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作业的教学反思

作业1:教学反思应该反思哪些方面

       其主要特征,一是实践性,是指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是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二是针对性,是指教师对自我 现行的行为观念的解剖分析;三是反省性,是指教师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四是时效性,是指对当下存在的非理性行为、观念的及时觉察、纠偏、矫正和完善,意即可以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五是过程性,一方面指具体的反思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另一方面是指 教师的整个职业成长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例如在学习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我就以矿产资源为例,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建在矿产地附近(这种教学旨在渗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我国的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

       通过上述这种辨证的分析,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就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辨证的人地观。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 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

       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

       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 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4、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 双基,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

       这样大量地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

       而新课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匡正。

       5、对教学反馈的反思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

       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学生做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习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说出理由。

       学生经过思考,较容易地完成了这道题,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

       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 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如何进行小学学作业备与改的教学反思

       后作业(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

       发

       发布范围:小学美术

       认真回顾《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这门课,联系本人教学实际,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方面您是怎样实施的

       写出自己的教学反思

       1.要

       提交者:刘建军 提

       1、我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已有二十一年,经验式教学左右着我的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学习《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这门课,使我对美术教学设计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联系本人教学实际,使我更能有的放矢的发现自己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如在美术教学设计中,美术课的课前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准备之外,教师更要从所任年级学生的特点考虑,结合各学段学生的知识储备,精心准备丰富的美术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连贯的美术学习感受美术课的魅力。

       在《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这门课的学习中,北京市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的刘世彬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五年级学生的造型认知已经开始向写实期发展。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意识地追求“画得像不像”,而多数孩子的造型能力达不到自己的理想要求,进而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容易对画画失去信心与兴趣。

       针对这一年龄特点,刘老师在设计教学设计时采用梯度作业的形式,最简单的为拓描孙悟空形象添加背景,中等程度的临摹孙悟空形象进行局部修改,难度最高的是自行创作心中的孙悟空新形象。

       这样的作业安排,让每位同学都能体验艺术实践的乐趣。

       2、通过学习《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这门课,使我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很多启发。

       也使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方面有很多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如我在设计教学设计时存在课前准备的有组织性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无组织性的矛盾。

       如何来克服这一矛盾呢

       这使我想起了《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中所说的:“美术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中,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的感性色彩,具有更多生成性教学契机,似乎给美术教学设计带来更多随意性,其实是更高要求的教学设计灵活性。

       因此,美术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自觉性要求更高,对于教学设计内在规律的研究更深。

       我感到应该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应充分的考虑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在出现情况时能灵活“应变”进行有必要的“干预”,既做到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教学设计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学习了《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这门课,关于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反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不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中提到:“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看重“术”的传授,会把实用技能的教学内容选择放在重要位置;美术新课程则更加重视美术教学的人文性追求,更加看重对“美”的感受、理解和创造能力培养,美术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只是过程载体,最终追求个人艺术素养的获得。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来设计课程,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追求更具人文性的教学效果。

       目前,很多人认为美术教师的工作十分轻松,只要会画几张画就行了,其他的不用考虑。

       这种片面的认识,极大地妨碍着美术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很多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美术教育的理解一知半解,把美术课作为专业技能课的人大有人在。

       当然,要想在一节美术课上,完全的体现美术的人文性是很难做到的,这是个持之以恒的学习与实践。

       一个教师挖掘教材越深,他理解的就越深刻,因此在实践的时候追求的就越多,备课自然就会越认真,与学生的互动就更加亲密稳固,常备常新,渐渐地,就意识到教课的过程就是自己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所以说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对于我们美术教师来说致关重要。

       4、认真学习了《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这门课,其中有关美术教学的人文性的内容使我记忆犹新,通过学习使我感到必须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完善美术教学设计。

       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美术教师不要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精尖,忽视人文知识的汲取,忽视全面文化的发展。

       教师要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要去创造教学,而不是一味的模仿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文化修养,多读一些书,多了解一些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相关的资料。

       这样才能够在一节美术课上做到情感的交流,审美的传达,达到“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把审美知识传递给学生。

       促使我们更自觉的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更深刻的理解美术教育的文化性质,课堂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5、关于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中说:“研究学习美术教学策略既是美术教师现实所需,也是美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之路。

       美术教学设计更加需要讲究教学策略,经常设想多种方法组合,比较不同程序效果,抱着研究性态度对待教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定有改观。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根据已定的美术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形成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艺术氛围中感受艺术的精彩,才能提高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素质。

       因此,教师应巧妙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实现全面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认真学习了《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这门课,使我明白了“教学反思不完全等于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反思其实更多会将关注放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面,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会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较高的理性。

