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的故事

第一篇:56个民族的故事

       56个民族的故事

       1、蒙古族(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

       3、苗族(miáo zú)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dǎi z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lì sù zú)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zàng zú)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gāo shān zú)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nà xī zú)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bù lǎng zú)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1、布朗族(bù lǎng zú)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1、布朗族(bù lǎng zú)

第二篇:56个民族故事

       1、蒙古族(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miáo zú)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dǎi z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lì sù zú)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zàng zú)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gāo shān zú)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nà xī zú)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bù lǎng zú)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ā chāng zú)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nù zú)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â wēn kâ zú)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â lún chūn zú)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hâ zhã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mãn bā zú)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bǎo ān z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dá wî ěr zú)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dã áng zú)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dōng xiāng zú)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dîng zú)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dú lïng zú)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ã luï sī zú)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hā ní zú)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hā sà kâ zú)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jī nuî zú)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1、景颇族(jǐng pō zú)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kē ěr kâ zī zú)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第三篇:56个民族的故事

       1、蒙古族(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miáo zú)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dǎi z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lì sù zú)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zàng zú)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gāo shān zú)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nà xī zú)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bù lǎng zú)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ā chāng zú)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nù zú)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è wēn kè zú)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è lún chūn zú)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hè zhé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mén bā zú)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bǎo ān z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dá wò ěr zú)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dé áng zú)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dōng xiāng zú)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dòng zú)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dú lóng zú)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é luó sī zú)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hā ní zú)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hā sà kè zú)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jī nuò zú)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1、景颇族(jǐng pō zú)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kē ěr kè zī zú)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3、拉祜族(lā hù zú)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4、黎族(lí zú)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5、珞巴族(luò bā z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的古***惯。早印占区,也有许多珞巴族同胞。

       36、满族(mǎn zú)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

       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37、毛南族(máo nán z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38、仫佬族(mù lǎo zú)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39、普米族(pǔ mǐ zú)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0、羌族(qiāng zú)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1、撒拉族(sā lā zú)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42、畲族(shē z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 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 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43、水族(shuǐ zú)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 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 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 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44、塔吉克族(tǎ jí kè zú)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 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 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 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 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 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 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45、塔塔尔族(tǎ tǎ ěr zú)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 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 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 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 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 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6、土家族(tǔ jiā zú)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 市)。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 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 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 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 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47、仡佬族(gē lǎo zú)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 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 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仡佬族以农业为 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自 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也只有少数老人 通仡佬语。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48、土族(tǔ zú)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 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 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 羊。“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 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49、佤族(wǎ zú)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 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 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 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维吾尔族(wéi wú ěr zú)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 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 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 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 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51、乌孜别克族(wū zī bié kè zú)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 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 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 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52、锡伯族(xī bó zú)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 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 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 特色的传统节日。

       53、瑶族(yáo zú)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除过春节、端 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 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 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54、裕固族(yù gù zú)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 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 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 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 重的仪式。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55、彝族(yí zú)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 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 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 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56、汉族(hàn zú)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 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 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 较多分布。

第四篇:我只是个小丑伤感故事

       我有一个又大又红的俏皮鼻子,很大。我的脸上涂满了乱七八糟的油彩,很混杂。我穿着很花哨的衣服,很迷乱 也很嘻哈。手上会时不时的拿着一个小魔法球,发出耀眼的彩光!没错,小丑是我,我是一个小丑。——题记

       小丑,注定要充当别人快乐,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却丢失了自己的微笑。白天,我是所有人的小丑,夜晚,当我卸掉面具之后,那个寂静的夜,我无奈地叹息,甚至流下眼泪!其实,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人面前,我不也是小丑吗?在让你笑过之后,我却哭了。其实我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快乐 那么乐观 那么嘻哈。我再乎的是:表演结束谢幕之后,是否会有那么一个还能记得自己的人。终于有一天我落下眼泪。笑容在嘴角开始颤抖着。这次,我真的没有在搞笑。我是感觉累了 痛了,没错,我是真的累了 痛了,因为平时伪装得没心没肺。但是 那些所有往日里我想要取悦的观众。都在赞叹我掉泪的技术,是他们的心态太过于轻松 还是我的掉泪技术高超 我的笑容继续颤抖着,落泪愈多 掌声愈是激烈愈是响亮。我的心 除了那些一样没人懂的小丑之外 就没有人懂 也没有人在意过那些早就破碎的心。突然有一天 一个观众对我说:我懂你。我笑了,这是我最幸福的一次笑容。虽不知这只是那个过客一时说的错话的而已......!作为小丑,我将注定一辈子都那么的平凡和简单,那是很不起眼的角色,我却投入整个身心和所有时间,不知疲倦的取悦他人的快乐和一直的忙碌,我的归处何方?我将还要面临怎样的生活,还有我无法想像的思念,都零落异地。我假装在舞台的一个角落跌倒,单只希望那如潮的掌声,是为我响起的,想不起 太多的事,对于过去!而想起我是那么的陌生,陌生到怀疑我的存在!是不是一直都是我在做着那个梦,梦境又现实到我不敢质疑!找不到证据去证明过去我的存在,存在于我的那个世界!人生的舞台不止一次上演着小丑的角色!卑微的小丑,悲哀回忆中落幕。

