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第三章语言是符号系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一篇:语言学概论[第三章语言是符号系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1.符号

       符号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事物或意义的标志(记号、标记)。它具有两个特点:

       一、它由形式和意义两个要素组成,即每一个符号都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偏废;

       二、符号与符号所指称的事物(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它共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和嗅觉符号四类。

       征候就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它不是符号。如洪水和驼铃声分别代表下暴雨和骆驼走,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自然的,其本身就是事物的特征,不需要大家来规定它们。一般理解征候与符号的区别。

       2.语言符号

       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用来表示某种事物或意义。语言符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即它由语音和语义两个要素构成。语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语义是语言符号的表现内容。只有音没有义,或者只有义而没有音的语言符号是不存在的。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约定俗成性和线条性特点,语言符号一旦形成又具有强制性特点。

       3.语言符号与一般符号

       第一,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它是一种以听、说、读等形式作为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的声音是有意义的声音,是信息量非常大的声音,是用最少的音符任意排列表达出最丰富、最复杂意思的声音,受距离、光线、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在表达思想时,语音非常便捷,基本不需要什么附加工具,可以用语音边交流边工作。其他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多是借助于色彩、线条、姿势等比较直观的媒介,使用上不如语音简捷;即使像军号这种通过声音来表达内容的符号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们的声音所表达的内容往往都是固定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表达的内容也比较枯燥,表达的效果还要受到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是非常复杂的,它既是一个层级装置,又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单位最多,上层是音位层,下层是符号层,符号层又能够分出语素、词、句子三层,每一层次都有相当数量的符号单位,另外语言符号系统又可分为语音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词汇系统等,各个子系统又有自己的系统。而其他的符号则非常简单,例如马路上的红绿灯、海上的旗语等构成都是很简单的。(可以举例说明)第三,一般符号基本是封闭型的,无法分析,生成能力很差,可以完全更新,可以突变;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强大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它的变化是渐进的螺旋式的,不能进行突变。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而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无穷无尽的意义内容,可以由较少的单位组合成较多以至无穷的单位,以少驭多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核心。比如有限的语素组成有限的词,有限的词组成无限的句子。一般符号可以根据需要重新约定,可以抛弃历史。比如人们可以规定“绿灯”为停,“红灯”为行。但是语言却不能割断历史,实行突变,因为语言承载着人类全部的文明和思想。

       4.语言符号的特点

       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另外还有线条性、强制性、可变性及生成性特点。

       (1)所谓任意性,从语言符号的音义的最初结合(联系)来看,与一般符号音义之间的联系一样,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也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也就是说,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来表示,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表示,这中间无法解释、不可论证,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称的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其实,荀子早在古代的名实之争中就已经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马克思也有对名物的说法:“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性质,全然是外在的。”总之,语言符号中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它对社会成员的约定俗成性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便改变音与义之间的约定俗成关系,除非整个社会都接受。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在: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的特点也各不相同;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也不对等;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具有任意性。

       (2)所谓线条性,它是就符号和符号的组合而言,语言符号的使用只能一个挨着一个随时间的推移形成线性链条。符号与符号的组合是非任意的、有条件的,即可以解释和论证,也就是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不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来。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

       在语言单位按线条排列时,语言中的各个单位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单位都要受前后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哪个单位先出现,哪个单位后出现,哪些位置哪些单位不能出现,都是有一定规则的,改变了它们的顺序,表达的意思不但变了,而且还可能说出有语病的句子来。比如“我、鸡、吃”三个词,只能排列为“我吃鸡”、“鸡,我吃”,却不能排列为“鸡吃我”。

       (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语言符号一旦确立就相对固定,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强制性。同时,从语言又是社会的产物来说,社会是在不断变化与逐渐演化的,因此语言就会随之不断发展变化。

       (4)语言符号的生成性。这是指语言符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可以用有限的语言模式生产无限的语言或言语成分。

