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第一篇: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 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 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 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 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 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

       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市)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 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套)。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步阶段,尤其同世界工业化国家相比, 无论是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在信息服务等方面差距还是很大的。从我国信息业现状看, 信息资源开发较信息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信息处理设施建设又较信息通信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而在信息处理设施的建设中计算机网络的建设相对薄弱。在信息应用和面向社会服务方面大力跟踪采用高新技术, 高标准、高质量提供完善服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分散规划、重复投资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充分注意。当前, 要在科学正确评价我国信息事业现状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成功经验, 多快好省地确立一条从我国现实及将来已有和可能的实际情况出发,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战略, 使信息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后一个时期国内信息业的主要趋势大致概述如下: 首先, 大力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没有信息资源的信息网络就等于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必须从源头做起, 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当作重中之重。加强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数据库的开发建设, 把孤立分散的信息有序地组织起来, 形成规模。

       其次, 牢牢瞄准和跟踪世界的先进技术,认真借鉴成功有效的系统模式。加速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计算机化、数据库化、网络系统化形成。借鉴国际互联网、内联网模式和技术, 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公共服务网。

       第三, 信息化及信息服务全方位的发展完善。以政府支持扶植的骨干信息网为基础, 联合各配套的专业、地区信息网络, 整顿与国际互联网的接口, 发挥信息网络的整体效能, 为政府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及家庭个人提供日益完善的信息服务。

       第二题: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答:

       1、目标:确定项目开发的依据;划定下阶段工作范围、编制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活动的依据;分配资源的依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准则。

       2、任务:按照各种有效的方法和工作程序,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盈利性,以及项目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目标,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和项目评估,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了解用户的要求及现实环境,从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研究并论证本软件项目的可行性,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初步项目开发计划。

       3、内容:对用户需求及现实环境进行调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编写有关用户提出问题的书面材料。依据书面材料及有关资料对待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经济、技术、操作、进度、社会因素的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和审批,决定项目是取消还是 继续。若项目可行,则制定初步的项目开发计划,根据需要签署开发合同。具体内容分为概述;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对现行系统的分析;建议的系统;投资及效益分析;社会条件方面的可行性;结论。

       第三题: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答:

       1、基本思想方法:

       一、企业系统规划法。信息支持企业运行。通过自上而下地识别系统目标、企业过程和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自下上地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该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表达所有管理层次的要求,向企业提供一致性信息,对组织机构的变动具有适应性。

       二、关键成功因素法。在现行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其中若干个因素是关键的和主要的(即关键成功因素)。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关键成功因素来自于组织的目标,通过组织的目标分解和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识别、性能指标识别,一直到产生数据字典。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就是要识别联系于组织目标的主要数据类型及其关系。不同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不同,不同时期关键成功因素也不相同。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新的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又开始。

       三、战略目标集转移法。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等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过程即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成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的过程

       2、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

       ⑴、主题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现状。主题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使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使用现有词表(叙词表、标题表)组织网络信息。目前,使用现有词表组织网络信息的还不多,主要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标题法》和《医学标题表》被一些网络信息检索系统采用。二是广泛采用关键词法。关键词法是将信息原来所用的能描述其主题概念的关键词抽出,不加规范或只作极少量的规范化处理,按字顺排列,以提供检索途径的方法。由于关键词法具有种种优点,关键词的抽取可以完全自动化,因此关键词检索在网络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目前,大部分搜索引擎的索引数据库几乎都采用关键词法进行信息组织,如AhaVista是关键词型搜索引擎的典型代表。

       ⑵、利用主题法组织网络信息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主题组织法在信息组织中表现出许多优势,仍然是网络信息组织的一种重要方法。比如说,主题组织法利用语词对信息进行组织和揭示,具有“直呼其名,依名查检”的直接性;描述信息主题用的标识和检索用标识都采用自然语言语词,便于用户掌握;使用组配形式,概念表达灵活,在计算机网络化技术 中易于实现;通过确定语词间的关系,可以揭示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等。不过,将传统的主题组织法照搬到网络环境下是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的,相反还会给网络信息组织的飞速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在网络信息组织中,所谓的主题组织法与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信息主题组织的实践既继承了传统主题法的精髓,又出现了新的拓展和创新。主题法包括标题法、单元词法、叙词法和关键词法。鉴于关键词法的广泛使用,本文重点讨论关键词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关键词法是直接使用自然语言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法的优点概述如下:①关键词是信息中使用的自然语词,依事物聚类,表达主题直观、专指,便于特性检索,可以保证有较高的检准率。②关键词具有较强的组配性。搜索引擎的布尔逻辑检索就是通过布尔逻辑算符把一些具有简单概念的关键词组配成为一个具有复杂概念的检索式,用以表达用户的检索需求。③采用关键词法,不存在词汇滞后问题。④在联机网络环境下,关键词语言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它的检索习惯和技巧容易被用户所接受。⑤关键词的抽取可以完全自动化,用它来组织揭示信息速度快、成本低。以上优点是关键词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⑶、主题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存在的缺陷。关键词属于自然语言,不作词汇规范和词间关系显示是它的最大特点亦是它最大的缺陷。由于概念与语词不能一一对应,容易造成检索内容的分散,由于不能显示概念间的关系,难以进行族性检索。在网络环境下,采用简单的关键词检索,检索效率都很低,普遍存在着检索结果过多尤其是不相关内容过多的问题。

