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精选五篇)

第一篇: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

       咨询案例报告

       09心理

       (二)班

       李振环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般资料

       孙某,女,20岁,湖北人,大学二年级学生。来访者自幼成长在农村,身高1.58m,体型适中,肤色偏黄,无不良嗜好,体质好,很少生病,性格偏内向。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伤病史。

       父亲初中学历,母亲小学学历,父母经商,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另有一弟弟读高中。父母感情不错,家庭关系协调。自小父母对自己学习要求严格,期望很高,自己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很好,有完美主义倾向,做什么事情都力全做得很好。高中开始住校,与同学关系一般。上大学后,内向性格有所好转,跟几个外省的同学玩得较好,但仍不太热衷参加集体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大,每天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觉得跟本地同学难以沟通,目前没有男朋友。

       因最近与舍友闹矛盾,感觉在宿舍受排挤,被孤立,导致情绪烦躁,晚上睡眠不好,身体疲惫,学习效率下降,自己觉得很焦虑,情况已持续三周,不知如何处理,主动前来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咨询。2 主述和个人陈述

       主述:最近三个星期以来由于宿舍人际关系困扰导致情绪低落、焦虑。个人陈述:最近不想呆在宿舍,感觉宿舍同学有意在跟自己作对,要排挤自己。感觉“她们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宿舍,就胸口发闷”,感到最近睡觉不好,有时看不下书,心里很着急。宿舍共住四人,除自己外,其他三人都是南京本地人。大一的时候宿舍同学关系还好,也许是一开始大家还不太熟悉,所以都比较客气。大二下学期,很多同学学习放松了,宿舍另外三个同学更是不在乎学习,有时还逃课,只顾玩,找男朋友什么的。上个星期三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宿舍一同学觉得影响了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灯了。第二天早上早起,我还在睡觉,她洗脸、上厕所什么的就会故意弄出很大声响,不让我安静睡觉,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想如果我跟她提意见,宿舍其他同学就会帮着她,“她们是一伙的”。宿舍就只有我一人来自其他省份,大一时大家基本都还讲普通话,但现在她们基本都用南京话交流了,有意不让我知道她们谈话的内容,好孤立我。我还听到她们说我“书呆子,只会读书”之类的话,我知道这是因为我学习成绩好,她们嫉妒我,但我听了心里特别不舒服。并且她们三个去吃饭或是上自习都是一起,却从不叫我,我觉得自己有被孤立的感觉。我和我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了;感觉自己在人际处理方面很失败。我很想搞好跟室友的关系,但觉得跟她们简直没法相处;想调换宿舍或搬出去住,又担心别人说自己跟室友相处不好,是“自己有问题”,为此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失眠,不知道怎么办。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来访者是主动求助,衣着整洁,举止得体,有良好的自知力,谈话过程中略有紧张,在谈到自己被孤立时显得很焦虑,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双眼不时会紧盯咨询师,对咨询师有很高的期望,能很好的配合咨询师。4 评估和诊断 4.1 心理状态的评估

       4.1.1 来访者目前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状态

       身体状态:食欲下降,晚上睡眠不好。来访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重病,无家族精神病遗传史。

       精神状态:智力正常,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紧张、焦虑。

       社会功能状态: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只是效率有所下降,宿舍人际关系受到一定影响,并未泛化。4.1.2 该来访者出现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第一,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原因:来访者自小父母对其学习要求严厉,只关心其学习成绩,与父母交流较少,性格较内向,不太善于交际。第二,社会支持系统的原因:来访者几乎没有知心朋友,遇到问题很少主动向他人诉说,喜欢放在心里,缺乏社会支持系统。(2)心理原因:首先,来访者在处理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上存在不合理认知,思维方式上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其不合理信念表现为:把室友的早起看作是在有意跟自己作对,把室友用南京话交流看作是在有意排挤自己,把室友的评价看作是对自己的嫉妒,把偶尔的人际冲突理解为宿舍关系糟糕透顶,无可挽回等等。其次,来访者性格内向,敏感,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比较欠缺。人际交往技能欠缺表现为:不能合理地给别人提意见,对别人的评价不能给予有效的解释和反驳,不善于融入集体成为受欢迎的人等。4.2诊断

       根据来访者初步访谈的表现,再根据收集到的来访者的一般资料,判断为是由宿舍人际交往引起的情绪困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4.3诊断依据

       (1)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此案例属于正常心理活动变化,来访者自知力完整,能主动寻求咨询,有强烈的求治愿望。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心理障碍。

       (2)该来访者的心理障碍是心因性的,与人际关系不适有关,因持续时间不长,内容没有泛化,能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排除神经症的诊断。(3)该来访者的症状主要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失眠、人际关系不谐调,且以上症状持续时间不到一个月,据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4.4 鉴别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有求助愿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2)排除焦虑性神经症和抑郁性神经症。来访者虽然以焦虑和抑郁为主要症状,但还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且持续时间只有三个星期,并且其情绪困扰是由现实刺激所引起,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和抑郁性神经症。

       (3)排除严重心理问题。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不太严重,社会功能没有受到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不长,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5 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来访者协商,初步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帮助来访者宣泄不良情绪,降低焦虑程度;帮助来访者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2)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正确合理的信念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增强其社会适应。