       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大饭店吃饭,刚刚走到门口就被门口的保安给拦截住了:丑八怪,滚远些,别吓跑了我们的客人。看着玻璃门倒影过来的自己,确实好丑,于是,我滚了,滚回了家中。。我有一段恋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她说:你有钱 有车 有房 有存款吗?丑八怪,你以为你是谁啊,你以为我真喜欢你啊,滚开些,有钱了再来找我吧。钱哦,我真的没有,何必有呢?于是,我再次滚了。他们不喜欢我吧。或许,只是不喜欢丑陋的 贫穷的 那个我。那我就滚吧。何必,被人喜欢呢。

       其实我讨厌这样的打扮 这样的称呼 这样的生活。但是。我依然保持着这样的打扮。因为。曾经有个 孩子 喜欢这样的我。她说:小丑,我喜欢你的幽默 喜欢你带给我们的快乐 喜欢你的乐观人生。我很珍惜这样的观众,哪怕只是个小孩!我也本以为,画上上扬的嘴,我就快乐了。我甚至以为:就这样一直一直我都是快乐的。但是没有人会明白小丑心里的孤单,包括那个小孩。其实当我在努力地让别人开心的时候,是最孤单的,因为我想看到的那个值得我去取悦的人不在场下,没有看着小丑的用心。小丑的故事是没有结局的。小丑还是很需要观众需要爱的。上帝在关了这门的同时又开启了另一扇窗。不如去寻找值得付出的东西,来填补内心的空缺......我不再扮演强加给自己的角色,小丑学会了做自己。世界之大,一辈子很长,始终有一个角落属于我自己的,我时刻警告着自己:不许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了一切,我还握有自己的未来!可当回来的日子渐进,才发现对你的思念越来越浓了,却又不敢打扰到你的生活,怕你会像之前那样:冷语相对,怕你不接受我的歉意。我习惯了看你的侧面,习惯了在你的背后,习惯了有时关注你的一切: 空间说说 空间日记 空间相册 还有别人给你的留言,而这些年却怎么也习惯不了把你淡忘,我也试着去接受另一个人,我也想要个好好的开始,可是在相处一段时间后 发现她们真的不如你。我不怕等待,不怕寂寞,不怕你被年月催老,只怕你总在转圈,却忘了回来的路。总是等不到你的归期,只能掩去容貌,向着你的方向送去欢乐和祝福,不必让你记住。只要你能让我看见或者让我知道你笑了,就是小丑一生的荣誉,我多么渴望可以一辈子在为你表演,哪怕是只在台下,没有灯光 没有观众 没有掌声,没有你的关注,也依然幸福,只要你需要的时候可以回回头就好。此时。。我又在反复地阅读我的记忆,虽层层叠韵,却如同昨天那样清晰,也许这就是小丑的宿命,只能让你捧怀一笑,笑了过后,你是你,我是我,小丑才是小丑......不知渡过了多少春风秋雨夏历冬雪,多少个不眠夜,终将一份亿万分之一的情感用笔锋描出完美的小丑。这份感慨像小丑手中的魔法球,那样层出不穷。我没有过多的期盼,只希望站在台上为你演出的时候,能与你的眼神相触,你的双手发出的掌声不是因为我的表演,而是认出了这小丑......就是我!

第五篇:励志小故事1-18个

       1.蜜蜂与苍蝇

       如果你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会发生什么情况?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事实上,正是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由于它们的智力,蜜蜂才灭亡了。

       蜜蜂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对蜜蜂来说,玻璃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之物,它们在自然界中从没遇到过这种突然不可穿透的大气层;而它们的智力越高,这种奇怪的障碍就越显得无法接受和不可理解。

       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这些头脑简单者总是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因此,苍蝇得以最终发现那个正中下怀的出口,并因此获得自由和新生。

       2.鱼、钓竿和钓技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

       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像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进的财源。

       3.靠自己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4.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一天,有人找到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恳求他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就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不错。

       如果成功没有自己向你走来,请对自己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如果财富没有自己向你走来,请对自己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如果幸福没有自己向你走来,请对自己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5.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

