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商事案件争议焦点的归纳

第一篇:关于民商事案件争议焦点的归纳

       关于民商事案件争议焦点的归纳

       所谓争议焦点,简单地说就是纠纷的核心,矛盾的交锋点,案件双方当事人争执的问题所在,在形式上是由法官归纳、并经当事人确认的争点,是引领案件审理、纠纷解决的主线和枢纽,也是体现法官熟悉案情的程度,把握法律与案件联系的能力的一个突出标志。

       但从这次“两评查”的情况来看,民事案件争议焦点的归纳仍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争议焦点的归纳完全依赖于审判人员个人的感觉和经验,普遍存在笼统,不具体,不准确,或者失之于零乱,缺乏内在逻辑联系的现象,有的纯属为了有争议焦点这一环节而归纳争议焦点,结果使争议焦点完全失去了引领整个案件审理的应有作用。

       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在于没有深度阅卷,庭前合议不充分,在庭上对当事人的陈述把握不准确,不全面,没有及时进行概括归纳,但从根本上看,在于没有掌握归纳争议焦点的相关理论,因而没有掌握归纳争议焦点的正确方法,所以只能凭个人的感觉和经验。伟人说过:“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对争议焦点归纳的认识也是如此。只有对争议焦点的归纳达到理论认识的程度,才能在这个问题上由自发状态进入到自觉状态,才能把正确归纳争议焦点的偶然性变为必然性。

       从大的分类来讲,案件争议焦点包括事实争议焦点和法律争议焦点。这样的分类是由司法裁判的逻辑所决定了的。在成文法背景下的裁判逻辑,是一个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过程,即由成文法确定的法律规范基础构成大前提,由事实基础构成小前提,而法律规范本身内在的逻辑结构则设定了推理的基本路径,因而裁判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确定事实,并从成文法体系中选择与事实最相适应的法律规范,并把这一规范的内在逻辑外化到事实中的过程。受这一逻辑所决定,事实和法律成为案件裁判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并构成争议的两个基本范畴。

       一、事实的分类与争议

       根据司法裁判的进程和环节,事实可以分为这样几类或几个层次:原生事实、当事人陈述的事实、法庭查明的事实、法律规范设定的事实以及法律事实。

       所谓原生事实,就是哲学上的客观事实,即事物在特定时空的客观状况。当 事人陈述的事实,是指当事人根据自身的体验和其他考虑,向法庭描述的案件事实。法庭查明的事实,是指法庭以双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和证据为基础,依据证据规则和程序法查明和确认的事实状况。法庭查明的事实属于人认识到的事实,是人依据一定的认识规则,以一定的证据为依托,在主观中建构起来的事实,它以原生事实为目标,无限接近,但又存在着差别。因为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世界,所以查明的事实能够与原生事实无限接近,人能够通过查明的事实从整体上把握原生事实,在绝大多数时候是如此的;同时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因此,查明的事实并不等于原生事实,两者有时可能存在极大差别,人们在一定的时空内只能接受这种差别。法律规范设定的事实,是指法律规范中设定的事实模式,可以称之为概念事实。法律事实是指将法庭查明的事实归类到法律规范中设定的事实模式所形成的事实,是法官能够直接适用法律规范“处理”部分的对象,其实质是用法律概念对法庭查明的事实加以法律改造或翻译,使之归属于某一概念事实。法律规范中设定的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是属与种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但是,关于上述分类事实的争议在性质上并非都属于事实争议。原生事实属于客观事实,是需要查明的对象。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和法庭查明的事实,属于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是法庭调查阶段的事实,也是真正的事实争议。而法律规范设定的事实和法律事实,很显然是属于法律推理范畴的事实,应当归入法律争议,而不是真正的事实争议。实践中,人们经常会将这两部分混为一团,就是因为没有区分清楚事实争议与法律争议的不同性质。

       具体来说,关于事实的争议可分为是全部事实的争议还是部分事实的争议;是事实主体的争议,还是时空的争议,是行为的争议,还是结果的争议;是事实形成的争议、变更的争议,还是终止的争议;是举证责任分配的争议,还是举证责任转换的争议;是证据的争议,还是经验法则的争议;是证据三性中合法性的争议、真实性的争议,还是关联性的争议;是经验法则中的科学判定的争议,还是自由心证的争议。究竟属于哪一种或哪几种争议,只能根据具体案件来确定。只有把争议根究到各个环节,才能使争议具体化、精确化,真正做到“定点清除”,这就是争议的层次性。法律争议亦是如此。

       二、法律规范的构成与法律争议

       要分析法律争议,首先就要了解法律规范的构成。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在结构上包括假设和处理两部分。假设又包括主体、行为等要素,共同构成法律规范设定的事实模式,有的称之为“条件”。处理则包括模态和后果,其中,模态是对事实的法律态度,即对之予以肯定,或否定,或放任,多体现为“可以”、“禁止”、“应当”等词语的使用,有的据此将法律规范分别称之为授权性规范(或任意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命令性规范(有的则认为其中部分应当属于倡导性规范)。后果即如果主体按照或没有按照模态去行为时,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或者为其设定的义务,即平时所说的法律责任。

