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里的乡愁阅读答案

第一篇:粽子里的乡愁阅读答案

       (1)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2)端午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3)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的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

       (4)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灰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早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5)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是个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味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6)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呢?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是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好吃懒做的,有的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7)母亲的话,在我的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在背上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的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8)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经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9)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有这个福分。

       (10)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11)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是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12)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深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的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世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2022实外小升初考题)

       1、文章的题目是《粽子里的乡愁》,请找出文中两处(共4句)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写在下面。

       2、文章第(2)段说了端午是和大节,你了解端午节吗?请回答以下几个小问题:

       (1)端午节是哪一天?

       (2)端午节的由来是怎样的?

       (3)端午节这天,除了吃粽子之外,还有些什么风俗?至少写出两项。

       (4)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历朝历代的文人写了不少关于它的诗作,请写出完整的一句。

       3、阅读第(6)段,说说我从母亲的话里明白了什么道理。后文的哪些内容表现我已经把它付之于行动?

       4、阅读第(7)段,说说对句子母亲的话,在我的心里重重地敲了一下的理解。

       5、第(11)段中,连续两次出现了呆呆地想了好久,是否显得重复啰嗦呢?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6、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天桥、大街、车站等地方看到那些被迫跟随成年人一起乞讨的孩子,你认为该怎样帮助他们呢?请写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阅读答案】

       1、①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早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②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棕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2、(1)农历五月初五。

       (2)端午节的来历,有不同说法,学生能简单答出任意一种均可得分。示例: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泊罗江自尽殉国。

       (3)赛龙舟、挂艾、蒿菖蒲、缝香囊、吃鸭蛋、喝雄黄酒

       (4)诗句凡有错漏颠倒均不得分。

       3、①要点:惜福,常怀感恩之心;有同情心,常行善。

       ②要点:后来见到乞丐时的自我反思;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帮助。

       4、这句话用了略带夸张的比喻,说明了母亲的话在我心里引起了深深的震撼,让我明白做人应该善良、惜福、关心不幸者。

       5、开放性试题,同意与否均可,重点看考生给出的理由是否具有说服力。示例:不啰嗦,文章使用了重复的手法,目的是突出我与母亲都对这件难以想明白的事情认真地进行了思考,为后文母亲无奈的回答蓄势。同时,相同的句子反复出现,也形成语言上的回环音韵之美。阅读题

       6、开放性试题,给分要素:①建议的合理性;②语言的表述。

第二篇:粽子里的乡愁xiugai

       《粽子里的乡愁》教学设计

       明德中学

       赵蕾

       【教材分析】

       《粽子里的乡愁》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文章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围绕粽子写了关于母亲的几件小事,不但表达了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而且表现了母亲博爱、有悲悯之心的情怀对自己的影响。阅读本文,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浓浓的乡愁情结,而且还会多一份对世态人生的思考。学习本文,要为学生营造充满乡情乡愁的氛围,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品味平淡朴实却能表达浓郁的回忆与深沉感情的语句,领悟本文所要展现的主旨,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同类型的散文作品。【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从事例和句子中品读人物形象的能力,从而体味出对人物的感情,但对于主旨的挖掘和深入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指导阅读本文,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语句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从而领悟主旨。同时结合拓展阅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和体会分析的能力。【教学策略】

       创设阅读氛围,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语句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结合拓展阅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和体会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同类型的散文作品。【学习目标】

       1.带着感情朗读课文,概括主要事件。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的思想感情。3.感受文中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教学重点】

       1.带着感情朗读课文,概括主要事件。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的思想感情。【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大家先和我一起欣赏一段歌曲。(播放《乡愁》选段)“天南地北到处走,家乡总在梦里头,多想回到小时候,天天拉着你的手。”同学们,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对台湾女作家琦君来说,每年端午时的粽子便能勾起她浓浓的乡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粽子里的乡愁》。