       ⑷、网络信息主题组织法的新特点。A.信息组织的对象发生改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对象是所有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组织的对象决定了信息组织的技术和方法,传统的主题组织法是针对静态的文献信息而编辑的,它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文献信息展开的。而今,主题组织法所面临的是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传统的理论和实践只能部分的满足其中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组织的需要,如果还固步自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主题组织法将会毫不客气地被淘汰。主题组织法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首先要意识到信息组织对象的改变,把所有网络信息资源纳入对象范畴,扩展主题组织的使用范围,渗透到网络信息组织的各个领域。B.主题组织法的使用主体更加广泛作为检索语言的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组织法仍然是信息检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检索系统中起着语言保障作用,是沟通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标引人员和检索人员双方思想的桥梁。网络信息主题组织法的使用主体范围大为扩宽。首先,在信息组织环节,使用主体发生变化,即有专业的信息组织人员,也有非专业人员。其次,网络信息检索过程中,主题组织法的使用主体也在逐渐增加,网络信息用户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直接参与检索过程。C.主题组织法使用环 节重心偏移 关键词固有的缺陷,使关键词检索方法在网络信息检索中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检索效果。虽然大多数搜索引擎都采用了增强关键词检索功能的基本措施,如:布尔逻辑检索、搜寻范围限定检索、二次检索、检索结果相关度排序等,但这些措施还不可能彻底消除关键词检索的缺陷。要提高关键词的检索效率,就必须介入人工语言的因素,在保留自然语言易用性优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工语言对信息进行系统组织和对自然语言进行规范控制的作用。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采用后控词表的方法。D.查询方式改变,查询方式的改变依赖于存储载体的变化。随着词表的编制和设计朝着电子化、网络化发展,以计算机检索和数据库技术为后盾的电子版、网络版词表使主题组织法查询方式彻底改变了。登陆主题词表网站,无需特别的技巧和训练,只要掌握一般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用户就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意查询所需的主题词,享受全新的服务。

       第四题: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

       1、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可以把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抽象概括为一句话:对信息集合与需求集合的匹配与选择。

       首先是信息集合,信息集合是指有关某一领域的、经采集和加工的信息集合体,是一种公共知识结构。它可以向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其次是需求集合,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众多用户不同形态的信息需求的汇集,就形成了需求集合。

       为了在信息集合与需求集合之间建立起联系和沟通,以便能从信息集合中快速获取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信息检索提供了一种“匹配”机制,这种机制的主要功能在于能快速把需求集合与信息集合依据某种相似性标准进行比较和判断,进而选择出符合用户需要的信息。这里,匹配的相似性标准一般是通过把信息集合和需求集合预先进行某种形式化的加工和表示来提供的。对于文本而言,最主要、最常用的匹配标准是由某个或若干个词汇表达的“主题”。

       2、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因特网信息检索近年来的发展已使信息检索的面貌大大改观 : 检索行为已不再是信息管理与服务人员的专利,任何因特网用户都可以实施网络检索;许多数据库都通过因特网加强了其可存取性 , 使信息存储与检索的费用急剧下降;通过因特网来获取各种信息已成为一种普遍、日常的活动 , 并将成为人们检索信息、利用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和形式。因特网信息检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进一步改进、完善检索工具和检索技术 , 以提高检索服务的质量。因此,对因特网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⑴、数据库的进一步完善

       在网络信息检索的早期发展中,众多搜索引擎均在数据库收录标引网页的规模数量和检索速度上展开竞争;而目前大家都意识到某个搜索引擎能检索 10 万个或 100 万个记录对 5 用户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目前,人们对因特网所关心的是它能否迅速、准确地找到针对自己检索问题的确实答案 , 而不是检索到记录的多少 , 因此在数据库方面将发生如下变化:过去,一般网络检索工具只依赖其自己建立的数据库来供检索服务 , 检索范围有限。而现在某些著名的搜索引擎,如 Lycos 等通过各种渠道逐步完善自己的网站,提供各种服务。还有的搜索引擎之间创建了合作伙伴关系,如果在自己的数据库中没有检索出与提问相匹配的答案,会自动转向与有合作伙伴关系的数据库中继续检索。如在Yahoo 网站上的检索者会得到某些在 AltaVista 中检索出的结果 , Netscape 的用户会见到 Excite 的检索结果页。从而扩大了其检索范围 , 改进了检索结果。

       ⑵、网络检索工具的智能化

       随着网络用户对检索的精度、检索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 , 网络检索工具开始重视提高其在检索功能及检索服务上的智能化程度。①自动索引软件的智能化

       如著名的搜索引擎 Infoseek 正在致力于研究、改善其自动索引软件的智能化水平。所谓 “聪明的蜘蛛”(SmarterSpider), 将不再只是简单、机械、无识别能力的检索和标引网页 , 而将能够对网页内容的相关性及该网页所包含的链接的质量等做一些判断。②智能检索与智能搜索引擎

       智能检索是信息检索领域的发展趋势,因特网信息检索也顺应了这一潮流的发展。近年来还有被称为智能搜索引擎(intelligent search engine)的网络检索工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如 Ask Jeeves。像著名的搜索引擎 AltaVista 就采用了它的技术 , 开设了“Ask AltaVista”的智能检索服务。

       ⑶、用户友好性的进一步提高 世纪的科技创新都要强调以人为本 , 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发展也不例外。前面所述网络检索工具在数据库上的改进和完善。也都是在面向用户多样化的检索需求 ,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上所做的积极努力。网络检索工具在提高用户友好性方面所做的具体改进有 : ①改善用户检索界面

       一些搜索引擎的研制者在观察、分析了用户实际的检索行为后发现,一般用户的检索都是以输入简单几个检索词的方式进行的,很少有用户使用复杂检索,如布尔检索、限制检索等。为鼓励和引导用户改善检索效果,搜索引擎在改善用户检索界面,提供更多的检索选择上做了某些改进。如许多流行的搜索引擎(AltaVista、Excite 等)都向用户提供了分类导引式的网络资源指南。②更好的检索结果提供方式

       检索结果的显示、提供方式直接影响着用户对信息的吸收和利用,有的搜索引擎提供了一些更先进的方式来显示检索结果。如 Excite 等将所有来源于不同站点的检索结果分组汇集在一起,供用户去获取。因特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近年来在对信息内容的过滤、筛选 方面也有过一些争论。如:AltaVista 提供的 “家庭过滤器”和 lycos 推出的保护性检索“search guard”等。

       第五题: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系统方法或系统方法论是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重要思想。所谓系统工程有两层含意,作为科学,它是以研究大规模复杂系统为对象、以系统概念为主线,引用其它学科的一些理论、概念和思想而形成的多元目的科学;作为工程,它又是一门工程技术,具有和一般工程技术相同的特征,但又具有本身的特点。信息系统的开发是这样一种系统工程,它并不研究特定的工程物质对象,而是研究为协调物质对象而存在的信息系统,研究如何将现有的人工信息管理模式转换成利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摸式。这种转换过程就是信息系统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称之为信息系统工程,一方面从系统的概念出发,首先考虑系统的全局结构,着眼于整体最优,再进一步考虑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以及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一致,进而达到系统的最终目标。在开发过程中要能够将管理学、人际关系学、组织行为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系统的开发体现出了一些工程的特性,即所有开发人员的工作必须遵循一个正确的方法、按照一定的工作标准和程序、利用有效的工具来进行,整个开发过程要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实施。每个阶段、每一步骤都应该有一系列的文档资料作为开发工作的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一定要经过正确性验证。