       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教学对象是活跃和多变的人,加上其他影响教学的复杂因素的存在,从而使教学成为一种复杂多变的活动。

       对待教学,不可能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的方式,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包办天下。

       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可以利用教学策略所具有组合性,以灵活和智慧的态度选择和制定不同教学策略。

       比如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低下,如果来源于自信心不足,那么教师就应该采取多表扬多鼓励的教学策略,以及采取降低学习要求和逐步提高的策略。

反思过去的教学管理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如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等方面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渗透到了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得目前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而其中,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则是尤为突出和明显的,既有众多研究者对教学反思的涵义、意义、具体方法策略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更有广大的一线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的教学反思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案例、反思案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可以说,时下,“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写案例者必写之内容。

       如此铺天盖地盛行的反思之风,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若静心分析则不难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为此,本文拟就教学反思现存的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和改进建议等略作分析探讨。

       一、我国教师教学反思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反思的形式层面

       1.格式比较单一,有模式化的倾向。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究竟在实践中该如何操作,怎样写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深感困惑而无从下手。

       这种情况下,介绍或给出一些教学反思的案例,让教师大致明确其格式或样子本身是非常必要的。

       但反观我们的现实却不难发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何其精辟凝练

       而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无疑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

       2.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

       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倾向:即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

       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

       诚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层面

       1.全面而不深刻。

       通过查阅众多的反思案例,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代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似乎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

       如果所有教学反思都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来开展,所有的教学反思都转来转去离不开同一话题,套话空话连篇,显然过于机械化、程式化,而且这种遍地开花、面面俱到的反思往往因时间、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

       2.零散而不系统。

       目前,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反思的问题比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合力,不连贯,缺乏系统性等现象。

       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问题,下次反思就又换成了另一问题,有东一鳞西一爪的感觉,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体系的深入思考和认识。

       因此,反思的效果并不很明显,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也微乎其微,进而也致使不少教师对这一方法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而这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了恶性循环。

       3.重教师而轻学生。

       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

       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

       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的整体。

       因此,进行教学反思,其关照点天然地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

       4.多叙事而少分析。

       存在于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客观记录描述的比重很大,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如:一位教师在叙述完自己在初一尝试“预习─质疑─讨论─反馈”四环节作文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情况后作了如下反思:

       “由于刚刚开始,毕竟有它的极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各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之间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显然这样的反思过于概括、流于表层、较为肤浅,仅仅简单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几方面,而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在下次教学中改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讨,在理论认识的深广度以及实践的改进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层面

       总的来说,我们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思活动是通过教师个体写反思日记来实现的,方法有些单一和封闭。

       事实上,教学反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录像反思法、录音反思法、日记反思法等等,若以反思主体为标准,反思方法还可划分为集体反思法、对话反思法和个人反思法。

       而撰写教学日记只不过是其中较为简便易行的,并不是唯一的和仅有的。

       教师写反思日记主要依赖于自我的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

       而且多是教师个体单独进行,是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容易囿于自我的思维定势而跳不出来。

       因此,教师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对话,可尝试进行群体性反思,公开化、开放性反思,探索多样化的反思方法。

       二、原因分析与建议

       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现象和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两方面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教师自身因素

       1.观念意识方面: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

       反思作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自觉关照,是思想的反刍;同样,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觉地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的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过程。

       而且这一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需要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

       简言之,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因此,它需要教师的自觉坚持,主动维持,需要教师思想意识层面的认同,行为实践层面的落实,而不只是口头的宣讲,或者是胡乱应付;它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方面予以充分的重视,才不会将教学反思视为额外的负担而敷衍了事,凑合完成;才不会使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层。

       2.理论分析方面:对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运用不够。

       有研究者认为“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这充分说明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不断予以调整改进的过程。

       而在其中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影响作用、教育的伦理价值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原理基础等等宽厚的理论功底作支撑,否则,反思、实践都只能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的模仿、重复阶段,难于有深入的提高和实质性的飞跃。

       而现实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已经做了什么”“效果如何”“下一步怎么做”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即使有些分析也多凭个人的感觉进行,个人经验性的感性的认识较多,缺乏相应的理论作依据,这种分析个人的主观认知成分占很大比例,还没有达到真正反思意义的水平,我们只能称之为“准反思水平”。

       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愿意反思,主动思考外,还应多多学习和接受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做指导。

       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开阔视野,才能从“怎样教”的小圈子里跳出来,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工作方式、教学策略、研究方法等诸多宏观、中观的问题进行探讨;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思”三者一体化。

