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月光曲串词

月光曲全文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236376531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

       走错门了吧

       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有好听的钢琴曲么

       像月光曲一样经典的,或者是很安静的。

        昨日重现(听纯钢琴独奏版的)

       向阳花(听纯钢琴独奏版的)

       我心依旧(听纯钢琴独奏版的)

       流星雨(听纯钢琴独奏版的)

       献给爱丽丝

       梁祝(听纯钢琴独奏版的)

       神秘花园钢琴曲

       够了吗

有好听的钢琴曲么

       像月光曲一样经典的,或者是很安静的。

        贝多芬的《月光》是古典音乐,而理查德.克莱德曼、班得瑞、YIRUMA、Pianoboy之类的都是搞轻音乐或通俗音乐、流行音乐的,别上当了

谁知道<月光曲>是钢琴几级的曲目?

        如果光指熟悉谱面,弹奏手法,如果要很完整的完成这首曲子应该是8级以上

       《月光》的开头

       第一乐章《柔板》三连音前后相连 整个乐章在音调上达到惊人的统一 这个能力的形成当然是以前的练习曲对手指能力的培养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之前肯定是把车尔尼299和克拉玛弹完了的

       二乐章优雅轻盈,却又十分玄妙由于节奏上的变化不定,要想把这个乐章奏好也是极其困难.

       第3(快板)乐章,这乐章的难度颇大,在贝多芬32首大奏鸣曲中也属于分量较高的曲子,琶音的巨浪前赴后继,在浪峰的最高点上捶响重音

       这首曲子之前必须是已经弹完车尔尼740,有一定的专业钢琴基础。

贝多芬钢琴名曲月光单手简谱。

        月光单手简谱:

       1\/4:

       2\/4:

       3\/4:

       4\/4:

       相关介绍: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百奏鸣曲”和“月光曲”。

       分为三个乐章度。

       为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1年。

       是贝多芬题赠给他一八零一年时热情的对象一首作品,但后来他为这段感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月光曲是古典乐派开始问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第一答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

       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心弦的波动。

       第二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内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

       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想衔接。

       第三乐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

       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容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光曲

和月光有关的钢琴曲名曲有哪些

       除了《月光曲》

        和月光有关的钢琴曲名曲有德彪西《月光》。

       德彪西的《月光》,这是德彪西那独特的个性逐渐进入成熟时期的过渡性作品。

       原属从1890年开始写作的钢琴组曲《贝加莫组曲》第三乐章,但作品实在太美了,以至人们常常将它单独抽出演奏,久而久之,便忘了其真正出处。

       月光是《贝加摩组曲》的第三曲,很有表情的行板,9\/8拍子。

       这是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最为大众化的一首,美丽的旋律暗示了对月光的印象,甚弱和弦的反复更加深了这一印象。

       接着速度轻快的琶音描写了月光闪烁的皎洁色彩,仿佛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氛围之中。

       扩展资料

       在德彪西的作品里,除了钢琴曲月光》,还有两首以《月光》作为曲名的歌曲,它们是根据诗人保尔·韦莱纳的诗篇谱写的。

       可见德彪西对“月光”这一题材的喜爱。

       意大利音乐评论家加蒂听了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后评论说:“上行的琶音多么轻盈

       好似涌起一股喷泉,然后,在主音和属音的交替中恢复平静。

       主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伸展出来的。

       它宽广、嘹亮而富于表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光(德彪西创作钢琴曲

贝多芬的那首钢琴曲为什么被命名为月光曲,急啊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奏鸣曲》、《幻想朔拿大》,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吴旺维创作的成熟期。

       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

       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

       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

       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

       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当然,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个更动人的故事。

钢琴曲《月光》简介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

       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

       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

       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

       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

       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

       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

       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

       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在家庭的驱使下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

       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

       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

       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圭查蒂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

       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

       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

       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中国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课本第二十六课《月光曲》一文,是出版商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的一个动人“故事”。

       原文: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

       走错门了吧

       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赏析:

       开始部分只是叙述一件事,同时表现贝多芬悠闲的心情,读起来语气平和;而后面部分,写的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和兄妹俩的想像,其情景由静而动,语气、语速自然随之发生很大变化。

       用具体句子来说,“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这几句话,表现的是那种朦胧的美,再想像一下当时人物的心情应该很平和,读起来,声音轻柔,语速稍慢,语气变化不大。

       读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骤然加速,语调起伏变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样子,而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大海。

       语速又再次减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后面要停顿,“波涛汹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个字都极其有力,以表现出兄妹俩陶醉在乐曲中的心情。