       二、明确文体,归纳方法。

       1.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我们课本中接触过很多叙事散文,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老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我们回想一下,老师都是如何指导我们阅读的?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1)既然是叙事散文,叙事,我们开始读的时候首先应该知道写了什么内容,也就是概括事件,把握内容。(板书:始读------知内容)

       (2)大屏幕知识引领: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往往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表达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认知感受。而散文的特点都是形散神不散,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事人物和事件中反映文章的主旨。散文的语言都是很有特色的,或清新淡。雅或含蓄隽永,或直白质朴,或蕴含哲理启示。(3)既然叙事散文以写人为主,我们再读的时候就应该品读人物的形象。(板书:再读-----品形象)。

       (4)所谓的神就是文章的主旨,阅读散文时,我们还要能体会的感情,领悟文章的主旨(板书:精读-----悟主旨)。

       (5)好的,你们真聪明,那么在反复的阅读中,我们还应该学会揣摩文章语言,提高我们鉴赏语言的能力。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现在,就让我们按照归纳的阅读方法,设定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

       四、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叙事散文《粽子里的乡愁》。首先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先说说吧。2.学生介绍。

       3.教师补充:大家说得很好,对于,可能同学们比较陌生,但是对于电视剧《橘子红了》大家一定不陌生,这是琦君的代表作。大家看大屏幕,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之趣,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情感世界。(大屏幕出示: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1949年在她32岁时移居台湾,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之趣,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主要作品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

       4.下面考察一下大家对生字的预习,教师出示生字考察。

       荤(hūn)菜

       碱(jiǎn)味

       焙(bèi)成灰

       半晌(shǎng)老妪(yù)5.生读,积累。

       五、初读感知,把握内容

       1.文章结尾说,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到底写了哪些事情呢?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练习本上概括一下。我们来交流一下。2.学生交流。

       3.师生共同明确:包粽子、做灰汤粽、布施粽子、母亲对我的教诲、我对乞丐的同情、送给苦命的小姑娘粽子。(概括主要的即可)

       4.小结:这些确实是生活中的琐事,但是读起来却让人念念不忘。首先文章围绕什么来写?粽子。主要塑造的人物是:母亲

       六、品读形象,体会感情

       1.母亲是一个什么样人?从哪些细节中看出来的?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或句子,作出批示。并大声读一读。2.交流

       (1)生读,评价。

       (2)教师指导朗读,引领,品读母亲的形象。

       (母亲的善良比较好把握,但不够深入,在学生品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体会,体会出母亲博爱、同情弱者、有悲悯情怀的一面。)(板书)(3)教师总结:我们看,这些文字的语言都是非常质朴的,但是却能深刻含蓄的表现出母亲的形象,更能触动人的心灵,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并不非要追求华丽出彩的风格,质朴和平淡有时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3.文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我。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善良、有同情心)哪一段?(8、9段)找个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我的善良表现在哪?(送粽子,想收留小女孩)

       4.我们知道,文章要惜墨如金。文章主要写的是母亲,而这些段落,写我送粽子给小姑娘,感觉与母亲没有多大关系,删去可不可以?

       (提示:我为什么会这么做?你怎么就不会?教导有方。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有家庭基础。最重要的是:衬托母亲。写我就是写母亲,也是为了突出中心,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5.教师小结(结合板书):琦君小时候家境殷实。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就是为富不仁。母亲却不是这样一个人,她关心弱者,具有一刻悲悯之心,这样一个普通家庭妇女,有这样大的胸怀实在是让人感动。

