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主要内容

第一篇:青山不老主要内容

       青山不老主要内容

       《青山不老》取材于全国劳模马永顺的真实事迹。

       绿色世纪一面旗

       ———记林业英雄、全国劳模马永顺(上篇)

       记者不久前在黑龙江铁力林区采访马老时,只见他身材高大魁伟,神情矍铄,言谈

       中不时唱起令人振奋的劳动号子。他自我介绍时,仍称自己是“马小伙”。我真的不敢

       相信,他已于今年2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而离开了我们。他音容笑貌犹在,他那响亮的劳

       动号子仍回荡在白山黑水之间。他虽然去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为大山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

       21世纪将是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纪。在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祖国秀美山川以及林业建设开始历史性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人们

       不会忘记1998年那场洪水带来的教训。1998年8月31日,在哈尔滨市郊呼兰县利民镇沿江村一处遭受过洪水侵袭的公路上,朱镕基总理紧紧握住马永顺的手,感慨地说:“我来东北看见洪水这么大,就想起了。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太重要了。”朱总理指着马永顺对众人说:如

       果我们大家都向他学习,那么到处都会是一片青山绿水。水灾虽不一定能彻底消除,但

       至少危害要小得多。

       我希望用马老这面旗帜把全国人民都带动起来,植树造林,中国就大有希望。”

       马永顺今年87岁,是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退休工人,中共党员,新中国第一代伐木

       工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林业生涯里,他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 的无限热爱化作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忘我的劳动热情,无怨无悔地献身于林业建设和

       绿化事业。他劳动敬业时间之长久,创造业绩之突出,获取荣誉之辉煌,在中国英模中

       是出类拔萃的。1998年他荣获了世界环保奖;去年,又赢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 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称号。他两次当选全国党代会、人代会代表,16次受到党和国家

       领导人的接见。江泽民总书记称赞“马永顺同志很了不起”。

       小兴安岭的足迹

       在祖国版图雄鸡昂首的地方,有一片惹人注目的绿色。那绵延苍茫的大森林以其丰

       厚的馈赠,不仅为国家贡献了栋梁之材,更哺育了许多壮士和英雄,马永顺的足迹从这

       里起步。

       建国初期的黑龙江小兴安岭林区,作业条件十分艰苦。冬天,天寒地冻,气温经常

       在零下三四十度。西北风刮在身上,手脚冻得像猫咬似的疼痛;夏天,林子里一点风也

       没有,闷得人透不过气。

       林区工人上山采伐,吃的是高粱米,住的是地窖子。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个采

       伐期,马永顺就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个人完成了6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全国手工作

       业伐木之最。50年代采伐作业,伐木工都是站着伐木头,造成树根过高。为了降低伐,多出木材,马永顺就先用手把树根周围的积雪扒开,一条腿跪在地上,把锯紧挨树根采

       伐,使伐根由过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马永顺的左腿受过伤,跪着采伐,伤口裂开了,疼痛万分,可他一声不响,咬牙坚持。东北林区推广了马永顺的降低伐根

       做法后,一年中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财富。

       马永顺不仅是个扎实苦干的人,还是个善于琢磨道道儿巧干的人。他把大肚子锯改

       成弯把子锯,工效提高了3倍。他总结创造出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成为

       全国手工采伐作业的教科书。

       有一年秋天,暴雨倾盆,山洪暴发,通往林场的森林铁路有好几段被冲毁。马永顺

       当时静脉曲张病复发,小腿肿得碗口粗,正在家中休息治疗。听到消息,他忍着病痛从

       床上爬起来,冲进抢险队伍,大声喊道:“抢险队员„小马‟报到!”林区的秋天,河

       水刺骨凉,马永顺全然不顾。他用铁锹挖土堵缺口,用手挖泥块子,搬石头,腿上的伤

       口一阵阵钻心疼痛。干着干着,突然头昏眼花,一头倒在泥水里……他运沙石、修路、硬是坚持了7天,直到铁路通车。

       他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倾注在本职岗位,倾注在千里兴安大森林。

       周总理命名叫小马

       马永顺一生中获得过许多荣誉称号:“伐木能手”、“林海红旗”、“森林巨

       子”、“当代愚公”,可是“马小伙”或“小马”,马永顺自己听来最顺耳。如果你要

       问“马小伙的称号是怎样得来的?”他就会挥动着两只大手,幽默地回答:“来头可不

       小哇,是周恩来总理„命名‟的。”

