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陈涉世家》导学案苏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陈涉世家》导学案苏教版

       16.《陈涉世家》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过程与方法

       运用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背诵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揣摩语言、动作描写,会说出人物个性化特点以及对待历史人物陈胜的态度。【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司马迁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

       二、走进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

       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检测预习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和思想家,著有《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史书鲁迅称它是“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度.已失期()② 扶苏以数.谏故()③忿恚..尉()④ 尉果笞.广()⑤辍.()耕 ⑥ 怅.()恨

       ⑦闾.()左 ⑧適戍..()⑨乃行卜.()⑩烹.()食

       3、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尝与人佣耕 ② 辍耕之垄上 ③ 苟富贵,无相忘 ④会天大雨 ⑤ 或以为亡 ⑥ 旦日 ⑦ 尉果笞广 ⑧比至陈 ⑨间令 ⑩等死

       4、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通(2)固以怪之矣 通(3)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

       五、合作探究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苟富贵,无相忘。

       4、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5、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六、精读品析

       1、陈涉吴广是如何谋划起义的?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陈涉?

       七、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字词,名句。

       2、谈一谈,作为一名中学生,陈涉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动。

       二、检测预习1、翻译句子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 ③苟富贵,无相忘译: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译: 2、课文填空

       (1)表现陈涉志向远大的句子是(2)起义的导火线是,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3)一句表现了陈胜敢于挑战封建正统观念,蔑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

       (4)起义的策略是: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5)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

       ① ②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抓住时机,“并杀两尉”,扫除障碍;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明方向;明确领导,胜利进军,迅速壮大。

       3、“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

       4、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5、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五、合作探究

       1、文章扣住起义这个中心,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文章这样剪裁取舍的好处是什么?

       2、本文塑造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你认为本文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六、精读品析

       1、结合全文来看,陈胜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2、陈涉的起义为什么会取得成功,这给我们有何启示?

       七、拓展延伸:

       陈涉起义取得胜利后,请你用简短的两三句话,为陈胜将军发穿越时空短信,你会说什么呢?

第二篇:《陈涉世家》导学案修改版

       枣林中学

       21《陈涉世家》导学案

       学案编写:九语组 课型:新授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背诵精彩语段。

       3、从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4、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4

       第一部分

       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中国古代历史,能说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

       【知识链接】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2、《史记》简介:《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本纪记述了历代帝王的事迹;世家主要记述诸侯王国的事迹;列传则是人臣之传。《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秦末农民起义的情况简介: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二、【自主学习】

       1、多遍的朗读课文,尝试译述全文,注意把握长句的意义停顿。

       2、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

       阳夏()辍耕()鸿鹄()闾左()

       適戍()当行()

       度已()

       数......谏()罾()间令()

       篝火()

       忿恚()

       果笞()

       宁有()攻蕲()

       .......铚、酂()柘、谯()

       千骑()社稷()怅()

       嗟()鹄()酂()

       ......柘()

       度()烹()

       徇()陈胜王()被坚执锐()..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死国可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固以怪之矣 大楚兴,陈胜王 .....皆指目陈胜 闾左

       谪戍 屯大泽乡 皆次当行 会

       度已失期 ...........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枣林中学

       法皆斩 举大计 等死,死国 天下苦秦久矣 以数谏故 上使外将兵 楚人怜之 ...........指意 念鬼 威众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罾,固以怪之矣 间令 之次...............所旁丛祠中

       狐鸣 旦日 往往语 指目

       素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

       笞 尉剑..............挺 佐之 并杀 徒属 第借令毋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受命 从民欲 袒右

       为...............坛而盟 蕲下 将兵徇蕲以东 比至陈 与皆来会计事 将军身被坚执锐

       社稷 .............. 刑其长吏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将军身被坚执锐

       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第二部分 第一课时:

       各组采用查字典等工具书的方法完成学习内容,之后先在组内进行讨论和知识的分享,最后在班内进行展示。

       一、齐读课文

       二、扫清文中通假字:

       【苟富贵,无相忘】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固以怪之矣】

       【为天下唱】 【将军身被坚执锐】

       【卜者知其指意】

       三、古今异义词

       【等死】

       古义:

       今义: 【今亡亦死】

       古义:

       今义: 【卒中往往语】

       古义:

       今义: 【楚人怜之】

       古义:

       今义: 【夜篝火】

       古义:

       今义: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

       今义: 【藉第令毋斩】

       古义:

       今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

       今义: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

       今义: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

       今义: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比至陈】

       古义:

       今义: 【会天大雨】

       古义:

       今义:

       四、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

       【尉果笞广】 【天下苦秦久矣】

       【皆指目陈胜】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枣林中学

       【夜篝火】

       【置人所罾鱼腹中】 【将军身被坚执锐】

       【死国可乎】 【乃丹书】

       【法皆斩】 【固以怪之矣】

       【忿恚尉】 五、一词多义

       之:辍耕之垄上()

       次:

       吴广皆次当行()

       怅恨久之()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

       二世杀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会:会天大雨()

