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主要内容

第一篇:2022年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主要内容

       2022年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主要内容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习近平说,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十八大以来,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金融监管得到改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能力增强。

       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四项重要原则

       习近平指出,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 第一,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第二,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要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

       第三,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市场规则,强化纪律性。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

       习近平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

       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要改善间接融资结构,推动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

       要促进保险业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

       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

       要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习近平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

       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要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

       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法治体系。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习近平强调,要坚定深化金融改革。

       要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完善外汇市场体制机制。

       要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风险内控机制建设,加强外部市场约束。

       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地方政府要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金融管理部门要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要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习近平指出,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要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

       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创新,搞好相关制度设计。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强调,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建好金融系统领导班子,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

       要扎扎实实抓好企业党的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性教育,加强纪律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要大力培养、选拔、使用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人才,特别是要注意培养金融高端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金融是国之重器

       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在这次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

       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目的,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作为核心目标,把深化金融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要创新金融调控思路和方式,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和流动性基本稳定,不断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

       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精准脱贫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要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双创”支撑就业等的金融支持。做好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建设的金融服务。

       要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要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

       要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和金融机构布局,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着力强实抑虚。

       要筑牢市场准入、早期干预和处置退出三道防线,把好风险防控的一道关,健全金融风险责任担当机制,保障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深化国企改革,把降低国企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有效处置金融风险点,防范道德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增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及时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

       要坚持中央统一规则,压实地方监管责任,加强金融监管问责。要坚持自主、有序、平等、安全的方针,稳步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要加强对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法治、信用、人才保障,创造优良金融生态环境,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二篇: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通稿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通稿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2022年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金融监管得到改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能力增强。

       习近平指出,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第一,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第二,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要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第三,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第四,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市场规则,强化纪律性。

       习近平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改善间接融资结构,推动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要促进保险业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要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习近平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要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法治体系。

       习近平强调,要坚定深化金融改革。要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完善外汇市场体制机制。要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避免短视化行为。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强化风险内控机制建设,推动金融机构真实披露和及时处置风险资产。加强外部市场约束,增强会计、审计等机构自律性、公正性和专业化水平。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突出问题加强协调,强化综合监管,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地方政府要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金融管理部门要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对深化金融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要加强系统研究,完善实施方案。

       习近平指出,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创新,搞好相关制度设计。

       习近平指出,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要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国有金融机构领导人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党的领导要与国有金融机构公司法人治理相结合,促进形成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要增强党领导金融工作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习近平指出,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紧迫感,齐心协力,勤勉尽责,坚定不移推进金融改革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在这次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要把握好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的金融工作主题,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目的,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作为核心目标,把深化金融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共生共荣。要创新金融调控思路和方式,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和流动性基本稳定,不断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精准脱贫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双创”支撑就业等的金融支持。做好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建设的金融服务。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和金融机构布局,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着力强实抑虚。筑牢市场准入、早期干预和处置退出三道防线,把好风险防控的一道关,健全金融风险责任担当机制,切实保障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深化国企改革,把降低国企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有效处置金融风险点,防范道德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增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练就“火眼金睛”,及时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整治金融乱象。坚持中央统一规则,压实地方监管责任,加强金融监管问责。坚持自主、有序、平等、安全的方针,稳步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加强对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法治、信用、人才和政治保障,创造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总结讲话中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金融系统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确定工作重点,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制度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金融领域切实得到落实。

       北京市、福建省、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工商银行主要负责同志作大会发言。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金融系统有关单位,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武警部队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第三篇: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内容要点

       胡锦涛强调,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撑。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培养和集聚了宏大人才队伍。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同时,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颁布

       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贯彻落实好这个纲要,对全面提高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胡锦涛强调,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

       胡锦涛强调,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我们要围绕这个总体目标,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

       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要坚持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

       三要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从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形成统

       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工作发展、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人才事业发展增添蓬勃活力和强大动力。