       3.思维品质方面:教学反思的深广度欠缺。

       教学反思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尽管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仿佛来无踪去无影的,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品质。

       人们一般认为思维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四类品质。

       同样,教学反思也应该具有这四种品质。

       但反观目前我们的教学反思,不难发现其深度、广度是极为欠缺的。

       (1)反思的广度就是指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某个教育问题的一般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有关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

       也可称之为“立体反思”[2]。

       比如我们多数教师在反思时只关注自己“怎么教”的问题,某个知识点如何讲解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内容,就事论事,关注点狭窄,难以深入下去。

       往往比较容易忽略对学生、课堂、学校、社会等相关的较为宏观层面的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视界不够广泛和开阔。

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

       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

       教中学,学中教。

       因此,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

       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以上是笔者对教学反思的撰写一些看法,可能还有很多错误,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批评指正。

       笔者也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反思认知和研究深入进行修正。

       课后反思的“七要”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

       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

       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

       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

       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

       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

       讨论是否富有成效

       “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

       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

       学生的创造性何在

       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

       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

       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

       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

       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

       就不得而知。

       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

       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

       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1.反思的含义?何谓“反思”

       概而言之,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

       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 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认为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

       “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2.反思的步骤?概括国内外有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1)发现问题。

       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档案资料等等。

       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

       (2)分析问题。

       教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

       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里,教师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相互观察和分析)来进行。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

       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3.反思的方式?教师应当如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呢

       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以下几种反思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1)课后备课。

       课后,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2)写反思日记。

       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

       另外,教师也可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

       写反思日记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教学的改进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新教师而言,有许多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我反省,例如录下自己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看完录制的授课情况后写下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点及可改进之处,并提出改进计划。

       指导教师应当在相应的训练过程中培养新教师的反省和探究的习惯。

       (3)课堂观摩。

       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际)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解决方案。

       参加研讨的教师把研讨的方案带回各自的课堂或学校,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

       (4)专家会诊。

       请专业研究人员、教研室领导定期、追踪式听课,不断发现课堂教学观念、设计和操作中存在的实

关于写教学反思,您认为有以下哪些方式

       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重建课堂,意味着我们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而且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更应该体现在现实的课堂中和学生当下的学习和发展中。

       为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制定“新课程背景下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意见”,运用行政力量予以实施。

       下面介绍我们的具体做法:

       1.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当前有些教师的教学与其说是方法的落后,倒不如说是教育思想的陈腐,教学观念落后。

       也就是说,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不合理部分还相当严重地支配他们的行为。

       陈旧的教育思想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使他们摆脱不了旧的教学模式,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框。

       因此,我们把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1本关于新课程理论的专著,阅读5-10篇相关论文,学校提供参考书目,印发学习材料,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并对教师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进行常规检查。

       通过理论学习,要使教师转变七种观念,树立七种意识: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改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6)由居高临下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情感意识;(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

       2.加强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努力提高教学预设水平。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无疑是教学预设的结果。

       教学预设构成预期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展开则构成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现场。

       一般来说,教学预设水平决定着教学过程,也决定着教学现场、教学各环节和教学细节。

       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好的过程、现场、环节和细节。

       只有好的预设才能产生好的预期教学。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要求,教学预设应突出教学设计的环节,要强化通过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使教学预设落到实处。

       我们除每周在规定时间、地点集体备课1次,讨论下一阶段教学内容、进度,探讨教材教法、重点难点疑点外,同时不拘形式,不拘时间、地点,及时开展研讨活动。

       教学设计和备课的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要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对如何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

       二要对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促使学习方式改变,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进行具体而周密的设计。

       三是要对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设计。

       此外,强力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形成相互听课制度。

       行政人员、年级组长每周必须听课3节,其他教师每周听课2节,新教师原则上要听1节上1节。

       听课后要开展评课活动,及时与授课老师交换意见。

       3.加强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一种特殊交往。

       其特殊性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的桥梁和主要形式。

       在师生交往中,必须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同时,教师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中起主导和示范作用。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行为,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

       教师必须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个性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在平等的原则下,具体做到:

       (1)理解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海,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待。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

       (2)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满腔热忱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学生充满信心,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我安排学习时机的机会。

       使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宽容学生。

       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课堂上允许学生出错并鼓励、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

       我们组织行政人员、 -员和班主任与后进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和特殊家庭学生结成对子,“一对一”助学,帮教助困,组织任科老师与班内学生建立导师关系,实行导师制,目的就是为了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双方精神敞开和接纳,情感平等与沟通,从而在教学对话中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交往和民主互动。