       七、点墨精读,总结主旨

       过渡:日月飞逝,琦君已经在异地他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1.齐读。

       2.说,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爱不仅的怀念中追寻了。怀念的是什么?(母亲,故乡,还有那个小姑娘)为什么怀念小姑娘?找同学吧怀念小姑娘的句子再读一下,体会我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还忘不了这件事?(联系《老王》引导:我们初二的时候学过杨绛的老王,结尾是这样写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有什么含义呢?是对没有把老王当做朋友来对待来尊重的一种愧疚。那么琦君这句怀念小姑娘的话是不是也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也能表现出同情弱者,表达对于世态人生的感慨,同样怀有大爱悲悯之情。)3.那么,文章不仅仅表达是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也表达一种情怀,对弱者的同情。所以,同学们,对于这个题目,你说,这个乡愁都是哪些愁?思念家乡、母亲。对世态人生的感慨,愁的是还有那么多的苦命人需要得到关爱,也不知道那些苦命人过的怎么样。

       八、总结全文

       琦君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正如琦君所言,在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她对故乡,亲人师友那割不断的爱,及她对她童年温馨的回忆。《粽子里的乡愁》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情感和语言风格。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我们以此为例,看看再读类似文章该怎么读?生根据板书说。下面我们就学以致用。

       九、拓展训练,自主阅读

       下面就请大家根据我们归纳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林清玄的《梅香》。

       梅 香

       林清玄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③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④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侯,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⑤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⑥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⑦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⑧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⑨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⑩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⑾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⑿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按照刚才学的阅读方法,自主品读:(1)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精读文章,结合句子品读富人和穷人形象,感悟主旨。(3)文章给你的启示。2.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十、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叙事散文阅读的方法,并且学以致用,学习散文,我们不光要体会的思想感情,欣赏的语言风格,更重要的是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什么样的心灵感悟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希望同学们能继续读更多好文章,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最后,希望大家课后完成这个作业。必做:阅读琼瑶的《剪不断的乡愁》、席慕蓉的《乡愁》,感受台湾作家真挚的感情和不同的语言风格。

       选做:将上述两篇文章的优秀语句和写作心得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十一、板书设计

       粽子里的乡愁 琦君 始读——知内容

       再读——品形象

       母亲:博爱、善良、同情弱者

       怀念 精读——悟主旨

       悲悯

第三篇:《乡愁》里的乡愁

       《乡愁》里的乡愁

       ——品余光中乡愁诗

       2022届临床医学五年制二班 赵勇 103380 摘要: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阻隔,更有时光流逝的内涵。乡愁是永恒的,乡愁是有层次的。余光中的乡愁,或基于故土,或系于爱情,或出于亲情,却都是以爱国情感作为乡愁之歌的主旋律,他用浑厚的歌喉向世人咏唱中国文化的情歌,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和深情。

       关键字:乡愁、爱国、真情、台湾、大陆

       乡愁,一个被文人墨客用叹了千年的话题,因每个人不同的经历,而牵系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绵绵愁绪。这一份情感,被远方的游子日日夜夜用目光去雕琢,用记忆去打磨,用泪水去洗刷,于是在归乡的梦里,便氤氲着模糊而又切近真实的乡愁的源头。

       当代诗人中,要数余光中的乡愁诗最为著名,他也被称作“乡愁诗人”。他的那首《乡愁》,更是乡愁情怀的绝响,流传甚广,“凡我所到处几乎人人能背,简直成了我的名片。”(《乡愁四韵》序)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

       余光中自己曾经说过:“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而又灾祸频频,漂泊的经验应该是很古老的了。只要展读《诗经》,征夫离人的感叹就不绝于耳。那些当然多是民歌。至于迁臣去国,诗人怀乡的嗟怨,也早发而为《离骚》。离骚也好,乡愁也好,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因而也是文学的一大主题。而除了地理空间的漂泊之外,若从宗教、哲学、文化等等的层次着眼,则内心的漂泊更应寻求精神的归宿。”(《余光中集》)带着这样的思想来品读他的乡愁诗,发现他笔下的乡愁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而是一种形而上的追寻,那故乡也不只是某种形而下的地理概念,乃是生命的终极意义和永恒归宿,对传统、故乡、童年、爱情、亲情、生命和死亡的眷念,其不是‘乡愁’的种种„„”(《望故乡的牧神——余光中传》,陈君华)