       (3)咨询方法与原理

       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来访者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用角色扮演法让来访者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结果会不一样,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6咨询过程 6.1 第一次咨询

       (1)目的:收集资料,了解来访者基本情况,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初步分析与诊断,确定咨询目标。(2)方法:摄入性会谈法。

       (3)过程:1让来访者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其基本情况;感谢来访者对心理咨询中心的信任并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以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了解来访者为什么要进行咨询,想通过咨询达到什么目的,对咨询的期望是什么;

       2通过访谈了解来访者的成长经历、社会支持系统。了解来访者心理问题的表现、造成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与问题相关的近期生活事件; 3采用来访者中心疗法,在与来访者咨询的过程中运用倾听的技巧,强调同情、尊重、理解、鼓励,对来访者表示无条件积极关注,通过言语鼓励与非言语线索等来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让来访者能够有机会把自己近段时间的内心感受及以往过程中的部分经历表现出来,使其负性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

       4通过咨询,发现来访者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来访者的言语表达及在咨询过程中的其它客观表现,依据心理咨询诊断的基本原则,做出评估和诊断;

       5与来访者一同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并商定下次咨询时间。6.2 第二次咨询

       (1)目的:共同讨论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向来访者介绍情绪 ABC 理论,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的,而对事件的认知评价会影响情绪反应。

       (2)方法:摄入式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1通过会谈,与来访者沟通,加强咨询关系。

       2运用倾听、对质、影响性概述等技术,与来访者一同探讨引发其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出现的原因与自己有很大的关系:来访者从小因父母管教严格,造成内心胆小,不敢表露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压抑、痛苦等负性情绪而使应付问题的手段会越来越无效。同时,来访者追求完美的性格倾向,也向来访者看待事情容易敏感多疑。3通过介绍情绪 ABC 理论,引导、启发来访者领悟到其认知中的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4布置家庭作业:运用 ABC 理论的方法,分析自己在宿舍人际交往冲突中产生各种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和认知信念B,并记录下来。5与来访者商定下次咨询的时间。6.3 第三次咨询

       (1)目的:转换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帮助来访者形成对当前问题的理性认知。

       (2)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3)过程:1与来访者一起分析了上次布置给她的家庭作业,以下是来访者完成的家庭作业内容:

       诱发事件A:我晚上用台灯看书,第二天这位同学早起吵到我。自己的不合理信念B:1)认为舍友早上起来特别早肯定是在报复我。2)回宿舍发现室友用南京话在说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故意说得自己听不懂,在孤立自己。3)认为其他三个舍友平时吃饭活动等都是一起,而从不叫自己,因此难以与她们建立良好的关系。4)经过一次和寝室同学人际冲突就认为自己与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5)我做错了,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她们就一定会因此疏远我,而且其他人也必定会疏远我。

       造成的结果C: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之中,一回到宿舍,就胸口发闷;感到特别焦虑、郁闷、苦恼。

       2咨询师在看完来访者的家庭作业之后,引导来访者通过与不合理信念B进行辩论,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等认知的不合逻辑性。6.4 第四次咨询

       (1)目的:转变来访者在冲突情境中产生的不适当情绪反应,建立积极、合理的情绪反应。来访者通过练习体会掌握直到能自然地使用这种方法。

       (2)方法: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3)过程:1请来访者轻轻闭上眼睛,回想自己正身处在最近发生的某个冲突情境中,说出她此时的感受,接着将注意力集中到转化情绪上,尝试将它变成比较合理的情绪。6.5 第五次咨询

       (1)目的:强化和巩固来访者的理性情绪,进一步改善其行为方式,学习一定的社交技能并且通过放松训练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2)方法:角色扮演、放松训练。

       (3)过程:1检查来访者上次的家庭作业,并对其认真完成作业表示赞赏。

       2对前几次咨询进行总结,进一步强化来访者建立起来的合理信念。3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使来访者了解其与宿舍同学平时沟通的方式。咨询师先扮演来访者寝室同学,内容为那次晚上宿舍同学让来访者关灯及第二天同学早起引起来访者内心的烦躁的情景,这样可以了解来访者平时和同学沟通交流方式。然后角色互换(让来访者扮演她同学,咨询师扮演来访者),这样有助于来访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语言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适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4通过放松训练教给来访者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帮助她以后在遇到冲突事件情绪难以控制的时候,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焦躁情绪,提高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

       5布置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回去之后,主动融入到宿舍交往中,比如与宿舍同学一起吃饭、上自习等,体会主动融入宿舍交往的感受。6.6 第六次咨询

       (1)目的:使其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去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2)方法:会谈法。

       (3)过程:1检查上次家庭作业,得知来访者作业完成得很好,已能较好地主动地融入到宿舍交往中,与宿舍同学相处比以前要融洽,而且自己的不合理观念也能较好的得到转换。

       2肯定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尝试以及获得的成果,分享她的喜悦心情。

       3鼓励来访者继续敞开心扉,保持人际交往中的信任感,进一步巩固自己与同学及家人之间的人际交往,适应学校学习以及今后的生活,明确奋斗目标,展开新的人生。

       4如果满分是10分,让来访者对整个咨询进行打分,来访者评分是9分。咨询效果评估

       自述基本抛弃了以前的那些错误认知,能做到与宿舍同学在有不同意见时有效沟通,互相理解,感觉咨询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消除了自己的烦恼和焦虑情绪;与同学的关系日益融洽,性格比以前相对开朗。