       5.语言的层级系统性

       语言符号内部以及语言符号间都存在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在结构上层次分明、联系紧密,共同组成了一个严密的层级体系。语言的这种层级系统表现在组成规则与运转规则上。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1)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的层次性上,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往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得语音、语义以及由此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在语言的各个环节上正常工作。但每一种单位又不是孤立的、互不干涉的,而是相互依存、彼此制约,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层级系统。具体而言:音位处于语言系统的底层。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就可以构成成百上千个音节,能够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从而使音义紧密地结合起来。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组合构成的句子。其中,语素属于语言符号,词和句子都属于语言符号序列。

       (2)语言系统的运转规则: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语言要想实现它的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人们就必须使用某种规则把语言符号和符号序列组合起来,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与思想,这种规则就是语言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其中,语言的组合规则可以按照语言的结构规则使符号与符号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使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从而进行思想的交流。为了表达交流的需要,人们可以使用聚合规则把功能相同的一群符号在同一结构中互相替换,从而生成无限的句子,达到丰富多彩的效果。正是语言系统中组合和聚合这样两种根本规则,语言才能正常运转,语言才成为一个严密有序的层级体系。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好比组成了一个坐标,使每个语言符号都能在这个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6.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组合关系就是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组成的言语链条关系。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间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要受到语法和语义的制约,从而形成语言的结构。实际上,组合关系指的是语言符号间在功能上的联系,在时间顺序上的延伸。聚合关系就是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具有相同作用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的语言符号聚积成类的纵向集合关系。具有聚合关系的语言单位之间在功能上可以相互替换,但不能并用。可见,聚合关系是对语言符号在性质上的一种归类。

       联系:组合关系体现在一个语言符号和前一个语言符号或后一个语言符号,或和前后两个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链条式的横向关系。聚合关系是语言符号在组合的某一个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有共同的特点,所以能聚合归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故组合是横向的结构关系,而聚合则是归类规则,有了组合、聚合关系便展现出了整个语言平面,聚合关系是在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从组合关系中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表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地统一,不可分割的。

       7.语言系统

       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符号与符号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并形成了一个系统。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符号内部各要素的系统性,二是语言符号的层级性,三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其中语言符号内部各要素的系统性是说: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系统。语音是词汇和语法的形式,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就是语音形式表达的内容。因此语言是由语音、语义、词汇、语法四大要素组成的系统,每一个因素又都有自己的小系统,每一个小系统又都可以分析出不同的结构单位。语言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不同结构单位的小系统组成的符号大系统。

第二篇:语言学教程[第八章语言的使用]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八章语言的使用

       复习笔记 I.语用学 1.定义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学科,集中研究说话人意义、话语意义或语境意义。

       2.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区别

       虽然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但是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别:

       语用学主要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所想要表达的意义,而语义学研究的是句子的字面意义,通常不考虑语境。II.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牛津大学哲学家约翰·奥斯丁在他《如何以言行事》一文中提出的。它从哲学意义上对语言交际的本质进行解释,其目的在于回答“用语言干什么”这个问题。1.施为句和叙事句

       奥斯汀提出自己理论的第一步是把句子分成两类:施为句和叙事句。它们不能应用于传统的真值判断方法。因此,他对施为句和叙事句作了区分。(1)定义

       施为句是用来做事的,既不陈述事实,也不描述情况,且不能验证其真假;叙事句要么用于陈述,要么用于验证,可以验证其真假。

       (2)合适条件

       虽然施为句没有真假,但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是合适的。我们把奥斯汀的合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适条件简化如下:

       ①必须有一个相应的规约程序,并且相关的参与者与环境是合适的。

       ②该程序必须正确全面地得到执行。

       ③有关人必须有相关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而且必须有相关的后续行为。

       但是奥斯汀很快就认识到,这些条件只适用于部分情况。2.行事行为理论

       后来,奥斯汀放弃了他最初对叙事句和施为句所做的区分。他建立了另一种模式来解释如何通过语言实施行为。根据这种新的模式,说话人说话时可以完成三种行为:发话行为,行事行为和取效行为。

       发话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分句的行为,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手段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行事行为是表达说话人意图的行为,是在说话过程中所完成的行为。