       4.加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开展师生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师生间开展教学互动。

       而所谓教学互动,就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就是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的过程。

       为了能有效地开展师生教学互动,我们对教师作了如下要求:

       (1)开展课前预习活动。

       新课程强调课前的预习。

       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主探究。

       任科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布置预习提纲或预习练习,促使学生预习,并在课前或课堂上作适当的检查。

       (2)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状况确立每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明确、有层次、可操作,既要有知识、能力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目标可在预习提纲中呈示。

       (3)创设情境并设问:围绕学习目标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小黑板、现代教育技术、实物、图示等)呈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设置有层次、能促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设问应具体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4)诱思探究:启发、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自主性学习活动。

       每堂课至少组织学生开展2次小型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在10人次以上。

       教师讲授总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思考、探究时间不少于15分钟。

       (5)归纳检测:对所讨论、探究的问题,教师要作适当归纳小结,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归纳。

       每堂课至少预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即时检测,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

       每堂课必须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总结、反思、提问。

       主动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什么

       怎样组织学生探究

       这是开展自主探究、提高课堂效率的核心问题。

       我们认为,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出有效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

       有效的问题是主动探究的起点。

       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一般不可能很自觉地进行学习。

       他们更不是科学家,他们的探究活动可能是幼稚的、漫无目的的。

       他们开展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需要问题的激发和调动,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能造就一个充满诱惑的现场,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第二,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去经历探究过程。

       这一探究过程包括以下连续且形成回路的七个环节:面对问题情境→产生探究欲望→出现探究行为→接受反馈信息→调整探究行为→获得探究成功→尝试拓展学习。

       在每一个探究环节中,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此外,我们对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辅导及教学反思和课改论文也作了具体规定:

       课后作业及辅导:下课后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复习内容及复习要求,课后作业要精选,量要适中,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必须全批全收,对部分学生要面批,对有典型性错误的题目要进行个别或集体讲评、辅导,要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细致运算的习惯。

       作业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

       教学反思: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每位教师至少写20篇教学反思,每篇字数不得少于150字。

       课改论文:结合教改实践,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教改实验论文或经验总结,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总的来讲,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怎样做到新颖、独特和工巧,我们也只是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这也实在是任重而道远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反思教学的反思教学实践

       反思(reflection)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反思教学实践(reflective teaching)是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得发展将大受限制。

       可见,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美国学者维拉认为,反思性教学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

       这样的反思性定向包括:把理论或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同实践联系起来;分析自己的教学和以实现改革为目的的学校情境;从多种角度审视情境;把动机方案当做自己行动的结果,理解教学的广泛的社会和道德的基础”。

       这样,反思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从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加以运用。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巴赫等人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反思性教学,他们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reflection-on-practice);二是“实践中反思”(reflection-in-practice);三是“为实践反思”(reflection-for-practice)。

       “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形成超前性的反思,从而形成在实践之前的三思而行的良好习惯。

       首先,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实践中的反思”来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

       而后教师又进行“对实践的反思”和“为实践反思”,以分析所发生的教学活动,从而不断改善教学行为,不断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

       1.教师选择特定的问题,并从可能的领域内,包括课程、学生等方面广泛地搜集这一方面的资料。

       2.教师开始分析所搜集的资料,形成该问题的一般框架,同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搜寻与当前问题有关的信息。

       如果搜寻不到类似的信息,教师则可请教其他的教师或阅读专业书籍来获取这些信息。

       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一旦对问题情境形成明确的框架,教师就可以建立各种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

       4.在深思各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实施行动计划。

       当这种行动被观察和分析时,教师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从而形成有效的反思换。

       1.认知的成分(the cognitive element),指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加工信息和作出决策的。

       2.批判的成分(the critical element),指教师做出教学决策的基础,包括情感体验、信念、价值观和道德等成分,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等。

       它深刻地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所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等。

       3.教师的陈述(teacher‘s narratives),指教师自己的声音,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写作,交谈以及他们对课堂教学所作出的解释等,这种对实际情况的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1.课后备课: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实现程度如何,只有在课后才能检验出来,课后若不及时总结和反思,存在的问题就会永远得不到解决,成功的经验也就无法得到提炼和升华。

       课后备课,即教师在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课后备课有助于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专业水平。

       2.写反思日记:即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他们的经验,并与其他教师一起共同分析教学中存在问题与缺点。

       同时教师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并详尽记录下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与设想等。

       写反思日记实际上是具备“挑剔问题”的意识,使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能充分显示出来,为由针对性地制定改进的计划创造良好的条件。