       系统方法的要点可以归结为:系统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技术。系统的思想即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考虑系统的一般特性和被研究对象的个性;数学的方法就是用定量技术即数学方法来研究系统,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和运行模型,将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再用到原来的系统中;计算机技术是求解数学模型的工具,在计算机上用数学模型对现实系统进行模拟,以实现系统的最优化。美国学者霍尔最先提出了系统方法的“三维结构体系”,这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础。

       ①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自项向下结构化方法、是工程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结合的产物,是至今为止所有开发方法中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系统开发技术。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采用结构化思想、系统工程的观点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先将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大模块分而治之,自须向下,利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技术进行模块分解,然后,再自底向上按照系统的结构将各模块进行组合,最终实现系统的开发。具体说来,就是首先将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按照生命周期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管理与评价等几个相对独立的开发阶段;其次,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各阶段,坚持自项向下的原则,进行系统的结构化划分。从最顶层的管理业务调查开始,直至最底层业务,从系统的整体方案分析和设计出发,先优化整体的逻辑或物理结构,后优化局部的逻辑或物理结构;最后,在系统实施阶段。坚持自底向上的原则,从最底层的模块编程开始,逐步组合和调试,由此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强调严格按照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进行信息开发,适合于大型系统的开发。

       ②原型法,为了解决结构化方法存在的周期长、成本高的缺点,研究人员在关系数据库系统、第四代程序生成工具和各种系统开发生成环境诞生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应用程序开发方法, 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尽快地开发出可以使用的原型系统,因此也把此方法称为快速原型法简称原型法。它并不注重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和分析,而是根据对用户的信息需求的大致了解,借助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迅速构造一个新系统的原型,然后通过反复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新系统的开发。快速原型法的特点是快速地创建出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版本,该版本可以用来演示和评估,用户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更加详细地提出自己的需求,系统开发人员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挖掘用户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测试版本进行修改。

       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型,既不是对系统的仿真,也不是系统工程中的缩小尺寸的原型,它指区别于最终系统的初始模型,这种原型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完善后,可以成为欲开发的最终系统。因此。它要处理的是系统中的实际数据,应该包括最终系统的大部分具体功能。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根据原型的作用和变化。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抛弃式:此类原型在系统真正实现以后就放弃不用了。如研究型原型,其初始的设计仅作为参考,用于探索目标系统的需求特征;又如试验型原型,作为目标系统大规模开发前的某种实施方案而设计的原型,用于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2.进化式:此类原型的构造从目标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基本需求出发,通过修改和追加功能的过程逐渐丰富,演变成最终系统。如展开型原型和递增型原型,分别在原型基础上纵向或横向发展,原型成为最终系统的一部分存在。

       原型法的运用,必须依赖强有力的软件支撑环境作后台。这个环境至少应具备:一套操作方便灵活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一个与数据库系统相适应的数据字典生成工具;一套与数据库系统相适应的快速查询系统并支持复合条件查询;一套支持结构化编程、代码自动生成和维护的高级软件工具或环境。快速原型法的特点是快速地创建出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版本,该版本可以用来演示和评估,用户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让用户在开发之初就看到系统雏形,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更加详细地提出自己的需求,有利于用户及早参与开发过程,激发参与开发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可以使用户培训工作同时启动,有利于系统今后顺利交接和运行维护。系统开发人员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挖掘用户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测试版本进行修改。

       ③面向对象的开发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和原形法,这是当前普遍使用的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技术。但是这些传统的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技术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生产效率比较低、软件重用度很低、软件维护非常困难、开发出的软件往往不能真正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它是从各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以类和对象以及继承、消息传递等概念描述客观事物及其联系,与传统的面向数据的思想完全不同,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实践表明,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技术是解决当前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案。使用面向对象技术,特别是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nited Modeling Language,UML),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质量和效率。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基于类和对象的概念,把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由各种不同的对象组成,每个对象都有各自内部的状态、机制和规律;按照对象的不同特性,可以组成不同的类。不同的对象和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客观世界中的不同的事物和系统。

       ④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原来指用来支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由各种计算机辅助软件和工具组成的大型综合性软件开发环境,随着各种工具和软件技术的产生、发展、完善和不断集成,逐步由单纯的辅助开发工具环境转化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方法论。CASE方法解决系统开发问题的基本思想是:结合系统开发的各种具体方法,在完成对目标系统的规划和详细调查后,如果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相对独立且~定程度上彼此形成对应的关系,则整个系统开发就可以应用专门的软件开发工具和集成开发环境来实现。

第二篇:《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简答题

       简答题:(中央电大网上责任老师给的简答复习范围)

       1.德尔菲法的内容。

       德尔菲法是一种定性决策方法,一种改进的专家意见法。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调查,它包括两个基本点,即函询和反馈。这种方法是就某一问题发函给某些专家,请他们提出意见或看法。经过多轮反复,直到意见趋于集中为止。

       2.管理理论的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管理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各学派的主要内容如下: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亨利·约法尔。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2.经验学派。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鲁克和戴尔。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即指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以有助于学生或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来学习和理解管理学理论,使他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3.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斯特和落森茨威克。该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4.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5.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该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实现企业目标;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6.权变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是绝对的有效,也不是绝对的无效,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3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4计划工作及其性质。

       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环节在内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主要是指制定计划。计划工作的性质1.目的性。每一个计划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2.主导性。计划工作处于其他管理职能的首位,并且它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工作都是围绕着计划工作展开的。3.普遍性。计划是组织内每一位管理者都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无论是高层还是中层、基层管理人员,都需要做计划工作。4.效率性。制定计划时,要以高效率为出发点,即以较低的代价来实现计划目标。5.灵活性。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当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时,有能力改变原来确定的方向且不必花费太大的代价。6.创造性。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

