一发现表明,教师创新能力的高 -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没有教师教育教学上的持续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很难发展起来。

       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单一注重知识传授和再现的行为,不能再把知识点的分解和讲解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指向,需要切实将教育教学看作持续创新的过程,将每次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当作创意生成的过程。

       教师的这种创新素养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具有挑战心、好奇心、想象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把学生当作创新主体,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张扬创新的主体性;宽容学生的失败,鼓励学生适当冒险,营造教学中激励创新的氛围;把教育教学看作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反思、变化更新的创新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形成激活学生创新欲望、培育学生创新潜能的作用力;自己在教学中持续不断创新,把每次教学都当作创意设计和实施的过程等。

求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反思

       在近两年的小学《科学》课堂教育教学中,深感《科学》科目教学的不容易,深知《科学》教育教学的艰难与困域。

       现对本人在《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中的体会做一梳理与反思

       一、观念滞后

       《科学》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对学生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非常有益的学科,但是现在有些教师(包括本人及学校某些领导在内),对此学科都当作传统中的副科目对待,导致诸多教师在《科学》教育教学中都有不严格、不规范、不认真对待态度,也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科学》此科目的马虎应付态度。

       同时也致使学校对《科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低下,从而造成学生在整体素质的缺陷,误人子弟,殃及社会,损于国家。

       这是何等的严重问题

       颇值得教育界的重要人士及各基层的诸多教育工与各领导的热切关注、支持与帮助。

       同时,也很值得相关的直属管理领导的认真反思

       制度是否健立健全了,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落实执行了,落实的程度如何,基层的某个角落是否存在有“被遗忘的角落”,是否有弄虚作假的行为,各学校各教师是否尚存在马虎应付的心理,如何处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等等。

       这都是需要教育直属界的领导的认真、踏实、严肃对待与落实的严峻问题,否则一切都是空话一句,一切都是假工假做假应付假态度

       总之,领导、教师的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观念必须要彻底、彻底的改变。

       二、理念欠缺

       国家对各课程的改革已实施几年,可以说国家各教育培训部门每年都进行了相关的各学科的课程项目的有计划的有系列的教育培训。

       但效果是不是很好,想必大家心里面都有个底。

       实话实说,现在我们的诸多教师都是被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旧观念严重束缚着,在小学都是把语文、数学当作主科目看待,其他的都是副科目。

       在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的培训时,也存在着这样的偏科严重心理,特别是某些学校的主管领导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偏科心理,致使在接受这样的“副科”教育培训时,教师马虎应付,甚至有些学校领导明知有这样的相关的“副科目”的教育培训,而没有派相关“副”科目的教师去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导致了教师在进行这样的“副”科目的教育教学中,观念难改,理念缺乏,教改无果,教育无望。

       譬如,某些教师在上《科学》的课时,只是把课文念一遍,学生在下面听一下就算了事,至于其相关的实验、活动或某种探索,一句话“学校的条件有限”就把本来是非常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情给搪塞过去了。

       还有更甚者的是,有些教师为了省事,上课时,直接把本该是由学生课中或是课后去认真思考、探讨、交流或查询来解决的时事知识、地理基础常识或是政治常识等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了学生,致使学生都有了不爱思考、不想探讨,不善交流等的不良习惯。

       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性思维、独特的思考等能力都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这样学生就习惯了“饭来张口,衣到伸手”,于是,教师教得多“死”,学生也就学得多“死”。

       另外,尚有部分年级的《科学》的任教教师,对所教学科只是蜻蜓点水般地随便选了部分内容来教教而已,当然这也可能与学校安排的《科学》科目节数太少的原因有关(有的一周只一节),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不知“天南地北”,学生得到的只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科学知识,怎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怎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怎能促进新形势新课改“更上一层楼”,跨上新台阶。

       因此,可以这样说,作为新时期形势下的教育工,我们有必要有责任认真学习新知识与新的课改理念,彻底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方式的束缚,用新理念、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素养。

       同时,在工作中要有认真、负责、踏实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新课改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辜负国家和人民付于我们的责任,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后代的子子孙孙。