       但是,在成文法体系中,由于立法效益和技术的限制,法律规范往往并不是以完整形态出现,而是由分散在各处的法律条款共同构成,或者以缺省形态存在──即只有事实、模态或后果中的某一项或两项,其他内容则以一种隐含的方式存在。比如,“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义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就是一个缺省的法律规范。其中,“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义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构成事实模式,“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是后果,缺省的是“模态”,这个要素是隐含地存在的,即法律对于事实模式的否定性态度没有明确表示,而是通过设定的后果表现出来的。有时事实模式部分本身也是处于缺省状态。比如,“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就隐含了一个前提事实,即合同已经依法成立并且生效。因此,在选择运用法律规范时,就必须要从众多法律条款中进行挑选整合。同时,基本的法律规范单元又可以组合成法律规范群,以应对事实的多种变化。法律规范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法官要对各部门法有系统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根据某一个或几个规范主题词迅速把相关法律规范联想和整合到一起,提炼出完整的法律规范。法官异于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对法律规范的熟悉程度要远超常人。

       围绕法律规范这一核心,法律争议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关于法庭查明的事实应当归入哪一法律规范管领之下的争议,这主要是通过对法律规范中设定的事实即概念事实的构成进行分析,并将法庭查明的事实与之比对来实现的。第二类则是关于法律规范后果部分的争议,即后果设定的内容应当在何种程度何种数量上适用于争议的纠纷。第三类是对法律规范本身内在逻辑推理的争议。

       具体来说,法律争议又可以分为:是法律规范假设部分的争议,还是后果部分的争议;是同一法律规范的假设部分与后果部分的逻辑关系争议,还是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逻辑关系争议;是假设部分中主体的争议,还是行为的争议,还是方式的争议;是后果部分中性质的争议(即模态的争议,如有效无效,何时生效),还是方式(如责任方式)的争议,还是程度或数量的争议,抑或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争议;是法庭查明的事实与法律规范假设部分的概念事实是否直接对应的争议,还是关于它们关系的法律推理的争议;是推理本身的逻辑的争议,还是推理的方式方法的争议。

       三、争议焦点的层层揭示

       综上可见,只有双方当事人的争议最终具体到事实或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且不能解决,而需要法官作出裁断的,才是真正的争议焦点。由此也可见,争议焦点的归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层层剥笋,逐层深入,一步一步地形成的。理解了这些前提,然后再结合案件审理的实际过程,就可以概括出争议焦点归纳的基本程序。

       (一)明确并固定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是梳理和明确原告诉求所依据的事实基础。要点是将原告陈述的事实按时间顺序或主次顺序加以排列和分节。实际就是记叙文的基础写作方法,即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和结果进行展开。关键是要理清事实线索和顺序。有时当事人会因为各种原因,把事实弄得非常复杂繁乱,这就需要法官有极大的耐心,条分缕析,理清头绪,分出层次。

       二是梳理和明确原告诉求所依据的法律基础。要点是尽可能将原告所依据的法律规范细化到条款。在实践中,很多时候当事人并不能明确这一点,即使法官追问也不肯明确,对此只能留待法官在适用法律时作出考虑。

       三是明确并固定原告诉请判令的具体内容。应将诉求的具体内容加以条理化,逐项进行确认。最起码的要求是,要能将诉请判令的内容明确细化到能够归入确认之诉、给付之诉还是变更之诉的范畴。如果不能归入到这些诉的范畴,这个诉的性质就不明白,审理就会失去基本的方向。这是成文法背景下诉的格式化归类所必须的。有的当事人出于文化水平和认识原因诉讼能力不足,不能做到这一点,法官就应当引导其逐步加以明确。

       (二)明确被告的抗辩意见。

       一是梳理并确定被告对原告提出的事实基础是承认还是否认,是全部承认还是部分承认,分歧在哪里,被告有无提出新的事实基础。

       二是梳理并确定被告对原告提出的应适用的法律规范基础有无异议,异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认为应当适用的法律规范条款是什么。

       三是明确被告抗辩请求的具体内容。将抗辩请求的内容加以梳理,并将其与原告诉请判令的具体内容逐条对应起来,并加以条理化。同时,要分清其请求仅仅是抗辩还是包含有反诉,避免把抗辩与反诉混同。如有反诉,应另行依上述基本程序梳理。

       一般的做法,是通过这一个分析过程,将原告诉请判令的具体内容与被告抗辩的具体意见进行比对,把双方有分歧和不一致的地方找出来就确定为争议焦点了。但是,还只是对双方意见的初步的剖析和归纳,这样归纳出的争议焦点还比较宽泛,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大多数时候双方的观点形不成交锋。同时,这样归纳出的争议焦点缺乏适法性,没有与法律规范相联系,对适用法律起不到指引作用。因此,这一步所剖析出来的争议焦点只能作为第一个层次。