       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策。

       5滚动式计划法。

       这是一种定期修改未来计划的方法。这种方法根据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和环境的变化,定期修订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由于这种方法在每次编制和修订计划时,都要根据前期计划执行情况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将计划向前延伸一段时间,使计划不断滚动、延伸,所以称为滚动计划法。

       6.目标的含义和性质。

       目标是期望的成果。这些成果可能是个人的、部门的、或整个组织的努力方向。目标的性质:1.组织目标具有多重性。组织寻求生存和发展,既要为资产所有者谋求利润,又要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单一指标是无法胜任的,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目标群才能构成组织的总目标。2.目标具有层次性。组织目标要通过各部门和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去实现。因此,组织内各部门应围绕总目标制定出本部门目标,并作为子目标支持总目标的实现。3.目标具有变动性。组织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组织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7.产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

       按照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影响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的一个最主要因素就是,竞争者的数量和相对实力大小。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这种威胁主要在于,新加入该行业的企业,不仅会带来生产能力的增加,而且它们还会带来对经营资源、市场份额的要求,势必会加剧市场竞争,降低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3.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往往会挤掉供方的一部分利润。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如果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强,也可以挤掉购买者的一些利益。5.替代品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出现会对本行业内的所有企业产生冲击。

       8.总体战略的类型。

       一个组织的战略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战略1.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也称为公司总体战略,它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企业的经营范围。二是确定每一种业务在组织中的地位。2.业务层战略,处于组织战略体系的第二层次,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选定的每一个业务领域里如何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得超过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因此也称为竞争战略。3.职能战略,是在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指导下,针对企业各职能部门或专项工作所制定的谋划与方略,是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具体实施战略。

       9.稳定型战略的利弊.10.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设计组织结构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有效性原则1)组织结构设计要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服务。

       (2)力求以较少的人员、较少的层次、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3)组织结构设计的工作过程要有效率。2.分工与协作原则分工与协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分工没有协作,分工就失去意义,而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协作。3.权责利对等原则。责任、权力和利益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在委以责任的同时,必须委以必需的权力,还必须有利益来激励。有责无权,有权无责,或者权责不对等、不匹配等,都会使组织结构不能有效

       运行,组织目标也难以实现。4.分级管理原则。每个职务都要有人负责,每个人都知道他的直接领导是谁,下级是谁。正常情况下,等级链上的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每一个上级领导不得越权指挥但可以越级检查,下级也不要越级请示但可以越级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5.协调原则。一是组织内部关系的协调;二是组织任务分配的协调。6.弹性结构原则。具有弹性,是指一个组织的部门机构、人员的职责和职位都应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变动。它要求部门机构和职位都具有弹性。

       11.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

       在组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1.战略。战略是关于组织长远目标、发展方向、资源配置的设想与筹划。组织结构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的战略的需要。2.环境。任何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生存和发展的,组织结构必须响应环境变化,才能和环境的动态匹配,在环境中生存下来。如果环境是稳定的,组织就可以采用机械组织结构。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组织就需要设计有机的组织结构。3.技术。技术是指组织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知识、工具、技能和活动。技术不仅影响组织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且影响组织结构的设定。通常,组织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与水平不同,组织结构的形式也会不同,或集权式,或分权式等。4.规模。组织的规模不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形式亦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组织,管理层次越多、工作和部门的数量越多、职能和技能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组织正规化程度越高、组织分权程度越高、高层领导的比例越小、专业技术支持人员的比例越高、书面沟通的文件越多。当然,规模不是决定组织结构设计的唯一因素,它与战略、环境、技术等因素一同决定着组织结构的设计。

       12.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的影响因素、1.组织现有的规模、结构和岗位。2.管理人员的流动率。要考虑自然的和非自然的管理人员减员情况。3.组织发展的需要。考虑预测和评估组织发展与业务扩充的要求。

       13.管理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1.业务培训。让管理人员熟悉所在部门的业务性质和基本流程,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之一。2.管理理论培训。任何层次的管理者都应该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3.管理能力培训。管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活动能力等。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科学的培训而得到提高。4.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培训。管理者与人打交道必须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同时,管理者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14.领导者用人的艺术。

       1.唯才是举。对于领导者来说,用人要不受名望、年龄、资历、关系亲疏的局限,而是依据人的才能来选拔人才。2.用人所长。领导者在用人时要用人所长,不能因为细小缺点而忽视人的大才大德。3.知人善任。领导者在用人时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安排其工作,使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4.要有勇气选拔名望和才学超过自己的人。

       15.合理的领导班子结构。

       合理的领导班子构成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条件:1.年龄结构。在考虑领导班子构成时要考虑成员的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老中青三代配置在一起,能够优势互补,提高管理效能。2.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指的是一个领导群体中各种不同知识水平的成员的配比组合。不同领导者的知识结构不同,应根据工作要求对不同的领导人员进行配置。3.能力结构。组建领导班子时,要按照能力互补的原则,把具有各种能力特长的干部配合在一起,组织成领导能力齐备而又高强的领导班子。大体来说,领导干部有以下几种类型:“思想”型干部、“实干”型干部、“智囊”型干部和“组织”型干部。将四种类型的人才合理搭配

       起来,就会使得领导班子具有良好的能力结构。

       16.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

       1.组织障碍:由于地位差异、目标差异、缺乏正式沟通渠道、协调不够等原因造成的沟通障碍。

       2.个体障碍:阻碍有效沟通的个体方面的原因有选择性知觉、信息操控、情绪、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提示、发送者的信誉、沟通渠道选择不当等。

       17.采购控制工作。

       包括评价和挑选供应商,确定并执行经济订货批量。

       18.全面绩效控制系统的构成。

       1.控制客体:全面绩效是相对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而言的,它以部门绩效为基础,与组织资源条件、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等因素有重要关系。2.控制主体:组建以组织战略决策者为核心、部门管理者参与的战略绩效考评小组,由该小组组织实施考评工作。3.控制标准:首先分析组织战略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组织文化的要求,选择关键的考评指标,设计控制标准。不仅要有财务评价指标,还应包含用于对组织流程合理性、管理制度有效性、组织文化健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的非财务性指标。

第三篇:管理学基础小抄简答题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如何理解管理的内函? 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

       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

       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它包含以下几层意

       学地制定目标、实现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思:①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②