       取效行为是通过说话完成或通过说话所产生的行为,是由话语所带来的结果和变化。

       在上述三种言语行为中,语言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行事行为,因为这种言语行为与说话人的意图一致。在研究语言交际时,语言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说话人如何表达他的意图和听话人如何识别说话人的意图。3.言语行为的分类

       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他对行事行为的分类。根据舍尔的理论,言语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我们运用语言所做的事情有五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目的。

       (1)阐述类

       说话人进行陈述或描写,说自己相信是真的话。陈述、相信、发誓、假设都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是最典型的阐述类。

       (2)指令类

       说话人试图让听话人做某一件事。邀请、建议、请求、警告、威胁、命令都是最典型的阐述类。

       (3)承诺类

       说话人使自己对某一未来的行为做出许诺。允诺、承担、许愿都是最典型的承诺类。

       (4)表达类

       说话人对现存事态表明自己的感受或态度,例如道歉、致谢、祝贺等。

       (5)宣告类

       说话人通过说话使现有的事态马上发生变化。Ⅲ.合作原则 1.合作原则及其准则

       说话人经常在话语中传达着比话语表层更多的信息,听话人也能够明白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格赖斯认为一定存在一些管理这些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他把这种机制称为合作原则,并做出了如下阐述:

       “使你所说的话,在其所发生的阶段,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

       在这个大原则下有四条准则,它们分别为数量、质量、关系和方式准则。

       数量准则:

       1.使你的话语如(交谈的当前目的)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2.不要使你的话语比要求的信息更充分。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质量准则:

       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1.不要讲明知是虚假的话。2.不要说没证据的话。

       关系准则:

       所谈内容要密切相关。

       方式准则:

       要清晰。

       1.避免含糊不清。2.避免歧义。

       3.要简练(避免冗长)。4.要有序。

       2.Violation of the Maxims 使用原则和准则这两个术语,并不是说每个人一直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四条准则。人们会违反准则,会撒谎。也因为如此而产生了会话含义。以下是违反合作原则具体准则的几种情况。

       ①违反数量准则;

       ②违反质量准则;

       ③违反关系准则;

       ④违反方式准则。IV.会话含义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1.会话含义

       根据格赖斯的理论,会话含义指不包含在话语之内的额外意义。这种额外意义只有当听话者和说话者具有共同知识,或听话者知道说话者为什么和如何有意违背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准则时,才是可以理解的。2.会话含义的特征

       (1)可推导性

       说话人试图传递他的会话含义,而听话人也能够理解这些会话含义,这一事实说明,会话含义是可以推导的。它们可以根据已知信息被推导出来。

       (2)可取消性

       也被称为可废除性。会话含义的存在依赖于一些因素:所用词的规约意义,合作原则,语言和情景语境等。所以,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变了,含义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3)不可分离性

       不可分离性是说,会话含义是依附于话语的语义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因此,我们能够用同义成分来替换话语的某„部分,而不改变原来的含义。换言之,即使改变话语的具体词语,会话含义也不会从整个话语中分离出去。

       (4)非传统性

       会话含义与词浯的常规意义显然不同。会话含义是不确定的,它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V.礼貌原则

       单就合作原则而言,它并不能完全解释人们交流谈话的方式。合作原则描述了会话含义是如何产生的,但并没有给出关于人们间接地表达他们的意思的原因。其实,原因是跟会话的另一个原则相关一礼貌原则。为了“挽救”合作原则,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因为礼貌原则成功地解释了一些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现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象。因此,礼貌原则绝不仅仅是对合作原则的增加,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尤其是在合作原则无法做出合理解释的地方。

       基于格赖斯对合作原则的描述,Leech也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如下六条准则:

       如果其它情况相同,尽量少表达不礼貌的信念,尽量多表达有礼貌的信念。(1)得体准则(tact maxim):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尽量增大双方的同情。Ⅵ.后格赖斯时期的发展 1.关联原则

       1986年,斯波伯(Sperber)与威尔逊(Wilson)在他们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这一理论。他们认为格赖斯准则,包括合作原则本身,都可以简化成为一条关联原则。关联原则是这样定义的:每一个明示交际活动,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动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