       (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童年的记忆是余光中乡愁的源头,童年的风景是余光中乡愁的背景。1928年,余光中于重九日生于南京。青年时与四川就学,在南京青年会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修读外文。他的童年与青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度过的,还是中学生的他,1 无从选择,只有逃难,一路从南京,苏皖边境,上海,香港,昆明到重庆,纷飞的战火与人民的流离失所激发了他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为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情感基调。而战争,并未泯灭余光中对自然河山的喜爱与对诗意生活的追求。在江南,应有杏花烟雨,飞燕柳絮,“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春天,遂想起》)于是,有了追忆与呼唤,“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春天,遂想起》);在重庆,应有巴山夜雨,嘉陵江流,“川娃儿我却做过八年/挖过地瓜,捉过青蛙和萤火/一场骤雨过后,拣不完满地/银杏的白果,向温柔的桐油灯光/烤出香熟的哔哔剥剥/夏夜的黄葛树下,一把小蒲扇/轻轻摇撼满天的星斗”(《蜀 人 赠 扇 记》),于是有了怀念与慨叹,“对着货柜船远去的台海,深深念一个山国,没有海岸,”“少年时代的天府/剑阁和巫峰锁住/问今日的蜀道啊/行路有多难?”(《蜀 人 赠 扇 记》)江南水乡与巴山蜀水,成为余光中心头上永恒的烙印,伴随他的一生。

       (二)“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成年后,爱情成为乡愁的催化剂,从初次见面,“一朵瘦瘦的水仙,羞赧而闪烁,苍白而且柔弱,抵抗着令人早熟的肺病,梦想着爱情和文学,无依无助,孤注一掷地向他走来”(《四月,古战场》),到一颦一笑,“昨夜你对我一笑,到如今余音袅袅,我化作一叶小舟,随音波上下飘摇”(《昨夜你对我一笑》)到最后动人的赞歌,“我是你的起点和终点,我的名字是你的名字,我的孩子是你的孩子,我会将你的处女地耕耘成幼稚园,我会喂你以爱情,我的桂冠将为你而编”(《四月,古战场》)。爱情滋润着他的心灵,热恋中的别离,便会有幽幽缠绵的乡愁,于是就会有诗,只有诗才是“灵魂的一封短信”,才能传达他绵久的相思。把爱情的诗意愿望与思念交融在一起,填补漂泊者内心温存的一隅,便有了乡愁的悠悠和绵远。

       (三)“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母亲的离世也引起余光中对亲情与生命的眷恋,这一时期,那沉重的笔尖,流泻出的是余光中沉甸甸的内心世界,痛失母亲后所体验到的生命的可贵延伸出另一层淡淡的乡愁。在人类的情感领域,最原始,最基本的就是亲情,母爱则是最伟大的亲情,具有永恒的人格魅力。余光中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一个传统的江南女子,母亲的慈爱与江南的灵性给了余光中诗意的禀赋。抗战爆发后,余光中又跟随母亲历经艰辛终于到了重庆与父亲团聚。“母亲的恩情早在孩子会呼吸以前就开始„„但生产之大劫不过是母爱的开始,日后母亲的辛勤照顾,从抱到背,从扶到推,从拉拔到提掖,字典上凡是手字部的操劳,哪一样没有做过?”(《日不落家》)乡愁在母亲离世后再一次蔓延,世界的矛盾,生命的意义,都困顿于他心 中,“矛盾的世界啊/不论初见或永别/我总是对你以大哭/哭世界始于你一笑/而幸福终于你闭目”(《母难日》)

       余光中从中体验到生命的真实与价值,最终将母子之念升华到最广义的母子——大陆与台湾的乡愁。“浩荡汇入南海与东海/就以大陆的大名为名/——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这岛屿,原是依恋的婴孩/浸在母体包容的羊水/怎忍用一把无情的蓝刀/切断母体输血的脐带/切断从前风浪过海峡/和母亲一起东望的童年”(《母与子》)余光中开始了他对大陆深情的回忆与眺望。