       四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人才工作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各类人才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织和引导各类人才在社会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鼓励各类人才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恪守科学精神、大胆探索创造,倾心本职岗位、注重工作实效,淡泊个人名利、无私奉献才能,建设一支饱含爱国热情、勇于追求真理、具有务实作风、善于团结协作、积极改革创新、争创一流业绩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要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做好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坚持人才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加强人才和人才开发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海外智力。

       胡锦涛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采取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特殊措施,使大批青年人才持续不断涌现出来。要不拘一格、广纳群

       贤,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要教育和引导青年人才自觉把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真诚奉献的人生理想,在投身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爱护青年、关心青年和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业的良好氛围。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与已经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即将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相互支撑、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一定意义上讲,属于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第四篇:2022.1.27全国特教会议内容

       努力让每个残疾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教育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2—2022)》,今天召开专门会议,全面部署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工作,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特殊教育的关心和重视。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带着深厚的感情,精心组织实施提升计划,深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努力让 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一、实行“一人一案”,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各地要以区县为单位,对每一个孩子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和家庭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制订具体解决办法,把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校,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对于适合进入普通学校的残疾孩子,要就近就便、优先安排随班就读。对于中重度残疾孩子,要安排到特教学校就读。对于确实不能进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孩子,要送教上门,让他们在家里也能接受一定的教育和康复训练。

       二、加快“两头延伸”,扩大残疾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机会

       在抓好义务教育的同时,着力构建残疾人终身学习体系,让更多的残疾学生接受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将残疾儿童纳入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力争早发现、早干预,早教育、早康复。拓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扩大残疾学生的招生规模,让更多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完善普通高校无障碍设施,扩大特教学院招生规模,增强接收残疾学生的能力。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办法,在考试形式、试卷、时间、环境等方面为残疾考生提供更多方便。

       三、深化课程改革,增强残疾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

       要完善课程教材,修订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新编改编各学科教材。改革教育教学,尊重残疾孩子的差异,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进一步推进“医教结合”,提高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加强普特融通,在推进随班就读的同时,组织特教学校学生到普通学校交流学习,逐步形成制度,促进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

       四、强化培养培训,提高特教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特殊教育有其特殊性,需要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质,更多的责任、爱心和奉献精神。要切实加强教师培养,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加大特教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把特教教师培训全面纳入教师培训规划和项目,“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要对特教教师予以重点安排,三年内完成一轮特教教师全员培训。关心特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表彰评优等方面给予特别倾斜。

       残疾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特殊的关爱和特殊的教育。我们要深刻认识办好特殊教育,对于保障残疾人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履职尽责,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为残疾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提升全社会文明进步水平作出更大的努力。

       注:此文为2022.1.24全国特教工作电视电话工作会上的讲话 深化特殊教育改革 推进融合教育发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大力推进融合教育,要求普通中小学和高校尽最大可能接收残疾学生,在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专业指导、师资培训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强化顶层设计,实施融合教育行动计划

       北京市高度重视随班就读工作,将其作为推进首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全国率先探索了资源教室、特殊教育中心等专业支持模式。近年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特别是2022年3月,启动了“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符合首都地位的现代特殊教育体系。

       二、落实政府责任,研制特殊教育公共服务标准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教育、发展改革、民政、财政等10个部门组成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相关责任,定期研究特殊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了全国首个省级《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及实施细则,研制《特教教师基本功标准》、《特教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以标准化推动特殊教育发展规范化、优质化。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将师生比标准由1∶3.5提高到盲校1∶

       2、聋校1∶

       3、培智学校1∶2.5,解决了多年制约特教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普通学生的7倍。

       三、立足实际需求,创新特殊教育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

       先后出台关于随班就读、特教教师、资源教室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对硬件建设、规范管理、师资培训等做出明确规定。建立了市和区(县)两级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将其工作职责由教学、科研、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拓展到对本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实施双学籍制度,学生具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籍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学校学籍。

       四、健全融合教育体系,扩展特殊教育覆盖范围

       在抓好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的基础上,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延伸,不断完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以22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特殊教育普通高中、1所高等特教学院为骨干,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60个幼儿园和55个职业高中建立了随班就读教学点。市属高校对于达到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做到“零拒绝”。依托北京数字学校,开发优质特殊教育课程资源,满足残疾学生泛在学习需求。