       (三)厘定事实争议焦点。

       根据双方关于事实的陈述,结合事实的分类,找出具体的分歧所在,即为待证事实,此为事实争议焦点的第一个层次。然后分析待证事实是属于积极事实还是消极事实,并进一步分配举证责任,这构成事实争议焦点的第二个层次。最后根据围绕待证事实举证质证的情况,厘定出关于证据的争议,构成事实争议焦点的第三个层次。

       (四)厘定法律争议焦点。

       如果当事人对于适用的法律有明确的意见的,则可以根据双方的意见,厘清法律争议的层次,查出争议的所在,即为法律争议焦点。如果当事人对适用的法律没有明确的意见的,首先要把法庭查明的事实与相关的部门法联系起来,再从中寻找相关的法律规范,然后分析法庭查明的事实是否可以归入法律规范设定的概念事实,这是法律争议焦点的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又可能转化为对法律规范设定的概念事实的构成本身的争议,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对于法律规范后果的性质、方式、构成、变化的争议。一般地,这三个层次之后,事实或行 5 为的法律效力问题基本能够得到解决。第四个层次是后果适用于法庭查明的事实时,因具体个案情形的不同有所调整变化的争议。有时,因为当事人行为的复杂性、变化性,在适用法律规范时,不只是适用单一的法律规范,而是适用法律规范群,这时法律争议焦点的厘定就更加复杂了,但基本的仍是上面的程序。

       依据相应的理论知识,并按照上面的基本程序归纳得出的争议焦点,本身性质明确,区别清楚,能形成交锋,与法律规范联系达到了具体而微的程度,从结构上既便于庭审层次分明,线索清晰,也便于裁判文书的制作;从逻辑上既能够保证不遗漏当事人的争点,又能够保证法律规范适用的准确性。

       四、反思庭审结构与体制

       争议焦点归纳的特点,对庭审结构和体制提出了要求。现在的庭审结构很机械僵化,几乎都是在当事人宣读完诉辩意见后,即由法官一次性归纳出争议焦点,然后开始法庭调查和辩论。由于归纳的争议焦点过于宽泛,导致庭审思路不清,层次不明,耗时费力,调查和辩论往往纠缠在一起,甚至出于各种考虑,任由当事人在庭上漫谈,以致辩论时不是重复,就是无语,庭审流于形式,走过场,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功能。其认识上的原因在于对事实争议和法律争议的区别不清,没有进而认识到法庭调查是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而法庭辩论是一个比对事实与规范的过程,前者遵循的是经验法则,而后者遵循的是语义学法则、解释学法则,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同时也没有认识到争议焦点的归纳是层层剥笋、逐层深入的过程。其庭审理论上的原因在于抗辩制观念落实到制度上过于理想化,机械化,完全放弃了法官在庭审中应有的主导权,不能适应成文法的浩繁与当事人法律水平普遍偏低现实的矛盾。庭审结构与体制要符合案件争议焦点揭示的实际特点,就必须在划分为事实调查与法庭辩论的大框架下,根据争议焦点归纳与论证的进程,灵活地加以划分,同时要加强法官对案件审理的主导权。

第二篇:民商事案件举证须知

       19种常见民商事案件举证须知——郑州中院

       2022-07-08

       常见民商事案件举证须知(一)婚姻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二)继承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三)赡养、抚养、扶养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四)劳动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五)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六)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七)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八)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九)房屋产权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十)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十一)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十二)合作建房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十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十四)建筑装修工程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十五)加工承揽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十六)金融机构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十七)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十八)合伙纠纷举证须知

       (十九)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一、婚姻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原、被告的结婚证、婚姻关系证明书、身份证、户口簿;

       (2)未办理结婚登记同居的,应提交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出具的证明;

       (3)被告下落不明的,应提交被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居委会、村委会或者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2.婚姻关系破裂的证据

       (1)涉及家庭暴力的,应提交法医鉴定,提出证人;

       (2)涉及吸毒、赌博行为的,应提交居委会、村委会或者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受到行政处罚、刑事追究的,应提交处罚决定或者相应法律文书;

       (3)涉及重婚或者与他(她)人同居的,应提交结婚证、子女出生证、居住证明、有关照片或者居委会、村委会、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4)曾经有过纠纷并作了处理或者进行过离婚诉讼的,应提交法院的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或者街道调解委员会以及有关单位出具的证明。3.子女情况的证据

       (1)婚生子女、继子女、养子女的证明;

       (2)涉及10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应提交子女本人愿随父或随母生活的证据。

       4.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财产的证据

       (1)房产应提交房产证或者购房合同、发票以及出资证明;

       (2)银行存款应提交银行账号;

       (3)股票应提交股东代码、资金帐号;

       (4)车辆应提交行驶证、车牌号;

       (5)股权应提交公司工商登记、出资情况的证据;