       三、资源缺乏

       农村乡镇小学,特别是边远偏僻的农村小学,在各年级的《科学》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的严重缺乏,在教学中有许多都涉及到实验、活动或需要上网查询才能解决的各种问题,教师只能照书读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的一笔带过,把教学内容应付完毕就算“万事大吉”了。

       于是都形成了领导不重视,教师不认真,学生不积极的恶的连锁反应,造成了设了科目而又不重视科目的不良局面,浪费了课本、人才等资源,耽误了学生的智力、能力等培养,影响了学生的一生。

       同时,也剥弱了教师的教学锐气与消退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

       因此,本人热切呼吁上级直属主管领导、学校的主要领导和广大教师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中小学的各科目教学,特别是所谓的“副”科目的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教育教学进行的硬件环境,为我们的新课改做好步步升高的铺垫,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小学《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需要大家的共同热切的努力与支持、配合与合作。

       同时,也特别需要《科学》科目的组织教学的领导与教师要努力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用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把《科学》科目教得更加科学与精彩。

1、对小学数学教育有什么看法

       既要掌握课本知识,更要拓展、发散思维,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应试教育,更要体现高能力,高素质,按就要从小做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及对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

       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

       因此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的数学探究和合作活动却存在着一些盲目与困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暴露了对新理念解读有偏差,甚至走进了误区,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在探究学习中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探究学习成了强加给学生的行为过程。

       2、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应当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弱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主要表现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不进行监控,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时不敢指导,怕戴上“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帽子;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也把握不好介入的时机和程度

       3、注重探究学习的行为过程,忽视思维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结构的材料,然后提出问题、描述探究的步骤,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材料探究。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确动手做了,结论也顺利得出了。

       但是这样的动手操作是不是就是数学探究呢

       有些学生从头到尾都很开心,参与热情很高,可学生所获得的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数学课不是让学生开开心心就算了。

       通过思考,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氛围。

       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记得在2022年3月,我接到原教研室主任唐瑞祥老师给我布置的一个任务,在全区上一节公开课。

       活动主题是:“老教材,体现新理念”,课题是《圆锥的体积》。

       接到任务时,我非常高兴,同时也感到有压力。

       高兴的是,又有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有压力、是怎样才能上好这节公开课呢

       既要有新意,又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这之前我听了好几节《圆锥的体积》的公开课。

       教学设计都很常规化,那就是先认识圆锥,再通过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得出是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

       最后通过做实验,从圆锥里装沙向圆柱里倒,三次刚好倒满,从而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思路的教学设计都大同小异。

       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般在教学这节课时,都能顺利地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什么突然要去比较圆柱、圆锥体积的大小

       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不得而知,做这个实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个数学活动,根本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就是关于《圆锥的体积》的教学

       这篇文章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就解决了我思考的这个问题,这是我先前无意中在《中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非常惊奇,惊奇的是怎么会有这么聪明的教师,虽然我不记得他的姓名,但我真的佩服那位教师的独特创意。

       想到这里,我心里又一沉,如果我按照那位教师设计的环节去上这节公开课,感觉好象有抄袭之嫌。

       但又想,把优秀教师的成果运用到我的教学中,也正是向那位教师学习的表现。

       所以最后借用了那位教师所设计的环节,在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圆锥的体积》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知。

       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

       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长方形的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

       教师问: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说: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面积的二分之一),接着分别以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为轴旋转得到了一个圆柱和圆锥,请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观察后说出两者是等底等高,教师接着设疑:请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图如下:

       由于前面的比较面积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是1\/2的关系,也有的学生通过空间的想象猜想是1\/3的关系,还有的学生猜想是1\/4的关系,到底是1\/2的关系,1\/3的关系,还是1\/4的关系呢?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给的材料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做实验来验证的必要性。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趣味性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理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

       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刚才我说的《圆锥体的体积》这节课的设计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这一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让我思考了很多,特别是探究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探究学习中,不要盲目的让学生去探究,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心甘情愿的跟教师的思路走。