       “明示交际”或“推理交际”,是“明示一推理交际”的简称。换言之,交际不只是简单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它也涉及听话人的推理和说话人的明示(一种表明说话人自身意图的行为)。

       关联性的程度条件:

       (1)程度条件1:如果一个设想在一个语境的语境效应大,那么这个设想在这个语境中就具有关联性;

       (2)程度条件2:如果一个设想在一个语境中所需的处理努力小,那么这个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设想在这个语境中就具有关联性。2.Q原则和R原则

       这是个简化的二元模式,由霍恩提出并发展。Q原则源于格赖斯数量准则的第一条次则,R原则源于关系准则。但二者比格赖斯的准则内容更宽泛。

       (1)Q原则(基于听话人)你的话语要充分(参照数量准则第一条次则)。

       说的尽可能多(在符合R原则的前提下)。

       (2)R原则(基于说话人)你的话语应是必须的(参照关系准则、数量准则第二条次则和方式准则)。

       只说必须的(在符合Q原则的前提下)。

       (3)数量原则、信息量原则和方式原则

       这个三分模式是莱文森在他1987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莱文森说,实质上,数量原则、信息量原则和方式原则是对格赖斯数量原则的两条次则和方式原则的重新解释。质量准则就像在霍恩的理论中一样,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莱文森不同意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做法,把数量准则第二条次则归属于关联原则或R原则。他把数量准则第二条次则重新命名为“信息量原则”,简写为I原则;数量准则第一条次则命名为“数量原则”,简写为Q原则。讲到方式原则时,莱文森把对霍恩原则的批评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结合在一起。

第三篇: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一、什么是符号

       1.符号的含义:符号就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符号是人们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

       2.符号的构成: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就是符号外在的形状、结构,它是以某种物质的方式存在的,或者是声音,或者是线条,或者是色彩,等等。意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任何一个符号,都有一定的意义。形式和意义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1.语言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相结合的统一体,是说的和听的。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同一般符号一样,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一样,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的成员共同约定的,大家共同遵守。

       2.语言符号又不同于一般符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理解,首先,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其次,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再次,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最后,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

       3.语言符号的特点: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其中重点理解任意性特点。

       (1)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什么样的声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声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多形形色色的语言?这也只能从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联系的任意性角度来解释。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要求结合人类不同的语言的种种现象来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

       (3)所谓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依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的底层是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定义-核心-展开)。无论是底层还是上层,我们都能看到,语言结构二层性的核心实际上是以少驭多,以较少的单位组成上一层较多的单位,如语言结构上层的三级在数量上就是增量翻番,由下一级组成上一级,数量成倍扩大。例如汉语,音位层只有30来个,它们可以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又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语言就是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上构成的一个层级装置。在这个层级装置中,各个层级呈现出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层次的单位数量逐层增多,从有限到无穷。最底层的音位系统,一般只有几十个,它们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音位组合与意义联系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组合构成数万个词,数万个词再组成无数的句子。在这些组合中,从音位到语素是最关键的,因为音位还只是形式,结合成语素后与意义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有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定义,二是举例分析,三是认识其作用。

       1.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例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组合关系就是符号与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也就是在一个结构中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以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并非是任意两个词就能构成组合关系。

       2.聚合关系: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这些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具体结构中的符号和用来替换的符号)聚合在一起,它们就形成了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其实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特点的一群符号之间的关系,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同,所以在同一结构中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功能与结构关系没有变化。

       语言的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语言的聚合关系说明了替换规则。组合规则使得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大大地简化了语言系统。因此,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三、语言的系统性

       第一,语言层级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第二,语言要素内部各个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第三,各个单位之间具有组合、聚合关系,具有功能上的联系。第一节 语音的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语音

       语音是代表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任何符号的构成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以一定的物质材料为载体,这样与意义统一于一体,才能构成完整的符号。语音就是语言的符号形式。