       (6)合法收入应提交经济收入证明;

       (7)债权债务除提交借据以外,应提交相关的证据;

       (8)婚后继承、受赠所得财产,应提交该财产来源的证据;

       (9)财产有约定应提交书证。

       5.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二、继承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当事人是合法继承人的,应提交结婚证、户口簿、身份证或者居委会、村委会、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

       (2)当事人为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或者精神病人的,应提交监护人的身份证明资料。

       2.法定继承的证据

       (1)被继承人死亡证明书;

       (2)被继承人婚姻、生育和抚养子女状况的证据;

       (3)被继承人的养子女应提交收养关系证明书;

       (4)继承人以外、依靠被继承人抚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对被继承人抚养较多的人,应提交居委会、村委会或者被继承人单位出具的证明。

       3.遗嘱继承的证据

       (1)被继承人死亡证明书;

       (2)公证遗嘱应提交公证书;

       (3)代书遗嘱应提交代书遗嘱书;

       (4)自书遗嘱应提交自书遗嘱书;

       (5)口头遗嘱应提供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在场见证人;(6)以录音形式立遗嘱的,除提交录音外,应提供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在场见证人。

       4.被继承人财产的证据

       (1)房产应提交房产证或者购房合同、发票以及出资证明;

       (2)银行存款应提交银行账号;

       (3)股票应提交股东代码、资金帐号;

       (4)车辆应提交行驶证、车牌号;

       (5)股权应提交公司工商登记、出资情况的证明;

       (6)债权债务除提交借据以外,应提交相关的证据。

       5.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三、赡养、抚养、扶养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证明亲属关系的证据;

       2.负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人不履行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证据;

       3.请求赡养、抚养、扶养的,应提交本人劳动能力、生活来源和对方经济状况、家庭人口的证据;

       4.请求改变子女抚养关系的,应提交子女抚养关系的证据;增加抚养费的,应提交对方经济收入的证据;变更抚养权的,应提交对方不利于子女生活、学习、成长的证据; 5.请求确认或者解除收养关系的,应提交收养协议或者有关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关系以及共同生活情况的证据;涉及财产纠纷的,应提交个人以及家庭财产情况的证据;因疾病而请求解除收养关系的,应提交医疗诊治情况的证据以及送养时是否隐瞒的证据; 6.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四、劳动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2.劳动合同关系的证据;

       3.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不予受理通知书或者逾期未作出受理决定、仲裁裁决的证据;

       4.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5.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五、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

       2.司机驾驶证、车辆行驶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交通事故调解书或者调解终结书; 3.死者直系亲属提起诉讼的,应提交死者户口簿以及原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

       4.受害人伤残法医鉴定书以及残疾等级评定证明;

       5.受害人经济收入、家庭成员状况的证明;

       6.医院诊断情况的证据和医药费、残疾用具费(以国产用具为准)、交通费、住宿费等单据;

       7.财产受到损失的,应提交财产名称、原价值以及损失情况的证据;

       8.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六、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2.买卖合同关系以及从属的担保合同关系的证据

       (1)买卖合同、订(定)货单;

       (2)邀约、承诺、数据电文;

       (3)口头合同成立和生效的证据;

       (4)保证合同、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定金合同或者交付定金的凭证、保函。3.合同履行情况的证据(1)交、收货凭证;

       (2)货款收支凭证;

       (3)拖欠货款的证据;

       (4)收货方提出质量异议的信函、检验报告、客户投诉、退货和索偿的证据;

       (5)约定向第三人履行或者由第三人履行的,提交第三人关于合同履行情况的证明以及相应凭证。

       4.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七、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2.房屋买卖合同关系的证据:房屋买卖合同、契约或者协议等。

       3.合同履行情况的证据

       (1)交付房屋和支付购房款的证据;

       (2)房屋产权证书、土地使用权证书;(3)办理过户手续或者未能过户的原因、理由的证据;

       (4)出卖共有房屋的,提交其他共有人同意出卖和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证据;

       (5)出卖出租房屋的,提交提前通知承租人和承租人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证据;

       (6)房屋的占有、使用情况的证据。

       4.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八、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2.租赁合同关系的证据(1)租赁合同、协议;

       (2)出租房屋的权属证明、租赁登记资料;

       (3)出租共有房屋的,提交其他共有人同意出租的证据;

       3.合同履行情况的证据

       (1)出租人不按合同约定交付房屋、要求承租人提前退房的证据;(2)承租人不按合同约定接受房屋或者拒交迟交租金、私自拆改房屋、擅自转租转借房屋、改变房屋用途、利用房屋进行非法活动的证据;(3)出租房屋毁损或者倒塌而出租人拒绝修缮的证据。

       4.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九、房屋产权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2.共有人基本情况的证据;

       3.房屋产权证以及通过继承、赠与、买卖、抵押、典当取得房屋产权的证据;

       4.房屋使用情况的证据;