       (四)“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一生的颠沛流离,辗转迁移,幼时从大陆离开,“掉头一去时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浪子回头》)站在海岸边,望大陆,任白发纷乱在海风中,带走多少回忆,带来多少思念,只因为那浅浅的一湾海峡。“说,一道海峡像一刀海峡/四十六年成一割,而波分两岸/旗飘二色,字有繁简/书有横直,各有各的气节”(《浪子回头》)。余光中离开大陆半个多世纪的生活中,美国五年,香港十年,台湾四十年,始终在异国和祖国的边缘。从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余光中三次赴美,此时抒发的是身在异国对祖国的怀念。“独行于摩天大厦的阴影里/我顿足复顿足,顿不掉太平洋对岸/带来的尘埃。顿不掉/那透过破履吻着我倦足的/尘埃。顿不掉/那混凝着异乡人的泪和母亲的骨灰的/尘埃”,“走过长桥,教堂的钟敲落清远的十二时/长针和短针高擎着双臂/欲接住北美洲瓜熟的太阳——/而此时,祖国正是午夜——/大陆,正是午夜——/而伍子胥的箫呢?/而申包胥的泪呢?”(《尘埃》),独在异乡为异客,余光中身在异国,中国的太阳离他太远,他结晶了,透明且坚硬,且无法自动还原。于是有疑惑,有感怀,“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风里。”(《江湖上》)

       余光中在美国时的乡愁,带有明显的民族身份的性质,这种确认比较容易实现。而其他时期的乡愁,则是由于历史遗留的台湾问题,两岸政治关系的对立,交往隔绝以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对故乡的怀恋,这种乡愁已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乡愁,而是大陆人民,台湾人民乃至全炎黄子孙共同的乡愁。关于台湾问题,有丘逢甲“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悲恸,有闻一多“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的呼喊,有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的遗憾。余光中于香港“十年看山”,“十年看山,不是看香港的青山,是那些青山的背后,那些无穷无尽的后土。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它做大陆”(《十年看山》),于台湾传唱“民歌”,“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 也听见/沙 也听见”(《民歌》)余光中的乡愁情感在此时与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在同一频率里达到了共振,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阻隔,更有时光流逝的内涵。乡愁是永恒的,乡愁是有层次 的。余光中的乡愁,或基于故土,或系于爱情,或出于亲情,却都是以爱国情感作为乡愁之歌的主旋律,他用浑厚的歌喉向世人咏唱中国文化的情歌,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和深情,“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当我死时》)他的乡愁,乡愁里的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全都溶化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当年写这些诗,无论是狂歌或低呓,莫非是为自己喊魂,收惊。我们的民族再经不起分裂了。但愿刘禹锡咏金陵说的对:'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笛秋'。”

       参考资料:

       余光中.《乡愁四韵》.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余光中.散文.《四月,古战场》 《日不落家》

       陈君华.《望故乡的牧神——余光中传》.团结出版社.2022年

第四篇:食物里的乡愁

       食物里的乡愁

       二十多年来,煎饼卷水饺成了爷娘兄妹照顾彼此的默契,谁都想让对方多吃一点好的,最终谁都没舍得吃,如同这馨香柔软的饺子皮,一家人心知肚明,但没人捅破。

       大饼卷馒头就米饭,吃着瓷实,撑时候――这是戏言。杞国故里有一款美食,名曰煎饼卷水饺,却别有风味。

       煎饼,把玉米发酵后磨成糊、热鏊子上摊出来的圆形薄饼,直径三尺,再折叠成一尺见长的方形,可存放两个月之久,是作干粮的佳品。

       常人会误以为山东人都吃煎饼,尤以煎饼卷大葱闻名于世,其实不然,煎饼是杞国特产,只在鲁中山区流行,卷炖菜卷大肉卷鸡蛋卷咸菜。大葱直接啃,就是不卷。

       摊煎饼是杞国小妮儿们的专长,要说谁家小媳妇儿贤惠,都以摊得一手好煎饼论,摊的圆饼不碎,叠的方饼没褶。

       农业税取消之前,煎饼一直是杞国农家主粮,小麦要交给国库,白面稀少,水饺更是弥足珍贵。这大概是为什么,逢年过节满月祝寿接风践行,无论菜品多么丰盛,最后都要吃口?子的缘故吧。