       这让我想起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教师是卖拐人,学生充当了买拐人的角色。

       2、教师的合理的“导”、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

       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探究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探究都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的拓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感悟领会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思维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

       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合理的“导”是学生探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前不久,校区研讨课中,我校黄辉老师上了一节《三角形内角和》,这节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很成功,很好的体现了教师“导”的关键性作用。

       首先教师课件出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创设三者争论谁的内角和大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再让学生猜测三角形谁的内角和大

       到底谁的猜测对呢

       先用实际测量来验证一下。

       由于测量工具有误差或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得到的结果是三角形内角和大约是180度。

       老师再问:除了测量,你还有别的办法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学生想到了撕拼、折叠的方法。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接着教师追问一句:同学们,你们看到了180度,联想到了什么呢

       同学回答说:看到180度,我们想到了180度组成的是一条直线。

       就是教师的这一追问,让学生把新知和旧知产生了联系,从而在撕拼和折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想到如何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拼或者折叠成为一条直线,从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如果没有教师的这一追问,我想学生根本就没有探究的方向,而是在那儿冥思苦想,即使想到了通过撕拼或折叠,但是学生仍然无法有意识的去撕拼或折叠成一条直线,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

       还记得我曾经在武汉市优质课比赛中听过的三节数学课,课题都是《圆的周长》,三节课都是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通过直观,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有两节课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实物的周长和直径,再让学生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从而得出,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但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我要问:为什么就一定要去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呢

       为什么一定要去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呢

       作为教师,我有这样的疑惑。

       那么我们的学生肯定也有这样的疑问,只是没有胆量提出质疑而已。

       而在另外一节课中,教师合理的“导”,正解决了这样一个疑问。

       教师也是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什么有关系

       学生通过直观,猜想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实物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入表格。

       教师问: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有怎么的关系呢

       教师说明,在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一般是研究它们的“和的关系、差的关系、乘积的关系和相除的倍数关系”这四种。

       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器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相加、相减、相乘,不存在一定的规律。

       而在计算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时,得出了一定的规律: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从而,研究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存在着倍数关系。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探究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数学,教师要合理地“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

       3、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

       探究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所以在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其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

       有时,我们看到有很多探究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虽然给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但是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往往草草收场,这样就必然会降低探究学习的学习效果。

       因此为了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弄清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因此,教学中如果要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应该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理智选择。

       只有正确地理解探究性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以上我简单谈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我们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并且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探索,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和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是,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怎样的问题适宜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言堂”怎样处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起到调控作用

       下面我就谈谈这几个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合作过程的随意性。

       组内成员的合作实质是貌合神离,学生各抒己见,却听不到同伴的声音。

       因此,很难达成一致的见解。

       最后,组内代表发言,也只能代表部分同学的想法。

       这样的合作,从形式上看热闹非凡,但是,从实际效果考虑,却很难让人赞同。

       由此看来合作学习,应该有合作的计划和步骤、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合作学习也应该有一定的合作规则。

       2、选择问题的随意性,忽视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问题。

       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少之又少。

       大多数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设置的。

       只是让...

关于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要全面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成绩,就必须提高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管理力度,把小学英语教学与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等同看待。

       并对整个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和整顿。

       具体做法如下,仅供参考。

       1 鉴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建议面向社会招聘一批具有英语教学专长的教师,充实到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中来,为小学英语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同时对那些年龄大,成绩差,不适宜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工作调整,使每个人各得其所。

       2 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视,各学校要开足英语课时,要配齐配足应有的教学器材和资料,要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督查和评估,提高英语分值,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 消除小学英语教师跨学科教学现象,设置小学英语专教师,尽量避免小学英语教师跨年级教学的情况。

       4 加强小学英语教师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应当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组织英语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如名师辅导、集体备课、组织教师出示公开课并进行集体评课和教师课后反思等。

       期中或期末考试要组织英语教师进行统考,并将教师考试成绩与班内学生成绩相结合纳入教师量化考核,以提高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不断在工作中教学相长。

       5 做好学生评教工作,每学期都应组织1-2次的学生评教工作,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6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不断提高教师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已经到了令人非关注不可的程度,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推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