第二篇:战士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2022最新原创)

       一例战士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战士之间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当前基层部队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案例求助者张某,新兵,因为和同寝室战友闹矛盾,感觉自己很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其训练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进行咨询,取得了满意效果。

       关键词:案例报告;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1一般资料

       1.1基本情况

       张某,女,19岁,四川人,新兵。自述母亲性格好强,从小经常被母亲打骂,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亲经常吵架致离婚,离婚后跟随母亲。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复婚。身高大约1.60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1.2个人成长史

       张某是家中独生女,出生后身体较健康,小学期间,父母离异,从此觉得低人一等,生活没有乐趣,并与同学很少来往,没有一个好朋友,性格也变得更加内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想法都闷在心里,不向任何人说。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复婚,情况有好转。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后来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自己的朋友少,就尽量主动去交往,但交得朋友大都是成绩好的同学。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没考上大学,应征入伍。来到部队和与高中的朋友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许多,而她自己也只是想认真训练,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朋友;平时遵守部队纪律,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训练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连队组织的集体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任何时候只要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1.3个人陈述

       最近三周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寝室,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就连和战友交往都有些害怕了。感到焦虑,郁闷,苦恼;感觉“大家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前天训练自己没做好,心里很着急,又想到前段时间和寝室战友关系的问题,心里本来不想想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刚到部队时和寝室战友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都比较客气。但现在寝室有的战友拉帮结派,欺负我这个外地女孩子,老是和我针锋相对。上周一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训练呢!我就关了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这件事过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本来就是她不对。还有一件事就是我们连队的同年兵竞争入党,本来寝室也有几个室友申请了,但是后来人数有限,我得到了入党的机会。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好象说“什么就会讨好领导,拍马屁什么的”我一听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以后她们几个关系变得更不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我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1.4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说话速度较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到激动处就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满面。战友们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

       2诊断

       2.1诊断结果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2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

       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2.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只有三个星期,时间较短。

       总体来看,求助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战友的理解和关注。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4咨询方案的制定

       4.1咨询目标的确立

       具体目标: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战友的关系。

       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4.2理论原理和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其基本理论依据为ABC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5咨询过程

       5.1诊断阶段

       共做一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

       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5.2咨询阶段

       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并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并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二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她进行心理调适。

       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晚上熄灯后时,我用台灯在看书,战友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训练;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是在她肯定是在报复我。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3)经过一次和寝室战友人际冲突就认为自己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4)因为我做错事或说错话,冒犯了室友她们,她们就会冷淡我、疏远我。那全怪我自己不好,没有用。接下去,周围其他的人也会不喜欢与我交往。

       造成的结果: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说话、行动都特别谨慎、小心,惟恐做错了什么,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感到特别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室友要我早点睡觉,说明天还要训练。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难道她一定就是在报复我吗?──室友要我早点睡觉,可能是因为训练太紧张,她要思考自己的问题,也可能是她累了需要早休息,第二天早上起得早可能是因为她要训练或有急事,并不一定是在生气或报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并不一定是在针对我生气报复。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难道一定是她们是在评论我吗?──每个人都会有弱点,不可能永远不做错事,我也不例外,这是正常。如果我真的做错了事,冒犯了她们,那么她们生我的气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说明她们对我存有特别的、一贯的不满态度,我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自己不在任何一件事上出错。只要不是我故意造成的,就不必过分自责;而且人们也不可能获得周围生活环境中每一位人物的喜爱和赞许。3)经过一次和寝室战友人际冲突,难道我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都很失败吗?——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求助者自己本身。4)即使我做错了,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她们就一定会因此疏远我吗?而且其他人也必定会疏远我吗?——我做错了,会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但那只是暂时的错误,我会吸取教训并改正。她们不会因此而对我产生“深仇大恨”,不会不理睬我、故意疏远我。其他人更没有理由疏远我。以往我太过于担心被别人拒绝了。往最坏处设想,就算很多人都冷淡我,我就一定一无是处了吗?我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只有我自己最了解自己,我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求助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的原因:自己个性中的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把所有情况归咎于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以前人际关系方面的负性情绪被寝室战友孤立自己的事情激发了,并形成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失败的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通过咨询,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接下来运用角色扮演,咨询师先扮演求助者寝室战友,内容为那次冲突情景的对话,这样可以了解求助者平时和战友沟通交流方式。然后把角色互换(让求助者扮演她战友,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这样有助于求助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5.3巩固阶段

       共做一次,回顾咨询中新涉及到的关于求助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使求助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帮助求助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特别看重和缺乏一些交际技巧是出现人际问题的关键,帮助求助者要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另外还练习了怎样给别人提意见,尽量用委婉,温和的口气,而不用愤怒的口吻。最后还建议她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6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已经到图书馆去借了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觉得这些书对自己很有好处,将会在实践中慢慢去练习那些交往技巧。

       咨询师也明显感觉到求助者情绪比较稳定了,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都是很愉快的。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求助者身边战友,尤其是同寝室战友反映张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大家都愿意和她交往了。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114-137.[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34-42.[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418-426.[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第三篇:(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