       不知因何,家乡把饺子唤作包子,包子唤作大包子,包子和大包子形状一样,都是月牙形,只是大小不一烹法不同,一个水煮一个汽蒸。何故有此称谓,我考究许久,未得其因,盖以包的动作命名,包――子。

       杞国农家包水饺,馅儿料丰富,白菜、萝卜、豆角、藕、豆腐、芫荽、菠菜、丝瓜、南瓜,皆可入馅儿,不过无肉混搭,自然不够鲜美。

       好在吱唠酥可以替代肉。杞国农人烹饪常用猪大油,集市买来肥肉,热锅熬出油,所剩的油渣就是吱唠酥。熬油时油锅发出吱吱的声音,或以声命名。

       每次看到娘在熬猪大油,我和小妹便知,今晚必有一顿丰盛的水饺大宴。蔬菜采自菜园的时令,长啥吃啥,但我和小妹同时喜爱吱唠酥拌藕馅儿,好在莲藕在杞国并不珍奇,娘便依了两兄妹。

       和面,醒面,擀面皮儿,洗藕,刮藕皮,剁藕,剁吱唠酥,调馅儿,期待已久的水饺大宴终于开始,娘仨包完饺子,爷正好放工回家,我和小妹更加勤快,拉桌子搬椅子拿碗摆筷子。剥蒜,蒜窝子捣蒜,加酱油,香醋,滴入香油,水饺大宴的最后一道仪式完结,娘把舀箅子(杞人用高粱杆自做的器皿)端放在小八仙桌上,哈,雾气腾腾的水饺就躺在那里了,活像一团团活蹦乱跳的鱼儿。

       娘吃饭有时不上桌,夹几只饺子在碗里,吃得缓慢,不经意说句,想吃煎饼了。然后拿一张煎饼放在舀箅子上,水饺的热气浸过,煎饼变得柔软,摊开,放两只水饺,卷食。

       爷照例要喝两碗白酒,念叨一些俚语给我和小妹听,常喝饺子汤,不用大夫开药方,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他指使娘再拿一张煎饼,放在舀箅子上,水饺的热气浸过,煎饼变得柔软,摊开,放两只水饺,卷食。

       娘虽不肯,我和小妹执意要一张煎饼,放在舀箅子上,水饺的热气浸过,煎饼变得柔软,摊开,放两只水饺,卷食。于是一家四口,几十只水饺,水饺大宴过后,还剩下许多,娘悉心收好,作为翌日我和小妹的早饭。

       二十多年来,煎饼卷水饺成了爷娘兄妹照顾彼此的默契,谁都想让对方多吃一点好的,最终谁都没舍得吃,如同这馨香柔软的饺子皮,一家人心知肚明,但没人捅破。

       寄居穗城以来,爷娘常忧虑我的饮食,担心我这个啃玉米长大的人,嚼不惯岭南肠粉的软糯。遂隔三差五,邮寄三五斤煎饼。

       一包跨越千山万水的煎饼,自是珍贵无比,不舍得饕餮。粤垦路有一家饺子馆,我常去,点一份白菜肉水饺,掏一张煎饼,盖在盘子上,水饺的热气浸过,煎饼变得柔软……

       这实在是一道令人难忘的美味儿。

       (王瑞锋,山东新泰人,《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资深记者)

第五篇:粽子里的故事

       大班端午节活动教案:粽子里的故事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活动准备:PPT、3只粽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今天刘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猜猜看可能是什么故事呢?