       5.改建、扩建、新建或者增添附属物的,应提交报建、审批、施工的证据;

       6.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十、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2.商品房预售合同关系的证据

       (1)商品房预售合同及其登记备案情况的证据;

       (2)商品房预售项目的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3.合同履行情况的证据

       (1)支付购房款数额、时间、方式或者未足额支付、拖欠购房款的证据;

       (2)交付房屋和办理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或者未能交付房屋和办理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的原因、理由的证据;

       (3)商品房的质量、面积情况或者提出异议的证据。

       4.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十一、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2.拆迁补偿安置合同、协议;

       3.拆迁人应提交房屋拆迁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房屋拆迁公告等证据; 4.委托拆迁的,应提交委托拆迁合同、协议;

       5.被拆迁人应提交被拆迁建筑物的面积、结构、附属物等证据;

       6.被拆迁人应提交家庭人员户籍材料;

       7.被拆迁人已经回迁的,应提交回迁房屋状况的证据;

       8.支付或者领取临时安置补助费和其他有关费用的证据;

       9.强制拆迁的,提交实行强制拆迁的原因、理由、实施情况的证据;

       10.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十二、合作建房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2.合作建房合同关系的证据:合作建房合同、协议等。

       3.合同履行情况的证据

       (1)出地一方应提交土地使用权证书、建设工程许可证、建筑施工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以及报建、审批材料;

       (2)出资一方应提交实际出资数额、方式、时间的证据;(3)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施工材料、竣工验收证明等房屋建设情况的证据;

       (4)建房资金使用情况的证据;

       (5)房屋已经预售或者已经建成出售的,应提交收回资金数额、利润分配或者亏损分担的证据。

       4.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十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

       2.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关系的证据: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合同、协议等。

       3.合同履行情况的证据

       (1)支付土地使用权转让金或者未足额支付、拖欠土地使用权转让金的证据;

       (2)交付转让土地的证据;

       (3)土地开发、利用、建设情况的证据。

       4.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十四、建筑装修工程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

       2.建筑装修工程承包合同关系的证据:建筑装修工程承包合同、协议等。

       3.合同履行情况的证据

       (1)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或者未竣工、施工进展情况的证据;

       (2)支付工程款或者未足额支付、拖欠工程款的证据;

       (3)工程质量情况或者提出异议的证据;

       (4)工程结算的证据。

       4.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十五、加工承揽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2.加工承揽合同关系的证据 加工承揽合同、协议。3.合同履行情况的证据:定作物完成的数量、质量和支付价款等证据。

       4.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十六、金融机构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2.借款合同关系以及从属的担保合同关系的证据(1)借款合同、协议;

       (2)抵押合同、抵押物权属证明、抵押登记情况的证据;

       (3)保证合同或者保函;

       (4)质押合同、质押动产或者质押权利凭证交付的证据,依法应进行出质登记的,还应提交出质登记证据。3.合同履行情况的证据(1)发放借款的证据;

       (2)还本付息的证据。

       4.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十七、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2.股权转让合同关系的证据

       (1)股权转让合同、协议;

       (2)股东同意转让股权(出资)的证据。

       3.合同履行情况的证据

       (1)出让或者接受股权(出资)的证据;

       (2)出资证明、股东名册;

       (3)公司管理权转移的证据;

       (4)资产评估报告、验资报告。

       4.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十八、合伙纠纷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2.合伙协议以及合伙人出资形式、出资数额的证据;

       3.退伙协议以及退伙清算的证据;

       4.会计帐册以及合伙财产状况的证据;

       5.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十九、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举证须知

       1.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书。2.损害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证据;

       3.当事人承认或者双方达成损害赔偿的证据;

       4.人身损害的证据(1)医疗单位诊断证明;

       (2)法医鉴定书以及伤残等级评定书;(3)医药费、住院费、交通费、误工费、护理费等证据。

       4.财物损害的证据:财物受损情况、受损程度评定、受损财物原价值、修理费用等证据。

       5.其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第三篇:浅析民事案件中争议焦点的归纳(本站推荐)

       浅析民事案件中争议焦点的归纳

       民事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庭审占了大量的时间,如何提高庭审效率?不得不思考,在庭前证据交换难以实现的情况下,这就要求我们在庭审活动中必须能够迅速准确找到案件争议焦点,保证法庭调查抓住重点,明晰审判思路,顺利指导当事人完成举证责任,从而快速查明案件事实,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