       (二)级论文

       职业(工种):心理咨询师

       题目: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

       身份证号码:

       等级:二级

       日期:

       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针对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咨询。通过咨询,求助者的宿舍人际交往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基本上达到了咨询效果。经过这次咨询,证明合理情绪疗法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进行咨询与治疗室有效的。

       关键词:案例报告;人际交往;合理情绪疗法一、一般资料

       孙某,女,汉族,21岁,贵州人,在读大学三年级学生。自述父母对自己要求严格,期望很高。身高1.58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孙某是家中长女,与父母关系好,对孙某要求高。父母原来均为县城公立医院医生,后自愿辞职,自主创业回到老家所在镇上开办了私人诊所,因为诚实守信并且爱岗敬业,诊所经营得非常好,在当地小有名气,家庭因此经济状况很好。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但弟弟较贪玩,学习不好,而孙某却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因此父母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家里其他长辈也对其期望很高。孙某兴趣爱好并不多,性格较为内向,有什么想法都闷在心里,不喜欢向别人诉说。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后来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自己的朋友少,就尽量主动去交往,但交的朋友大都是成绩好的同学。现在上大学后,高中的朋友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许多,而她自己也只是想认真学习;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大一的时候也参加了学院的摄影团,但后来觉得耽误学习就退出了,很少参加其他社团活动。性格仍然内向,遇事喜欢闷在心里,不善于处理和同学之间的误会矛盾,常常错误地采用冷战方式解决矛盾,除了关系特别好的几个同学,其他同学都觉得她很高傲,不好相处。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述:焦虑烦躁,经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

       (二)个人陈述:最近一个月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寝室,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了。感到焦虑,郁闷,苦恼,经常失眠。现在忙着准备司法考试,父母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有所作为,心里很着急,但一想到前段时间和室友谭某关系的问题,心里本来不想想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书也看不进去。大一的时候寝室同学关系还算融洽,到大二以后,可能各人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学习特别努力,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有些时候会表现得较为自信,而谭某是内心好强的人,老是和我针锋相对,处处看不惯。再后来因为寝室熄灯、关门等等摩擦不断,关系越来越僵,特别是近一个月,矛盾越来越激化,我们已经两周没说过话了。上周三晚上

       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了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这件事过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本来就是她不对。还有,我的床铺刚好是靠近阳台的,风比较大,每次其他室友进出阳台都会顺手关门,但谭某总是故意不关,我提醒她好多次了,但她仍然不改,害得我经常感冒,影响学习和心情。我只好自己买了块布把我的床铺书桌遮挡起来。但谭某又找茬说我故意针对她,在寝室搞冷暴力,有什么不满就说出来。可是我就是不想和她吵,她性格泼辣,我吵也吵不过她,干脆就不理她。可是寝室氛围很压抑,寝室其他同学也调解过,但效果不好。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说话速度较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正确的认识,但到激动处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满面。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压抑。

       五、评估与诊断

       (一)对求助者心理状态的评估

       1.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人际关系不良而感到苦恼。

       2.自我体验、行为表现

       感觉被室友孤立,与室友关系恶化,最近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失眠、情绪焦躁,无法安心学习。

       3.相关资料

       (1)求助者性格有点内向,不爱多说话;

       (2)自小父母对其要求严格,和父母沟通较少;

       (3)大学后,由于自己有一些不良的认知模式,也没有刻意增强自己的交往技能,人际交往一般到人际关系不良。

       4.资料的可靠性。

       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助欲望强烈,态度诚实。

       5.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症状的表层是由人际关系不良而导致的痛苦体验、注意力下降、思想不集中、失眠等问题。其背后的实质是求助者一贯的不良认知:过分概括化,认为自己性格不好,就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对自己片面的自我否定;个性化(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总觉得别人在讨论自己的年龄问题;主观推断,认为自己交往能力差,性格不开朗他人就会疏远自己等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不良情绪体验和行为后果。

       (二)诊断结果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75;抑郁2.10;人际关系

       2.63;焦虑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四)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只有一个月,时间较短。

       总体来看,求助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五)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知心朋友极少,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敏感,争强好胜。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目标的确立

       具体目标: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同学的关系。

       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二)理论原理和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其基本理论依据为ABC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交孙某一份,告知求助者若有疑问,可随时提出。孙某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个人意愿选择、更换咨询师;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协商原则、保密原则;遵守合约等。咨询师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平等友好;反歧视原则;心理咨询工作的局限性;协商一致;避免双重关系;转介;保密原则等。

       (四)咨询时间和费用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学校内咨询,不收费

       七、咨询过程

       (一)诊断阶段

       共做一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二)咨询阶段

       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并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并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二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她进行心理调适。

       诱发事件:和室友谭某的关系很糟糕。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1)晚上熄灯后时,我用台灯在看书,谭某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是在她肯定是在报复我。

       (2)因为谭某经常忘记随手关门就认定她是故意刁难自己。

       (3)经过一次和寝室同学人际冲突就认为自己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

       (4)因为自己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影响学习,就把这些后果全归结为谭某造成的。

       造成的结果: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说话、行动都特别谨慎、小心,惟恐做错了什么,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感到特别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

