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冲突

第一篇:社会冲突

       一定要弹出自己的结论辩证的观点

       概念社会冲突,是指社会主体之间由于需要、利益、价值观念的差别和对立而引起的相互反对的社会互动行为。

       四层含义:第一、社会冲突是人类社会领域内的互动行为。第二,社会冲突是社会主体之间的一种互动行为。

       第三、社会冲突是社会主体之间根源于需要、利益、价值观念的差别和对立的互动行为。第四,社会冲突是社会主体之间相互反对的互动行为。社会社会冲突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社会冲突具有普遍性

       社会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从时间角度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每 一个阶段都充满着社会冲突,迄今为止,人类历史尚未出现没有社 会冲突的社会形态。在原始社会,血族之间的械斗,部落之间的战 争此起彼伏,不同血族之间的人们反目成仇、争凶斗狠的现象并不 少见。传说古代中国的“人文初祖”黄帝就曾为了确立大一统的地 位、统一华夏民族,经过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惊心动魄的战争。人类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冲突现象更是有增无减,充满了血与火的 洗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宜言》中箱辟地总结到:“到目 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 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 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地、有时公开有时隐蔽 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的改造或者斗 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立并未完全消除社会冲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撕裂了社 会主义阵营,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冲突是 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当代走入低潮的重要原因。从空间角度 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同一国家的不同领域和地域之间都存在 着各种社会冲突;尽管他们所面临的冲突的内容有别、性质不同、形式各异,但都存在社会冲突。

       2、社会冲突具有复杂性

       社会冲突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复杂性具体表现在

       四个方面:一是根源的多因性。社会冲突的产生和形成,往往不是 个单纯的原因引起的,而是诸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基本 盾是产生社会冲突的总根源,利益对立、权力争夺、社会误解、会不平等、不正当竞争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是产生社会冲突的基本 源。二是作用的双重性。社会冲突不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所引 的后果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作用是双重的。社会冲突既能引起 际关系的紧张,也能促进人际团结;既能破坏社会安定,造成社 馄乱也能加速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既能造成国际关系的倒退,能加速国际同盟的建立。总之,社会冲突的作用可能是消极的破 性的,也可能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三是相互关联性。任何一个社 都会存在多种社会冲突,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冲突往往相互关,产生连领反应。一种冲突的产生,会引起另一种或另一些社会 突;一种社会冲突的解决又会促使另一种社会冲突的产生。如个 之间的冲突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群体冲突,经济领域的冲突会引 政治领域的冲突。四是相互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社会冲突会 生相互转化,不仅社会冲突的性质会发生转化,如对抗性冲突转 为非对抗性冲突,社会冲突的作用也会发生转化,如消极作用转 为积极作用。

       3、社会冲突具有时代性

       尽管不同形态的社会都有社会冲突存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社会冲突的状况却不尽相同;任何社会冲突都是发生在一定的 间、地点等条件下的,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形式。奴隶和奴隶 之间的冲突只能发生在奴隶社会,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起义只能 生在封建社会,劳资冲突只可能出现于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期。当然,也有一些社会冲突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其性质 形式因历史条件的差异而不同。如战争这一最激烈的社会冲突自 以来就存在,但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之间不可同日而语;又如阶 斗争,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 斗争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里的阶级斗争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在 析社会冲突时,“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 的历史范围内.”(l0)

       4、社会冲突具有多样性

       社会冲突不仅具有普通性,而且具有多样性。从内容上看,会冲突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每个方面,有的为了物质财富 经济利益,有的为了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有的为了精神财富和 化传统;从形式上看,社会冲突可谓五花八门,有个人冲突、群 冲突,还有民族、种族冲突以及阶级冲突和国际冲突;从程度上,社会冲突有轻有重,轻重不一,轻的如个人之间的口角、拳斗,的如阶级斗争和国际范围内的战争;从性质上看,有攀力冲突和 力冲突,有良性冲突和恶性冲突等。此外,社会冲突的多样性

       表现在它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出现不同的社会冲冲突的基本特征 社会冲突的类型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社会大系统是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观 念文化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根据社会冲突发生的领域不同,可 分为经济冲突、政治冲突和观念文化冲突。

       1、经济冲突。唯物史观认为,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

       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子系统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经济领域是社会主体活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领域。在经济领域活 动的不同社会主体,不仅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方向相联系,而 且在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也不一样:有的拥有生 产资料(有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居于统治、支配地位,拥有产品 分配的决定权;有的则没有生产资料(无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处

       于从属的被支配地位,没有产品分配的决定权。由此导致的不同社 会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的差异、矛盾和对立必然引起经济冲突行 为。经济冲突是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它不仅表现在参与经济活动 的个体和群体之间(如阶级冲突首先就是一种经济冲突),而且贯 穿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采取四种具体方式。一是生产冲突,即 生产过程中因生产利益的差别和对立而产生的经济冲突。从理论上 讲,生产冲突主要存在于一切私有制经济中,因为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者的劳动不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劳动,而是一种雇佣劳动,这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 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家利用占据的生产资料 的所有权和支配权,直接地无偿地剥夺和占有工人的劳动成果。资 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雇佣性质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冲突的总根源。二是交换冲突,即交换过程中因交换利益而引起的经济冲突。从经 济学的角度看,交换过程是商品的价值实现过程,卖者要实现商品 价值,买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如果买卖双方遵循价值规律,实行等 价交换,那么,就不会有交换冲突的产生。然而,在现实的社会经 济生活中,交换领域中的不等价交换经常发生,强买强卖、不公平交易必然引发冲突行为的产生。交换冲突不是够个社会的专利,在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都有可能发生。三是分配冲突,即分配领域中 因利益分配不公而引发的经济冲突。分配冲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 会经济现象,产生分配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的总产品不 足,而人的需求又是无限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必然通过冲突表现 出来。产生分配冲突的直接原因则是分配不当。平均主义的分配方 式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剥夺,是徽惰者对勤劳者的剥削,它不仅无法 调动起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还会引起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冲 突。纯粹的按劳分配克服了利益分配上的剥削因素,但仍会造成事 实上的不平等,造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配上的差别,差别严重 到一定程度也会引起社会冲突。四是消费冲突,即因消费利益的侵 犯而导致的经济冲突。消费冲突在当代社会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冲 突现象,包括生产消费中的冲突和生活消费中的冲突,具体表现为 消费者与生产者、消费者与经营者、消费者与销售者之间的冲突。产生消费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犯,同时也与消费 者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增强有关。总之,经济冲突是一切社会冲突的 l8 中心内容,各种形式的社会冲突无不与此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

       2、政治冲突。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体系中便出 现了政治结构,社会大系统由此分化出独立的政治领域(也可称为 政治子系统),该领域由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组成。至此,在政治领域活动的社会主体不再是纯粹的“社会人”,同时也是“政 治人”,一般的社会主体也就成了政治主体。政治主体的活动产生 了各种政治行为,如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参与和政治冲突等。政治冲突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是指不同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 自身利益要求,为争夺有限政治资源而进行的冲突。政治冲突的产 生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有着密切联 系。一方面,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利益的积聚发展,最终 会上升为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最终会以政治利益要 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同时具有不同的政治利 益;另一方面,一切在政治上居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总是凭借其手 里的政治权力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切想改变原有利益格局的 被统治阶级也都要夺取政治权力。因此,经济荃础和上层建筑矛盾 的尖锐化必然导致政抬冲突。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政治冲突的 焦点也是国家政权,任何政治冲突都离不开政治权力这个中心。“在 阶级反对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力;统治阶 级要保住自己的最高政治权力,„„被统治阶级首先要夺取一部分 政治权力、然后要夺取全部政治权力,以便按照他们自己的利益和 需要去改变现行法律。”“咤’政治冲突的历史类型包括奴隶社会的政 治冲突、封建社会的政治冲突、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冲突和社会主 义社会的政治冲突等四种,每一历史类型的政治冲突各有其特点。政治冲突的具体方式很多,从主体看,有阶级与阶级之间、政党与 政党之间、政治社团之间的冲突;从手段看,有暴力性的政治冲突 如军事政变、武装起义和非暴力性政治冲突如议会斗争、政治示威 等。

       3、观念文化冲突。观念文化冲突是文化变迁中的必然现象和

       基本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系统在相互接触过程中产生的 互相对立、对抗乃至企图消灭对方文化存在的现象。观念文化冲突 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