       一、争议焦点的概念、特点

       何为争议焦点?简而言之,从字面意思可知:争议 焦点,即民事案件审理中原、被告双方争议的重要问题。争议焦点有三个特点:一是争议型,没有争议,何来焦点?如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原告要求被告返还借款2万元,被告辩称,借款属实,欠条为真,但现在没有能力还款。那此案便没有争议焦点,作为审判部门的法官,合同的契约性决定了审判环节应当遵循借款合同。二是关联性,如有争议,但并非与案件事实及法律适用有关,争又何方? 如离婚纠纷案件中,被告大声质问原告代理人:你凭什么帮她说话?此时有争议,但与案件无关联,只要原告代理人委托手续合法即可。三是有效性,如有争议,但影响力小,甚至司法解释已有明确规定或者审判实践已成惯例,也无需归纳为争议焦点。如交通事故案件中,原告主张住院伙食补助费20元每天,被告辩称按照18元每天计算,试问,如果此争议也归纳为争议焦点,那稍微复杂的交通事故案件中将满篇尽是焦点,显然不符合实际。

       二、争议焦点的分类

       (一)事实类争议焦点

       事实就如故事,遵循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但今天审理的是昨天的故事,这注定了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差距。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原告为了其利益诉请,极力诉说对其有利的事实及证据,而被告相反,会尽可能的反驳甚至否定原告所言。法官只能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用依法予以认定的证据还原事实,此时便有争议,首先是证据的争议,其次是事实的争议,而事实的争议源于证据的争议。如民间借贷案件中,原告提交一张借条,被告辩称,借条不是我写。此时争议焦点便出现:借条是否为被告所写。还是在民间借贷案件中,如被告辩称借款属实,但已还款,此时争议焦点为:被告是否已经还款。

       (二)法律适用类争议焦点

       目前在基层法庭审理的案件中,多是普通民事案件,如交通事故、婚姻家庭、民间借贷、买卖合同,上述四类案件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司法实践已经比较成熟,很少涉及法律适用的争议。但农村房屋买卖纠纷案件必然涉及,比如:轰动一时的北京画家村案件、小产权房买卖案件,涉及法律适用的争议,这类争议的原因更多是政策文件多,但法律规定不健全。还有曾经的河南种子案,涉及不同部门颁布的法律适用,这类争议源于对法官对立法法的理解及法官适用法律的角色定位。

       三、归纳争议焦点的时间点

       目前司法实践中,主要有三种做法:第一种:在原告宣读完起诉状,被告答辩结束后,法官根据诉辩称归纳争议焦点;第二种:在证据交换完毕后归纳争议焦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了举证期限及证据交换制度,要求通过证据交换,确定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答辩意见以及证据交换的情况,归纳争议焦点,并就归纳的争议焦点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可年,按照目前的法律规定,归纳争议焦点的时间点应当在法庭调查环节,且是在证据交换完毕之后;第三种:在法庭调查结束后归纳争议焦点。笔者观点是第三种,在法庭调查结束后归纳争议焦点。首先,法庭调查主要涉及证据交换,法官询问当事人,当事人互问三个环节,一个案件经原告诉称、被告辩称、法庭调查,案件基本明了,此时如还有争议,类似大浪淘沙,此时仍尚存的争议便是真正的焦点。其次、对于新手法官,经历上述三个环节再归纳争议焦点,对案情把握也更透彻,不至于遗漏争议焦点;最后,给法庭辩辩论环节埋下伏笔甚至是列好提纲,使法庭辩论仅仅围绕争议焦点进行。

       四、归纳争议焦点作用

       归纳争议焦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形式意义及实体意义两个方面。形式意义上的作用主要体现有利提高庭审效力。比如:有利于法官驾驭庭审,有利于书记员快速、准确地进行法庭记录,有利于使当事人始终清晰地把握案件审理的发展方向,从而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诉辩理由。实体意义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法官掌握审判重点,明确法律关系的本质,分清法律行为的要件,从而有利于顺利解决纠纷。

       五、如何准确归纳争议焦点

       (一)归纳争议焦点的基本要求

       既然是归纳原、被告之间存在的具有争议性的、与案件有关联的、重要的争议,那么必须秉承客观、准确两个基本原则。客观体现在尊重案件事实,准确来源于对法律关系的把握。

       (二)避免两个误区

       在庭审过程中,因庭前准备不够充分,或者是因庭审效率不高,或者审判人员能力受限等原因,归纳出的争议焦点往往表现为不够准确或者有遗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的将诉讼请求变为争议焦点。直接将原告的诉讼请求变成争议焦点是最常见的做法,例如最常见的民间借贷案件,原告起诉要求被告偿还借款,被告答辩称借款系高利贷,且已还款金额及利息远超过借款本金,要求驳回原告全部或者部分的诉讼请求,有些法官就把这类案件的争议焦点直接归纳为被告是否应当偿还原告借款,笔者认为该类案件应当将争议的焦点进行细化,需要查明借款本金、还款金额、已支付利息、利率标准后,再归纳具体的争议焦点,从而确定原告的诉讼请求能否得到支持。上述把原告诉讼请求是否应当支持当作争议焦点,实际上等于没有确定争议焦点,原告的诉讼请求能否得到支持,是审理的最终结果,而非争议焦点本身。原告只有一个诉讼请求,但可能存在多个争议焦点,原告有时提出多个诉讼请求,但可能只有一个争议焦点,总之,诉讼请求与争议焦点密不可分但仍旧不同。