       二、语音的四要素:音质、音高、音重和音长。

       三、人类的发音器官

       人类的发音器官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动力部分、发音体、共鸣腔。

       1.动力部分:人类发音的动力主要来自肺部的空气,肺部呼出的气流经气管到喉头,撞击声带,发出声音。2.声带是主要的发音体,声带由两片构成,前端与甲状软骨相连,后端与两片勺状软骨相连,勺状软骨在肌肉的牵引下可以开合,控制声带,声带中间的通路叫声门,气流就从中间通过。3.共鸣腔,即口腔、鼻腔、咽腔,这一部分主要是调节气流,起共鸣器作用,人类各种音色的音素,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发音器官的活动变化形成的。

       四、音素和音标

       1.音素: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它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每个音素都有不同的音质,我们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稍微有所改变,就发出了不同的音素。

       2.国际音标:世界上最通行的音标是国际音标,要求掌握常用的国际音标的书写及认读,期末复习重点注意汉语拼音方案中的符号同国际音标符号的区别,不能混淆。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差别较大,例如辅音,只有f.s.n.l.m五个相同,元音只有i.u.a相同。

       第二节 元音和辅音

       一、元音的发音

       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决定的。任何一个方面的改变,都能发出不同的元音。在掌握汉语普通话元音的基础上,重点掌握8个基本元音的发音,和汉语普通话中所有的元音如y.-i.-i.e等,这样既可以弄清楚不同元音之间的差别,又可以为学习其它元音打下基础。

       二、辅音

       辅音的发音特点可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来认识。

       1.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人类语言所能构成阻碍的部位约有十余种,汉语普通话有六种发音部位,从前往后依次是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

       2.发音方法: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音素。辅音的发音方法主要有塞音、檫音、塞檫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汉语普通话有前五种发音方法。此外,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辅音还分清音和浊音两类,根据发音时呼出的气流的强弱把辅音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一般也把这两种方式归入发音方法来认识。第三节 音 位

       一、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某一语言中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也就是说,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且音位总是属于一定语言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研究音位就没有了意义。例如送气和不送气的分别,就必须结合汉语语音来认识。

       二、音位的对立和互补

       对立和互补是划分音位的重要的原则。判断一个音素是不是音位,判断几个音素是属于一个音位还是几个不同的音位,我们不能凭空下结论,而必须拿出根据来,以理服人,这就需要运用对立和互补的理论说明问题。

       1.对立:所谓对立,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不能划为一个音位,而要看作是不同的音位。例如普通话音节[p‘à] 和[pà]中的两个辅音。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即使它们的区别特征很小,只要能区别意义,就构成了对立,只要是对立,就是不同的音位,不用考虑其它任何条件。

       2.互补: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互补”是对“对立”原则的补充。

       三、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如bi.zi.zhi中的i。一个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有不同的发音特点,表现为不同的音素,它们出现的场合不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互相替换后不影响意义,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变体。音位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

       条件变体:条件变体指属于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其出现的场合要受一定条件限制,必须具备一定的语音条件才出现,没有相应的语音条件,这个变体一般不会出现,而且这些变体虽然同属于一个音位,但由于受语音条件限制,一般不能换用,当然,从理论上说是可以换用的,换用后不影响意义,即仍然没有区别意义,所以还是属于一个音位。例如普通话的/a/音位,有//、//、/A/、//等变体,但它们各有不同的出现条件,所以这四个音位就是音位/a/的条件变体。

       自由变体:指处于同一位置上的几个音素相互可以自由替换,没有条件限制,这样的几个音素就是同一音位的自由变体。一个音位有多个变体,这些变体的出现不需要任何语音条件,可以出现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甲变体能出现的场合,乙变体也能出现。几个变体可以自由互换,不受语音条件的限制,这样的变体就是自由变体。例如普通话以u开头的音节,如uei、uang、uan、uo等,其中的u有些人发成带摩檫性质的半元音w,有些人把它发成唇齿音v,但这两个变体的出现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可以自由互换,它们就是/u/音位的自由变体。

       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由音高、音重、音长等形成的音位)

       第四节 音位的聚合

       音位的区别特征:可结合元音和辅音的发音特点来理解认识。第五节 音位的组合

       音节: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在由音位的组合构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音节。