钢琴的代表曲是什么,是<<梁祝>>,还是<<回家>>,还是<<月光曲>>

       都不是,但这些可以是看做是某流派的代表,但梁祝是根据小提琴协奏曲改编,回家也是改编曲,月光曲可以理解为古典派的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也可以理解成印象派的德彪西的月光曲.如果硬说钢琴的代表,就要看不同流派,比如看是浪漫派的,还是巴洛克的复调音乐,还是现代派的十三音体系的音乐.然后再看体裁,是独奏曲,还是协奏曲,所以说钢琴的代表曲子是很复杂的,不是一个曲子就能简单说明的.然后我给你举几个例子吧,

       幻想即兴曲(萧邦)

       E调前奏曲(巴哈)

       F调旋律(鲁宾斯坦)

       彩云追月

       摇篮曲(勃拉姆斯)

       春之歌(门德尔松)

       英雄波兰舞曲(萧邦)

       军队进行曲(舒伯特)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

       月光(贝多芬)月光曲(德彪西)

       意大利波尔卡(拉赫玛尼诺夫)

       梦幻曲(舒曼)

       棕发少女(德彪西)

       匈牙利狂想曲第6号(李斯特)

       西班牙狂想曲(李斯特)

       爱之梦(李斯特)

       小狗圆舞曲(萧邦)

       热情奏鸣曲(贝多芬)

       悲怆奏鸣曲(贝多芬)

       黎明奏鸣曲(贝多芬)

       四季套曲(柴可夫斯基)

       升c小调前奏曲(拉赫玛尼诺夫)

       圣母颂(古诺-巴赫)

       牧童短笛(贺绿汀)

       钟—第三帕格尼尼练习曲(李斯特)

       『协奏类举例』

       黄河(殷承宗等)

       皇帝(贝多芬)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

有谁知道哪些古典钢琴曲有它的创作背景

       除了《月光曲》。

       【作品介绍】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以充满想象力的管弦语法,为音乐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决定性的大门。

       在当时,浪漫主义正从文坛、画坛渐次席卷到乐坛,柏辽兹正好恭逢其会。

       只不过,法国人讲究优雅细致,不像德国追求的是严肃与厚重,因此在交响曲这样讲究形式结构的曲风上,法国人一向少有杰出的发挥。

       但柏辽兹这位鬼才却创作了《幻想交响曲》,把守交响曲进入浪漫主义的第一个关口,也打破一般人认为“法国人不擅创作交响曲”的观念。

       当时浪漫主义在法国正如鱼得水般的风行,在诗坛、画坛、乐坛都各有代表人物,诗坛是雨果、绘画则是德拉克洛瓦(Fugene Delacroix),音乐方面就是以柏辽兹为尊。

       浪漫主义的微言大义,主张艺术应有尊重创的绝对自由,而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来的,则是对于炫目展技的高度兴趣,例如李斯特的钢琴、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出,而管弦乐方面柏辽兹无疑是“管弦超技”的先行者,他所写的交响曲与过去此类曲目有极大出入,无论在乐曲规模、乐念发展、乐章数,柏辽兹的手法像是脱缰的野马般,完全不受前人的束缚,自由自在地挥洒起来。

       他留给世人《幻想交响曲》、《意大利的哈洛德》、《罗密欧与茱丽叶》、《送葬与凯旋大交响曲》等“交响曲”作品,其中最知名的《幻想交响曲》完成于1830年,当时舒曼尚未开始写交响曲,而布拉姆斯都还没出生呢

       【创作背景】

       众所皆知柏辽兹写作《幻想交响曲》是因为对女伶史密逊(Harriet Smithson)的一片痴心,在详说这个爱情故事之前,我想先提《幻想交响曲》的后续发展,给有兴趣的人作为追踪参考。

       在《幻想交响曲》之后,柏辽兹还写了该故事的传记续篇与音乐续篇,其中传记续篇《回到生活》叙述艺术家雷利奥(Lelio,作品14b)通过音乐的治疗力量,从狂乱中回到现实生活。

       而音乐续篇独白剧《雷利奥》就以艺术家雷利奥为名的,是部结合歌手与演员口白的管弦创新之作。

       如果单就柏辽兹为史密逊写《幻想交响曲》来看,多数人会以为柏辽兹相当痴心,但是就他一生的情史而言,柏辽兹的痴心只是一时的。

       当他十二岁时,爱情与音乐同时向他招手,他“高射炮”地单恋大他六岁的艾思蝶杜波(Estelle Duboeuf),而这段纯纯的情愫我们也可以在《幻想交响曲》第一乐章慢板序奏中听到。