       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

       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③管理的目的在于有

       目标管理主要有以下优势:①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和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④管理

       率。②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③有效地激励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职工完成企业目标。④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减少无效劳动。

       ①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②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

       目标管理的缺陷主要表现在:①目标制定较为困人。③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④将计划职能与

       难。②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执行职能分开。⑤实行职能工长制。⑥在管理上实

       ③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标准难以完全一致。④企行例外原则。

       业职工素质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什么是管理理论的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略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引

       一项有效的组织战略应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战略远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管理思想得到了

       景、目标与目的、资源、业务和组织。

       丰富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

       发展型战略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什么?发展型战说,并形成众多的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

       略,也称为扩张型战略,是一种在现有战略起点基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

       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主要有三种形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作“管理论理的丛林”。

       式:①密集型发展战略。②一体化发展战略。③多它们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

       元化发展战略。

       振、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

       等。

       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主要内容是:①职工时社会人。②满足工人的社会

       准确理解决策需要把握以下问题:①决策要有明确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的目标。②决策要有可供挑选的可行方案。③决策③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要作分析评价。④决策具有科学性。⑤决策要遵循什么是计划工作?它具有样的性质?

       满意原则。

       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

       如何理解组织结构的含义?

       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环节在内

       组织结构就是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计划

       特定关系的网络。正确认识组织结构的含义,必须工作具有如下性质:①目的性。②主导性。③普遍

       把握三方面的要素:①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中的正性。④效率性。⑤灵活性。⑥创造性。

       式报告关系。②组织结构明确了个体组合成部门、什么是目标管理?它有哪些优势与缺陷?

       部门再组合成整个组织的方式。③组织结构包含了

       确保跨部门沟通、协作的制度设计。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理、安全、友爱或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去追求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一个正式组织为了实现其长期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或者阶段性目标,设计或变革组织的结构体系的工具有激励作用。因此,管理者应根据需要层次,确作。设计组织结构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有效定激励行为。

       性原则。②分工与协作原则。③权责利对等原则。②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有两类因素影响人们的④分级管理原则。⑤协调原则。⑥弹性结构原则。行为。一种是与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相关的因素,内部提升管理人员有哪些优缺点?

       即保健因素;另一种是与工作内容紧密相连的因

       内部提升制度具有以下优点:①有利于调动组织内素,即激励因素。

       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②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③③期望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④有利于被聘者迅出的,他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速展开工作。

       能时,其积极性才会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

       内部提升制度也存在弊端,具体表现为:①引起同效价的乘积。

       事之间的不团结。②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④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认为激并抑制组织创新力。

       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人的报酬是否公平

       外部选聘管理人员有哪些优缺点?外部招聘的优控制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

       点是:①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没有“历史控制是管理者对计划的招待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包袱”,如果他确实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便可迅如果发现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的活动。速地打开局面。②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控制的作用如下:①控制是完成计划任务和实现组间的紧张关系。③能够为组织带来新的管理方法和织目标的有力保证。②控制是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经验。

       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③控制是组织创新的推动

       外部招聘的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外聘人员很难迅速力。

       打开局面。②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控制目标应坚持什么原则? ③外部招聘会打击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有哪些?

       ①目标明确原则。②控制关键点原则。③及时性原则。④灵活性原则。⑤经济性原则

       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职位的权力什么是现场控制?实现有效的现场控制需要具备来源;另一种是非职位的权力来源,个人自身影响哪些条件?现场控制:又称即时控制,是指在某力。①职位权力包含三种:法定权力、奖励权力和项活动或者某种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处罚权力。②自身影响力。包括:品德、学识、能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给予必要的监督、指导,以保证力和情感。

       领导者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里? 望和才学超过自己的人。

       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激励理论?

       活动和行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的管理活动。

       理者、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适当的授权、层层控制,各司其职。

       唯才是举;用人所长;知人善任;要有勇气选拔名有效的现场控制需要具备如下条件:较高素质的管

       ①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归为生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它包括哪些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都参与到行为,确信下属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明确任务的目貌、员工服饰等。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标并出色的完成任务。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

       计手段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沟通与人事管理,组织文化如同组织的精神纽带,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深层次的影响。优秀的组织文化对外可以促进社会形象的树立,产生品牌效应,拓展市场和增加

       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沟通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交流并理解信息产品附加值;对内则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起到学习、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激励或者影响人的行为。维系和激励的功能,引导、协调并约束员工行为,体系。

       质量管理两个方面。

       案例分析知识点 管理者与管理技能,沟通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1)沟通包含了住息的实现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的一致,促进组味着沟通没有发生。(2)沟通包括对信息的了解。为保证组织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制订的计划得要使得沟通成功,信息不公要传递出去,还需要被以实现,要求管理者必须对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理解。

       督、检查,如果发现偏差,要及时采取纠偏措施,沟通的障碍包括两方面:(1)组织障碍:由于地位这就是控制。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和全过程传递,如果信息或想法没有被传达到接受者,则意织和个人共同成长。

       管理者是组织的心脏,其工作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差异、目标差异、缺乏正式沟通渠道、协调不够等控制工作是组织中每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无论是着组织的兴衰成败。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原因造成的沟通障碍。(2)个体障碍:阻碍有效沟哪个层次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如果一个企业运动不动了,我们当然要去找一个新通的个体方面的原因有选择性知觉、信息操控、情还必须对整个计划的有效实施和目标的实现负责。的总经理,而不是别雇一批工人。可以说,管理者绪、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提示、发送者的信誉、控制是完成计划任务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沟通渠道选择不当等。

       控制是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每位管理者无论在组织中从事哪方面的管理工作,克服障碍的措施:(1)组织行动。营造一种坦诚和控制是组织创新的推动力。都要力争使自己主管的工作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信任的组织气氛、全方位地开发并使用正式的渠

       求。管理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是道、鼓励使用多元沟通渠道,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否具备了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式渠道。(2)个人技能:做好记分的沟通准备、调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职工参与管理;工作丰富化。化语言、注意非语言提示、要保证行动支持沟通。止的连锁反应。

       满足人们需要的目标,并非每次都能实现。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目标没有实现的情况下,人会产生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整心态、使用反馈技巧、积极倾听、控制情绪、简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人际技能:又称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他人

       交道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企业文化,控制职能,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组织内外工作人员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挫折感。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所遇到的障碍。对挫折的反应是因人而异的。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领导风格与授权 领导;授权型领导。

       及其物质形态。它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精神文激励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或状态,虽不具信仰及行为准则。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现及效果对激励的程序加以推断和测定。激励有助是组织成员工作方式、方法的一致体现。制度文化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的形成基于企业精神制度化,即通过将企业精神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到引导、规范的作用。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围 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有可以直接观察的外部形态,但可以通过行为的表领导类型分类:指导型领导;推销型领导;参与型现于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中,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起力,促进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领导者给下属充分的自由,提供极少的指导与支持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

第四篇:《管理学基础》简答题题库(珍藏版)

       《管理学基础》简答题题库(珍藏版)

       (内部资料)

       从组织内部提拔管理人员有哪些优缺点?