       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时发生的语音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受相邻的音位的影响或说话时的快慢、高低、强弱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汉语的轻声、变调,都是,如“西瓜”中的“瓜”念轻声,“展览”中的“览”念阳平。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主要有同化、异化(如汉语变调)、弱化(如轻声音节)、脱落(豆腐)等。

       语音一章重点注意音素-音标-音位的相关知识,不设问答题。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借词:借词也叫做外来词,它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例如“芭蕾”、“吉它”、“沙发”、“卡片”、“卡车”、“卡通”、“巧克力”、“迪斯科”。借词不同于意译词和仿译词,它的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借词是外来词,意译词不是外来词。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一、语言融合的过程:融合一般是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主要是由说该语言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的优势条件决定的,政治上的优势(占统治地位)不是决定因素。语言融合过程一般是,先出现双语现象,最后完成语言的统一。注意双语现象的概念及双语现象的发展结局。

       二、语言融合的原因

       语言融合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是一种语言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各民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形成杂居局面,是语言得以融合的客观条件。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洋泾浜和混合语:洋泾浜只限于某个社会集团使用,使用于某种场合,缺乏广泛性;混合语可以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重点问答题:

       什么是借词?意译词是不是借词?为什么?

       什么是双语现象?双语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本章的学习有一定难度,重点注意第三节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般认识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理解历史比较法在研究语音变化中的作用。

       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一般掌握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对于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发展有所了解即可。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以下三个方面都是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随时代变化停止使用,如“天子、宰相”

       二、词语的替换: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指称现实现象,而所指称现实现象并没有发生变化。产生词语替换现象的原因是:第一是社会的因素,“俸禄”变成“工资”;第二是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如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今天变成了双音节词,如“蝇-苍蝇”、“目-眼睛”。

       三、词义的演变

       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三个方面。要求理解并能任举一例说明。重点问答题:

       词汇的发展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什么是词语替换?产生词语替换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篇:艺术学概论[第六章艺术作品]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 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一章,主要介绍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相关属性。艺术作品是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关键性主题,因此也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一些范畴的关系的掌握。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是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常 会测试到的内容。具体而言,艺术作品的内容部分,需要重点掌握艺术作品的内 容、主题、题材等概念的含义。艺术作品的形式部分,需要理解其内在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这两种形式因素的含义与特征。

       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还有一些相关的重要属性,包括意蕴、意境、风格、格调、品位与商品属性等,它们与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密切关联。艺术意蕴是本章的难点,必须清楚理解其含义。典型与意境是本章的重点,考生要熟悉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并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一些细化的问题。

       艺术作品的风格,除了可能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考查其概念之外,重点还在于考查其特征,包括分析其多样性的原因、民族风格与时代风格。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在以前的考试中很少出现,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活跃兴盛,这一问题也成为

第五篇: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答案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一、填空

       1、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和(规则)组装起来的。

       2、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3、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所指代的一类(心理现实)的概括。

       4、我们是通过(听话)认识到“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这个(心理现实)的。

       5、语言的表达是对心理现实的(编码)。

       6、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7、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8、语言符号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音位)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9、(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0、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看是不具有(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二、判断正误

       (对)

       1、一种语言可说出的句子是无限的。

       (错)

       2、语言是一种社会规约,所以每个人说话是不自由的。(对)

       3、符号的形式和意义都具有一般性。(对)

       4、语言是丰富人的心理现实的重要途径。

       (错)

       5、心理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认知,与客观现实是等同的。

       (对)

       6、语言符号形式与意义的关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所属的符号系统。(错)

       7、现实中的句子是无穷的,所以组合关系也是无限的。(错)

       8、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语素。

       (错)

       9、句子是比词组高一层级的符号单位,所以句子的长度一定大于词组。(错)

       10、“飞鸟”和“小鸟”具有同样的组合关系。

       三、思考题

       1、听到一个熟人在说话,就能判断出是谁在说话,这个过程是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吗?为什么?