       而1817年他与剧院的第二小提琴手M.Imbert学习声乐与长笛,算是正式的开始音乐启蒙教育。

       至于柏辽兹狂恋的女伶史密逊,是位出生于爱尔兰的英国人,其父为剧院经理,本身又有良好的戏剧背景。

       原本史密逊打算到伦敦发展舞台事业,但是她浓厚的爱尔兰口音,却成为她在英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1827年(柏辽兹23岁),史密逊正巧有机会到法国的演出(因为语言隔阂,史密逊刚好可以掩饰她咬字的缺点)《哈姆雷特》里头的奥菲里亚,当晚观众席里法国艺文界知名人士都到齐了,雨果、仲马、巴尔札克、柏辽兹等人都是座上宾。

       剧毕,柏辽兹对史密逊的表现大为感动,他在回想录里记载:我想起了莎士比亚与充满灵感的女伶,所有巴黎的人都为狂热的奥菲里亚疯狂,她光辉灿烂的荣耀与我的穷苦潦倒相比是那样巨大,我非振作不可,我下定决心要把自己这个对她而言陌生的名字,经过努力奋斗变得响亮光彩

       当时正在乐坛起步、默默无闻的柏辽兹,便展开追求计划的第一步,举行个人作品演奏会,不过很可惜他的第一步效果并不大,因为这位史密逊小姐对音乐的兴致并不高。

       但是柏辽兹并不死心,着手为她创作《幻想交响曲》,怎知造化弄人,当1830年(柏辽兹27岁)《幻想交响曲》首演时,史密逊竟然离开法国回到英国,根本没机会听到这首为她量身订做的曲子。

       有趣的是,同年柏辽兹赢得罗马作曲大奖,意气风发的他放下对史密逊的苦涩单恋,接受了另一位音乐少女卡蜜儿莫克(Camille Mork)的恋情。

       在年底,两人订下等柏辽兹自罗马回来便结婚的约定。

       没想到,柏辽兹远在罗马却收到卡蜜儿那位势利母亲的来信,说明她决定让女儿与知名制琴师Ignar Pleyel的长子结婚。

       接到此消息的柏辽兹宛如晴天霹雳般,竟然头脑不清楚地跑到女装店买一套女装伪装自己,同时买了一把手枪以及自杀用的毒药,打算连夜赶回巴黎杀死卡蜜儿母女以及她的未婚夫一共三人。

       所幸途中柏辽兹头脑逐渐清醒,告诉自己“那种女人有什么希罕

       才终究没有酿成大祸。

       这也就是知名的“柏辽兹疯狂杀人魔”的故事。

       柏辽兹与史密逊的缘份毕竟未尽,1832年《幻想交响曲》再度演出,史密逊终于有机会一闻,当晚曲目还特别安排有柏辽兹的另外两首作品《罗密欧与茱丽叶》、《雷里奥》。

       《雷里奥》中有段朗诵歌词:喔

       我愿见一见她的丽姿,看看茱丽叶的身影,奥菲里亚的身影。

       为了这种愿望,我的心田高鸣着,我只愿意乾饮由爱之喜与悲交融之杯

       若是能够在仲秋之夜,于野生的石楠树丛上,被抱在她的胸膛中,一边受北风摇曳,然后进入最后的安眠,该有多好

       当晚的音乐会还由柏辽兹亲自担任定音鼓的敲击工作,由此可看出史密逊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不过时隔五年,当年红遍法国戏剧界的史密逊,此时已经过气而且债台高筑,而当年的无名小卒柏辽兹,如今则是乐坛明日之星,两人当年的情况正好互换。

       因此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柏辽兹于1833年10月与史密逊结婚,得尝多年宿愿娶得娇娘归。

       然而“再伟大的爱情,都要通过现实生活的考验”,七年之后两人结束婚姻,并育有一子路易。

       离婚之后的柏辽兹又与歌剧演唱家玛丽雷绮奥结婚,但两人依然没有白头偕老。

       柏辽兹的爱情虽然不断靠岸,却也不断地重新漂泊,他单恋史密逊时却激发了《幻想交响曲》的完成,时值今日已成为世人对于他当年坚固柔情的见证。

       不过,光靠爱情的激发就想要成就音乐史上伟大的交响曲之一《幻想交响曲》,当然是不足的。

       柏辽兹是因为看到史密逊饰演莎士比亚剧中角色才坠入情网,因此莎士比亚可以当成红娘。

       当时莎士比亚的文学是透过伏尔泰引介来才来到法国,而柏辽兹本身是严重的莎士比亚狂,他许多创作都根据莎翁着作,像歌剧《贝亚翠斯与班奈迪克》,交响曲《罗密欧与茱丽叶》,不少钢琴歌曲与管弦歌曲《奥菲利亚之死》、《李尔王》、《哈姆雷特送葬进行曲》等都是。