       从时间角度看,观念文化冲突可区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

       冲突,或者说是旧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这是一种纵向的文化冲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并 服务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的,经济政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变 化,但这种变化不是亦步亦趋的。在社会系统的整体变迁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经济政治系统与文化系统变迁速度不同步的现象,新的 经济政治系统的确立不一定就意味着旧文化已实现了自我更新成为 新文化,这种文化变迁的相对滞后性是造成新旧文化冲突的重要根 源。旧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冲突在社会转型加剧的历史时期特别突 出,我国目前就处于这样一个时期:以农业文化和封建文化为核心 的中国传统文化同以工业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为标志的中国现代文 化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的最终结果当 然是现代文化战胜传统文化,但也有“文化复辟”的特例。从空间角度看,观念文化冲突可区分为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的 冲突或称“我文化”与“他文化”的冲突,这是一种横向的文化冲 突。该种文化冲突不仅包括不同国家、社会之间的宏观的文化冲突,也包括一个国家、社会内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中观的文化 冲突。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的冲突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 的进步、人类交往能力的增强、交往空间的扩大密切相关。在远古 时代,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的限制,这种横向的文化冲突是很 少的;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通讯技术的发达、国际交往的增加,全球性质的横向文化冲突加剧了。导致横向文化冲突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夜郎自大的自我文化中心主义、文化强制和文化同化等不当 做法都会引起横向的文化冲突。从地位角度看,观念文化冲突可区分为主文化和反文化的冲

       突。主文化是一个社会倡导、奉行的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主 流文化,反文化则是与主文化相对立或相背离的特殊亚文化,它破 坏主文化甚至削弱主文化的地位和基础。主文化与反文化的对立和 冲突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这里仅以当今中国社会为 例。我国社会的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同 时还存在着封建反文化、资本主义反文化等,这些反文化与主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之间是完全背离的,并表现在中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地下的、民间的、公开或半公 开的形式侵蚀着主文化。(’5’因此,研究社会冲突尤其是文化冲突,不能忽视主文化与反文化冲突这种形式。

       三、社会冲突的深层根源分析

       社会冲突通常在社会表层呈现,特别是具有 反抗性、集团性的社会冲突更令学者们关注。但 社会冲突本质上是社会权力的集聚过程和结果的 显现。这个观念与传统的社会冲突观念有重要区 别。社会权力并非如矿藏资源一样开采一点就必 然使总量减少一点,相反,它是在社会运行和社会 运动中不断被生产的。它既会消失,也能够再生,因此,单纯从静态意义上研究社会权力已脱离了 现代社会的实际。社会冲突也是社会权力的一种

       生产方式:资源会在冲突中,或者通过冲突而调动与配置,人们的思想与行动会在冲突过程中得到

       洗练,影响社会生活的关系将在社会冲突中凝聚,结果,对社会发挥作用的力量自然而然产生了。在开放、流动和自主性增强的社会,社会冲突是不 可避免的,因而由社会冲突而形成的社会权力总 是存在的,并且总会要求表达自己的存在。这样的社会冲突,其深层根源是什么?人们

       会首先想到“利益”这个概念。毫无疑义,将社会 冲突视为利益冲突,肯定不会错。但这是否是社 会冲突的深层根源?或者可以这样追问:是什么 导致了利益冲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及对 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成果证明:当社会分裂 为生产的集团和占有生产的集团以后,两大集团 的冲突即阶级冲突,其深层的根源在于不同集团 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列宁对此曾作出 简明的概括: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 动。而这种占有是通过国家,通过经济、法律、意 识形态等制度加以合法化并加以维护的,进而再 通过民族国家利益的提升、竞选等一系列民主制 度安排、以及给予公民以社会保障的系统制度等,从而使国家权力持续获得合法性。这一点,西方 学者看得十分清晰,马歇尔在《公民身份与社会 阶级》的论文中,小心谨慎地揭示了自19世纪以 来英国公民身份制度的变迁以及这种制度变迁对 社会阶级地位不平等所发生的“对冲”作用。正 像英国学者彼得·德怀尔所评论的,马歇尔声称 的关于公民身份保证最贫穷的社会成员也能融入 并参与社会,这种理念“维持着一个有益的目标,使它有潜力提供一个标尺”,由此“提供了探索社 会分化/排斥等动态机制的可能”,用以“评估一 个社会不平等的水平和原因”。[13](P7)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设计显然不是马克思主 义所批判的自由资本主义那样的制度,改革开放 以来实行的对高度集中的经济制度的变革,特别 是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虽然要经受经济 全球化的考验,但基本价值定位依然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在面对社会冲突的现实问题时,我们探寻其中的深层根源,平等的公民身份成为 一个不可忽视的理论解说领域。公民身份本来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却存在诸多不平等,甚至可能存 在着严重不平等的问题,这种不平等也恰恰是执 政党和国家要努力克服或消除的。社会冲突的深 层根源就存在于这样一个消除公民身份不平等过 程,特别是存在于其中的制度变革中。在身份多元的时空背景下,平等的公民身份 制度是基础的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将为社会成员 提供一个普遍的平等机会资源。所谓普遍的,是 指在可获得性机会方面排除了特殊性制约。当代 中国充满着身份的复杂性,如少数民族身份、性别 身份、城乡户籍身份、宗教身份、共产党员身份、民 主党派身份、农民工身份、私营业主身份等等,这 些不同身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 中在获取机会资源上并不是相同的,而这些身份 中的大部分是基于人的自然差异而形成的,在形 成过程中,制度安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 特殊主义的文化影响也促使这样的安排具有可接 受性。随着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的自觉、获得现 代知识的途径与能力的增长,以及在社会更加开 放、政治更加包容、社会流动更加普遍等大的背景 下,曾经是可接受的可能变成不可接受(如城乡 之间的社会身份差别);曾经是不以为然的可能 变成十分在意(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政治身 份)等等。作为建设中、发展中的现代国家与现 代社会,试图短期内迅速而有效地解决由于身份 不同而产生的获得机会资源上的差别是不可能 的。但是,在这个领域,平等公民身份的诉求正在 成为极大的政治与社会压力。如果不是这样的发 现和思考问题,就可能对面临的社会冲突产生不 切实际的政治判断与学术判断,就可能形成不合 理的政治对策与学术理特点路。

       快速转型期的社会冲突是多层次的,也是广泛的。这 种广泛性的特征是通过社会不同领域和不同利益阶层或群 体而表现出来的。它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各 个领域,存在于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并具有如下特点: 1.社会冲突的复杂性。现阶段社会各主要阶层在整体利

       益一致的基础上,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的 地位和作用、获得收入的方式和多少等方面看,都存在不同 程度的区别。在利益需求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 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利益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在收入水平、消费标准、获益手段、生活方式发展取向上都有不同,相互之 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和产生冲突。

       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经济利益冲突是转型期社会冲突的

       集中表现。经济利益冲突又与多种利益矛盾冲突相互交织、解释: 错综复杂。在各种社会问题随之凸现的背后,是不同群体在

       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例如,贫 富悬殊的背后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 失衡的结果。而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能力上的失 衡又是他们之间社会权利失衡的结果,而且,目标的合法性 与行为的非法性共存。就是说,维权群体的目标是合法的,但 在具体的行为上,也可能出现一些非法现象。近年来中国社 会中所发生的社会冲突,越来越多的是因利益诉求而起,但 是,当前“非直接物质利益者”参与者也呈上升趋势,这一现 象也不容忽视。

       2.社会冲突的活跃性。与改革初期相比,当前冲突的方式 有了很大变化,即短时间内爆发和双方在人员数量上聚集的 冲突增多。冲突往往采取激化、尖锐、甚至恶性冲突的方式。社会分配不公,地区及个体之间贫富差距拉大,腐败问题突 出,具体政策不当,基层治理软弱,群众的一些合法利益诉求 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 强,是发生恶性冲突等群体性事件的直接诱因。社会界限的 灵活性增大,居民从一个阶级、阶层转到另一个阶级、阶层的 自由程度扩展了。因而人们称谓的边缘阶层和交叉阶层日趋 增多,这些都表明劳动者的不同阶层在快速转型期将会重新 分化组合。在各阶层重新分化组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利 益的调整和变化,从而使新时期的冲突表现得异常活跃。例 如,部分群众在表达利益诉求时采用过激行为,试图通过制 造“轰动效应”来解决问题;部分群众在表达利益诉求时采取 集合行为等非正常方式,集体上访的组织性明显增强; 3.社会冲突的多元性。从冲突纠纷的主体来看,社会冲突 发生在涉及社会成员中诸多的社会群体和不同的社会阶层 中,既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这些基本的社会群 体,也包括一些新社会阶层成员,如IT人士、自由职业者等 等。从冲突的内容来看,既有历史沉积下来的老问题,也有新 的社会政策出台引发的新问题,既有涉及环境整治方面的问题,也有涉及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冲突形式的多元性表现

