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第一篇: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回顾1999年,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主动安排增加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次。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时至今日,再回头看扩招,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扩招的速度确实快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从1999年至2022年每年递增25%左右,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这不能说是一个理想的科学发展。2022年,普通高校大概1900多所,一半以上是扩招后新增加的学校,其中一大部分是中专升上来的,理念、制度、师资、设施等各方面准备都不足。”

       十年间,高考扩招从大受欢迎到引来争议,许多人不禁要问:我们的高考扩招是对了,还是错了?更有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中的成败。

       扩招是为了拉大内需吗?

       说起大学扩招,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汤敏一度被冠名“扩招之父”,在中国高校大举扩招之前,他曾经以个人的身份向中央寄了一封信,陈述扩招的五大理由。

       无疑,他的谏言提得正是时候。从那时起,中国高校开始了一轮步伐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轰轰烈烈的十年扩招。

       时至今天,汤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能够一口气说出五个理由: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8~22岁适龄青年入学率仅为4%;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其五,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以扩招拉动内需,可行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插曲。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1999年时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回忆当年,他说教育部要北大教科所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交了一个报告,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拉动内需的排位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排在第一百零几位上,微乎其微。

       既然扩招不是为了拉动内需,那扩招究竟让中国收获了什么?

       2022年8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回顾了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其中他明确指出,今天的高等教育走入了大众时代。

       可以说,我 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时代,扩招起到了关键作用。

       那么,大众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意味着文化权利,特别是高等文化权利的下移,这表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这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社会极少数人的特权,而且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也正在从精英走向平民,这带来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近年来,一系列‘学术明星’的涌现,就是最好的说明。”

       扩招成败不能简单而论

       简单地讨论“大学扩招十年”的成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针对扩招及扩招后出现的问题,众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我们用10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50年的历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步跨得正好是时候,我认为意义特别重大。将来过几十年回过头看,会更加体会到它的意义。

       一个时代的到来,也应该带来一代观念的更新。纪宝成校长认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对的,生源文化素质下降在大众化进程中是正常的,问题是我们在招生上‘宽进’了,但在毕业上没有真正做到‘严出’。我们扩大招生,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以后,在教育内部应当有全方位变革的跟进,同时也应该是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社会就业的观念、就业方式、户籍管理制度等等都要进行调整。”纪宝成校长还指出:“扩招引起了思想的大解放。钱是用到教育上来了,土地增加了,教育设备更新了等等,没有扩招做不到这一点。这对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长期发挥作用。”

       同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把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风浮躁、教学质量下降、就业难等等,不分青红皂白通通归咎于扩招,是不公平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大学扩招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工作,需要明确很多问题,例如扩招的重点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扩招所需资金是靠提高学费标准,让老百姓买单,还是由政府、社会、老百姓合理分摊?每所学校的扩招计划是由政府作出,还是由学校根据办学条件自主决定?怎样的扩招速度,既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又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要?

       有学者主张,对于中国的十年扩招,不能站在问题上看问题,要在发展中看问题,最终方向是一定的,就是要从量变向质变,从外延向内涵发展。后一个十年,高等教育走向何方?中国学者认为,关键是大学如何从“以外延扩张为主”,走向“以内涵改进为主”

       ;中国大学在长时间的“量变”之后,如何迎来一个质的飞跃。毕竟,失去了质量这个核心和前提,大学所具有的任何外在繁荣都将失去意义。大学扩招-背景

       高校扩招,也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国大陆)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进入2022年后,教育部表示1990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2022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积极肯定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经营不善的国企纷纷倒闭,政府开始精简人员,国企改制导致了国企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受大学生,于是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同时,在1992年到1998年,由于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改革等原因,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人群(国内称之为下岗职工)。其中1997年全国下岗人员为2115万人。

       经济方面,90年代前期,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极高,朱镕基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降温——也就是著名的软着陆。通过1993年-1996年的软着陆,使通货膨胀率成功的从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但是同时,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国内需求疲软。编辑本段教育情况

       中国大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招生以来,高校招生规模尽管在逐年增长,但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只在8.5%左右。编辑本段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在这份建议书之中,他指出5点扩招的理由:

