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愚公移山英文版

第一篇:成语故事愚公移山英文版

       愚

       公

       移

       山

       Mr.Fool the Mountain Mover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old man named Mr.Fool.Over 90 years old as he was, he was still in good health and enjoying his time in the big family with many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With lovely kids and friendly neighbors, he led a simple happy life.Only one thing annoyed him: two big mountains sat right in front of his house and everyone in the family had to walk extra miles to circle around them if they were to go out.One day Mr.Fool said to the rest of the family.“I've been thinking for a long time.I will move the mountains.Are you going to join me?” They all nodded, except his wife, who asked, “Where to put the mountain rocks?” He answered, “We can dump them in the sea!” He started to work the next day.Everyone in the family pitched in, men digging and carting while women delivering food and supplies.The sea was so far away from their home that it would take a whole year to cart the rocks to the sea and come back on foot.A neighbor's boy, about six or seven years old, also joined the team.Young as he was, he was eager to help and worked hard with Mr.Fool's grandchildren to cart the rocks.Another old man in the village, Mr.Wise, thought Mr.Fool was making a rod for his own back and laughed at him.Mr.Wise said to Mr.Fool, “Even plucking a weed is no easy job for an old man like you.How dare you think of moving those two mountains? You are literally daydreaming!” Mr.Fool pointed to the working scene and said, “How do you know it's impossible? When I die, my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will carry on the work, and they will have children who bear more children.My life is limited, so is the workload, but my offspring is not, and we will win.” Surprised by and disappointed at the stubborn man, Mr.Wise shook his head and went away.Mr.Fool and his family continued their work.Their fatigue was relieved by clean drinking water brought by their loved ones and the pathway stretching further ahead with each passing day.The gods of the two mountains got to know Mr.Fool's endeavor and reported it to Emperor Jade, “The stubborn old guy is indeed persistent.What a spirit!Well, let us give me a hand!” Emperor Jade agreed and sent two titans to help the hard-working family.They each carried a mountain and moved them.With no mountains in their way anymore, Mr.Fool and his family as well as their fellow villagers lived happily thereafter.

第二篇:成语故事《愚公移山》读后感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叫《愚公移山》的成语故事。

       故事中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有两座大山正好挡住他家门口的去路,全家人白走许多冤枉路。

       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愚公对大家说一定要把这两座大山给移开。几个儿子都说行。

       第二天开工了,全家人男的开山,女的送饭,忙了一上午。邻村有个叫智叟的先生见了笑呵呵地说:我看你就算了吧,何年何月才能把这两座大山移开?愚公听后说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智叟听后走开了。

       这件事感动了天帝,天帝忙派神仙把这两座大山搬到别处去了。愚公的精神感动了我,使我有了战胜任何困难的决心。

       辽宁抚顺将军二校一年级:李昊洋

第三篇:愚公移山(范文)

       21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工具书和解释,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

       二、简介及文体知识。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言: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示例: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根据解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1)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5、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6、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一)整体分析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哪句话写了移山之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移山克服了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土石工程艰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劳力弱:“年且九十”“始龀”“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路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重点分析

       1、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2、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讨论明确: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点拨: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点拨: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点拨: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五、总结。

       1、分析愚公形象及写法。

       (1)正面描写——愚公语言、行动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体会作用)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2、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3、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

       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六、拓展

       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列子》(寓言)

       不怕困难

       坚持不懈

第四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从中学课本移除一事的思辩

       政治班同学微信群留言中,提及《愚公移山》从中学课本移除的文章,下面为转发的文章及本人留言:

       一、微信中转发文

       1、转发者文

       你是否同意《愚公移山》从中学课本移除?这个中学生的回答让人看到民族希望 阿达

       据说这是最近上海七宝中学的中考题目——请你谈谈对《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的看法,你是否同意将它从中学课本移出?

       然后呢,就有了这篇雄文。这是著名导演和作家彭小莲转发我的,文档的题目是“15岁孩子的思考”。她说,这是她的一个学生的孩子去参加七宝中学考试,刚刚写就的。彭小莲的眼光何其之高,被她看上眼的人与文实在不多,她能够把一个孩子的文章推荐于我,想必非同一般。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 甚矣,汝之不惠!