       2、将所有争议都变成争议焦点。表现在将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也归纳为争议焦点。在交通事故案件中,被告保险公司对事故认定、责任比例、伤残鉴定、各项费用计算均有异议,是否应当全部归纳为争议焦点?显然不是,经过庭审调查及现有法律规定,对责任比例,是三七分还是二八分,更多是根据案情进行裁量,不必单列争议焦点;对伤残鉴定,被告仅仅是口头异议,没有任何证据提交,故根据证据规则,也可以依法对鉴定意见书予以采信,无需更多争议。总之,争议焦点来源于争议,但争议焦点是被挑选过的重要争议。

       (三)处理好关于争议焦点的几对矛盾关系

       1、争议焦点的有与无

       是否所有案件都存在争议焦点?不是。所有案件都有诉讼请求,但有的案件却没有争议焦点。如民间借贷案件,原告要求被告还款,被告辩称借款属实,借条真实,但还款能力有限,无法承诺还款期限,那么,此案没有争议焦点,只需直接判决支持原告诉讼请求即可;如离婚纠纷,原告要求离婚,被告同意离婚,那么感情是否破裂已不再是争议焦点,只需查找子女抚养及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是否存在争议焦点。

       2、争议焦点的多与少

       一个案件有多少争议焦点?没有答案。争议焦点的多少跟原、被告分歧密切相关,一个案件,双方分歧越多,可能争议焦点越多,当然,争议焦点的难易与案件本省难易也相关。

       3、争议焦点的静与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大部分案件的争议焦点在法庭调查结束后基本已定,解决这个焦点便可顺利结束案件,但是少量疑难案件的争议焦点却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如债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法庭调查中被告明确表示对原告提交的借条原件真实性有异议,原告陈述是原件,被告辩称虽然曾经给案外人出具过借条,但原告持有的是复印件,此时,争议焦点出现:原告提交的借条是原件还是复印件?此争议焦点是证据争议,属事实层面的争议焦点。于是本案休庭,启动鉴定程序,对借条笔迹及形式进行鉴定,可庭后不久被告提出,对借条认可,是原件,于是曾经的争议焦点不再有存在的价值,被告已经认可。随后,案件再次开庭,被告辩称,债权转让未及时通知,因债权转让自通知债务人起生效,此时,新的争议焦点出现:债权转让是否生效?至此,发现争议焦点不仅会变化,而且有先后顺序,在上述债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中,如果对借条的真实性不予采信,本案失去了请求权基础,债权转让有效与否已不必谈起,只有对借条真实性确定后才可以继续审理。总之,在相对静止的庭审中归纳争议焦点,在绝对变化的案情中调整争议焦点。

       (四)掌握正确有效的的方法

       如何准确归纳争议焦点,离不开对基本法律行为要件的掌握,离不开对具体案情的了解,更离不开一次又一次的庭审积累及庭后的经验总结。案件争议焦点往往不是浮在表面上的争议问题,而是隐藏在争议的问题之后的双方矛盾。由此也可见,争议焦点的归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庭审的进展,逐步发现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找出审理重点

       没有诉讼请求的案件不是案件,忽略诉讼请求的庭审更是盲目的,从立案到结案,都要将诉讼请求牢记于心。要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分清是确认之诉、给付之诉还是变更之诉;要明确原告诉讼请求背后的事实依据,主要是证据的采信与否;要明确原告诉讼请求背后是否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如果法律明确规定不予支持,再多的审理,再准确的争议焦点归纳都是徒劳的。

       (二)明确被告的抗辩意见,找出争议

       被告全部认可,无争议可言,更无从谈及争议焦点,故争议焦点源于被告的辩称中的异议部分。具体而言,要分清被告的异议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要分清抗辩还是反诉,切忌要将将本诉与反诉分开审理。另外,要明确被告的辩称背后有无相应的证据支撑,有无比较明确的法律规定。

       (三)基于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及法律规定,确定争议焦点

       一般而言,经历上述两步,基本上能判断处争议焦点,但是争议很多,焦点一定就那么几个,故还应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即利用排除法及挑重点,选出最后的争议焦点。要排除的争议如:与案件无关的争议,法律已明确规定的事项、证据证明力已经足够充分的事项等等。挑重点的争议如:属于法律行为要件层面的争议,属于法律行为生效与否的争议,属于法律行为是否完成的争议等等。

第四篇:民商事案件起诉的条件

       1、民商事案件起诉的条件:当您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必须符合法律的起诉条件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民商事案件起诉应提交的材料

       (1)起诉状(当事人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的人数提交起诉状副本)。

       (2)身份证明:当事人为公民个人的,应提交其身份证;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其营业执照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3)证据材料:以下为常见案件的基本证据材料。