       2、出示PPT,幼儿猜测故事内容。

       小结:猜了那么多,都很有可能哦,到底是个什么故事呢?我们来看看。

       二、欣赏故事

       1、出示故事名字《粽子里的故事》

       ——吃过粽子吗?什么味道的?(豆沙、肉、蛋黄)

       小结:原来粽子里面可以包各种各样的馅儿,那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要吃粽子呢?

       2、简单讲述粽子的来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要吃粽

       子。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大家要记住哦。

       3、——那么《粽子里的故事》会讲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分段观看PPT,欣赏故事,(在密密的树林里——也就不能把找来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了。)

       ——那怎么办呢?(幼儿讨论)

       ——看看老奶奶是怎么做的。

       5、继续欣赏故事(老奶奶采来一把箬叶——谁就能讲出有趣的故事来。)

       ——原来奶奶把故事包在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能讲故事。

       6、松鼠图片

       ——谁来了?小松鼠来干什么,小松鼠吃了粽子讲出故事了吗?

       小结:小松鼠吃了粽子,可是“吱吱吱”的讲不出来

       7、狐狸图片

       ——小狐狸吃了粽子能讲出故事来吗?

       小结:小狐狸吃了粽子,“哩哩哩”的讲不出来。

       8、继续欣赏故事(接着——只好摇摇头。)

       小结: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不会讲话,讲不出故事,怎么办呢?真着急。

       9、继续欣赏故事(小松鼠,小狐狸——她一定把这些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小结:粽子里面藏了很多故事,小女孩吃了粽子,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三、“吃”粽子

       1、——老奶奶的粽子里有故事,刘老师带来的粽子也很神奇,来吃吃刘老师带来的粽子,讲讲刘老师粽子里的故事。

       2、出示粽子一:听话(“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谁听见了奶奶用了哪两样东西包粽子?(箬叶、米)

       ——谁能把故事里说的什么样的米、什么样的箬叶讲清楚?

       3、出示粽子二:悄悄话(“我爱你”)(“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悄悄话是什么意思?(轻轻讲,用心听)

       (——为什么会传错?悄悄话是很难的,要用心听、仔细听、游戏才能玩下去,我们等会儿到教室里继续玩。)

       4、出示粽子三:祝福(互相)(“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我们马上要离开幼儿园,离开我们的好伙伴,上小学去了,那你有什么祝福的话要跟好朋友说吗?

       ——你收到了什么祝福?你祝福了谁?

       四、延伸

       ——孩子们,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回到家,和奶奶一起吃吃粽子,听奶奶讲讲故事,也可以把你的故事讲给奶奶听。

        大班观摩课《粽子里的故事》 观后感

       

       常常听到有关于应彩云(特级教师)这个响亮的名字,不管是有关于她的课程或是她的个人魅力,一直希望有机会可以直观的听听她的课,感受她的教学风格、个人魅力,并学习、借鉴她的教学方法,学为己用。事愿人意,前几天,很荣幸的接到园部给我的观摩学习的机会。观摩学习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其中就有应老师的绘本教学课程。

       次日,我和几位教师一同去往上虞(应老师本次开课的地方),我如饥似渴似的,一路上想着可以在这个周末好好的“饱餐”一顿了。课程表一发下来,果不其然,内容十分的丰富。除了应老师的课外,还听了其他许多老师的优质课。就应老师的两节绘本课程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应老师的大班《粽子里的故事》和小班《熊叔叔的生日派对》这两堂课,让我深深感觉到她在的教学活动自然和智慧,课上轻松而精彩,使人深受启迪。可以说不仅仅是孩子们连在座的老师也被她吸引,让在座的我们也同时觉得是在享受、欣赏。