       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马永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问:“马永顺

       同志,你今年多大年岁呀?”“总理,我46岁。”马永顺兴奋地回答。周总理朗声地笑

       了,说:“46岁,还是小伙子嘛,你是来自东北林区的劳动模范,你们林业工人是很辛

       苦的……你们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同时还要多造林,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马永顺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促进青山常在贡献力量。从1960年开始,每年春 天造林季节,马永顺每天清晨上山,赶在正式上工前和下班后的时间植树造林。中午休

       息时,他也抓紧多栽几棵树。有一年,马永顺在鹿鸣林场造林,踩着一根倒木过一条小

       河时,脚下一滑掉进河里。他被水冲出10多米远才拼命游到对岸,手里拎着一条装满树

       苗的麻袋,却没撒手。

       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马永顺,不仅积极造林,还认真护林,看到树苗受到损坏,就像

       伤了他的心肝肺似的,立即采取保护措施。一次,马永顺乘车外出办事,途经建设营林

       所南山,想起一年前在这里栽了200多棵树苗,就让停下了车。他上山一看,林地被挖了

       一个大坑,50多棵落叶松小树被修路挖土给毁坏了。他既心痛又气愤,回到铁力,立即

       找到局长“告状”,制止了修路毁林的现象。

       马永顺说:“我已向大山许了愿,只要身子骨不散架,就要上山造林。”每年,他

       不仅亲自带领全家人上山造林,别的林场造林,只要他知道了也都赶去参加。这些年,仅他亲手在马永顺林场造的林子就有300多亩。在他的精神激励下,马永顺所在的林场已 累计造林1000多亩。“青年林”、“三八林”、“红领巾林”、“个体林”、“奉献

       林”、“老有所为林”遍布山脚下、山坡中、山头上。仅1999年,该场就造林4700亩。

       马永顺的精神,已不仅仅在马永顺林场和铁力林业局开花,也在黑龙江省森工林区遍地

       开放。

       向大山“还账”

       谈起森林资源减少,生态失去平衡时,马永顺心里就隐隐作痛。

       1991年夏,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之巨。马

       永顺感悟到,人类不能总是向自然索取,应该把向自然的索取还给自然,以维护生态系

       统的平衡,维护自己的生存空间。他常说:“可不能吃祖宗的饭,造子孙的孽呀!”

       马永顺望着一片伐光了的远山,感慨地说:“虽不能要伐木工负责,可我总觉得我

       多伐木既是贡献,也是欠下了大山一笔„账‟呀。我以前采伐了36500多棵树,今后我要

       上山栽树,还上这笔账。”自1960年,马永顺40多年种树不止。1991年,马永顺已是78 岁高龄的人了。他掐指算了一下,还差近千棵树没有还上过去的采伐“欠账”。这年春

       节,他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动员全家每年都要跟自己上山造林。5月1日这天,马永顺带

       领一家三代18口人组成马家军,来到荒山坡上植树造林。他既当指挥员、战斗员,又当

       质量验收员。经过全家人的努力,在荒山坡上栽下1500多棵落叶松树苗。马永顺栽树的

       数量超过了过去的砍伐数量,多年的愿望实现了。至今“马家军”上山造林已有九个春

       秋。到1999年,全家人在荒山上栽植树苗已达5万多棵。

第二篇: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预习案

       1、预习生字词

       2、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2.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

       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感受的话。

       拓展延伸案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① 阅读,勾画。③ 大声诵读。2.交流读后感受。

       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青山不老》补充资料

       晋西北《青山不老》词语解释

       晋西北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县,它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内蒙古相望。