       答:优点:(1)有利于调动组织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2)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4)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

       缺点:(1)可能引起同事之间的不团结;(2)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并抑制组织创新力。

       管理者解决冲突的方法有哪些?

       答:(1)协调解决;(2)强制解决;(3)建立联络小组;(4)树立远大目标;(5)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

       合理设计组织结构应坚持什么原则?

       答:(1)有效性原则;(2)分工与协作原则;(3)权责利对等原则;(4)分级管理原则;(5)协调原则;(6)弹性结构原则。

       激励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1)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中最突出的就是金钱的激励;(2)精神激励。采用的精神激励方法主要有:目标激励法、环境激励法、领导行为激励法、榜样典型激励法和奖励惩罚激励法;(3)员工参与管理。是指让员工不同程度地参与组织决策及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4)工作丰富化。

       简述冲突对组织发展的意义。

       答:(1)冲突可以使对抗双方采取适当方式发泄他们心中的不满,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避免由于长期压抑而可能发生极端状态;(2)冲突可以使组织内一些平时不被重视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使管理者及早发现并加以解决;(3)冲突可以促进新思想、好建议的产生,从而促进组织变革;(4)组织间的冲突,以增加组织的内聚力,组织内部成员齐心协力,一致对外;(5)冲突可以促进联合,以求共同生存。譬如,现今世界上发生的大公司之间的购并,就是为了战胜他们共同的对手而进行的联手。

       简述领导者合理用人的艺术。

       答:(1)唯才是举。对于领导者来说,用人要不受名望、年龄、资历、关系亲疏的局限,而是依据人的才能来选拔人才。

       (2)用人所长。领导者在用人时要用人所长,不能因为细小缺点而忽视人的大才大德。

       (3)知人善任。领导者在用人时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安排其工作,使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4)要有勇气选拔名望和才学超过自己的人。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大层次:

       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生理上的需要。是为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和睡眠。

       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是有关人类避免危险的需要。

       第三层次是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当生理及安全得到相当的满足,友爱和归属方面的需要便占据主要地位。

       第四层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人们一旦满足了归属的需要,他们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第五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简述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势。

       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亦称M型结构或多部门结构,有时也称为产品部式结构或战略经营单位。它是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形式。

       事业部制的优点:(1)总公司领导可以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考虑全局问题;(2)事业部制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更能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更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实现组织的内部协作;(3)各事业部之间有比较、有竞争,有利于组织的发展;(4)事业部内部的供、产、销等职能之间容易协调。(5)事业部经理要从事业部整体来考虑问题,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全能型管理人才。

       简要说明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

       答: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

       他认为,人类的需要归为生理、安全、友爱或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因此,管理者应根据需要层次,确定激励行为。

       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有哪些?

       答: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职位的权力来源;另一种是非职位的权力来源,个人自身影响力。

       (1)职位权力包含三种:法定权力、奖励权力和处罚权力。

       (2)自身影响力包括:品德、学识、能力和情感。

       领导者应具备怎样的个人素质?

       答:领导者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

       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对领导者政治作风和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

       知识素质。作为领导者,需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管理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能力素质。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需要具备以下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行为能力。

       领导者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知人善任:只有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才能最合理地选用他人。

       2.适度治人的艺术。坚持“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的原则,不断挖掘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且使人的最大优势与相关岗位相匹配,让人的优势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出高价值。

       3.科学用人:任何情况下都是相对的、灵活的,不是绝对的、死板的,否则就要犯错误。

       在用人方面有许多做法,但要使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信任也是最为重要的。

       内部提升管理人员有哪些优缺点?

       答:内部提升制度具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调动组织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2)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4)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

       内部提升制度也存在弊端,具体表现为:(1)引起同事之间的不团结;(2)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并抑制组织创新力。

       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是谁?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是谁梅奥;

       其主要内容是:(1)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是:

       (1)员工是“社会人”。人际关系学说强调,金钱并非是刺激员工积极性的惟一动力,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归属感等社会的和心理的欲望的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足。同时,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主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利益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和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

       答: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准确理解决策需要把握以下问题:(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2)决策要有可供挑选的可行方案;(3)决策要作分析评价;(4)决策要具有科学性;(5)决策要遵循满意原则。

       如何理解组织结构的含义?

       答:组织结构,就是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

       正确认识组织结构的含义,必须把握三方面的要素:(1)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中的正式报告关系;(2)组织结构明确了将个体组合成部门、部门再组合成整个组织的方式;(3)组织结构包含了确保跨部门沟通、协作的制度设计。

       什么是管理理论的丛林?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重视,管理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形成众多的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它们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

       什么是计划工作?它具有怎样的性质?

       答: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环节在内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主要是指制定计划。

       计划工作具有如下性质:(1)目的性。每一个计划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2)主导性。计划工作处于其他管理职能的首位,并且它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工作都是围绕着计划工作展开的。(3)普遍性。计划是组织内每一位管理者都要做的事情。

       (4)效率性。制定计划时,要以高效率为出发点,即以较低的代价来实现计划目标。

       (5)灵活性。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当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时,有能力改变原来确定的方向且不必花费太大的代价。

       (6)创造性。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策。

       什么是竞争战略?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有多少种类型的竞争战略?

       答:竞争战略,也就是业务层战略,它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特定的产业领域内,组织如何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取超越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波特教授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一般性竞争战略,即是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什么是控制?它有哪些作用?