       在:转型加速期,群众在表达利益诉求过程中的理性与非理 性行为、合理行为和不合理行为、合法行为和非法行为、自发 行为和自觉行为等诉求方式上的多元特征。

       因而,当前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整合,协调利益 冲突,建构和谐社会,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第二篇:社会冲突管理(下)

       社会冲突管理(下)曹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二O一三年五月

       刚才给大家讲了一些有关社会冲突的理论,第一个理论,我们把他叫做个体理论,也就是说生物个体都有冲突的本性。因此,大家在社会管理过程当中,发生冲突也不要觉得太挠头,因为你有这样一个心理预期,也就是人都会有冲突的天性,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这种天性,往往会受到心理的影响。我们讲到了有个体心理,有群体心理。那么,我们非常关注的群体性事件当中,很大程度上就会有个体心理受到群体的影响发生冲突,卷入冲突这种可能性。

       第三个,我们刚才提到社会过程理论,是指在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当中,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不同族群,不断的融合聚集。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生的一些冲突现象和冲突问题。

       二、社会冲突的有关理论

       第四个理论,我们想提一下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结构理论,最著名的学者大家应该都知道,卡尔.马克思,马克思理论的创始人。为什么叫社会结构?所谓这里的结构,是从社会的分层,我们把它叫社会阶层,或者社会阶级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矛盾,或者社会斗争的。

       在马克思理论里面,实际上我们要讨论社会结构理论,很关键的一点,要认识一下市场经济当中一对不可调和的社会目标。我想请问大家,这对社会目标是什么?大家可能会说,当我把这个效率打在这个PPT上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说是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但是,仔细一看,我这个PPT上面写的是效率和均等,怎么去理解效率和公平,或者效率和均等,这实际上是我们在社会结构理论里面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们说,通常我们都会讲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给我们的概念似乎是说效率和公平有矛盾,其实不然。如果效率和公平是一对矛盾的话,这就意味着有效率的时候,一定不公平,或者是要追求公平就会丧失效率。但是,我们发现也并不是这样,有时候一个公平的制度,比如说多劳多得,让人觉得是公平的。同时,他也是有效率的,比吃大锅饭有效率。

       那么,也就是说追求效率的时候,未必会丧失公平,追求公平的时候也未必不效率,未必会丧失效率。这时候,实际上我们就要思考,效率到底跟什么有矛盾?这就涉及到我们对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的认识。

       我们在这里提出的是市场经济当中效率和均等有矛盾。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们要去理解一下均等,还要去理解一下公平。通常,我们对这两个词使用的时候都是混淆的,土话讲混成一堆用的,有的时候用这个词,有的时候用那个词。

       还有一个词叫平等,大家用的也是不是特别的准确,据我的观察。我们说这三个词均等、公平、平等,怎么去区分它?其实,对于我们社会管理来讲也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说什么是均等,所谓的均等,理解均等最关键的方面在于均等是个客观指标。

       比如说,我有一杯水,这还有一杯水,两个杯里的水是不是一样。实际上,可以通过一种客观的衡量,来得知。你的财富跟我的财富一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货币化的手段来比较这是均等。

       而公平是什么呢?公平是一种主观判断,你看均等他是客观指标,公平是主观判断。因此,他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概念,我觉得公平,咱们在座的各位同志可能觉得不公平,这个省的同志觉得公平,那个省觉得不公平,东部觉得公平,西部觉得不公平,今天觉得公平,明天觉得不公平,他是一个主观的判断,这个主观判断和价值体系有很大的关联。

       比如,我们普遍如果都接受多劳多得这个价值体系的话,那么我们认为,我多干活了拿多的钱就是公平的,而他干的少,因此少拿也是公平的。这个公平敢建立在价值体系已经确立的条件下,是一个主观判断。而当今我们国家,我们这个社会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呢?主流的价值体系,对公平的定义非常模糊,到底我有资本,因而获得更高的收益是合理的呢?还是我付出更多的劳动,流更多的汗水应该得到更多是合理的呢?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缺乏普遍的共识。

       因此,造成一个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公平感,或者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也有学者叫做多元的价值体系。这种多元价值体系的后果就是每个人对公平有不同的解读。因此,也造成了一个现象,每个人都觉得不公平,这是公平。

       平等,这个词更多的用在什么方面?平等这个词,更多的用在形容人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这些方面的一些问题。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说什么叫公平?机会均等是公平,一旦这个机会均等的时候,我们说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这几个词的运用有这么几个特点。所以,这是均等、公平和平等。

       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说,市场经济当中,一个最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什么呢?其实我们认为是均等,效率和均等的矛盾。这个效率和均等的矛盾指的是什么?是指的财富可以以很高的效率生产出来,但是却不会自动在社会成员之间怎么样分配,均等的分配。也就是说,财富生产的速度、数量、规模可以很大,但是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却不会自动的分配在社会个体,社会成员当中,这是不均等。

       但是,如果涉及到公平,你会说这不公平吗?有的同志说,这当然公平了,因为竞争,谁的竞争力越强,谁拿到的财富越多,这是公平的。这样一比较下来,有效率的一定不均等,但是未必不公平。所以,我们强调市场经济下,两大不可调和的社会目标,实际上是效率和均等的矛盾。

       那么,有了效率和均等的矛盾,其结果会产生一定的贫富分化。有的人占有的财富多,有的人占有的财富少。从马克思的角度,社会结构理论的角度来看,就产生这样一个结果。

       马克思认为,因财富占有的数量不同,我们可以把社会的群体分成不同的阶级,而阶级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实际上冲突的目标就是对生产资源,社会财富的争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阶级斗争。

       所以,我们想强调,现代社会,我们现今的社会,正走在一个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途之上。所以说,财富也在不同程度向不同的人手中归集,有的人多,有的人少。即使是一个纯粹的,完全竞争的,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也会存在贫富分化的现象。

       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制度就必须发挥这样的作用。第一,我们有市场,市场把整个社会向效率的一端拉近。而国家的职责是什么呢?就要把整个社会向均等的一端拉近,但是在这个环节当中都应该是公平的。这里面的公平,比如说什么样呢?市场竞争条件下,有能力的人可以脱颖而出,如果你不付出努力,得到的财富就少,这是公平的。

       那么,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如果你的财富特别多,你应该多纳一点税,通过这个税收的转移来接济这些穷人,这样也是公平的,也是一种价值体系。

       所以,我们同时需要市场和政府两架马车来调节这样一个制度。其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说很多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地区之间的财政转移政策很重要,个人所得税调节政策很重要,同时我们还想强调社会保障政策也非常重要,我不知道怎么在座的同志有没有负责社会保障领域的同志,我们说社会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东西方为了解决市场经济当中这一条不可调和的原则,我们所说的均等和效率之间的矛盾,探索了两条道路。一条道路就是以前苏联东欧国家,包括我们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朝鲜、越南、古巴,所谓追求共产主义,完全均等,吃大锅饭的制度,我们发现这样的制度倒是人人均等,但是缺乏效率,完全均等的条件下缺乏效率。所以,这样的体系在国际竞争当中,好象不具有竞争力。所以,我们国家也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外一个集团是以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为主题的一些国家,他们保留市场。但是,不断探索一些,包括税收制度,包括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这样一种社会互济的制度,也就是说,既让这个社会有一定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均等的现象。

       因此,现在很多学者说,中国的贫富分化,基尼系数比较高,这也是我们一个挑战。也就说,如何在保持竞争的条件下,又能够缩减人们的不均等程度,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这里的几个词,可能有点绕,同志们下去还可以再进一步的理理这个思绪,也就是均等、公平、平等,这几个词里面重要的观念。

       所以,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这个社会就是分成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就会有斗争,就会产生冲突,这是我们社会结构理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现在提阶级或者阶层比较少。大家可能比较熟知的一个词叫利益集团,或者叫利益群体,现在讨论这个比较多。

       我们想说,利益群体和社会阶级阶层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区别在这,我们说阶级阶层的时候,往往是水平横向,人们占有的财富有的多,有的少,或者有的中等,有不同的阶层。那么利益群体往往是一个纵向的,也就是说一个利益群体当中有可能包含不同收入阶层的人。