       2、学生读后感 牛瑞骐

       相信很多同学读完《愚公移山》后,一定和我一样有个疑惑: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呢?不过我知道,中考命题组一定认为此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我们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既然有这个机会,我就来谈谈我的真实想法。

       第一,愚公有了想法就坚定不移地去实行,真的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吗?当年法国世博会征集建筑方案时有这么一个提议:用石头建造一个三百米高的石塔,因为石材美观,同时石料作为一种传统建材也体现了法国悠久的历史。但如果法国当时真的采纳了这个建议,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便不会被建造,当年的世博会也会因此而成为永远的笑话。因为稍加计算便可知,石料达到几十米,底层便会开始碎裂,想要造一个三百米的石塔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把山从家门口移开与建造石塔一样是个诱人的想法,但愚公稍微动动脑筋便会发现(古人是会乘法的),他那一家人要把山挖完,一千年都不止啊!这样也许他就会放弃这个念头。由此观之,周密的计划比坚定的信念更为重要!第二,我认为此文部分反映了为何工业革命后我国会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当面对巨大的工程,愚公想到的是多生孩子,而不是改善工具(愚公仍然是“箕畚运于渤海”),否则中国很可能会是挖掘机的发明国。其实类似的思想还存在于大多数国人的头脑里:当我们为GDP世界第二而欢呼时,却 忘了我们的邻国日本,GDP仅次于我们,位列世界第三,人口却不到我们的十分之一;当我们的农民仍然手工为农作物施肥、喷撒农药时,德国的农药无人机呼啸而过,工作效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感动中国”中那位航天工人冒着生命危险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手工塑形(因为机器塑形会带来火花,造成极大的危险)的时候,美国的机器人操着不会起火花的铜铍合金工具自如地为燃料塑形……我们有太多繁荣是靠着人海战术和有着不可思议坚忍心的人民的血肉换来的。这是一个用“人均数”来竞争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还在用《愚公移山》这样的课文来教导下一代,认为依靠着“人多”以及“坚定的信念”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将是我们最大的悲哀。所以,我支持从课本中移出《愚公移山》一文。

       3、彭小莲文

       好吧,说说我的“读后感”。我得承认,我是完完全全被这个15岁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所慑服。文中所说的“周密的计划比坚定的信念更为重要”以及“为何工业革命后我国会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的思考,是切中肯綮、一针见血的。尤其可喜的是,其论证的文字流畅而严密,俨然可以拿到正规媒体发表。

       假如我们的孩子,都具有这样的思考能力,都具备这样的现代观念,那是非常值得欣悦的。如今的一些学校,包括大学,有时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就是要把孩子们的头脑简单化,“灌输”多于“启智”,长此以往,孩子们在惯性下,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何谈陈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的欣慰还在于,这所中学能够出这样的题目,不但技高一筹,而且思想解放。选用什么样的文章做课文,确乎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关乎下一代价值观、世界观的型塑。以往的课本,有些地方存在“意识形态思维”的痕迹,囿于简单的“政治正确”,而忽略了对学生现代观念的培养和树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有些课文需要作出调整,这是不可绕过的题中之义。

       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名人和权威,哪怕像毛泽东这样的政治伟人或鲁迅这样的文化伟人,哪些文章合适入课文,还是可以讨论和论证的,这与简单的“肯定”或“反对”完全无涉。很多好作家的文章,并不适合做课文,但绝不意味着其文学价值不高。这个浅显的道理,还不应有“异议”吧?

       就《愚公移山》而言,作为一则寓言,它有其启迪意义。寓言的特性往往是“究其一点不及其余”,让人们在某个点上得到启示,我们当然承认它的价值。但是当“寓言”所承载的“寓义”与现代观念抵御时,我们何妨让它留在历史中,发挥其历史认识价值即可。即便它有部分“现实意义”,但如果有可能负面超过正面,也不妨指出它的局限性。

       一所中学的质量如何,从这样的考题中,就能看到它的品性。而如果考生中蛰伏着无数牛瑞骐们,我将充满希望:一个现代大国要成为真正的强国,需要多少胸怀广阔的生力军啊!“民族希望”之谓不是空洞之言,它是由踏踏实实的未来人才铺就的。少年强则中国强,我在这篇中考作文里,看到了耀眼的曙光……

       二、本人文

       略议“15岁孩子的思考”文及议

       可看作近些年来颇引人关注的东西方文化之争的缩影。或可有几个思辩点:

       1.愚公移山做为行为事件无评价意义,意义在背后的精神文化及文化价值。2.故事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某些特质,一种价值取向。3.考察文化,因注意其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4.中华文化是否遇到了时代性的价值危机?题甚大。

       5.面对社会价值观存在某些浑沌现象时,读书人,站在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应如何思考? 上述几点,学友们如有兴趣,愿共争鸣。再说两句:

       1.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农耕文明,就会安土重迁;工业文明,必“时间就是金钱”。

       由此,移山这一行为,两种价值观的结论必相去甚远。

       2.更感叹的是:世界文化的东移及向中国集结,打乱了中国文化的结构秩序和稳定状态,造成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失重及感性上的痛苦。再叹一声:我们老了,再去行再说两句:

       1.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农耕文明,就会安土重迁;工业文明,必“时间就是金钱”。

       由此,移山这一行为,两种价值观的结论必相去甚远。

       2.更感叹的是:世界文化的东移及向中国集结,打乱了中国文化的结构秩序和稳定状态,造成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失重及感性上的痛苦。

       再叹一声:我们老了,再去行社会文化的新的教化,太痛苦了,又不甘落伍,奈何?奈何?