       将: 上使外将兵(与皆来会计事()

       项燕为楚将(为:为屯长()

       为天下唱()

       书: 乃丹书帛曰()

       士卒多为用者()

       得鱼腹中书()

       为坛而盟()数:广故数言欲亡()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卒数万人()

       陈胜乃立为王()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小组中讨论并整理,最后在班内进行展示。

       一、围绕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二、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三、(1)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年轻时的远大抱负

       (2)起义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是(3)起义的根本原因:

       (4)哪句话表现了陈涉的博大胸襟?(5)起义的舆论准备: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枣林中学

       作用:

       (6)他的计谋成功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7)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8)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句子

       (9)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必然的句子:(10)你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陈涉的“鸿鹄之志”? 起义前: 起义后:

       (11)起义的具体步骤:

       (12)陈涉是一什么身份的人,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

       (13)陈涉甘于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吗?从文中什么地方可看出来?

       (14)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哪几种?

       (15)文章结尾“诸郡县„„以应陈涉”的事实映证了上文陈胜关于“______________”分析和“________________”的预见,也进一步说明这场战争的必然。

       四、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赞颂了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探究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讨论学习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枣林中学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2、通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3、找出第三部分中使用的动词,体会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的特点。

       4、理清全文思路,课文是如何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的,思考:文章哪些内容是详写?为什么?哪些内容是略写?为什么

       三、陈胜出身低微,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司马迁为什么将他列为世家呢?

       四、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五、学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第三部分

       【拓展提升】

       作为史官,司马迁在写陈涉此人传记时,并未把爱憎直接流露在文字间,但他对陈涉自有自己的看法。怎样的看法,你看出来了吗?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三篇:22《陈涉世家》导学案

       22《陈涉世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必然性。

       4.通过对话分析人物的形象,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写写记记】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

       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共约526500字。

       《史记》对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字   ,(朝代)著名     家,家。38岁时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获罪下狱,被处宫刑。为完成《史记》,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6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查查写写】

       1.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词写两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阳夏()

       嗟乎()

       鸿鹄()

       適戍()

       度已失期()

       以数谏故()

       当行()

       陈胜王()

       罾()

       忿恚()

       鞭笞()

       被坚执锐

       ()

       社稷()

       一、填空:(7分)

       1.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根本理由是()。

       2.陈胜吴广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①(),②()。

       3.()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

       ”)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想想说说】

       1.跳读课文第2自然段后,我从文中找出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在书上划出)

       2.陈胜在起义前对当时起义形势作出了具体的分析,我的解说是这样的:

       形势分析:

       起义口号:

       趋势判断:

       3.自读第3自然段,我可以概括出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步骤。

       4.找出文中陈涉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然后分析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

       第一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

       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

       个性化的语言:“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苦秦久矣。”

       通过个性化语言可以看出陈涉要求摆脱贫困,不甘于安贫守命的反抗精神。陈涉少有雄心壮志。既显示陈涉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又具有号召力和鼓动性,表现其卓越的领导才能。

       5.通假字

       ①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②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

       ③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④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⑥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思或意图)

       6.一词多义

       (1)之:

       ①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②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③二世杀之(代词,扶苏)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2)为:

       (读wéi,动词,读wèi,介词)

       ①为屯长(担任)

       ②为天下唱(向)

       ③士卒多为用者(被)

       ④为坛而盟(修筑)

       (3)乃: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②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③乃不知有汉(竟然)

       ④尽其肉,乃去

       (才)

       (4)然:①吴广以为然(正确,对)

       ②然足下卜之鬼乎(转折连词,然而)

       (5)以:

       ①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介词,用、拿、把)

       ③

       祭以尉首(用)

       ④蕲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

       ⑤

       以激怒其众(连词,来、以便)

       ⑥杀之以应陈涉(来)

       ⑦

       或以为死(认为)

       (6)次:

       ①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驻扎)

       (7)会:

       ①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②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8)将:

       ①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②项燕为楚将(将领)

       (9)

       书:①乃丹书帛曰(写)

       ②得鱼腹中书(丝绸条)

       (10)数:①

       广故数言欲亡(屡次,副词)

       ②卒数万人(几,shù,数词)

       (11)道:①道不通(名词,道路)

       ②伐无道(名词,道义)

       (12)等:①等死,死国可乎(副词,相同一样)

       ②公等遇雨(代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复数)

       (13)故:①扶苏以数谏故(缘故、原因,名词)

       ②广故数言欲亡(故意、特意,副词)

       (14)指:①卜者知其指意(同旨,意图、意思)

       ②皆指目陈胜(动词,用手指着的意思)

       (15)所:①置人所罾鱼腹中(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名词,为处所)

       (16)令: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派、派遣)

       ②令辱之(动词,让、使)

       ③召令徒属(动词,可译为号令)

       ④陈守令皆不在(名词,指县令、)

       (17)与:①尝与人佣耕(连词,和、同、跟)

       ②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同举,副词,全、都)

       (18)上:①辍耕之垄上(方位名词,上面)

       ②上使外将兵(名词,指皇上)