       3.观摩与分析:即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并对所观察到的情境进行描述。

       4.职业发展:即学校利用反思的方法支持、促进教师发展的一种方式,让教师提出在课堂上产生的问题,然后与教师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所有参加的教师共享。

       5.开展行动研究:即教师对他们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行动研究不仅在改善教学实践上有重要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在学校范围内使教师形成调查研究的氛围和风气。

教学反思应写到哪些方面

        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

       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

       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

       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

       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

       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

       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

       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

       你还想说些什么

       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课堂是什么啊

       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

       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

       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

       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

       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

       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

       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

       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教学语言

       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

       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

       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

       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

       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

       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

       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

       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

       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

       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

       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对学生所听:

       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

       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对学生所言:

       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对学生所读: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默读,要讲究速度。

       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对学生所问:

       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对学生所写:

       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整洁,书写也端正。

       我为你们高兴。

       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没有老底子,就没有新文章”,有积累才能够表达。

       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同学从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

       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

       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

       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

       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

       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

       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

       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

       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

       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

       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

       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

       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

       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

       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请你作出决定。

       (生选择XX)

       师:选择“树”学请齐读*、*自然段)

       师:选鸟的同学请齐读第*、*自然段。

       (生齐读)

       师:其实你们不知不觉的已经进行了第一次较量。

       觉得过瘾吗

       待会儿要进行第*回合的较量,看看大榕树和鸟儿谁更有魅力,喜欢“树”和“鸟“的界限要分明一点:”鸟“往那边去,”树“朝这边来。

       (交换位置集中)

       师:现在请“树“和”鸟“仔细品味一下描写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词语,分别写到黑板上。

       (生朗读,交流后,争先恐后的上台写词语)

       师:现在“树“和”鸟儿们“把写自己特点的词都写在黑板上了。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些词不太合适,不合适的要修改,重复的要删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台修改)

       师:刚才我们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写上去,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组织起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

       (生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树”先来,可以吗

       生:大榕树枝叶繁茂,颜色明亮,有数不清的枝桠,没有大榕树,小鸟不能生存。

       师:如果这样介绍可能会更好一点:“我们枝叶….”(师把“我们”念成重音,暗示学生角色变化)。

       生: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榕树,我有数不清的枝桠,枝叶是那样的繁茂。

       我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象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

       师:鸟儿们。

       你们上来吧

       两女生:(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

       (合)我们羽毛美丽。

       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榕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

       两男生: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的身影,大家就不会去看榕树。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榕树,是冲着他们去的。

       (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

       众“树“:不同意;两女生:我们是南国之树-榕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为鸟儿挡风遮雨。

       我们是鸟儿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榕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就是鸟的天堂。

       师:多有诗意的表述

       榕树就是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个空间里。

       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刚才鸟儿说,没有他们可爱的身影,人们就不会去看我们,您也说人们去看我们是冲着“鸟“去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

如何批改数学作业教学反思

        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

       精心设计富有弹性的作业,适当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了解,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

       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巩固掌握的教学效果。

       批改作业的方法多样化,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

关于语文作业的反思

        1、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何愁教不好?他们自己也会学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3、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视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

       5、掌握一些实用的语文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一些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

如何写教学反思

       一为什么要反思

       教师的业务成长是在不断的实践、学习、总结、反思以及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而这种总结和反思反过来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阶段性的教学活动完成后,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回头看的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问题直观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二教学反思的类型

       1 小节性反思。

       通过阶段性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总结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进行提炼,形成自己教学理论和教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2 案例型反思。

       结合某一节让你印象最深的课进行反思,这节课或许是你最满意的,也可能是你觉得有颇多遗憾,也或许是学生在这节课上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对这些地方进行思考,从一个案例能够发现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产生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3探索型反思。

       个人通过理论学习、教研活动、听课等形式,发现新的教学理论或者教学方法,并有意识地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将应用过程中的体会经验和收获进行分析,使这种新的方法或理论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教学反思写什么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

       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三反思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课改思想为指导。

       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同课改思想相对照,从对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来进行反思,有意识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束缚,为自己的教学活动确立正确的导向。

       2、以教学实践为基础。

       脱离了教学实践而空谈理论的反思不具备对今后实践的指导意义,教学反思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认识。

       3、关注学生,关注细节。

       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反应,在反思中依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自己教学设计的得失。

       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反思切忌大而全,因为大而全往往陷入大而空。

       每篇教学反思要从教育教学规律和课改思想的大处着眼,但是更要从教学活动的细节入手,课堂情境的设置、学生活动的表现、作业难易的安排、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可成为反思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