       比如说在北京,或者是某个城市,要修建一个,比如说垃圾填埋场。那么周围小区居民可能很反对,因此反对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个利益群体。在这个利益群体当中,有的收入比较高的,有的收入是中等的,有的收入是比较低的,他们构成了一个利益群体。

       所以往往利益群体,他是纵向的。所以说,是这样一个概念。这是我们想讲的社会结构理论。

       进一步,我们还想再提一个集体行动理论。提到这个集体行动理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跟我们现在社会治理有很大的关系。大家能看到这个PPT的话,可以看到,在右手边有一个纵列,上面有这么几个结构性诱导因素,这么一条,下面有一个菱形,这是一个纵列。在一个最顶端,叫做结构性的诱导因素。要解释,为什么一个社会会发生群体性事件,乃至大的**,要从社会的结构角度来看。

       首先,一个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冲突、骚乱、**?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有结构性的诱导因素。什么叫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呢?比如这个社会当中,存在贫富分化现象。比如说,我们有的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腐败情况,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再比如说,刚才提到埃及的骚乱,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有可能成为一个诱导因素,物价特别高,结构性的诱导因素。

       因此在这种诱导因素促使下,会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结构性的怨恨和剥夺感。人们认为说,虽然现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是好象别人比我提高的快,这就叫相对剥夺感。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从电视上看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老百姓还不满,为什么?因为老百姓会观察到,是我的水平是比10年前提高了,我的收入10年前是2千块,现在8千到1万块,这是我的收入。但是我会发现,比我收入更高的人,还大有人在,有的人收入上百万,上千万,我会觉得,我也相对剥夺感。因此我们仅仅在媒体上提出,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认为这条会缓解社会矛盾的话,从理论上来看有一定的问题。人们不但看绝对水平,还要看相对水平,这就是通俗话,我们讲的人比人气死人,这个气其实也是诱发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一个原因。

       所以,仅仅看人们的绝对水平还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这种群体的水平,或者群体之间的相对水平。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结构性的怨恨和相对剥夺感。

       第三个框往下,叫做普遍化的信念。什么概念呢?我们想说普遍化的信念,是对结构性的诱导因素,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剥夺感的一种解释。人们会去逐渐理解,为什么这个社会有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呢?为什么会有贫富分化呢?政府为什么存在腐败的现象呢?我为什么这么贫穷呢?这些问题,你在寻求答案的过程当中就是所谓的普遍化的信念产生。有的人说,这是制度有问题等等。这就是普遍化的信念。

       如果普遍化信念形成了,进一步再有一些触发集体行动的因素,或者事件存在。比如我们很关注的突发性事件,这种突发性的事件有很多。比如说自然灾害,社会的一些刑事事件,社会纠纷等等。这些事件的触发,如果进一步再有了一个社会上,社会成员上,如果再有一个有效的社会动员过程,或者网络组织的形成过程的话,往往就会加大社会冲突的概率。

       如果再加上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下降,那么就必然诱发集体行动。我们这里的集体行动,就以群体性事件,或者大规模的运动为代表。

       所以,这些纵列解释了一个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和骚乱的一种情况。对于我们国家来看,我们国家从底下往上说,非常重视加强社会控制能力,包括各级的基层组织,现在我们要求加强基层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包括加强公安武警的力量等等。这些都是加强社会控制力的手段。

       但是问题在于,仅仅加强社会控制力而不解决上面的问题。那么,我们会觉得社会控制力是很强,但是也感觉到来自社会的压力也很大,这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现在我们也很重视对有效社会动员力量的瓦解。比如说一些非法组织产生以后,我们瓦解他的力量,也非常关注对互联网,动员社会,网络社会这方面一些作用。有的时候,我们会屏蔽一些信息,关闭一些网络,这些也是解除社会动员的一个有效措施。

       我们现在网上也非常注重对突发性事件的管理和应对。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对上面的三个,也就是说结构性的诱导因素,结构性的怨恨和剥夺感,以及普遍化观念的产生,这个环节我们说不好治理。咱们在座的同志都是地方的同志,往往是说,你可以管理一些突发性事件,你可以对这个社会组织进行监控,你可以增加你局部的社会控制力。

       但是你对于上面三个,如何解除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往往地方同志无能为力。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进行制度性的变革,或者顶层的设计才能够改变的问题。所以说,这里面既有局部的,也有全局的各个方面需要联动才能够消除集体行动因素。

       这是纵的一列,还有横过来一块。我们想强调一点,横过来这一块讨论的是什么?实际上是社会冲突过程当中舆论的作用。这里面我们特别想强调,这里的舆论叫做以新型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社会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我们把这类媒体,往往叫做社会媒体,也有人把它叫做新媒体,也有人把它叫做社交媒体,我们常用的、短信、微博,这些都可以被称之为社会媒体。

       社会媒体和传统媒体有什么不同呢?其实绝大部分都是相同的。比如说政府还是要监管的。第二信息的传播渠道还是有一些大的公司运营的。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一些社会公众,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什么呢?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信息的发布者扩大了,传统上信息的发布者是政府,或者是传媒企业。但是现在我们想,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都有这个麦克风。意思每个人都有发声音,发布信息的手段和能力,这是现在一个最大的区别。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也就是,新媒体在不断的把人和人之间串联成一个网络,并形成一个新的舆论场。这就是现在咱们的政府非常关注微博,微博上的讨论,群里的讨论,你看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就是网络,微博上的一条信息唯一。

       动车事件发生了以后,首先我们老百姓会质疑动车为什么会发生事故,甬温动车事件,车头掩埋的过程,救援的过程,小依依的治疗问题,以及一些,动车的技术问题,都提出质疑。

       所以说,新型互联网他构成了一个新的对政府管理上的一个挑战,形成了一种新的问责形式,叫做政治问责。提到问责,我想我其实不能提问大家,什么叫问责?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问过很多同志,什么叫问责?大家都说,问责就是追究责任。

       其实问责这个词是有两个字组成,一个叫问,一个是责。问就是质询,责就是回答问题,并对过程和结果负责。其实,在问责这个概念里面,最关键还不是找人负责,关键是谁有权力问,这是一个民主社会当中,我们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这是一个民主社会当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首先不在于谁来负责,关键谁有权力质询。我们通常所讲,提到的问责,我们媒体上,政府上讲的问责,叫做行政问责。也就是问责的主题,问的主题是我们的上级部门,上级单位,或者我们的领导,对于中央和地方来讲,就是中央,这叫行政问责。问的主题是上级,需要负责的主题是下级,这是行政问责。

       另外我刚才提到所谓政治问责,其实是指的社会对政府的问责。问,或者质询的主题是社会公众,社会成员。而需要负责的,需要对过程和结果做出解释并负责的是政府。而社会媒体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社会成员质询政府的能力和手段。他可以发一条微博,通过微博形成的回应,形成一种舆论压力,对政府提出质询,你政府为什么不公布一些事情的原委过程真相呢?他提出了。

       所以,现在政府感觉到社会管理的压力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社会媒体的压力。

       那么,进一步我们想说社会媒体有哪些作用呢?社会媒体,我们也可以简单的说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形成了社会舆论场,这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社会压力。这个社会舆论场,我们说有三个重要的功能。第一个功能,叫做激发情绪。因为社会媒体当中,很多信息我们也表现出,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信息,而不是一定中性的信息。因为人们为了引起关注,为了获得人们的眼球,往往会发出一些极端的信息,这些极端的信息,就会产生一种激发情绪的作用,特别是激发人那种本能的良知,公正感,公益感这种作用。

       比如说,一张图片上透露一个宝马车撞了一个老人,形成一个激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就会激发出人的一种,本身的同情弱者的情绪,这叫激发情绪。第二,我们说叫做心理共鸣。人们在这种网络上的自由讨论之后,会发现

       原来有一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现在我忽然发现,社会人也是这么看的,这种情况下,就往往会形成一种心理共鸣,这种共鸣造成的结果,就会强化原来你在大脑里存在的一种信念或者一种想法,心理共鸣。

       第三个方面就叫做认知解放。认知解放,提供了你对问题解释的一种新的视角,其实认知解放,不光现在的媒体能够产生的,传统上的一些媒体、报刊、杂志、理论都提供了认知解放的作用。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刚才提到马克思理论,也是提供了认知解放的。比如说,我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会告诉他原来我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艰苦?但是马克思理论会告诉你说,我告诉你,你生产的一部分价值有一部分叫做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削拿走了。所以,你的生活很艰苦。