       这是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因为符号存在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符号传递信息都是通过将意义与形式组合的。但是语言符号的形式与一般符号的形式不同,它是一种声音实体。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独特之处,如音高、响亮度等发音的特点,我们听一个人说话,长时间地接触后,就将这种声音特点与意义结合了起来,从而理解了这种声音所传送的意义。

       2、语言符号如何增进人的认识客观现实的能力? 心理现实为语言符号的最初编码提供了初步的材料。语言符号,是对心理现实现象的概括。

       现实的“房子”只能是具体的——平房、楼房、四合院、别墅„„。口称的“房子”,从来都是抽象,是心理现实现象的概括。即,语言符号的意义,是一般的、概括的东西。如“粉笔”,和实际的粉笔是由很大的区别。

       3、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的指代的一类心理现实的概括。当语言产生之后,人们就可以利用语言从他人那里接收间接的经验,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个人的心理现实。当我们向他人传达这些信息时,就可以运用已有语言符号,对心理现实进行再编码,用语音发送出去。

       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与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它与二者存在一种互动:一是,借助心理现实的中介,人类将认知得到的客观现实用语言符号固化下来。二是,借助心理现实的中介,离散化、物质化的语言符号使人类能推导出新的概念和判断、构建各种理论,进而发明新的具有延长性的感知工具,进一步提高对客观现实(包括人自身的心理现实)的认知。

       4、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符号任意性指语言中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完全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音和义的关系是任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什么声音表示什么意义,对使用者来说是随意的,不受制约的。事实上,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每个人都要遵守社会的约定俗成,不能任意的改变,否则就无法交际。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A 不同的语言可以用相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意义.[mi],汉语是“蜜密”,英语是me B 不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相同的意义.如英语“book”,汉语“书”,日语“ほん”

       C 同一语言中可以用相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意义.英语 [sait]: sight site cite.分别是“视力场所引证”的意思.D 相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相同的意义.站台月台 爸爸父亲 医生大夫

       5、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符号系统的关系?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依次出现。在语言交际中,不管你要表述的思想感情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语言符号都只能一个一个地按次序出现,不但众多音节不可能、也无法同时共现,就是两个音节也不能同时共现。

       语言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是由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构成的一个层次装置,这就是语言的层级关系。

       6、说明“张三”、“李四”、“请”、“周日”、“春游”可以构成哪些句子,从符号的系统性说明为什么同样的语言符号单位可以构成不同的话语,表达不同的意思?

       张三请李四周日春游。李四请张三周日春游。请张

       三、李四周日春游。周日李四请张三春游。周日李四请张三春游。

       语言系统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两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最小的单位和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多级组织结构,这是语言系统最重要的特点。语言符号以少数的最小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的更大的单位,级级翻翻增量。符号数量少,便于记忆,翻翻增量靠组合。

       7、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为什么说符号的聚合和组合是相互依存的?

       语言中的每个符号都处在既可以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这样两种关系当中。我们正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不但语言符号(词、语素)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也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例如北京后中和an有组合关系的有b,P,m,f,d,t,n,l,z,c,s„„由于这些音能在相同的语音结构位置上出现,所以构成一个聚合——声母。在声母这个大的聚合中,还可以根据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的共同性构成小的聚合,例如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表,b,P,m,f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部位排列的。同样,词义的搭配,同义词的选择也反映出意义方面的组合和聚合关系。

       8、汉字是否是具有二层性的符号,为什么? 汉字是具有二层性的符号。

       文字也是一种符号系统,以字形作形式,以语言符号的音和义作内容。文字也有大小不同的各级形体单位,有文字单位的聚合类和组合规则。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文字系统必然有一级较小但不是最小的形体单位对应语言的某一级音义结合的小单位。汉字一般以占据一个方块空间的形体单位“字”对应汉语里的最小语法单位、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相对应的那一级文字单位(字或文字词),一定还可以拆分为更小的形体单元。汉文的方块字可拆分为“字元”(传统称为“偏旁”、“部首”),汉文的字符则有的与语素的意义有关,有的与语素的音有关。

       如“晴”的左一字符“日”,其意义与“晴”的意义有关(天晴一定有太阳),音ri与“晴”的音完全无关,所以称为“义符”;右一字符“青”与“晴”在语音上有十分相近的关系,所以称为“声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