       (1)室友要我早点睡觉,说明天还要上课。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难道她一定就是在报复我吗?──室友要我早点睡觉,可能是因为学习太紧张,她要思考自己的问题,也可能是她累了需要早休息,第二天早上起得早可能是因为她要上课或有急事,并不一定是在生气或报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并不一定是在针对我生气报复。

       (2)因为谭某经常忘记随手关门就认定她是故意刁难自己。从周围同学中所了解的情况看,谭某本来就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往。可能在一些细节上注意不够,并不能断定谭某就是故意和我作对,成心要把我吹感冒。

       (3)经过一次和寝室同学人际冲突,难道我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都很失败吗?——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求助者自己本身。

       (4)因为自己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影响学习,就把这些后果全归结为谭某造成的。这合适吗?首先我自己身体素质本身就不好,不喜欢体育锻炼,学习上家庭和自己施加的压力也特别大,加上我性格过于敏感,很多小事喜欢积在心里,不善于沟通,这些内外因素本来就容易导致身体不好。我不能因为影响了学习就把责任全部归结为谭某对我不好造成的。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求助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的原因:自己个性中的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把所有情况归咎于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以前人际关系方面的负性情绪被寝室矛盾的事情激发了,并形成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失败的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通过咨询,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三)巩固阶段

       共做一次,回顾咨询中新涉及到的关于求助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使求助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帮助求助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特别看重和缺乏一些交际技巧是出现人际问题的关键,帮助求助者要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另外还练习了怎样给别人提意见,尽量用委婉,温和的口气,而不用愤怒的口吻。最后还建议她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心情好多了,已经到图书馆去借了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觉得这些书对自己很有好处,将会在实践中慢慢去练习那些交往技巧。

       (二)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改变了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对自己的认识更为客观,性格变得开朗了,人际交往向良性转变。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都是很愉快的。

       (三)同学的评估:孙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和谭某相处也比较平和,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尖锐,大家都愿意和她交往了。

       (四)心理测验的比较: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九、咨询总结

       本次咨询由于咨询关系匹配较好,材料收集完整,分析详实,诊断和鉴别诊断正确。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的透彻,选用的咨询方法和理论针对性较强,故咨询效果较好。

       不足是由于本人咨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够强,咨询的操作技能不够熟练,咨询的效率不高。以后努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咨询技能,做一名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优秀的咨询师。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114-137.[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34-42.[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418-426.[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第四篇:一例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

       报告

       姓名:管晓燕

       单位: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兰化一中)

       摘要:本文是一例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来访者由于和同学在共同交往中的误会,感觉到自己不能被理解,从而觉得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咨询,使来访者认识到是自己的认知偏差,敏感造成的过度担心。帮助来访者建立新的合理信念,并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消除不良情绪。

       关键字: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朱某,男,16岁,兰州某中学高一学生,身高175cm,体型匀称。无重大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出生于兰州市永登县,独子。从小家境一般,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操持家务。求助者从小学习成绩优秀,记忆力较强但不善于表达,小学时担任过班委但因能力问题四年级时被替换,初中时成绩稳定在年级前三名,中考时顺利考入兰州市一所省级示范校,开始离家住校的生活。

       2022年4月因为和同班某女生报同一所高中而关系密切,对其心生好感。

       2022年8月底被报考学校录取,但未能如愿进入实验班,同班女生考入实验班,让求助者觉得“不如人”。

       进入高中后,学校不允许携带手机,和原先的朋友联系越来越少,新同学彼此不熟悉,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宿舍的同学喜欢相约打篮球,但这恰恰是求助者所不擅长的,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3、精神状态 来访者衣着整洁,感知能力正常,能意识到自己问题的存在而主动前来寻求帮助,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很流畅,言行一致;情绪比较低落。没有躯体不适感,只是因为晚上入睡较晚显得脸色比较苍白,对别人的注视敏感。

       4、身体状况

       求助者自幼体健,无重大躯体疾病。近来由于人际交往问题,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食欲不佳,习惯性晚睡,睡眠质量不佳。

       5、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受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音乐、舞蹈、体育等文体课没什么兴趣。不愿意和同学说话,想安静。有时会懊恼为什么要离开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想大声喊叫。

       6、心理测验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心烦,焦虑,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意思,睡眠质量下降。

       2、个人陈述:

       最近几周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学校,觉得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前几天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问同桌说他也不会,可作业本发下来后我看到他的本子上有完整的解答过程。不想说就不说呗,干什么那么虚伪呢?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宿舍同学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彼此比较客气。这个学期一开始学习相对比较轻松,舍友他们也不怎关心学习了,只顾玩,每天上自习前都要去打篮球,我招呼他们去教室,可从来没人响应,还说我是学霸,他们是无法达到我这个境界的,这不是讽刺我吗?他们知道我和**(初中的同校女生)关系好,总是拿我们开玩笑,弄得她都不怎么搭理我了,上周我去她们班找她的时候,她竟然说以后没事别老找她。我知道我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去想这些有的没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现在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了,觉得很痛苦,想回到我们那里的学校。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自行走进咨询室,述说时眉头紧锁,目光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说话速度较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整个叙述过程注意力集中,情绪波动大。