       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企改革带来的大量下岗工人如果进入就业市场与年轻人竞争会出现恶性局面。

       国家提出经济增长8%的目标,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扩招可以拉动内需,激励经济增长。

       高校有能力接纳扩招的学生,当时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

       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振兴。

       建议被中央采纳之后,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

       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22年为21.61%,2022年为19.46%,到2022年,中国普

       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

       2022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22年,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说:高等教育仍将继续扩招,但是幅度将大大放缓。进入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增长幅度仅为5%,同时,教育部开始对扩招进行反思,并且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编辑本段大学扩招-影响

       扩招政策首先导致的问题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北大为例,1999年,扩招导致北大宿舍吃紧,部分学生需要自行解决住宿问题。2022年,北京市教委对50所高校做过一次调查,发现65%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缺乏所以没有能力继续扩招,86%的学校出现了硬件不足和经费短缺的问题。

       同时,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以湖南为例,从1998年到2022年,高校在校生数量增加了4.2倍,而教师数量仅仅增加了2.1倍。师资力量严重滞后于学生增长速度,但是如果快速扩大教师队伍又会严重的影响师资水平。

       从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2022年开始,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由于大学生包分配取消不到10年,扩招后的大学生就进入了就业市场,客观上,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2022年,中国将有700万大学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除了庞大的就业需求之外,扩招导致的教育质量下滑,专业与课程结构不合理,不适合市场需求也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由于2022年中国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严重就业压力,政府开始将一部分大学生安排在基层工作,此外,还采取扩招研究生的办法解决就业压力,但是由于之前扩招的影响,很多人对此政策并不赞同。就业压力也让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待遇水平一降再降,很多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待遇已经降到了和农民工一样的地步。很多大学迫于就业率低的压力出现了就业率作假的问题。

       为了解决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扩招之后大规模扩建,掀起了高校基建热。结果因为基建规模太大,导致很多学校背上了巨额债务。截止2022年9月,全国高校贷款总额达到2000多亿人民币。为了偿还贷款,一些学校不惜提高学费,降低分数录取。由于债务问题,很多高校的信用评级大幅度下降。

第二篇: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背景如何,内容和效果如何?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背景如何,内容和效果如何?

       改革开放,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曾作出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视窗。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

       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改革和开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成为人们的共识。

第三篇:国庆节是从哪一年开始有的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从此,每年的10月1日也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第四篇: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综合各方观点,分别从经济学和产业链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弱化、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差异以及大学生的自愿失业选择等。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体现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导致中国处于劣势地位,失去了竞争力。

       自 2022 年以来, 我国经济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三次高速增长的周期, 经济增长一直在 10%的平台上加速, 2022 年的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 10.7%。但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 失业压力也在明显加大, 自 2022 年起一直在 4%以上, 到 2022 年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 835 万人, 登记失业率达 4.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 表 面上人人有活儿干, 实际上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以隐性失业形式存在。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转换, 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市场的竞争迫使企业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自 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 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企业要减人增效, 不仅向劳动力市场排放富余人员, 而且还要减少招人的数量。我国现有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在 1.5 亿左右, 而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增长 1000 万左右。在城市化过程中, 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地区寻找工作, 加剧了初级劳动力市场的总量过剩, 对城镇人员就业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

第五篇:延迟退休从哪一年开始实施?

       延迟退休从哪一年开始实施?

       延迟退休年龄哪年开始?延迟退休一事最早在2022年提出。当年6月,由人社部、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近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延迟退休方案预计今年年底出台。延迟退休方案分三步走:一是在实施上会小步慢行、逐步到位。比如每年往上调几个月。二是区分对待,分步实施。比如会选取现在退休年龄相对较低的部分岗位开始。三是会在之前做及时的公告,也会在方案出台前广泛地听取和征集意见。8月2日

       延迟退休时间表对四类群体的影响

       延迟退休方案预计年底出台,以下四个群体将会受到退休新政的影响:

       首先是小于等于50岁女性工人,即197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女性;其次是小于等于55岁女性干部,即国家文件规定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中的正、副处级女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是小于等于55岁的男性工人,主要是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即1967年以及以后出生的人;第四是小于等于60岁男性干部,即196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目前,我国男女实行不一样的退休年龄。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男年满55周岁。8月2日,研究员表示,因为延迟退休关系人群众多,而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产生的影响程度又不一样,如果法定退休年龄调整幅度过猛过大,对某些当事人会产生明显不公,心理落差就会加大。因此有必要采用“小步慢走”策略,可以使每个人受到的影响大致相同,而且所受的影响也不会太大,有利于代际公平和社会稳定。

       如果按研究员所说每一年延半年进行推算,将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从50岁延迟到60岁,需要20年时间,到2040年前后将基准退休年龄从50岁提高到60岁是可行的。“由此看出,延迟退休方案首先影响的是65后,影响最大的是70后,根据人社部提出将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直到经过相当长时间达到新拟定的法定退休年龄,这将是较长的过渡时期。因此对于85后和90后来说,到退休时估计已经完全赶上了新政。”胡仙芝说。

       女职工最有可能率先实施退休政策

       人社部主要负责人还表示,“延迟退休”将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分步走”,渐进到位,“比如会选取现在退休年龄相对较低的部分岗位开始。”由于目前我国女职工的退休年龄是50岁,因此是最有可能率先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群体。

       延迟退休从女工人起步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处理好体力劳动者所面临的延长工作时间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对体力劳动者一定要有一个“以人为本”的延迟退休的具体安排,“比如女工人延退,不是简单地因为女工人退休年龄早而延迟退休年龄,一定要确保女工人不是在原有偏重的体力条件下去工作。”

       另一被认为有可能率先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女性群体是55岁退休的女干部和女知识分子。因为已有文件规定,率先延迟基本没有异议。

       2022年2月16日,中组部、人社部联合下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县处级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问题的通知》,称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中的正、副处级女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将年满60周岁退休。通知表示,处级女干部退休年龄延迟,是为了充分发挥女领导干部和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县处级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问题的通知》

       中组部和人社部发通知: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中正副县处级及相应职务层次女干部,事业单位中任党务、行政管理的相当于正副处级女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年满60周岁退休。

       当然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女职工退休年龄最新规定,政策上留有“口子”,退休年龄不是“一刀切”:

       1、可自愿申请退休:上述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如本人申请,可在年满55周岁时自愿退休。

       2、年满60周岁的少数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需要延长退休年龄的,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延迟退休调查问卷

       人口老龄化使延迟退休成为必然 政策公开透明后网友接受度更高

       8月2日,有数据显示,按照中国当前退休方案,预计到2022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30%以上。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而我国现有的退休政策并不足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从国际上看,延迟退休是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莫荣所在的研究机构对全球170个国家或地区的退休年龄情况进行了梳理。结果可以分成三种情况:发达国家普遍执行65岁以上的退休年龄,有的甚至达到70岁(以色列);少数经济落后的小国,执行的是低于60岁的退休年龄,他们或者是养老金制度不完善,覆盖人群有限,或者是人均预期寿命较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60~65岁之间的退休年龄。

       而我国的实际退休年龄跟国际差距较大。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目前我国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偏低,实际上的平均退休年龄只有54岁,是世界上平均退休年龄比较低的国家。

       我国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已是大势所趋。即便是铁板钉钉的事了,网友仍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极端态度,赞成和反对的声音都有。记者梳理发现,跟几年前刚提出延迟退休政策时网上出现一边倒的反对声音相比,目前两种声音已经旗鼓相当。

       “这真是我们政策公开透明的结果。”研究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由于延迟退休方案涉及到所有人,大家也应该关心和讨论,毕竟方案还没有出台,还有商讨的空间,“其实让公众参与讨论是我们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方向。因为政策公开透明了,让老百姓参与讨论,通过各种的沟通和协商方式,大家自然会越来越愿意和接受延迟退休。”

       任何政策都会有正的和反的两个方面,关键是要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人民利益。“而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顺应大家的意愿,从政策层面就必须讲清楚,要通过充分的说服、沟通和协商,让政策能够有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