       晋西北的老人晋西北地处吕梁山脉的黄土高原,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顽强地生存着。这里的老人中有的曾经当过纤夫、有的远走他乡以唱戏为生,更多的则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种养家,刻满皱纹的脸和长满厚茧的手都是他们饱经沧桑的印证。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强劲季风,经大同、朔州地区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区。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晋西北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有沙化土地和潜在沙化土地面积1700多万亩,近300万亩草地因风沙危害逐渐退化,成为风沙侵袭北京的主要通道和三大风沙源之一。2000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山西省各级政府组织以部门为实施单位,发动30多万户农户在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13个县(区)和两个国有林业局展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

第三篇: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的阅读要求。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3、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三、自由读课文,感悟奇迹。

       知识链接

       师: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明确:早出晚归

       明确: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明确: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预设交流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解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五、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明确: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六、畅谈感想

       师: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①阅读,勾画。②同桌交流。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总评:设计者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学生,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的点拨又引领着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奇迹”产生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篇: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方里学区 俱春艳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1、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一起来读我们著名作家梁衡的散文《青山不老》。

       2.书写课题。

       评:开门见山导入,学生马上懂得课文写什么内容,学习方向明确。

       二、预习检查:

       1.认读生词,指导书写“肆虐、盘踞、土炕“,区别“炕、坑”。

       2、轮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熟悉“阅读提示”: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 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 联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课件“阅读提示”中问题,引导学习

       四、分组学习:

       1.感受“奇迹”,体会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横线画出。(2)、学生交流:

       1).“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看课件。

       引导:数字直观的告诉了我们老人改造山林、绿化环境的贡献之大,文章有几处描写,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老人的确在晋西北创造了奇迹,快去找找看。

       2)“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2、小组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老人植树造林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⑴ “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⑵ “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⑴ 引导: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绿化山林、改造环境,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⑵ 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感受的话。

       ⑶ 总结: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诵读积累,练习延伸。

       1、大声诵读,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环境——险恶、艰苦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总评】

       设计者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学生,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的点拨又引领着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奇迹”产生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第五篇:青山不老

       教学内容:16 青山不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激发学生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今天学习作家梁衡的一篇文章:青山不老,还读过他的哪篇文章? 你对梁衡这个作家有哪些了解?

       小结:山西人,1946年出生,记者,关注西部地区。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读准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一位老人独自一人在山上植树,并且打算一直种下去,直到生命的结束。)2.检查预习:

       读词语,注意红字的读音:参天 肆虐 盘踞 归宿 晋西北【PPT】

       文中提到的晋西北指哪里?文中还有一句话讲了晋西北当年的情况,结合句子大意,读通句子: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句子大意: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候能把他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

       你对晋西北这个地区有哪些了解?教师补充,看图片了解。【PPT】

       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风沙漫天,需要治理,可以植树。

       三、精读课文:

       1.理清楚文章结构:课文分成哪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汇报,板书: 一(1—4)在屋里聊 二(5)山上参观 三(6—7)分别、感悟

       2.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出了文章的主旨,哪句话?(第7自然段“青山不老”的句子,也就是题目的含义。)

       那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难句的理解。(板书记录这个问题)3.根据自学提示完成:

       (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画出句子后,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要点要全。(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画出句子,再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要点要全。(3)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5.学生汇报,指导完成:(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答案集中在哪段(4自然段)?小结:要先略读确定答案所在的段落。

       两个要点: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发现?(都是数字)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小结方法:直接提取信息,稍加整理。(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答案集中在哪段(2、3自然段)?小结:要先略读确定答案所在的段落。

       提取要点(共4个): A自然条件恶劣(2自然段)。B老人年老、瘦小(2自然段)。C生活条件艰苦(3自然段)。

       D同伴、老伴相继去世,孤独(3自然段)。读了这些内容,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3)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青山是不会老的”。

       指导: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 A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 B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C造福人类的精神。

       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所以说“青山不老”。

       四、课堂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1.课文写法上:按照时间顺序,层次清楚,结尾点明中心。2.学法上:找准段落,归纳概括要点,才能找全。

       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点明中心)

       一(1—4)在屋里聊

       二(5)山上参观

       三(6—7)分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