第五篇:《愚公移山》评析

       看《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后赏与思

       卢氏县官道口中学

       张聪苗

       今天看了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感慨颇深,教了二十多年的书,讲了不知几遍的《愚公移山》,却从没达到过这样的水平,名家就是名家呀,自愧弗如。钱先生这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兵教兵,师引导的方法让整节课在一个十分融洽的氛围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钱老的“导读”讲究“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具体到课堂,我以为,强烈的问题意识、灵动的发问技巧、务实的训练方式是钱老语文教学的精华。钱老把自己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的独到理解全方位地辐射和渗透在自己丰富多彩的“导读”实践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特色鲜明,自成风格,常有让人叹为观止之处。

       钱老的《愚公移山》,在下面两个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示。首先,是对于文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文言教学探索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迷魂阵。新课改前,我们往往“因言而废文”,有大讲古汉语知识的,想凭借文言“规律”一通百通;有大讲文言写作方法的,想凭借古代范文教会学生写白话文。课改之后,又往往“因文而废言”,文学鉴赏成了时尚,课堂上天花乱坠,美不胜收,却单单忘记了“文言”课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打好文字方面的阅读基础。但钱老在《愚公移山》中用精彩的教学行为对文言教学的目标作出了明确回答:文言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字方面的教学活动,乃是文学方面较高追求的基石;文字、文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传承和立人方面的较高追求的基石。并且,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追求始终相互关照、呼应和融合。

       文言教学“目标梯级”的清晰,使钱老的《愚公移山》上得灵动飞扬而又真实扎实,在“文字、文学、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呼应和融合做到了极致。

       其次,透视《愚公移山》的教学,我们可以欣赏到执着地追求“导读”的钱老在文言文教学中精妙的“导”的艺术。

       第一,巧设情景去导,让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充满情趣

       《愚公移山》中钱老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这句话的经典提问广为人知。“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孀妻”、“遗男”的含义,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这样生动活泼地学习字词句的例子在钱老的课中比比皆是。钱老总是在尝试着突破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他不是以字词掌握促理解,而是以理解促字词掌握。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的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便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看来,早在三十年前,钱老就已经在自觉地实践现在刘占泉老师所总结的“仿真型”的文言教学的思路了。“仿真型”文言教学,乃是将学生的文言活动设置在特定的语言交流环境里,通过使用文言来进行“听说读写”,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对“文言”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尤其是提高对“文言”应用细节方面的分辨率,加强积淀文言语感的有效性。

       这样的文言导学,把学生“导”向了一个主动求知的情景中去。文言字词句的学习因此而有了“活”和“实”的双重特点。活字当头,实在其中,文言学习自然就会呈现出生命活力。

       第二,善立轴心去导,让文言内涵的挖掘脚踏实地

       文言文较之现代文,更加惜墨如金字少意丰,更需要反复揣摩咬文嚼字。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能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钱老深谙此理。因此他提倡为了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在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所以教学要讲求“设计”,要“定线”——也就是找到一条最少迂回、时间上最宝贵的捷径。他提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做“减法”——尽量减少那些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使每一个教学过程都能够目标集中,环节简明,路线清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善于挖掘焦点问题、妙点问题、热点问题,并以此为主问题支撑文言课堂,使文言教学头绪少,挖掘深是钱老文言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特色。

       比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钱老师自评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

       经过讨论,最后钱老这样总结:

       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其中一个表现是“预设”的传统理念遭到严厉质疑和批判,“生成”之风越刮越猛。在这种背景下重温钱老“教师是主导”的理念,倍觉体贴和温馨。钱老是高度讲究课堂设计的,他的“导”,不是逆其势而“牵”,是因势利导,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兴趣等等对教师的制约作用的前提下,顺势而“导”。他总是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设问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认识和发展。所以,钱老的课堂,从整体上来看是大刀阔斧地改革,从细节来看,却无不细腻、圆润。体现在文言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既开阔,细微处字词句的咀嚼又极精致深入,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因为导得巧,导得及时,导得到位,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深刻。钱老的导,来自于自己对教材独到的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来自于导出潜能、导出规律、导出乐趣的追求,所以不管是字词句的积累学习,还是文化的熏陶、思想的感染,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也正是在钱老的启发下,在文言教学中,我也把对文言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作为首要任务,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牵一发动全身的轴心问题,提挈起全篇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使教学的层面得以不断翻新。

       总之,以钱老的《愚公移山》为起点,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这样的一种文言教学境界:在整体阅读中培养情趣,以情趣带字词,以字词促升华,情意趣智,听说读写观察辩论融为一体,让学生潇潇洒洒走进文言文天地,痛痛快快的感受文言魅力。文言文的教学,也完全可以通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情感熏陶和谐共振,以达到形成学生语文涵养,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人文精神,铸造高尚人格的目的。也正是在这样的理想的激励下,这些年来,在文言教学中,我投入了较大的热情和较多的精力,在文言情景化教学、诵读教学、整合教学、仿真教学上都做了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