       借款合同及民间借贷纠纷:借款合同;借款借据;担保合同;付款凭证;还款凭证;欠条;催款通知书等。

       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买卖合同及有关合同变更、解除的协议、传真件;送货单或提货单;付款凭证、证明拖欠货款的结算单、对帐单、欠条、还款计划;收货人提出质量异议的信函及文件;发生违约和造成损失的证据材料等。

       离婚纠纷案件:结婚证或民政局出具的婚姻关系证明;证明夫妻感情破裂或双方发生矛盾的证明材料;夫妻共同财产清单;房屋产权证;夫妻双方对外债权债务的证明材料等。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事故责任认定书;交警部门出具的调解终结书;医疗费、交通费等发票;财产损失方面的其他证明;伤残等级评定的证明材料等。

       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书或不予受理通知书;双方当事人签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书或不予受理通知书的送达回证;劳动合同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材料;工资及福利待遇的证明材料;工伤认定书;伤残评定的证明材料等。

       继承纠纷案件:被继承人死亡的证明材料;遗嘱;诉讼当事人与被继承人关系的证明材料;被继承人财产状况的证明材料等。

       3、民商事案件起诉状的主要内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起诉状应但记明下列事项:

       (1)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当事人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的人数提交起诉状副本。

       4、民商事案件起诉状的写作格式

       (1)首部:应当写明原、被告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诉讼请求。首先,写明名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当事人是个人的,应当写明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具体的住址(经常居住地)、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个人的具体情况。当事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 织的,应当写明其名称、具体的住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具体的联系方式等具体情况

       其次,写明具体的诉讼请求,即起诉的目的。

       (2)事实和理由:“事实”主要写明双方纠纷的原因、经过、现状等;“理由”要求针对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并引用相关法律规定加以证明。

       (3)尾部:应当写明起诉状递交的法院名称、起诉的时间,最后由起诉人签名或盖章。

       民商事案件起诉的法定条件

       民事诉讼中的起诉,是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因自己的或由其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给予司法保护的行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所谓直接利害关系,是指发生争议的是原告自己享有的,或者其依法享有管理权、支配权的民事权益。原告应当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表明其与争议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才能作为正当当事人参加诉讼程序。

       二、有明确的被告

       所谓有“明确”的被告,是指原告起诉时必须指明是谁侵害了其权益,或者与谁发生了争议。如被告是公民的要载明被告的姓名、工作单位、住址等。被告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要载明其名称、住所等。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所谓“具体的诉讼请求”,是指原告应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具体提出其要求被告承担何种责任,履行何种义务,有数额的还应提出具体数额及计算标准。不能笼统地将权利主张表述为请求人民法院判令被告承担民事责任。

       除提出具体诉讼请求外,原告还应提出其应受到法律保护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包括原被告之间实体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以及发生争议或侵害的事实、证明这些事实存在的证据材料、支持其诉讼请求的法律依据等。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是指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事项应属于人民法院行使民事审判权的范围,不属于其他国家机关和组织的职权范围及人民法院刑事、行政审判权的范围。

       “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是指除起诉涉及的争议事项属于法院民事主管范围外,还必须向依法对该案件享有管辖权的特定法院提起,而不得任意向其他法院提起。

       在民事诉讼中,诉被分为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和变更之诉。确认之诉的特点在于原告仅要求法院确认当事人之间有争议的权利或者法律关系存在与否;给付之诉的特点是原告请求被告履行某种民事给付义务,具有可执行性;变更之诉的特点是原告请求法院变更或解除其与被告现存的某种民事法律关系。针对不同诉的特点,在民事诉状中叙写诉讼请求时,便应采用各具特色的语言,例如,对确认之诉可用“请求法院确认原告与被告之间(不)存在某种法律关系(或权利)”;对给付之诉可用“请求被告赔偿损失××元,或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偿还欠款本金及利 息××元,或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继续履行合同或实施某种行为”等(需注意的是,给付之诉如果含有财产内容,则诉讼请求中的数额必须是具体、确定的,不能使用“赔偿多少由法院确定”等模糊用语);对变更之诉可用“请求法院解除(变更、撤销)原告与被告之间的某种法律关系”等。

第五篇:民商事案件申请再审提交材料

       民商事案件申请再审提交材料

       注

       意

       事

       项

       一、再审申请书当事人部分需要注明当事人一、二审诉讼地位。

       二、再审申请书当事人部分除写明各方当事人住址外,需要另外写明各方当事人邮寄地址和联系电话。

       三、再审申请书具体事实与理由部分需要根据法定事由逐项写明。

       四、以新证据申请再审的,需要在再审申请书中说明提出新证据的理由和新证据所证明的事实。以录音为新证据的,应提交录音内容文字稿。

       五、法人、其他组织申请再审的,提交材料需要加盖公章。

       六、当事人工作人员为证明其与单位劳动关系,提交的劳动合同复印件等材料,应加盖单位公章。

       七、案件曾经发回重审的,需提交原一审、二审裁判文书。

       八、收件清单与送达地址确认书需当事人本人签字捺印或加盖单位公章。

       九、使用A4型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