       因此我们想说当工人阶级了解到这样一条的时候,实际上形成一个认知解放的过程。我们要想解脱,要想摆脱这种贫困的生活,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是我们以前讲到的问题,现在提的比较少了。其实这种认识,我们所说的工人运动,要从自发到自觉,这个自觉的过程就需要有些理论知识分子来提供认知解放的过程。现在我们回到这个主题上,社会媒体也起到类似的作用,他给一些社会现象提供一种解答和解读,帮助人们形成对问题的解释,一种理念。当然有些理念,对于我们现在的执政党可能是有些挑战和冲击的。因此我们说认知解放,也是社会媒体给我们社会管理带来的一些冲击和挑战,这是第一个方面,社会舆论场。

       第二个方面构建非正式的关系网络,传统的网络他是把信息整合在一起了。但是新型的网络,包括社会媒体,、微信、微博这些信息倒在其次,关键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串联在一起。如果大家使用微博,或者微信,哪怕是手机短信的话,也发现重要的是人,这个手机上有多少联系人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信息本身。

       所以,社会媒体的产生就构建了一种新型关系网络,在这个关系网络当中,会形成一种协调能力。刚才我们在第一个阶段提到过埃及发生冲突的时候提到难道我们没有FaceBook吗?意思我们也有一种协调的新型工具手段,网络FaceBook,类似我们这样的聊天群技术手段。

       所以这就是新型媒体的一种挑战。也再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前面已经给大家推荐几本了,《聪明的报名》,我们研究社会冲突的,《聪明的报名》。这本书里面,实际上讲到的就是现代的一些**,骚乱是通过新型的技术手段进行联系,联络达到的一种沟通方式。

       所以,这些就是我们所提到的一个集体行动理论。

       当然我们国家还有一些理论,叫做人民内部矛盾论,这个提的比较早了,包括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都讨论过,我们国家的矛盾。实际上,我们想说这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本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指出,人民内部矛盾,也是他的原话,大量表现在人民群众与领导者之间的矛盾上,更确切的表现在领导者官僚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上。

       所以,我们想说,总书记也说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政府的治理主题本身你必须没有瑕疵,你必须很少被人指摘。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人民内部矛盾,还特别表现在分配问题上,这都是当时的原话。

       比如说农民说工人分多了,小学教师说青年工人分多了,你的房子多了,我没有房子,你升了级我不能升级,这都是当时的原话。现在看起来也有这种现象,而且还特别指出了在分配问题上要克服和防止一部分领导干部特殊化的作风和特权的思想,都指出了现在的一些问题。虽然是当年,很多年前的著作,现在看起来还有实践意义。

       而且说人民群众不仅在政治上关心社会主义民主,而且在经济、生活、生产上也关心社会主义民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社会管理当中需要思考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些碎片化的社会管理创新手段,而是整个全社会的一种系统的社会管理思想,否则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加强,或者改进社会管理的局面,这是我们想提到的。

       三、中国社会冲突的制度性因素

       我们进一步再用10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中国社会制度,冲突的一些制度性因素。我们看了这么多理论,回到中国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中国现在确实处在一个矛盾多发的时期。这个不奇怪,任何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通过客观的考察也发现确实有这样一个规律,关键是治理的主题,特别是政府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治理措施来环节这个社会矛盾,度过这个危险期。

       其中,我们再给大家说一本书叫做《论复杂社会的崩溃》这本书,列举了很多社会,从古至今很多社会为什么会崩溃,解释他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上层的知识腐败,证据管理混乱,官员的傲慢自大,奢侈浪费,税负过高,追求个人目标,放弃社会责任,滥用职权,生产过剩,损害了生态环境等等。这个列举了很多在历史上曾经发现的一些社会现象,给我们提出一种警钟。

       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发生很多群体性事件,这个事件当中成分非常复杂,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有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有私营企业权益受损的工人,有施地的农民,有农民工,有被拆迁的居民,库区移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境污染受害者等等。

       说到这个环境污染受害者,西部地区都在积极说,也想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加速发展。我们也去西部地区考察过很多地方,学习过。我们发现西部地区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的宝地,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开发,实际上他的生态资源非常的优美,非常的美好,这个天气比北京要蓝多了。

       我们就在想,通过这个媒体,我们想说一定要注意环境的保护,环境才是最大的财富。最后很多社会财富创造出来了,还要享受,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下才可以。否则人的身体破坏了,健康程度破坏了,有了再多的财富也是零。我们想说,在你迫切想改变经济命运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保护环境,切不可因为一时的经济开发,破坏了环境,破坏了生态。

       我们去有些地区,这次去新疆体会非常深,有些地区那个山上留下来的水可以直接引用,非常甘甜。我们觉得这些少数民族的牧民,生活在那里虽然很简单生活,但是非常愉快。虽然环境也高,人的寿命也长,所以这是最好的。相反,如果因为工业开发,破坏了环境,实际上得不偿失,失去了最终的目标。

       我们究竟经济开发为了什么呢?实际上有大把的钞票在手里也买不来一个好的环境,这是我们想借这一句话想提出的。

       而且还想提醒大家一点,关于环境,现在从西方国家来看,很多社会冲突都是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我们国家也发生了,在一系列事件,关于环境污染。比如说PS事件,其实就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环境问题,从而有这个关注诱发的社会冲突。我们也把这类工程在我们的研究上叫做灵璧工程,这个工程需不需要?需要,这个产品对我们来说有没有用,有用。但是,有污染,因此修在哪都可以,不要修在我家后院。这类工程,我们叫做灵璧工程。所以,老百姓通常都反对这类工程修建在自己住家的周围。这就会引起很大的冲突,有时候政府,企业,希望能够修建这个工程,开工上马,有一定的利润,政府有一定的税收。但是老百姓很反对。所以说,这些也是我们要提醒大家的。

       进一步从我们国家来看,如果从冲突主题上来看,更多的表现为市民、工人、农民和政府及企业之间的冲突。从这个表格的对应上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存在这样的现象,不管是贵州的瓮安事件,还是其他的事件,我们列举的可能不一定完整,这个事件,或者吉林的通钢事件,可能都存在这样一种利益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政府和企业为一方,以市民、工人、农民为一方,这样的问题。

       那么,这类事件因为什么样引起的呢?我们想原因也有很多,包括政府的执法,裁判不公,或者征地拆迁诱发的矛盾,环境污染,利益分配,还有欠薪,劳资矛盾,环境污染等等。

       当然我们不是说市民和市民之间没有冲突,有的时候市民和市民之间,为了争夺一些工作机会,也会发生,或者资源也会发生冲突。但是我们现在发现主要的一些事件往往会表现在社会矛头指向政府,指向一些企业,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同时,我们从社会矛盾发生的一些特点来看,在地域上也有一些特征。比如说在东部地区,东北有大量的国有企业改制,下岗的职工也比较多,可能因为这个诱发了社会冲突就比较多,当然也存在政府执法和征地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咱们黄颜色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因此产生的环境冲突问题,由于企业的存在产生的欠薪的问题,征地的问题就会比较突出。

       中部的地区,经济刚刚开始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可能还相对滞后一些。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要启动一些新的项目,可能就会引起更多的,比如也产生征地,也产生拆迁,也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这些有不同的特征。当然有的地方还存在一些政府的执法,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注意。再往西部,新疆、西藏、青海,特别是新疆和西藏这个地区,更为敏感一些,涉及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等,这些可能要关注。

       说到新疆,我们还特别想提醒一下,新疆和西藏地区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包括青海,青海省也一样,广西省也一样。这些民族地区我们想汉族的干部一定要非常认真的了解少数民族的这种民俗和宗教。有时候汉族没有宗教的这种人,很难理解到有宗教的少数民族对于宗教的那种执著,这种很难理解到。

       所以,我们会觉得你那些宗教禁忌不太当回事。所以说这个是我们需要重新学习的。有些宗教,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我们所说的封建迷信,一些不科学的地方。但是他有些教义,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规范,或者是一种行为规范,也不完全都是邪恶的东西,可以值得去研究一下,至少从学习的目的去看一下,了解一下少数民族。

       而且我们现在发现,比如以新疆为代表,传统上进入新疆地区往往可能是我们成建制的单位,比如说兵团,石油企业。这样的企业进入这些地区之后,往往有一些民族团结教育,而且每个人员都有各自单位的管理和约束,都做的比较好。