       特别是那一节大班的语言活动《粽子里的故事》,原本教学设计上是为中班小朋友准备的,由于这个幼儿园的大班孩子本年9月刚刚升上大班,还有中班的特质,于是她立刻进行了课程内容的临时调整,这充分展示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特出教学经验的富足和对幼儿心理敏锐的观察力。课上应老师在语言活动中的环节设计、提问策略、师幼互动、意外处理、面向全体照顾个体等活动都十分的合理,实践操作性强。就教学过程而言,这堂课从头到位都渗透了:“吃吧!吃吧!吃完粽子讲故事。”孩子不自觉的就记住了。这个比教师一句句灌输式来的有效。而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应老师用绿卡纸做了三个漂亮的粽子,每个粽子里都藏了一个游戏,她在幼儿的惊奇中打开了第一个粽子:听话。游戏规则就是教师提问刚刚故事里的内容请幼儿回答或者教师说刚刚故事中长长的一句话:“小雨点,沙沙沙……”请幼儿一字不落地重复。说对的幼儿教师就请他吃粽子(自带的小粽子,已等分),这大大激发了幼儿想说的欲望。在幼儿兴致最高的时候老师又打开了第二个粽子:词语接龙。一开始孩子们都不会玩这个游戏,可是在应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小熊猫——树——苹果——医院——回家等等,孩子们兴奋地停不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由于应老师有之前上课的经验,了解幼儿心理,得知幼儿想象力和编的故事偏向于把事件、人物危险性化,于是在接龙的进行过程总不断地提示往“美好”的方向发展。进行有效地干预、引导,使得这个环节顺利的进行。之后,应老师最后打开了第三个粽子:说悄悄话。在趣味性的游戏中培养了幼儿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应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幼儿从不会说、不愿意说到想说、愿意说的过程。课堂中时时处处是无痕教学的轨迹,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谈心、交流、游戏、还有品尝,十分融洽、和谐。

       本次观摩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回程后,除了认真的记录本次观摩学习的内容和写好观后感悟之外,还会有意识的把优秀教师的教学指导经验带入实践课程活动中。借用应老师话讲:教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此,我希望我的孩子上课时:他们是幸福的,而也是幸福的。

       附上:故事《粽子里的故事》

       在密密的树林里,有一座小房子。小房子里,住着一个白头发的老奶奶。老奶奶是为小朋友找故事,才住到这儿来的。老奶奶找到了许多故事,可她突然害了一场大病。后来病是好了,可是老奶奶不能说话了,不能把找来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了,怎么办呢?老奶奶决定把一个个故事,全都包到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会讲故事。吱吱吱,吱吱吱,啊,来了一只小松鼠。吃吧吃吧,快吃粽子讲故事。松鼠吃了粽子,肚子里马上就有了故事,可是松鼠不会说话,一个劲地叫:“吱吱。。。”哩哩哩,哩哩哩,来了一只小狐狸。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狐狸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狐狸也不会说话,一个劲地叫:“哩哩哩。。。”接着,又来了百灵鸟,小白兔和小猴子,它们吃了粽子有了故事,可是也不会说。怎们办呢?小松鼠、小狐狸、小百灵鸟、小白兔和小猴子,决定去找一个会说话的小朋友。快看,那儿有个小姑娘再采蘑菇呢!小动物们高兴得一起冲过去,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叫个不停。小姑娘吓坏了,扔下竹篮拼命逃。糟糕!想个什么办法把小姑娘找回来呢?有了,有办法啦!它们去采了好多蘑菇,撒在山坡上,撒在山脚下,一直撒到小房子跟前。过了几天,小姑娘又来了。嗬,这么多蘑菇呀!小姑娘采呀采,一直采到小房子跟前。美丽的小姑娘,快来吃粽子,吃了粽子讲故事。香喷喷的粽子真好吃,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哈,故事全吃到肚子里去啦!小姑娘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老奶奶一边听一边点头,小动物们个个着了迷。“好心的老奶奶,我回去一定把这些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小姑娘背了满满一筐蘑菇,又带了满满一肚子故事,告诉老奶奶回家去。小松鼠、小狐狸、小百灵鸟、小白兔和小猴子唱着歌儿来送小姑娘,那歌儿也是故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