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古诗文133句

       

登幽州台歌古诗文

       登幽州台歌古诗文及翻译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_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唐代李白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译文

       我把握着两袋红色羽毛箭,来到河北,古之燕国和赵国的地方

       正是射杀天狼————骚乱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时候,目睹军情激扬万分

       在邯郸洪波台观看兵卒演习作战,我身佩长剑,遥望北疆的关塞

       我想请缨参战,不愿意羁旅在南方的古越国地带,我要直趋燕然山,铭功勒石

       将军的龙虎旗在风中猎猎,动员会上的.歌声仍然在耳边不停歇

       壮士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忧愁在投壶的活动烟消云散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百战百胜,一举把鬼子们全部扫光才回家乡

       解释

       ⑴原注:时将游蓟门。题注:《元和郡县志》:洪波台,在磁州邯郸县西北五里。

       ⑵赤羽,谓箭之羽染以赤者。《国语》所谓“朱羽之矰”是也。又《六韬注》:飞凫、赤茎、白羽,以铁为首:电景、青茎、赤羽,以铜为首。皆矢名。

       ⑶《楚辞》:“举长矢兮射天狼。”王逸注:“夭狼,星名。”

       ⑷江淹诗,“倚剑临八荒。”《括地志》:玉门关,在沙州寿昌县西北一百十八里。

       ⑸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⑹《后汉纪》:永元二年,窦宪、耿秉自朔方出塞三千里,斩首大获,铭燕然山而还。

       ⑺《国语》:“歌钟二肆。”韦昭注:“歌钟,歌时所奏。”

       ⑻颜师古《急就篇注》:“筑,形如小瑟而细颈,以竹击之。”《通典》:“筑,不知谁所造,史籍惟云高渐离善击筑。汉高帝过沛所击。”《释名》曰:“筑,以竹鼓之也,似筝细项。”按今制:身长四尺三寸,项长三寸,围四寸五分,头七寸五分,上阔七寸五分,下阔六寸五分。

       ⑼《后汉书》:祭遵为将军,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⑽《周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汉书》:“外伐鬼方,以安诸夏。”颜师古注:“鬼方,绝远之地。一曰国名。”《晋书》:“夏曰薰鬻,殷曰鬼方,周曰薰狁,汉曰匈奴。”

       创作背景

       此诗为诗人于天宝十一年(752)北游幽州途中,在邯郸洪波台看官兵操练仪式后所作,抒发自己北上抗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简析

       诗中明言其行止目:“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又抒其报国豪情日:“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或谓“发兵”指天宝十载安禄山讨契丹事,“请缨不系越”句亦涉同年发兵征云南事。总观全诗,乃北游途中抒怀之作.似不宜以时事附会。

       这首诗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生动曲折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光明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