       但是现在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进入新疆,进入西藏,比如以新疆为例。进入这些人,往往自由流动,我要做生意,我要打工我就去新疆了。这样的人员出于一种分散的状态,缺乏管理,也没有人对这些人员进行一个系统的,民族团结,民族风俗的教育,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欠缺。这些人在一些地区,如果说违反了一些宗教禁忌,造成一些民族的冲突,就会加剧少数民族跟汉族之间的矛盾。

       比如有的同志曾经提出建议,能不能在火车上。因为大家主要是坐火车去新疆,或者飞机上,就讲一些民族冲突,或者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禁忌的一些知识,而不仅仅放放电影,来增加一些这样的教育,也有可能会缓解这样的矛盾。或者说,体现出对宗教民俗的一些尊重,我想这一点,我们感觉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政策建议,这样一点,这是一个方面。

       当然进一步我们想说,我们也做过社会调查,这是某个公司做过的社会调查,我们也看到现在公民的社会心态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也是诱发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这个社会调查当中,我们会发现公众对于政府解决好腐败和贫富分化问题信心不足。因为最低点,一个份腐败,一个解决贫富分化,这两点一个是政府体制,一个是市场体制当中最尖锐的两个矛盾。

       所以,这两点的缓解,对于解决社会冲突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

       当然还有一点,刚才提到贫穷,贫富分化,这个表格里面还很有意思。他问了一个,说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你看社会的回答,第一害怕失去健康,第二害怕贫穷,第三受人歧视没有社会地位。这都是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我们就想强调社会管理,不仅仅是加强基层的控制力,关紧看看人们想什么,心里担心的是什么,担忧的是什么,这才是解决社会管理最关键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

       老百姓特别担心失去健康,满身是病,为什么?失去了健康,就失去了收入的来源,一个人的社会风险就会提高。贫穷也是一样,没有财富,在现在的社会应对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也会非常脆弱,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恐怕各级政府就要从这方面下手解决这类问题。

       所以说,整体上我们利用这么一点时间给大家分享了一些内容。当然,还有一张PPT,目前中国社会普遍采取的四种社会心态,你看看对大家有没有启示。第一个微观受益感落后于宏观经济发展感受。这句话什么意思?好象宏观经济在飞速增长,说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达到多少,GDP增长多少。但是,很多士民在微观感受上,好象我生活没有明显的提高,或者别人提高的比我快,我相对还是落后的。

       再比如说,弥散性的社会不公平感,大家都觉得不公平。刚才我们提到,什么叫公平,每个人都有主观判断,自己判断都不公平,然后关于道德的问题,有没有老人去扶,大家会觉得,这个社会互记的思想很薄弱。然后还有功利化,维稳性的职业心态,什么职业心态?求稳,不希望有太大的变动,这些问题大家还可以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篇: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引发社会冲突初探

       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引发社会冲突初探

       拜玉贤,臧俊梅*

       (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引发社会冲突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隐患.文章分析了目前集体农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土地征用范围,征用补偿和征用程序以及征用方式方面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探讨了征地引发社会冲突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建议.关键词:土地征用 征地冲突对策

       中图分类号:K825.19文献标识码: A

       An exploration of social conflicts triggered in the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process

       Bai Yu-xian, Zang Jun-me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 Rural collective land requisition triggeres social conflicts and i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hidden trouble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existing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n the process of land expropriation, including the scope of land requisition, requisition procedures and ways of requisition, then discusses the reasons that land requisition caused the social conflicts.Finally we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Key words:Land expropriation;conflicts;countermeasures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因此大量土地纠纷激增.征地引发的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隐患,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有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1农地征用的三种主要情况

       1.1开发区征地

       开发区设置引致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是一个普遍现象,一次性拆迁量大,突击拆迁是其突出特点.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征地达38.18平方公里,从2022年8月至2022年10月已征土地面积29.25平方公里,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整个征地任务的76.6%.1.2重点设施建设

       在交通、水利等国家重点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等建设中,大量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企业因土地征收而拆迁.例如广珠轻轨交通建设项目,仅在中山市境内涉及有征地拆迁任务的镇区12个,涉及征地面积4000多亩,需要拆迁的民居住宅近500户,需要搬迁的厂房近70家,总拆迁面积达57.8万平方米.1.3城乡结合部及其“城中村”改造

       这是目前各省(市、区)征拆规模大,解决难度较高的一种形式.如广东省佛山市从2022年到2022年 2月底,共启动“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项目730个,项目占地约3万亩.其中仅2022年一年,全市就启动“三旧”改造土地面积1.2万亩.土地征用中的主要冲突

       土地征用作为满足国家或地方和建设的用地需求,获取其他土地所有者土地权利的一种

       方式,其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实际中土地征用被误用或被滥用,并引发各地农村群体性

       事件及暴力维权等问题时有发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2022年11月26日广东省廉江政府动

       用武警强征土地,耕地未征先填,引发冲突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在有的地方政府以石击卵的残酷压制下,这样的情势多维持一天,就意味着巨大的社会冲突与社会代价.2.1土地征用权利滥用

       我国《宪法》第十条和《土地管理法》第二条“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

       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但对“公共利益”没有清晰的法律界定.目前土地征用制度对“公

       益“的界定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即以“政府利益”或“国家利益”来代表“公

       共利益“,然而公共利益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利益或政府利益.一些基层政府在土地征用

       过程中,对“公共利益”自由扩展,钻法律法规的漏洞,利用不同用地之间存在的巨大差价,通过强制命令压低征收价,先得计划手段之便,再在市场上进行拍卖,又得市场手段之利,从中赚取巨大利益,从而造成实践中征地范围过宽,滥用征用权的事实.最新的例子发生在黑龙江东宁县,这个总共七八万人的县城,拆迁人口竟然超过3万,其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利益.东宁县从土地征用所得来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全县连续三年土地出让金

       超过5000万元[1].2.2土地征用程序不规范

       我国土地征用程序包括征地审批、征地公告,听证和复议等法定程序,但实践中征用往

       往不规范.在土地审批上,个别政府往往采用越权审批,先征后批,少批多占等违法征地手

       段.征地报批前,相关部门不履行法定的告知义务,绝大多数农民对征地方案中与征地相关的信息一无所知.在土地征用中,听证程序执行不规范的现象也在加速加码.2022年2月11日,国土资源

       部正式颁布《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告知被征地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拟征地的补偿标准、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的权利,使农民能够参

       与征地谈判,维护其合法权益.然而此规定缺乏农民实际参与听证的秩序保障,“听取意见“在地方更是流于形式,实际上农民丧失了与土地征用方平等对话的权利,处于失语的状态.重

       庆市合川区草街航电枢纽工程,总共涉及到18个镇213个村1072社,然而土地征用过程中

       无听证程序,广大农民群众完全处于暗哑失语的境地.2.3土地征用补偿过低

       土地价格是一定年数的地租总额.按照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土地价格实质上是一种

       权利价格,是出卖土地的索取(地租)权的价格.目前我国土地证用制度中征地补偿范围包

       括四项内容: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前两项的补偿标准

       分别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6-10倍,4-6倍(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

       均产值的30倍).被征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各

       地补偿标准差异较大[2].征地补偿费与土地批租市场上出让价格相比,法定的补偿普遍偏低.例如河南省安阳市征用农地建廉租房,给农民的补偿款为每亩6.8万元,与市场价每亩20

       万元相差甚远.征地冲突的核心是利益分配问题.遵循地价收益还原法原理,可以认为征地补偿费用(土

       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反映了土地的收益价格,是土地价格水平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由于被征土地多将发生用途改变,存在巨大的再开发增值潜力,遵循地价确定的预期收益原

       则,可以判断征地补偿费只考虑了现实收益,而忽略了未来的预期收益,既没有考虑待开发

       农地价格的增值部分,加之农民对征地补偿没有讨价还价的机会和权利,农民基本上难以得

       到潜在的、巨大的土地增值利益[3].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种养业就是其职业,农业收入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土地

       对农民而言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土地被征用,他们失去了以土地为基础的种植、养殖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失去了长远的保障,许多失地农民只能靠征地款来维

       持生计,处于“坐吃山空”的境地.失地农民所承受的直接和间接双重经济成本损失远远超

       过了得到的补偿,尚不足以保持原有生活水平.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实施以来,不仅农

       业税费大大减轻,种地农民还可拿到良种田和水稻田两种补贴,种地带来的显著利润致使非

       失地农民获得的实惠要高于失地农民,而这些农民收益的间接损失并没有纳入补偿的范围.2.4土地征收方式粗暴,对违法征地行为追究不力

       征地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村集体和农民在博弈中力量失衡状态是造成目前违法征地

       屡屡发生的原因.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等重要法律法规都规定农村土地为农民集体

       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可以看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虚位,[4]农民并不是真正的土地权利所有者.这使得地方政府征地过程简易化,个别地方采取简单粗