       此外,歌德作品对青年时期的柏辽兹影响也相当深。

       您不用过度佩服柏辽兹的才华,因为时代造就一切,在浪漫时期的音乐家往往都具有音乐与文学的双重才华。

       【作品赏析】

       第一乐章“梦、热情”,形容年轻艺术家见到心上人的喜悦,心上人可以说是结合魅力与理想于一身,几乎只有在梦中才能寻觅到。

       此点,完全符合柏辽兹个人的爱情观,他在评断文学、音乐相当理性,但是面对女人时却把她们当成理想无瑕的完美形象。

       融合了初恋的情愫与对史密逊的渴望,柏辽兹以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娓娓道出心声。

       在和声与配器的新颖度上,早已经超越过去任何一首交响曲的成就,光把这个乐章当成一个完整的交响曲来看,都不会太寒酸。

       柏辽兹以非常长大的缓慢序奏铺陈出此乐章的梦幻感,虽然之后接的是奏鸣曲式,但是交响曲一开始便用如此长大的序奏也是创举。

       在小提琴与铜管缓慢逐一对话后,音乐才进入明亮快速的主部。

       长笛与小提琴演奏出的优雅主题便是代表心上人的固定乐念,再往后的每个乐章它都会以不同姿态出现,贯穿全曲成为灵魂中心。

       另外,虽然为奏鸣曲式,但与古典时期的奏鸣曲式却大不相同,音乐的开展完全视需求而论,不因形式而有所束缚,因此呈式部没有第二主题,再现部也没有太多发展。

       反倒是结尾跟序奏一样相当长大,形成德国人眼中形式不均衡的第一乐章。

       结尾梦醒时不见心上人踪影,思念的渴望与苦楚充满了宗教气氛。

       第二乐章“舞会”,年轻艺术家在热闹的舞会场景中,发现爱人踪影,在音乐的喧闹声中,长笛与双簧管将固定乐念变形演奏出来。

       整段演奏长度大约只有第一乐章的三分之一,本乐章在配器上讲究透明感,用了两架竖琴增加这种清澈的感觉,而音色偏浊的低音管则未用,双簧管也只用了一支。

       交响曲的乐章中加入圆舞曲,在当时是首举,因为连闻名世界史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都未问世呢

       所以这个现在听起来轻松无比的乐章,在那个时代可是超越禁忌的大突破。

       第三乐章“田野风光”,夏日傍晚的乡间,两位牧羊人以民歌互通声息(英国管与双簧管的唱和),心上人的倩影再度出现,但艺术家却因而担心她对自己不忠。

       随之太阳下山,雷声隆隆,只留下一片孤寂。

       此段很明显受到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影响,在当时因为战争的关系,法国人普遍对德国人没有好感,因此贝多芬的交响曲在法国并没有太受到重视。

       但是柏辽兹凭其对艺术过人的洞察力,对贝多芬的交响曲多所欣赏,并将它推荐给自己的老师J-F Lesueur。

       心上人的固定乐念出现之际,情绪呈现不安定情况,后来虽然趋向平静,但也同样趋向死寂。

       从第一乐章的梦幻期待与渴望,到第二乐章的欢愉轻快,到了这里艺术家的苦恋似乎已经走到死巷尽头。

       从自然的旷野描写到内心的绝望,柏辽兹真是充满了想象力。

       第四乐章“断头台进行曲”,艺术家梦见自己杀死心上人,而且被判死刑,必须步向断头台。

       固定乐念由竖笛吹出,但是代表死神的整体管弦齐奏,没多久便粗暴地将她驱走。

       音乐整体气氛在定音鼓敲击下,有着沉重的进行风,连法国号的吹奏都仿佛失去了光泽(加音塞),令人不寒而栗。

       弦乐群在此都以低音部为主轴,更增添音乐厚重、迟滞的感觉。

       铜管群粗暴肆虐的吹奏,增加音乐的紧张感,同时将场面气势大大地开拓出来。

       越接近死刑台音乐的气氛越紧致凝重,心上人固定乐念最后在断头刀落下的同时消失无踪。

       第五乐章“女巫的安息日晚会之梦”艺术家醒来发觉自己在坟墓边,看到许多妖魔鬼怪,音乐充满阴森之感。

       结果日前渴望的心上人竟然也在此出现,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已经失去高贵形象,成为狰狞古怪的女巫,跟着群魔纵歌狂舞。

       此时,柏辽兹正沉溺在与女钢琴家卡蜜儿莫克的爱情中,因此他将对史密逊多年的苦恋转爱为恨,在音乐中报以一箭之仇让她从贵妇成为女巫,当钢琴模仿钟声的效果出现后,音乐奏着象征是世界绝灭的末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