       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上有条河,两个和尚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去溪边挑水,时间长了两个人便成了朋友.不知不觉5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上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一个星期过去了,右边那座山上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就没有太在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上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右边山上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是不是生病了,我要过去看看他,看能不能帮上忙.等他看到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朋友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想一个星期没有喝水的样子.他好奇的问:你已经一个星期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朋友到他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你口井说:这5年来我每天挑好水,做完功课后 ,都会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挖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水了,我就不必在下山挑水了,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了.在任何领域,你的薪水和福利再好,那也只是常规的工作,职责分内的事,也还只是在挑水.可别忘记从现在起,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另一方面的实力;昨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收获,今天的努力就是未来的希望.6.幸福就在身边

       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急匆匆地走在路上。一个人拦住了他,问道:“小伙子你为何行色匆匆啊?”小伙子连头也不回,飞快地向前跑着,只泛泛地甩了一句:“别拦我,我要寻求幸福。”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小伙子已变成中年人,可依旧在路上奔波。有一个人又拦住他。“喂,中年人你去哪啊!”“别拦我,我在寻找我的幸福。”

       二十年又过去了,这个中年人逐渐变得苍老,面色苍老,面色憔悴,背亦驼得像一张弯弓,可他仍挣扎着,一步一步向前挨。又一个人拦住他,“老头子,你还在寻找你的幸福吗?”“是啊!”当老头回答完这句问话,猛地惊醒,一行老泪流了下来。原来,刚才问他问题的那个人,就是幸福之神啊?他寻找了一辈子,实际上幸福就在他身边,他却屡次与他擦肩而过。

       7.不要总把自己当做珍珠

       有一个自以为是全才的年轻人,毕业以后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感到是因为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只“千里马”。

       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正要自杀的时候,正好有一个老人从这里走过,救了他。老人就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撒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撒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人没有说话,接着从自己的口袋里掏了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地撒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珍珠捡起来呢?”

       “这当然可以!”

       “那你就应该明白是为什么了吧?你应该知道,现在自己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还不能苛求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由沙子变成一颗珍珠才行。”

       有的时候,你必须知道你自己是一颗普通的沙粒,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若要使自己卓然出众,那你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8.两个小偷

       有两个小偷,路过一个国家,看到广场上正在执行绞刑,小偷问旁边的人被绞死的人犯了什么罪,别人说是偷窃罪,一个小偷很害怕,说,“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绞刑就好了。”另一个小偷说,“如果没有绞刑,那不是所有的人都变成小偷了吗?”

       其实,无论什么领域,都有“绞刑”,这制约着大多数平庸的人成功,同时也让少数最坚强的人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9.驴生豪迈

       一头老驴,掉到了一个废弃的陷阱里,很深,根本爬不上来,主人看他是老驴,懒得去救他了,让他在那里自生自灭。那头驴一开始也放弃了求生地希望。每天还不断地有人往陷阱里面倒垃圾,按理说老驴应该很生气,应该天天去抱怨,自己倒霉掉到了陷阱里,他的主人不要他,就算死也不让他死得舒服点,每天还有那么多垃圾扔在他旁边。可是有一天,他决定改变他的人生态度(驴生态度更确切点),他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脚下,从垃圾中找到残羹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没,终于有一天,他重新回到了地面上。

       亲爱的朋友们,请不要抱怨你的专业不好,不要抱怨你的学校不好,不要抱怨你住在破宿舍里,不要抱怨你的男人穷你的女人丑,不要抱怨你没有一个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工资少,不要抱怨你空怀一身绝技没人赏示共裸,现实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给你的是垃圾,你同样能把垃圾踩在脚底下,登上世界之巅。这个世界只在乎你是否在到达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还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我认为踩在垃圾上上去的人更值得尊重。人生没有失败,看驴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10.智猪博弈:

       典故告诉我们在小企业经营中,学会如何“搭便车”是一个精明的职业经理人最为基本的素质。在某些时候,如果能够注意等待,让其他大的企业首先开发市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时候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因为“寄生”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高明的管理者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来为自己服务。“搭便车”实际上是提供给职业经理人面对每一项花费的另一种选择,对它的留意和研究可以给企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费用,从而使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现象在经济生活中十分常见,却很少为小企业的经理人所熟识。

       11.跳蚤的故事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现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所以跳蚤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的跳动。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盖子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那个高度继续的跳。

       三天以后,他发现那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从一个跳蚤变成了一个可悲的爬蚤!启示: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限制已取消。就像刚才的“玻璃盖”,虽然已被取掉,但他们早已经被撞怕了,不敢再跳,或者已习惯了,不想再跳了。人们往住因为害怕去追求成功,而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

       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愈越的。

       让这只跳蚤再次跳出这个玻璃杯的办法十分简单,只需拿一根小棒子重重的敲一下杯子;或者拿一盏酒精在杯底加热,当跳蚤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它就会“嘣”的一下,跳了出去。

       人有些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是不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们要不要跳?能不能跳过这个高度?我能不能成功?能有多大的成功?这一切问题的都取决于:自我设限和自我暗示!一个人在自己生活经历和社会遭遇中,如何认识自我,在心里如何描绘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成功或是失败的人,勇敢或是懦弱的人,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你可能渺小,也可能伟大,这都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取决于你的心理态度如何,取决于你能否靠自己去奋斗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战胜自己和超越自己,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可怕和最强大的敌人,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被别人打败了,而是自己被自己的失败心理打败了!