       暴的方式,动辄动用警力,如遇被征地对象有不配合的行为,就采取暴力手段.江苏邳州连

       续数年经济增速居苏北之冠,去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调查显示,这个百强县的背后,是大

       量耕被违规占用的现实,暴力征地几乎贯穿了邳州经济增速的全过程——断电、打骂、将人

       强行拖走、威胁“沉湖”、引水淹地„„一个个村庄被“铲平”[5].尽管《刑法》中对非法征用占用土地罪有明确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不仅没

       有因为其违法行为承担责任,而且大量违规圈占的土地通过补办手续被合法化,进一步助长

       了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违法征地的行为.今年5月4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广东省纪检监察

       机关对清远市清新县违法用地案的处理,但是涉案官员事后东山再起,因为这些官员都被认

       定为为了地方发展而“因公违法”,而免于追究法律责任.3征地引发冲突的原因

       3.1土地维权困难

       土地被征用的农民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维权成本高,难度大,再加上他们处于相对弱

       势地位,能力有限,上访和打官司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高,很多人会被迫放弃这些合法的维权

       方式,他们往往忍气吞声,但是长久的愤懑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迫不得已,他们会本能地采

       取激烈的维权方式,个别人甚至采取自焚的极端方式.3.2土地纠纷解决途径少,诉求渠道不畅

       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被征地农民对补偿标准有异议的,依法由批准征地的人民政府裁

       决.但部分省市规定,个人的补偿安置争议由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进行协调、调

       查、处理.最高法院规定由强制拆迁引起的法律纠纷,人民法院不予受理[6].这样批准征地的地方政府即是征地的执行机关,又是土地纠纷解决的管理机关,这种“运动员”兼“裁判员”的双重身份,使得政府在征地过程中成了“主导者”,被征地农民的诉求渠道不畅.3.3农民暴力维权的思想根源

       在我国广大农村,群众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闹访”思想.一旦认为蒙受冤屈,利

       益受损,无法心平气和迅速解决的问题,想当然的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

       解决”[7],喜欢采取堵路,冲击政府办公室的方式表达不满,甚至实施武斗.在法不责众的心

       理驱使下,农民认为上访闹事情有可原,只要大家一条心,政府不能对他们怎么样.解决征地引发社会冲突的对策建议

       4.1科学界定“公共利益”定义

       由于公共利益的抽象性,不确定性,以及动态性.很容易导致“公共利益”范围的任意

       扩大,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只有科学界定“公共利益”概念,才能规范征地范围,限

       制征地权.属于公益范围的建设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公共利益所涉及的受益主体应当

       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第二,公共利益的义务主体是国家,具体的义务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

       第三,公共利益的目的应当是非营利性;第四,公共利益的效益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第五,公共利益的投资最终由国库承担.4.2建立公开、公正的征地程序,完善征收补偿程序

       在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的过程中应加大农民的话语权,对政府拟征收的土地,农民应享有

       知情权,政府应该事先告知拟征用土地的范围、用途等情况.在我国的征收补偿实践中,往往

       由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村委会举行谈判,以决定征收补偿的有关问题,农户往往被排除在谈

       判主体之外,这不利于对农户利益的保护.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是让农户选派代表参加

       谈判, 以维护他们的自身利益[8].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程序,除了规定补偿通知和公告、补偿登记并听取意

       见、审查或调查、协商并签订补偿协议、补偿争议的行政处理外,也可尝试规定先予补偿程

       序,然后才能进行征地,以防止拖欠补偿费用纠纷的产生

       4.3、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土地征收补偿方式

       我国在征地补偿标准实践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以综合年产值确定补偿标

       准,二是以区片综合地价确定补偿标准,但是距离合理的补偿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土部

       日前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称,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

       机制,各地每2至3年对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调整,逐步提高征地补偿水平.对于没有及时调

       整的地方,国土部将不予通过用地审查.应支付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费,要直接支付给

       农民个人,防止和及时纠正截留、挪用问题.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定征地补偿方式为货币补偿和安置补偿两种,只在国土资源部

       《关于加强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一部门规章中规定了预留地和土地使用权入股补偿的方

       式,其中安置补偿的法律界定模糊,在实践中难以操作.目前各地已经形成了多种补偿安置

       方式,发展货币补偿安置、社会保险安置以及相应的复合安置已经成为我国征地补偿安置方

       式改革的必然趋势.各地应根据自身区域特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补偿安置方式,还需

       对一些缺乏法律支持的安置方式加大立法力度,通过地方实践自下而上地推动我国征地补偿

       方式的逐步完善.4.4完善土地市场

       建立和完善土地市场,首先要重新界定现有的土地征用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对于公共

       目的和非营利目的的土地需求,政府或国家可以采取强制性的土地征用方式获取农民集体的土地,并给予征地费用的补偿.对于非公共目的和营利性的土地需求,土地使用者可以采用

       征购的方式获取农民集体的土地,并给予市场价的补偿;而农民集体也有权利决定是否让出

       土地,并根据市场行情讨价还价.其次打破国家一家垄断土地市场的局面,允许集体土地直

       接上市,为失地农民创造长久的收益机制.现行的制度是土地一级市场被国家垄断,农地转

       为非农地都必须转变为国有土地.不打破这一条,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就破不了题.应尽快修

       改《土地管理法》,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法进入市场,实现城镇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建

       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权”,坚持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和长远生计,在法律和政策上进一步规范[9].4.5积极探索化解矛盾的方法和措施

       要彻底改变过去以”拆”为主的土地征用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不但成为各地政府、开发商的习惯,更由于沾染了暴力、血腥味而让公众产生厌恶甚至恐惧.国土部日前发出《关于进一

       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称,对被征地农民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须妥善予以解决,不得

       强行实施征地.新的条例意味着征收和拆迁制度将发生彻底改变,努力实现“无公共利益则

       无征收,无合理补偿则无征收,无征收和补偿则无拆迁,无法院裁决则无强制拆迁.”

       推行征地的行政管理、事物经办、纠纷仲裁相分离的新型体制,疏通农民土地维权的合法渠道.一是要建立、健全调解仲裁网络机构,充分发挥调解和仲裁的作用,对各类土地纠纷

       要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引导当事人在互谅互让、诚实信用的基础上协商解决,及时细心妥

       善地处理好各类土地纠纷.二是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普法教育,,尽可能的避免农民群众

       直接采用非和平的暴力行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总之,我国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还会出

       现新的问题,要想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并非易事,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解决途径需要一个

       过程,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的行为应该加以规范并且受到社会的有效监督,尽可能减少因征地

       引发的社会冲突.参考文献(Reference):

       [1]中国新闻网.新京报:暂停拆迁条例,避免拆掉人心[EB/OL].(2022-12-18).http://.cn/gn/news/2022/12-18/2024788.shtml

       [2]顾海英,戴卫平.土地征用冲突与征用权[C]//不动产开发与投资和不动产金融——2022年海峡两岸土地学

       术研讨会论文集.乌鲁木齐:中国土地学会,2022: 52-61.[3]吕萍,李旭.征地中农民权利的得失分析[M].农业经济管理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317-323.[4]陈鹏.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行为偏失类型及对策浅析[J].网络财富,2022,(1):34-35.[5]大众网.燕赵都市报:“邳州现象”是乡村沦陷的缩影[EB/OL].(2022-02-02).http:///rollnews/news/202202/t20220202_5574457.htm

       [6]李珍贵.农村房屋征拆情况调查[J].中国土地, 2022,(1):48-50.[7]尹笔锋.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防范策略[J].农业考古,2022(6):82-84.[8]王燕,王秀芝,刘邦凡.改进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若干建议[J].调研世界,2022,(12):30-32.[9]吴行政.缺陷与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法律问题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0(2):40-48.简介:拜玉贤(1981-),女,研究生,现在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通讯。

第四篇: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理论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理论分析

       2022级社会工作 王子傲炳 104042022026

       摘要

       随着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民众对现实生活以及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2022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也恰好反映出如今民众的经济利益诉求越来越高。首先,多起群体性事件发于同一利益诉求,如由e租宝非法集资案、高考减招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多地发生;其次,随着事件影响范围的扩大,媒体聚焦,报道增多,强化了民众对群体性事件的认知,进而“乐于模仿类似行动以取得关注”。而这些群体性事件的背后是更加深刻的经济社会问题,本文将以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对今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冲突 利益诉求 社会功能