       答:控制是管理者对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的活动。

       控制的作用如下:(1)控制是完成计划任务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2)控制是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3)控制是组织创新的推动力。

       什么是零基预算方法?与传统预算方法相比较它有哪些优势?

       答:零基预算法就是,在每个预算的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开展的活动视为从零开始,重新编制预算。

       与传统的预算管理相比较,零基预算的优点是预算编制依据科学,按照变化后的实际情况考虑预算大小,有利于资金合理配置和节约支出。

       什么是目标管理?它有哪些特点?

       答: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目标管理的特点:(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2)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佳的自我控制;(3)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

       什么是目标管理?它有哪些优势与缺陷?

       答: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

       优势:(1)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2)有助于组织组织机构的改革;(3)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组织目标;(4)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

       缺陷:(1)目标制定较为困难;(2)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3)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以完全一致;(4)组织职工素质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什么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答: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

       目标管理的实施一般分为目标建立、目标分解、目标控制、目标评定与考核四个阶段。

       (1)目标建立。组织目标应该首先明确组织的使命和宗旨,并结合内外环境确定定期限内的具体工作目标。

       (2)目标分解。把组织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的分目标、个人目标,使组织内所有成员明确自己在完成这一目标中应承担的责任。

       (3)目标控制。管理者必须进行目标控制,随时了解目标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解决。必要时,也可以对目标进行修正。

       (4)目标评定。目标管理注重结果,对部门、个人的目标必须进行自我评定、群众评议、领导评审。通过评议,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完善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

       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和全过程质量管理两个方面。

       什么是现场控制?实现有效的现场控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现场控制:又称即时控制,是指在某项活动或者某种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给予必要的监督、指导,以保证活动和行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的管理活动。

       有效的现场控制需要具备如下条件:较高素质的管理者、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适当的授权、层层控制和各司其职。

       什么是战略?战略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战略:就是指组织为了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作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

       一项有效的组织战略应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战略远景、目标与目的、资源、业务和组织。

       战略远景。战略远景是指组织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应祖当的角色和责任。它包括经营理念和企业宗旨两方面的内容。

       目标与目的。目标是指具体的中期和短期的可量化的目标。目的是指在相应期限内的定性期望

       资源。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主要包括现金、房地产、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库存等无形资源主要包括品牌、技术专长组织文化以及各种组织能力等。

       业务。它指的是组织参与竞争的产业领城。

       组织。它指的是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等要家,共同形成组织的行政关系,保证战略方案的有效实施。

       试分析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的利与弊。

       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亦称M型结构或多部门结构,有时也称为产品部式结构或战略经营单位。它是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形式。

       优点:(1)总公司领导可以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考虑全局问题;(2)事业部制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更能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更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实现组织的内部协作;(3)各事业部之间有比较、有竞争,有利于组织的发展;(4)事业部内部的供、产、销等职能之间容易协调;(5)事业部经理要从事业部整体来考虑问题,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全能型管理人才。

       缺点:(1)总部与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叠,构成管理人员浪费;(2)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各事业部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影响事业部之间的协作;(3)由于科研资源的分散使用使得深层次研究活动难以开展。

       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双因素理论是赫茨伯格提出来的。他认为有两类因素影响人们的行为。一是与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相关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二是与工作内容紧密相连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到激励人们的作用;激励因素可以调动积极性,具有激励作用。

       谁被称作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泰罗被称作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4)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职能工长制;(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外部选聘管理人员有哪些优缺点?

       答:外部招聘的优点是:(1)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没有“历史包袱”,如果他确实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便可迅速地打开局面;(2)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外部招聘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外聘人员很难迅速打开局面;(2)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3)外部招聘会打击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一项有效的公司战略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答:一项有效的组织战略应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战略远景、目标与目的、资源、业务和组织。

       (1)战略远景,是指组织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

       (2)目标与目的。目标是指具体的中期和短期的可量化的目标。目的是指在相应期限内的定性期望。

       (3)资源。组织中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4)业务。它指的是组织参与竞争的产业领域。

       (5)组织。它指的是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等要素,共同形成组织的行政关系,维持各业务单元之间的一致性,保证战略方案的有效实施。

       战略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组织战略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一项有效的组织战略应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战略远景、目标与目的、资源、业务和组织。

       (1)战略远景,是指组织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

       (2)目标与目的。目标是指具体的中期和短期的可量化的目标。目的是指在相应期限内的定性期望。

       (3)资源。组织中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4)业务。它指的是组织参与竞争的产业领域。

       (5)组织。它指的是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等要素,共同形成组织的行政关系,维持各业务单元之间的一致性,保证战略方案的有效实施。

       组织机构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设计组织结构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有效性原则;

       (2)分工与协作原则;

       (3)权责利对等原则;

       (4)分级管理原则;

       (5)协调原则;

       (6)弹性结构原则。

第五篇:信息管理学基础教案

       信息管理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第二章信息交流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信息交流行为的界定、信息交流与传播模式、信息交流与信息交换、信息扩散原理、信息守恒规律、信息交流的障碍。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第三章信息分布

       一、教学目的

       了解信息产生分布中的马太效应,了解马太效应的数学模拟,理解信息按空间、、时间等分布的基本规律,掌握信息分布的基本定量规律,掌握半衰期、普赖斯曲线、普赖斯指数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产生分布中的马太效应 2.信息按生产者的分布规律 3.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4.信息按时间的分布规律

       三、本章重点 1.布拉德福定律 2.齐夫定律 3.济特卡定律 4.普赖斯定律 5.指数增长律

       【简答】

       1、何谓马太效应

       2、掌握信息生产者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和普赖斯定律,写出定律的公式并画出曲线图

       3、掌握信息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和齐夫定律,写出定律的公式并画出曲线图

       4、掌握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指数增长律和逐渐过时律,写出定律的公式并画出曲线图

       5、利用本章中的规律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本章知识点】

       本章揭示了信息管理学奠定性的定律,主要以文献信息为对象,从纵向时间分布和横向载体及内容领域分布来研究信息分布的特征和规律。主要内容有信息生产和分布的马太效应及其数学模拟、洛特卡定律和普赖斯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和齐夫定律、指数增长率和逐渐过时率。

       1、信息产生分布中的马太效应。2、信息按生产者的分布规律。3、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第四章信息获取