       (19)应:①佣者笑而应曰(动词,答应、回答)

       ②宜多应者(动词,响应)

       (20)当: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介词,应当,应该)

       ②不当立(助动词,应当)

       ③当此时(介词,正在„„的时候)

       (21)行:①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读háng名词,行列、队伍)

       ②乃行卜(读xíng,动词,往、去)

       ③行收兵(读xíng,动词,行军)

       (22)欲:①广故数言欲亡(助动词,想要、想)

       ②从民欲也(名词,欲望、愿望)

       (23)号:①

       号

       令

       召

       三老、豪杰(动词,号令、命令)

       ②号

       为张楚(名词,国号、称号)

       (24)亡:①今亡亦死(逃亡)

       ②亡羊补牢(丢失)

       ③数月亦亡(死)

       (25)兵:①行收兵(士兵)

       ②斩木为兵(兵器)

       7.古今异义

       ①等死(古义:同样

       今义:等待)

       ②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③楚人怜之(古义:爱戴

       今义:可怜)

       ④夜篝火

       (古义:用竹笼罩着火

       今义:篝火晚会)

       ⑤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⑥藉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设,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⑦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

       今义:死亡)

       ⑧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下,偷着

       今义:间隙)

       ⑨将军身被坚执锐(古义:亲自,自己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⑩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如果

       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⑪

       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⑫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

       今义:集会.见面等)

       8.词类活用

       (1)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

       (2)狐鸣呼曰狐(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3)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4)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5)死国可乎(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6)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7)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8)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9)皆指目陈胜(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手指;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10)皆刑其长吏(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

第四篇:《陈涉世家》学案

       《陈涉世家》学案

       一、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1、将解释中字音标注原文,并阅读课文一遍,注音字音。

       2、再读课文,概括每一段内容。

       ①段:

       ②段:

       ③段:

       三、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并理解文章内容。

       (一)理解课文第一段。

       1.阅读文章第一段,掌握重点字词,并口头翻译第一段重点句。

       (1)辍耕之陇上()()

       (2)怅恨久之()()

       (3)苟富贵()

       (4)若为佣耕()()

       (5)何富贵也()

       (6).陈涉太息曰()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根据第一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段从哪些方面介绍陈涉的?

       (2)

       为什么先写这段?

       (二)理解课文第二段。

       1.阅读文章第二段,掌握重点字词,并口头翻译第二段重点句。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2)屯大泽乡()

       (3)皆次当行()()(4)会天大雨()

       (5)度已失期()()(6)法皆斩()

       (7)陈胜吴广乃谋曰()

       (8)今亡亦死()()()

       (9)举大计亦死()()

       (10)等死,死国可乎()()

       (11)扶苏以数谏故()()

       (12)上使外将兵()()()(13)楚人怜之()

       (14)或以为死()

       (1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

       (16)为天下唱()()

       (17)宜多应者()

       (18)吴广以为然()

       (19)吴广喜,念鬼()

       (20)此教我先威众耳()

       (21)乃丹书帛曰()()

       (22)置人所罾鱼腹中()

       (23)固以怪之矣()()

       (2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25)夜篝火()

       (26)旦日()(27)往往语()

       (28)皆指目陈胜()

       2.根据第二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起义的策略口号是什么?

       (4)

       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

       (三)理解课文第三段。

       1.阅读文章第三段,掌握重点字词,并口头翻译第三段重点句。

       (1)吴广素爱人()

       (2)忿恚尉()

       (3)尉果笞广()(4)陈胜佐之()(5)召令徒属()()

       (6)藉第令毋斩()()()

       (7)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9)从民欲也()

       (10)袒右()

       (11)为坛而盟()()(12)祭以尉首()()

       (13)乃入据城()(14)三老、豪杰皆来会计事()()

       (15)将军身被坚执锐()()()

       (16)社稷()

       (17)皆刑其长吏()

       2.根据第三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这场起义分为哪几个步骤?

       (2)

       起义军攻占了大泽乡、蕲、柘、谯、陈等,如果用成语来形容起义攻城掠地的情形,你会想到哪些成语呢?

       四、归纳课文。

       1.体会本文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1)苟富贵,无相忘。

       此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同于常人。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此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3)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

       且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结合课文概括陈涉人物形象。

       3.结合课文分析文章选材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4.司马迁为何将陈涉归入世家?

       5.归纳本课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第五篇:21《陈涉世家》导学案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主备人:陈静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2.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学习过程】

       一、学前指导

       1、《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战争背景: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二、自主学习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小信未孚().....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夫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

       ....

       (二)请解释下列句中红色字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4、公将鼓之

       .

       5、遂逐齐师 .

       6、既克,公问其故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语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

       今义: ..4.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

       今义: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义:

       今义: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概述课文大意。

       2、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四、分析人物

       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曹刿和鲁庄公,你最欣赏谁?为什么?用“我欣赏„„,因为„„,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原因。

       五、背诵课文

       六、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16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解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公将鼓之()

       (2)宋人既成列()..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答题。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小结: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1、(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

       2、(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