       2、同学反映

       从求助者的同学处了解到,最近几周以来他不太愿意说话,家人打来电话也是不接或者敷衍几句,老师曾在班上点名指出其思想不集中,在宿舍常因为小事和同学发生口角。

       四、评估与诊断

       生理上:17岁,处于青春期。

       心理上:注意力不能集中,沮丧,焦虑,烦躁,情绪低落、兴趣降低。

       躯体方面:身体紧张,眉头紧锁,目光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有一定的睡眠障碍。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只有几个星期,时间较短。

       总体来看,求助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无泛化现象,持续时间为一个月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精神运动不安,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烦恼为主要症状,但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几周,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该求助者处于青春期,对人际关系,情感问题比较敏感。

       (2)心理学原因:认知偏差、敏感多疑、焦虑情绪。(3)社会原因:环境的转变,初生的情愫,同学间的不愉快。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逐步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存在不合理新信念,及其不合理性,学会用理性的观念代替非理性观念,从而消除其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最终目标长期目标:完善求助的个性,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自信,积极重新认知自我,树立学习信心。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为实现咨询目标,拟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该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和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 困扰。如果某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具体方法是: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非理性观念的关系。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由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咨询的根本目标是帮助求助者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此疗法具有以下特点: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障碍的结果;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改变;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治疗。这种疗法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式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具体方法是:咨询师教给求助者如何通过一种评价过程来确认这些歪曲的和功能失调的认知,使求助者学会把他们的想法和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区分开来,了解到认知对求助者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使求助者学会识别、观察和监督自己的想法与假设,尤其是那些消极的自动想法。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力与义务

       (1)求助者责任:

       A、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B、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C、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2)求助者的权力:

       A、在权利了解咨询师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料。B、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则。C、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D、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E、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3)求助者的义务

       A、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B、遵守和执行良好的咨询方案和各方面的内容。

       C、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4)咨询师的责任:

       A、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B、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C、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5)咨询师的权力:

       A、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B、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C、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力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6)咨询师的义务

       A、向求助者介绍自己受训的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B、遵守咨询机构和相关规定。

       C、遵守和执行学习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

       D、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4次。咨询收费:对本校学生不收任何费用。

       七、咨询过程

       1、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咨询师通过共情、理解、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

       纳。指导他做相关的心理测验SCL—90和EPQ,做出评估和诊断,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与求助者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签订书面协议。举例说明认知行为疗法,ABC 理论,使求助者认识到A、B、C 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去思考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认知模式。

       2、实施心理帮助的咨询阶段(第2、3次咨询)

       第2次咨询

       任务:与求助者一起探讨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让他认识到自己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过程:主要采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部分摘录如下)咨询师:你觉得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不开心的情绪状态中?

       求助者:是因为大家对我的态度。我自认为没有做错什么,但同桌对我有所保留,宿舍同伴也不接纳我,我喜欢的女生,也开始和我保持距离,我感到难以接受。

       咨询师:你的痛苦我能理解,这是许多高一新生都会碰到的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你现在这样的情绪状况。

       求助者:那是为什么呢?

       咨询师: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事物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想法就可能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所以直接令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想法而不是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求助者:„„

       咨询师:比如,同样一个放在桌上的面包圈,有人会想:多么美味的食物呀,我可以饱餐一顿。而另一个人会想:真可惜,中间怎么是空的呢,这让食物至少少了一半,真不幸。如果你是第一个人,你有什么情绪和行为反应呢?

       求助者:我会非常满足,以喜悦的心情品尝那个面包圈。咨询师:很好。如果你是第二个人,又将出现什么情绪和反应? 求助者:我想可能会非常郁闷,觉得连吃东西都这么不顺心。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个诱发事件(A)面包圈中间有孔,但不同的想法(B),情绪和行为反应(C)却迥然不同。可见影响情绪行为C的是B因素(不同的信念)而不是A因素(事件本身)是吗?

       求助者:好象是。

       咨询师:这就是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情绪,可以改变自己的什么?

       求助者:改变自己的想法。„„„„„„

       通过引导,使求助者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不是被动地由外界事件所决定,而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改变情绪。

       家庭作业:(1)将自己平时产生不良情绪时出现的想法和观念写出来,分析其非理性。(2)从自己身边的老师,同学,朋友中挑选几个有代表的人物做一次小调查,让他们把对自己的印象写下来,要求在50 个字以上。

       第3次咨询

       检查评估求助者的家庭作业。实际反馈的结果是:求助者对自己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分析比较到位,领悟得比较好。求助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周围人对她的印象很好,大多对她的品行、学习成绩等方面评价高,愿意和他交往,在总体印象方面周围人写了很多这样的内容: “沉稳”、“睿智”、“值得信任”、特别是那个他所心仪的女生,给出了“有风度”这样的评价。求助者对实际验证的这个结果感到开心,脸上有了释然的笑容。此外,根据认知行为疗法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通过提问、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审查,使求助者自己领悟到自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维模式,同桌作业上的完整解答不代表他提问的时候就有明确的思路,“学霸”的称呼并不带有任何讽刺的意味,女同学来到新学校,势必会有新的同伴,并不一定是对他的刻意疏远„„通过面质提问等技术进一步使求助者认识领悟到这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所产生的一些信念是不合理的,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种症状。

       3、巩固与结束阶段(第4次咨询)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成果,提高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估:

       自述心情好转很多,与同学的交往逐步常态化。认为以前的许多想法是自寻烦恼,现在感觉轻松了很多。

       2、咨询师的评估:

       求助者积极配合我的引导,按时完成每次咨询后布置的作业,从内心接受和肯定我的治疗方法。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求助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烦恼、焦燥的情绪,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出现了积极变化,人际关系改善,自我认识趋于合理,能适当地评价自己。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修订版.19;314-315;377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修订版.2-13;86-102;80-83;132-134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7月第1版.32;44-98;119

       4.杨凤池.咨询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第1版.13;52-54;

第五篇:《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报告》案例赏析

       《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报告》案例赏析

       1、个案描述:

       求助者是一名大一的男生,因其小时候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性格缺陷诱发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咨询师综合其背景资料,症状表现等,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经咨询双方共同努力,历经前后5次咨询过程,求助者的人际交往障碍得到明显的改善。

       一般资料:赵某,男,19岁,大一学生。父母离异,现跟随父亲,近期其父新结识了一位女朋友。经询问,其父母均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小学四年级之前,求助者同爷爷奶奶居住,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当时感觉无人关怀,觉得低人一等。四年级时,被父母接到打工地读书。之后,六年级又到贵州读书,后来父亲一人去了云南打工,只留下他和母亲、弟弟在贵州。小学阶段,曾多次目睹父母吵架的场景。由于不让在本地上初中,回重庆读初中。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好,顺利考上高中。父母还经常吵架,并听父母说要离婚,但要等到求助者考上大学。在高中刻苦学习,高三时,母亲来学校陪读,感觉很温暖。后来考上大学,父母果真离婚。

       心理测验结果(SCL—90):总分:190;总均分:2.11;阳性项目数:48;阴性项目数:42; 因子分:躯体化1.40、强迫症状2.01、人际关系障碍3.84、抑郁1.67、焦虑2.34、敌对1.57、恐怖1.30、偏执1.74、精神病性1.50、其它1.70。

       主诉和个人陈述:自述很小一件小事都要考虑很久,缺乏主见。在人际交往上,见到陌生人会紧张。和本班同学交往不多,认为同寝室的两个同学总觉得高人一等,不能很好的和他们交往。为此前来咨询。认为自己现在性格不好是小时候父母没有教育好引起的。自从父亲谈了女朋友后,对待他不像原来那样好了。由于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而走路又很远,想买辆摩托车,但父亲不同意,认为父亲把钱都花在女朋友身上,而没有给他。

       2、问题表现

       (1)做事要考虑很久,缺乏主见;

       (2)见到陌生人就会紧张,不能很好地与人交往。

       (3)认为同寝室的两个同学总觉得高人一等,不能很好的和他们交往。(4)认为父亲对女朋友好,对自己则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亲子关系并不和谐。

       3、原因分析

       (1)生物原因: 自述没有器质性病变。(2)社会原因:

       ①早期经历:小时候缺乏父母关爱,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一直没有建立。②家庭教育的原因:父母忙于打工,疏于家庭教育,且经常在求助者面前吵架。③负性事件的影响:小学时多次转学。

       ④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爷爷奶奶和周围人更多的关心。

       (3)心理原因:

       ①性格因素:求助者的性格有较大缺陷,如过分的内向,不自信;做事情优柔寡断,不能当即决断。

       ②认知方面:求助者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存在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如认为自己现在的状况是小时候父母没有教育好。

       ③行为方面:由于求助者成长的环境和性格方面的原因,求助者十分欠缺人际交往的能力,很少与人来往,与同寝室同学相处不好。

       4、辅导策略

       (1)咨询方法:

       ①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求助者的认知偏差,形成正确的归因观念,促进自我成长; ①学习深呼吸和肌肉渐进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

       ③利用角色扮演习得正确的交往技巧,并把这种方面运用到和他人的交往上。(2)咨询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关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现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该咨询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5、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1)第1次咨询

       目的:①了解基本信息;②确定主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③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并制定咨询方案。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①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一般性资料;②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双方的权力、责任、义务;③求助者讲述咨询的原因、目的,并做SCL—90;④针对求助者众多问题,协商解决人际交往这个主要问题;⑤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2)第2次咨询

       目的:①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②增强求助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方法:会谈法。

       过程:①强调保密原则,打消求助者疑虑。求助者叙述了更多的家庭情况;②探讨家庭对他成长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合理归因;③增强自信的方式,如照镜子等;④布置作业。针对人际交往中的紧张,学习深呼吸和肌肉渐进放松训练。

       第二阶段:咨询阶段(1)第3次咨询

       目的:①纠正认知偏差;②形成正确归因观念。方法:会谈法、角色扮演。

       过程:①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并分析求助者的认知偏差;②角色扮演。对踢足球事件进行扮演,使其明白足球场上发生这样的事件很正常;③布置家庭作业。尝试着和同寝室的那两个同学交往,记录一件冲突事件。询问其他同学,思考自己对待这件人际冲突事件的观点和同学的是否一样。

       (2)第4次咨询

       目的:①认识自己错误信念;②调整自己对同学和家庭的认知。方法:会谈法。

       过程:①分析上次的家庭作业,指出原有认识的不合理性,进一步纠正;②强化求助者与同寝室同学的人际关系,利用角色扮演习得正确的交往技巧,并要求求助者把这种方面运用到和其他同学交往上;③认可求助者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分析,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现在人际交往障碍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④布置家庭作业:记录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有什么改变。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1)第5次咨询