       一、教学目的

       了解各类信息源及其特点,掌握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能有效进行信息评价和选择,掌握信息获取的效率指标,熟悉信息获取的基本途径、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各类信息源及特点 2.信息的评价与选择 3.信息获取的途径、方法

       三、本章重点

       1.记录型信息源 2.零次信息源

       3.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

       4.怎样评价和选择有价值的信息

       【简答】

       1、信息源的类型划分和特点。

       2、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选取。

       3、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的性能比较。4、信息搜集的原则和方法。5、调查的方法和实施

       【本章知识点】

       本章主要讨论信息源的分类和特点、信息的评价、获取和搜集方法。

       1、各类信息源及特点,重点是记录型信息源和零次信息源。

       2、信息的评价与选择。

       3、信息获取的途径、方法。

       第五章信息组织

       一、教学目的

       理解信息组织的基本原则与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组织的基本内容,掌握著录、标引等基本概念,了解通用标记语言,掌握文献信息的分类组织法和主题组织法,掌握网络信息的主要组织方式。

       二、教学内容

       1.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 2.信息的描述与揭示 3.信息组织的技术和方法

       4.信息组织的发展方向——知识组织

       三、本章重点

       1.信息组织的内容 2.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 3.元数据

       4.分类组织法、主题组织法 5.网络信息的组织方式

       【简答】

       1、信息组织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2、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信息描述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4、简要描述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相关标准。5、简要描述主题法和分类法的特点。

       6、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传统信息资源组织有哪些突破? 7、知识组织的演进和发展。

       【本章知识点】

       本章介绍了信息组织的一般概念,介绍了信息组织的演变与发展,包括传统信息组织、网络信息组织和知识信息组织等。重点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和组织方式,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特点和相关技术。1、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2、信息的描述与揭示。3、信息组织的技术和方法。

       4、信息组织的发展方向——知识组织。

       第六章信息检索

       一、教学目的

       了解信息检索的沿革与发展,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类型和特性,了解信息检索语言的职能及检索策略,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掌握联机信息检索及网络信息检索。

       二、教学内容

       1.信息检索的沿革与发展 2.信息检索的职能与程序 3.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检索的基本类型和特性 2.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

       3.联机信息检索的技术原理服务方式

       4.网络信息检索的特点、检索模式和检索工具 【简答】

       1、简述信息检索的类型与特性。2、简述信息检索的四种模型。

       3、检全率与检准率的相互关系是如何的。4、简述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5、试用常用的几种搜索引擎

       【本章知识点】

       1、信息检索的基本类型和特性。2、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

       3、联机信息检索的技术原理服务方式。

       4、网络信息检索的特点、检索模式和检索工具。

       第七章信息服务

       一、教学目的 了解信息服务的内容及信息服务的原则,掌握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了解信息用户及其需求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掌握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评价标准。

       二、教学内容

       1.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2.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内容 3.信息用户行为的特征和规律

       4.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评价和调研

       三、本章重点

       1.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2.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 3.网络信息服务的基本特征

       4.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内容 5.用户信息需求的评价标准

       【简答】

       1、简述信息服务的内容和主要方式。2、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包括哪些。

       3、简述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任务与内容。4、简述用户信息行为的特征。5、调查用户及其需求有哪些方法。

       【本章知识点】

       1、信息服务的内容和主要方式。2、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

       3、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内容。4、用户信息行为。

       5、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评价和调研。

       第八章信息系统一、教学目的

       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掌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主要类型,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关注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熟悉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思路,了解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威胁;掌握数种重要的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二、教学内容

       1.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2.信息系统的开发 3.信息系统的管理

       4.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安全

       三、本章重点

       1.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 2.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简答】

       1、简述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功能。2、信息系统的金字塔结构是怎样的。3、简述信息技术的三大组成部分。4、画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图。

       5、简述信息系统开发的几种主要方法。6、简述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几种重点技术

       【本章知识点】

       1、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功能。2、信息系统的金字塔结构。3、信息技术的组成。

       4、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图。

       5、信息系统开发的几种主要方法。6、信息系统的管理。

       7、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几种重点技术。

       第九章信息机构管理

       一、教学目的

       理解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明确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掌握和运用信息机构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关注信息机构的人员管理

       二、教学内容

       1.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 2.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 3.信息机构的管理方法 4.信息机构的人员管理

       三、本章重点

       1.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 2.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

       3.信息机构的管理工具、管理方法

       【简答】

       1、简述非营利信息机构的营利方法。

       2、简述信息机构在制定营销计划时的几点策略。3、信息机构的人员应该如何管理。概括起来教学内容包括: 1、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 2、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 3、信息机构的管理方法; 4、信息机构的人员管理。

       本章教学重点应放在以下部分:

       1、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

       2、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

       3、信息机构的管理工具、管理方法。

       【本章知识点】

       1、信息机构管理。2、非营利信息机构。

       3、非营利信息机构的营利方法。4、战略规划的步骤。

       5、信息机构制定营销计划的策略。6、零基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7、高级管理者的职责。8、经济补贴政策。

       第十章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律

       一、教学目的

       理解并掌握国家信息政策的基本要素,掌握我国信息法律法规文件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了解国家信息法制建设,明确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熟悉信息政策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

       1.信息政策的体系构建 2.信息法律

       3.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 4.信息政策的评价

       三、本章重点

       1.国家信息政策基本要素

       2.国家信息政策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 3.我国信息法律法规的类型、特点

       【简答】

       1、信息政策的含义、问题及内容。

       2、根据国家信息政策的五个要素分析我国国家信息政策体系建构问题。3、简述信息法律的含义、类型和立法模式。

       4、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有哪几种。5、简述信息政策评价标准的几种类型以及信息政策效益是如何评价的。

       教学内容概括起来包括: 1、信息政策的体系构建; 2、信息法律;

       3、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 4、信息政策的评价。

       在教学中的重点为:

       1、国家信息政策基本要素;

       2、国家信息政策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 3、我国信息法律法规的类型、特点。

       【本章知识点】

       1、信息政策的含义。

       2、国家信息政策体系构建。3、信息法律的含义、类型。4、信息法律的立法模式。

       5、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6、信息政策评价标准的类型。7、信息政策效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