       注:此文为2022.1.24全国特教工作电视电话工作会上的讲话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2—2022年)

       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卫生计生委 中国残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2年)》,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特制定本计划。

       一、重要意义

       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新世纪(13.71, 0.00, 0.00%)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各级政府投入明显增加,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县独立设置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残疾学生在国家助学体系中得到优先保障。但总体上看,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不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偏低,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提升特殊教育水平,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帮助残疾人全面发展和更好融入社会,使广大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进程中实现幸福人生。

       二、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到2022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

       (二)重点任务。

       1.提高普及水平。针对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残疾状况和教育需求,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

       2.加强条件保障。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

       3.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制订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健全适合残疾学生学习特点的教材体系。扩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逐步建立特殊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三、主要措施

       (一)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

       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尽可能在普通学校安排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可设立特教班。

       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国家支持建设的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要在2022年秋季开学前全部开始招生。支持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招生类别。

       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二)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

       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招收残疾学生。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部(班)。扩大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残疾人特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高等教育。各地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设置特殊教育学院或相关专业,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学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提供便利。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三年内达到每年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目前标准高于每年6000元的地区不得下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各地可根据实际对残疾学生提供交通费补助,纳入校车服务方案统筹解决。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政策,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

       各级财政支持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资助残疾儿童。安排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继续支持特殊教育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四)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支持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急需的基础设施,扩大残疾人接受中、高等教育的规模。支持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建设,扩建教学设施,提高特教教师培养培训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

       继续实施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项目。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支持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加大对薄弱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教育教学和康复设施的支持力度。

       (五)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各省(区、市)要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配足配齐教职工。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残疾差异大、康复类专业人员需求多、承担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任务等特点,可结合地方实际出台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津贴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各地要为送教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推动地方确定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康复训练人员等的岗位条件。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将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纳入当地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规划。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鼓励各省(区、市)择优选择师范类院校和其他高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加大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中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级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和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指导、送教上门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

       (六)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健全课程教材体系。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残疾学生特点和需求,制订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加强特殊教育教材建设,新编和改编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覆盖所有学科所有年级。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制度,促进融合教育。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强化残疾人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特色,建好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指导。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统筹规划。各地要将发展特殊教育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结合本地实际制订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本着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的原则,统筹安排相关资金,合理配置特殊教育和康复资源,切实解决制约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建立工作机制。各地要建立政府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协同推进计划实施的工作机制,落实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确保计划如期完成。教育部门要统筹制定特殊教育计划实施方案,加强对承担特殊教育工作学校的指导,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依托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加强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信息监测服务和动态管理。发展改革部门要把特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财政部门要完善特殊教育投入政策,支持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生资助力度。民政部门要做好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抚育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完善和落实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支持政策。卫生计生部门要做好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医疗与康复服务。残联要继续做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实名调查登记工作,加强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训练和辅具配发等工作。

       (三)加强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各地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进行评估验收,将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和特殊教育保障水平等作为评估验收的主要指标,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不达标的县(市、区),不得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

第五篇:2022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2022-01-08 1:41:38 : 来源:北京晨报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1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在讲话中系统总结近几年来的金融工作,分析当前金融改革开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金融机构经营总体粗放温家宝指出,2022年11月末,我国金融业总资产达119万亿元,比2022年末增长149%;2022年9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3%,比2022年末提高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0.9%,比2022年末下降6.2个百分点。温家宝指出,我国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升,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及时有力。特别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没有结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居安思危,努力把金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温家宝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加强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加强金融机构网络信息安全。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完善股票发行分红制度温家宝要求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今年金融工作。一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二要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对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三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四要敏锐观察和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好应对预案,切实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八项任务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温家宝对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作出部署:(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三)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证券业要完善市场制度,强化行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总体安全、可控。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五)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促进股票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坚决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积极培育保险市场。(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监管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七)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金融安全保障水平。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八)加强金融基础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