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第一篇: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一、知识要点

       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

       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珠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注意: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模拟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比喻与比拟的比较】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初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

       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了我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如果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和借代区别开。如“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离不开你》)这句是借喻用法。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以下句子中同样运用了借喻手法,分析从略。

       1、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2、很难没想,在五颜六色的染缸里,纯丝素绢能够保持自己的洁白。

       (1、2选自《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故乡》)

       下列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读者可以自己分析。

       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包身工》)

       5、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去撵玉石眼去了。(《分马》)

       6、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

       7、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药》)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如: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8.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9.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设问)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因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

       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4.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

       5.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此外,引用、反语、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

       1.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2.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四、【示例精析】

       [题一]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

       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

       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

       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

       [解说]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辨识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题型是一道正选题。从所给的选项看,设计意图非常明确,把几种判断上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拿来让考生分辨,这就要求在解答是一定要用心捕捉文句中体现修辞手法特点的信息,结合有关的知识加以判断。

       [答案] C

       [题二]“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雪白肥壮的大狮子,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有两两相对的,有簇聚成团的,原来这是一座宣石假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打比方;抓住了个园“冬景”的颜色、形状与白雪、狮子相似的地方,其作用在于突出个园的“冬景”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阅读兴趣,(答到意思即可)

       [解说] 考查的着眼点是对考生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对学生语文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检验。

       [题三]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解说]这是一道错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设计时没有给出可供判断的修辞手法,而是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这就给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蚂蚁的力量进行夸张,但不知夸张的运用应注意:①必须注意真实,不能哗众取宠;②必须合乎逻辑,不能片面夸张;③必须防止误解。

       [答案] B [题四]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品析下面句子。

       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解说]这道题表面上看来是一道语言品析题,其实考查的就是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文章,揣摩语句。

       [题五]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运用比喻,抒发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紧实阶梯。

       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

       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解说] B项修辞手法应为比喻,C项修辞手法也是比喻,D项意在表明即使你调多少种颜色,也无法把祖国的面貌画出来。

       [答案] A

第二篇: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

       一、《考试大纲》规定的九种修辞方法例说

       (一)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如下文“比喻的种类”所列举事例,其中明喻例句本体、喻体相似点为“形状”,暗喻的为“形态”,借喻的为“性情”,博喻的为“步骤”。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

       ②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③本体和喻体是解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一个本体。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前一个比喻是从荷花个体的角度,写它的光泽和颜色;后一个比喻是从荷花整体的角度,写它在荷塘里的分布。)5.比喻的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二)借代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5)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7)材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3.借代的作用

       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4.运用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三)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3.比拟的作用

       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4.运用比拟的注意点 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四)夸张 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运用夸张的注意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五)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对偶的结构形式

       (1)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典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对偶的作用

       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六)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

       2.排比的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

       脚下踩。

       (4)复句排比。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七)反复

       故意使用同一个词语或句子等语言单位两次以上,以强调、突出相关内容,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感染力,这种辞格叫反复。

       根据构成特点,反复可以分为两类: 1.连续反复

       (1)滚、滚、滚!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

       (2)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兄弟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例(1)对“滚”的连续反复,表达出了对“你”的厌恶,也再现了表达者的愤怒之情。

       2.间隔反复

       让某些词或句子有间隔地反复使用。

       (3)你们想找出路吗?对,大家都在找出路。那么,出路在哪儿?

       我想出路就在反抗,出路就在斗争,出路应在把咱们个人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八)设问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九)反问 1.概念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2.反问的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现在,很多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都可以公开向社会征询意见。那么教科书的修改,为什么不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让公众多一些知情权呢?

       二、几种易混修辞格的区别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1.结构不同。比喻往往以“主—谓—宾”的形式出现;比拟却以“主—谓”的形式出现。

       2.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例如:

       (1)古老的神州是一只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2)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例句(1)是比喻,把“神州”喻为“睡狮”,相似点是力量大而沉睡。例句(2)则是比拟,把物当人来写,是拟人。

       3.表达效果不同。比喻重在喻,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拟人,用模拟的方法描绘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如: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主——谓——宾,表示形象;相似点:闪光。比拟:“野花眨呀眨的”,主——谓,表示行为状态。

       (二)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例如:(1)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借喻)...(2)红领巾给老大爷让座。(借代)...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有一种借代是由比喻转化而来的,它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成立。例如:

       (三)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例如: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四)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内容的连说,对偶是两项的对说。2.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3.排比中常含有反复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4.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五)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1.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答。2.设问句后都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

       3.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4.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

       (六)拟人和拟物的区别

       比拟的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不少同学能准确地辨析并灵活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但对拟物却往往辨析不出来,有时甚至把两种修辞方法混淆了。其实,拟人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而拟物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例如:

       (1)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拟人).......(2)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了天。(拟物)....这里应特别注意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描写的拟物方法,例如:

       一部高高的挖土机,伸长着脖子,张大嘴巴,只要四五下就能吐满一车河沙。..........这里把挖土机当做动物描写,赋予它动物的特征,而不是让它具有人的感情、动作,所以,我们不能将它和拟人混淆。

第三篇:七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七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二、比拟:(拟人、拟物)

       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回答方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某个特点 拟人特有的作用(如:使事物有血有肉有灵魂。有了人的特征等)

       三、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四、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五、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六、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简洁背诵记忆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

       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

       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附

       2、请家长监督记熟以下文体知识:

       一、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写人记事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

       1、六要素:时间——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

       地点——事情发生的地方。人物——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记叙了一件么事、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顺序: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

       序来写。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

       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插叙——在事件的叙述中

       插进另外一件仅有点关系的小事,然后再按原来的本事来写。

       3、记叙的线索:人物、时间、地点、感情等。

       5、记叙文的结构:指文章内容各部分之间的组合构成、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必须先从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去分析,有以下几种依据:

       (1)时间发展的顺序(2)地点的变换(3)感情的变化(4)人物活动场景的变换(5)所叙述事件的分类(6)逻辑事理

       6、记叙文的中心提炼:记叙文不论写人还是写事,都是对生活的反映,都是为表达对生活的感情和看法,这种感情和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通过(主要内容)„„表现(赞扬、批评、抒发)„„ ”。提炼主题方法:(1)通读全文,剖析材料。

       (2)分析标题,弄清详略。

       (3)详细分析开头和结尾。

       (4)抓住议论和抒情。

       7、记叙的详略:材的选择要围绕着中心,能够生动、具体表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只与表现中心有关的材料可以略写一些、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一点也不写。

       8、写作特点: a)结构安排上的特点------指记叙的顺序是否使用了倒叙或插叙,结尾出人意料,过渡自然,首尾照应等。b)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c)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整句、散句相结合等。

       d)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指象征、衬托、对比、联想、想象、拟人、夸张等。

       二、表达方式:(1)记叙(2)描写(3)抒情(4)议论(5)说明……

       三、表现手法:(1)联想(2)想象(3)拟人(4)夸张(5)象征

       (6)衬托(7)对比…….四、写作手法:(1)托物言志(2)对比(3)欲扬先抑……

       五、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

       仿写知识

       仿写的类型:

       一、填空式仿写。就是将已有的生动优美、含义深刻的语段抽去一两个句子,然后要求考生仿照剩下的句子填上新的句子,或者要求考生仿照已有的句子在其后面续写一两个句子,使语段的内容更加充实,中心更加明确,结构更加完整。

       例

       1、展开联想,在下面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

       二、独立式仿写。就是指仿照已有的句子的句式、修辞方式、情感等,用指定的(也有不指定的)词语或造出新的独立的句子来。

       例

       2、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仿写的基本要求:

       仿写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显性要求是指命题者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隐性要求是指隐含在被仿写的句子中的要求。这里主要谈谈隐性要求:

       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

       内容协调一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仿句和被仿句(或称例句)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二是仿句与被仿句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要一致。(感情色彩、正反对立关系、富有哲理性和启迪性等方面。)一定要结合被仿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前后呼应是指如果被仿句前边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在语意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那么仿句也要在语意上体现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关系。

       2、句式要统一。

       句式,即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句与被仿句的结构要一致。这就要求考生仿写前仔细观察。观察从整体到局部,首先,要弄清被仿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 单句,还要弄清单句的类型。(如主动句和被动句,主谓宾句还是主谓补句)如果是复句,则要弄清是何种关系的复句。其次,要弄清被仿句有无供用的词语或格式。再次,要弄清被仿句局部上的特点。譬如主语的何种结构的短语,宾语是何种结构的短语等。

       3、修辞要相同。修辞要相同。是指仿句和被仿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要完全相同。仿写前要仔细审视,看被仿句用了哪种或那几种修辞方法。

       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仿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有创新。

       2、修辞要恰当。熟知各种修辞的特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3、用词不能重复。除了明显的供用词语以外,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被仿句重复,避免语意雷同。

第四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注意:分析句子的作用(或含意)先看结构(五种),再看它的修辞,如果没有修辞就找重点词(动词,副词,形容词)

       一、常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反问,设问,借代,反复

       二、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1)比喻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事物 特征(2)拟人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感情。答题方法:赋予 事物 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 思想感情。(3)

       夸张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对偶含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5)排比含义: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 感情.(6)用典含义: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 意境,表达了 思想感情。

       (7)反语含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8)反问含义: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 1 •

第五篇: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_____之情。

       •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______之情。

       •排比: 参考格式:兼顾描写对象的特征和的思想感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设问(目前多见于说明文): 参考格式: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 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反问: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反复:

       参考格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