       目的:①巩固咨询效果;②结束咨询。方法:会谈法。

       过程:①反馈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指出求助者需要继续积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人际关系;②不断的提高个人自信心,学会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认知;③结束咨询,进一步巩固自己与同学的人际交往,适应学校生活。

       第二、学习心得

       一看到本案例的资料,刚开始觉得求助者的问题算不上非常地严重,是比较平常的一些问题。然而,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如此频繁密切,如此地举足轻重。求助者患得这种人际交往的障碍,如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调解,对他一生的发展终究是带来很大不良影响的。人际交往障碍是一个很普遍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学的学子,我渴望自己能够在这方面了解更多,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点滴经验,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帮助到更多的有需要的人,以下是我学习本案例的一些心得。

       1、对于问题原因的思考

       在分析赵某问题的原因时,我很感慨于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人格塑造的重大影响。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对人格的塑造有着的重大作用。而要让孩子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塑造良好的性格,则要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自由,宽松,充满爱的成长环境,在本案例中,生活在离异家庭的求助者显然没有得到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平时在报纸或书籍上不难看到关于离异家庭孩子出现问题的事件。离异家庭的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里面成长,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心灵的创伤,主要表现出抑郁,自卑,抑郁,孤僻,自闭等心理特征和不专注学业,打架斗殴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行为特点。在该案例中,求助者也是来自离异家庭的,幼时父母工作在外,常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也错过了求助者与其父母建立依恋关系的最佳时期。后来父母经常吵吵闹闹,到最终离婚,求助者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已经在他的心灵里渐渐滋生了自卑心理和无人关爱,低人一等的心理,这就容易引发求助者后来的人际交往障碍。

       社会支持系统对人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要是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就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从而较易发生心理问题。求助者的父母常不在身边,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也,没有得到爷爷奶奶以及周围人更多的关爱,导致他容易产生无助,自卑,孤僻的心理。因此,我们在将来的教学中应该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多引导家长、学校和社会给予孩子支持,特别是对特殊孩子,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从案例中我感受到赵某和其父亲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在我看来,他的父亲也还是爱他的,但是赵某却没有感受到其父亲对他的爱,这就涉及到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良性的沟通,可以通过一些团体辅导活动,家长会等形式促进孩子和家长了解,增进其沟通的技巧。

       2、对于咨询方法和技巧的思考 该案例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角色扮演等方法来帮助求助者。从咨询的效果上看,这些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求助者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是认知上的偏差,归因不正确,通过咨询师与其引导和沟通,求助者渐渐改善了其问题。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是非常广的,目前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问题以及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和行为,而且具有高效和相对较低的复发率。作为心理学的学子,除了认真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和方法以外,还要注意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技巧。科学的引导和语言的表达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多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等。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问题发生很大部分是源于家庭。咨询工作不仅仅是咨询师和求助者两者的问题。一个好的咨询工作,应该得到学校各教师,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样开展起来会更有成效。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不是很强有力,教师可以联络其家长,班主任,让求助者身边的人多关怀他,或者配合朋辈咨询方法,促进求助者与宿舍同学的关系的改善。

       在帮助求助者调解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咨询师给求助者安排了前后五次的咨询。咨询工作是一个极其需要耐心和爱心的工作。咨询工作应该讲究渐进性,咨询工要不厌繁琐地给求助者安排具有梯度性的辅导。积极运用咨询的技巧,如以平等的方式对待求助者,接纳他,关爱他。在咨询中,遵循求助者自助的原则,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求助者,引导求助者自我思考,并把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的生活场景中。

       3、学习拓展

       (1)大学人际交往现状

       在现代社会里,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其发展成才和社会的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根据相关研究,有不少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如吴金昌(2022)的调查显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问题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许燕(2022)等对师范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有21%的人认为自己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人际交往;根据丛茂国(2022),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社交恐惧症、孤独感、自卑感、嫉妒感和猜疑感等。

       (2)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原因分为主客观方面。主观方面:认知偏差(自我认知与对他人的认知评价偏差);情绪不稳定;个性缺陷(过分内向自卑、自我封闭或者自负);交往能力不足等。客观方面:社会环境的变化(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养成自私任性、依赖性强、自我中心;迁居;人情日淡);商品经济“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理念冲击;信息网络的负面影响。(3)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

       关于人际交往障碍对策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出发。一是改善认知:认识自我,培养性格,提高人际交往技巧等;二是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搭建更多的平台解决学生的人际关系障碍。目前对于人际交往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角色扮演、团体沙盘游戏、音乐治疗技术(多声部合唱)等。咨询工作不是咨询师一个人的工作,求助者也要主动地学习调解自己的人际交往障碍。他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出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正确评价、认识自己和他人;大胆主动地与人交往;以诚相待,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保持积极健康的社交情绪。

       第三、案例来源

       张翠翠.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报告.科教导刊2022:208-209.(附)参考文献

       1.侯庆琦.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干预的适用性(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22,13(6)

       2.徐容容.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研究(D).扬州大学,2022 3.张勇 宋世震 薛春艳 胥远帆.多声部合唱队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2,14(3)

       4.丛茂国.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自我解决途径.辽宁师范大学学(J),202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