       一、群体性事件及其产生原因

       所谓群体性事件, 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 扰乱社会秩序, 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这一界定指出了群体性事件的聚众性, 突出强调群体性事件的违法性和危害后果。下面列举一些2022年发生过的比较重大的群体性事件。

       3月 黑龙江龙煤集团讨薪事件 5月 江苏抗议“减招” 6月 北京家长抗议毒跑道 6月 西安抵制网约车

       6月 湖北仙桃抵制生活焚烧发电站 7月 多地因海南仲裁案抵制肯德基 8月 广东深圳抗议兴建垃圾焚烧厂

       近几年,我国的群体性事件频发,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改革深化,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压力增大,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玉经济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使得劳资矛盾也更容易滋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也使得各方的利益更加难以协调,严重的则直接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都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且随着党内防腐工作的深入,民众越来越多地看到官员们“抢占”了许多社会资源,损害民众利益,这也不免引发民众的情绪,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但究其本源,群体事件的核心还是利益分配问题。

       二、基于社会冲突理论视角的视角分析

       社会冲突理论主要代表达伦多夫提出社会并不总是均衡一致的系统,冲突也并不是社会的非常态,社会具有两副面孔:一方面是均衡一致的,另一面则是充满冲突的。也就是说,社会冲突是具有普遍性的,是一种常态,甚至可以说社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群体性事件是很难避免的。

       科塞的社会冲突论认为冲突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以破坏甚至伤害对方为目的。根据这个定义,科塞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各种物质性东西的分配不均和对非物质性东西的价值判断不一致。由此看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对立的双方基于不同的价值观而产生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而引发的社会斗争,是对社会资源的诉求。

       如上文列举的黑龙江龙煤集团讨薪事件。从以往的新闻事件中我们知道“老板拖欠员工工资”这类事情也不是这一时的事件,而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长期的不到有效解决,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保障显得不那么有力。因此,往深层次讲,这类事件的发生时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人民群众不断积累的不满情绪得不到重视,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也是当前社会现实的反映,党和人民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党员究竟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值得深究,人民不相信执法部门,人民群众对党失去了信心,最终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来争取自身利益。

       以社会冲突理论视角来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从冲突理论的视角分析也同样地具有不可避免性。通过以上案例纵观我国近年群体性事件特征,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是一种社会的常态,我们应该客观分析与评价,同时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其根本性的原因,它也反映了我国所处的时代的特征与社会的背景。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本身具有冲突性质。从原因上讲,归根结底,就是物质资源分配不均,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不一致导致的。在当今社会的突出表现就是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而引发的利益矛盾,利益冲突。随着体制转轨和社会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利益关系出现了复杂化趋势,然而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这导致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三)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中指出,社会冲突有负功能亦有正功能,这取决于冲突的性质及社会群体或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一般而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负功能比较明显,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如:损害政府和国家机关形象。在当前社会中,许多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都与政府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教育部的减招、拆迁、领导贪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政府执政能力对公职人员办事公信力产生了怀疑,严重破坏政府公信力和形象。2.破坏社会秩序。许多群体性事件是带有暴力行为的,例如打砸汽车、乱拉横幅、阻碍交通,还给周围百姓造成混乱玉恐慌,对人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消极的影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

       (四)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调节的观点,即社会冲突时客观存在且不可避免的。我们的党和政府可以从其中获得启示。既然群体性突发事件客观存在,不可避免,我们可以从社会调节的角度来探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这有利于今后预防甚至是后续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不导致进一步恶化的社会影响和后果。既然有冲突必然有相互对立的利益群体,那么在处理问题时,党和政府应该牢牢抓住这一矛盾双方,成立必要的专门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的公共机关,制定必要的规则,加强立法,正确及时合理地处理各类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加强建立社会的安全阀机制,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冲突。

       参考文献

       [1]王战军: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政法学刊》,2022年第5期。[2]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京出版社,2022,(5)。[3]黄建宏、肖显富:社会冲突理论启示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老区建设》2022.14;33-34。[4]王洪、刘芳:《社会冲突理论视角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分析》

第五篇:邓小平同志的社会冲突管理思想研究

       社会冲突管理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管理实践中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社会冲突显现出新的形式和内容。管理好社会冲突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开启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采取多种策略、方

       法,通过多种途径,有效解决了一些容易引发社会冲突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社会冲突管理思想对当前的社会冲突管理有着重大的启示,这里加以探讨。

       一、邓小平管理社会冲突的实践与策略

       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更多地是站在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因而研究他的社会冲突管理思想,学习他管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思路,也只能从他对关乎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着手,并从中把握一些规律。

       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文革”结束后,解决台湾问题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探索解决台湾问题的道路,邓小平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运用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1978年1月7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团,在谈及台湾问题时,他说:“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准备,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我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灵活性。要说灵活性,就是我们可以等。”这就既明确表达了中国不放弃使用和平和武力两种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同时又委婉说明我们可以等到合适的时候来解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但在统一的方式方法上,则提出了较灵活的意见。继邓小平高度概括“一国两制”的内涵后,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说到:“我们认为,只要和平统一问题上国共两党具有共同语言,一切事情都好商量;台湾问题早解决比晚解决好。任何犹豫、拖延,都是违背民心的,希望台湾当局郑重考虑。”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就第三次国共合作,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不去算这个账,要从长远考虑的观点,从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着眼,也要从世界和平安全着想,来看待第三次合作的必要。

       2.统筹兼顾,从大局着眼。在民族问题上,邓小平致力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他的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指明了方向。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在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1990年7月3日,邓小平指出:“现在有些地区,允许早一点、快一点发展起来,但是到一定程度,国内也好,地区也好,集体也好,就要调节分配,调节税要管这个。”1992年在武昌、深圳、上海等地视察时邓小平谈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3.多种方法并用。在解决西藏问题上,邓小平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使用多种方法。早在1950年1月15日,邓小平就指出:西藏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都有其特殊性,政策性很强。解放西藏有军事问题,需要一定的军事力量,但与军事相比政治仍是主要的。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上,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说:“现在看来,要真正解决问题不能只靠顾问制度,重要的是建立退休制度。”“要使他们懂得,不只是年轻就能解决问题,不只是有了业务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二、邓小平管理社会冲突的方法

       1.调查研究,搞清真相。邓小平十分重视调查研究。1977年8月,邓小平在与高校卫生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就高校招生制度是继续延用“文革”中的群众推荐制度,还是恢复“文革”前的统一考试制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充分听取科教界专家的发言后,当场决定:当年就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时说到,要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不能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

       2.透彻说理。在涉及台湾问题时,邓小平利用各种机会奉劝台湾地区领导人,他说:“归根到底,中国的统一这一件事要靠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来

       决定。首先希望两岸的领导人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做这件好事,这在历史上是要大书特书的。希望台湾当局的一些领导人把眼界放宽一点、放远一点。”

       3.以身作则、带好头。就废除领导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个问题,邓小平从推进党的事业大局出发始终高度重视,并多次表达了自己退休的愿望。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邓小

       平郑重提出,要废除党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这一年邓小平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86年10月,邓小平与李先念、陈云共同约定在党的十三大时一齐退下来,不只是退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而且要一退到底,退出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邓小平坚决主张并实践的“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对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乃至党内民主的意义重大。

       4.批评与自我批评。邓小平历来重视对人民的教育,倡导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1989年,他针对右的思潮的出现,指出来最大的失误就是对人民的思想教育不够,他提出,在当代社会,要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强调对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倾向,要坚决地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邓小平管理社会冲突的途径

       1.根本在制度。邓小平历来重视通过制度来解决问题。他认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过去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1980年8月,在回答如何避免再次出现“文革”这样的错误时,邓小平谈到:“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谈到领导职务终身制,他认为这“是我们制度上的缺陷”,“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制度问题”。他认为,“克服腐败,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也解决不了”。重视制度建设,以制度来解决社会矛盾问题,是邓小平管理社会冲突的重要思路。

       2.依靠群众。邓小平认为,只有经常倾听群众意见,走群众路线,接受监督,才能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他倡导党和政府要倾听群众的意见,“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例如管理人员缺乏,技术人员缺乏,就是困难。又如改造一个企业就要减人,减少的人怎么安置,这也是困难。又如我们要建立退休制度,这是很正确的,但是也会有很多人思想抵触,也是很大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关于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邓小平这一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