       我们要坚信自己的生活信念,不管遇到了多么严重的挫折,不论碰到了多么巨大的困难,都不要发生动摇。永不言败,不断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

       12.大雁的启示

       每只雁鼓动双翼时,对尾随的同伴都具有“鼓舞”的作用。雁群一字排成V字型时,比孤雁单飞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一的飞行距离。

       当带头的雁疲倦了,它会退回队伍,由另一只取代它的位置。队伍中后面的大雁会以叫声鼓励前面的伙伴继续前进。当有雁只生病或受伤时,其它两只雁会由队伍飞下协助及保护它。这两只雁会一直伴随在它的旁边,直到它康复或死亡为止。然后他们自己组成队伍再开始飞行,或者去追赶上原来的雁群。

       与拥有相同目标的人同行,能更快速,更容易地到达目的地,因为彼此之间能互相推动。

       1 1 >2 的团队才是优秀的团队。如果我们与大雁一样聪明的话,我们就会留在与自己目标一致的队伍里,而且乐意接受他人的协助,也愿意协助他人。

       在从事困难的任务时,轮流担任与共享领导权是有必要的,也是明智的,因为我们都是互相依赖的。

       要认识到自己也有能力不足的时候,懂得依靠团队力量而不是个人力量。

       我们必须确定从我们背后传来的是鼓励的“叫声”,而不是其它的“叫声”。相互间的鼓励会振奋队员的精神,坚持到底。如果我们与大雁一样聪明的话,我们也会互相扶持,不论是在困难的时刻或在顺利的时刻。

       当有人必须离开团队时,我们实在应该举行一个告别仪式,因为它更多的是做给没走的成员看的。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团队的力量 无坚不摧!

       13.海豚观点

       来自Discovery的真实故事茫茫大海里 几只零星的海豚在觅食 忽然,它们欣喜若狂地看到 海洋深处游动着一个很大的鱼群 这时,它们并没有为饥饿 冲向鱼群.急于求成

       因为如果那样,鱼群就会被冲散。它们游动着尾随在,鱼群后面, 用特有的声音“吱、吱„„” 向大海的远方召唤。一只、两只、三只„„ 越来越多的伙伴游了过来,不断地加入到队伍中一起高声呼唤着!哇!已经五十只多只了,它们还没有停止!当海豚的数量汇聚到一百多只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所有的海豚围着鱼群环绕,形成一个球状 把鱼群全部围拢在中心。它们分成小组有秩序 地冲进球形中央,慌乱的鱼群无路可走,变成这些海豚的腹中佳肴。

       当中间的海豚吃饱后,它们就会游出来 替换在外面的伙伴,让它们进去美餐。

       就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直到最后,每一只海豚 都得到了饱餐。[观点一]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观点二] 团队的力量,无坚不摧![观点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观点四] 一个成功的团队

       造就无数个成功的个人!

       14.疯子和呆子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

       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

       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可能这故事说明不了什么,但我认为的确经典,可以让人明白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办法的,只是你还未找到而已,不要小瞧你身边的人,某些方面说不定他就是你的学习对象,谦虚的集思广益,不失为上进之道。

       15.龟兔重赛: 兔子与乌龟赛跑输了以后,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与乌龟重赛一次。赛跑开始后,乌龟按照规定线跑拼命往前爬,心想:这次我输定了。可它到终点后却不见兔子。正在纳闷之时,只见兔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原来兔子求胜心切,一上路就埋头狂奔,估计快到终点了,它抬头一看,发觉竟跑错了方向,不得不返回重新奔跑,因而还是落在乌龟之后。这说明了在管理中战略、路线正确与否至关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企业战略定位的竞争。

       16.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17.求生反应与速度竞争: 有两个人在树林里过夜。早上树林里突然跑出一头熊来,两个人中一个忙着穿球鞋;另一个对他说:”你把球鞋穿上有什么用?我们反正跑不过熊啊!”忙着穿球鞋的人说:”我是要跑过你。”这说明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充数且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界,跑得快不快,很可能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管理中快速反应也能形成竞争优势。

       18.南风和北风: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让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了个寒风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春意上身,纷纷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于是南风获得了胜利。这个故事也称为南风法则,它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领导者在管理中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下属,多点人情味,从而使下属丢掉包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北风和南风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领导者在管理中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下属,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使下属真正感觉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去掉包袱,激发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