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5篇材料)

第一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及简介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及简介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⑵,客舍青青柳色新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⑷。

       解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译文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送元二使安西》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第二篇: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释】

       元二: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赏析】

       唐代大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中山送别 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解释】 ⑴掩:关闭。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 【思想感情】

       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解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3.君:指的是董大。【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第三篇: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歌曲“送别”。

       谈话:同学们,当你听到这首歌曲里,你会想到什么?

       和朋友分别后你会通过什么方式联系呢?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朋友总是那样让人留恋、牵挂。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写一些送别诗,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唐代三们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浓浓深情。

       2、出示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能够熟读古诗了,谁来试试?(抽生读三首古诗)

       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课件)

       二、新课教学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

       (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谈话:同学们,以前你们是怎样读懂古诗的呢?(查、联系上下文,结合解释,看插图……)

       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们先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抽生:(通过课前预习知道安西在哪里?)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再说意思 从哪个字读出朋友要离别了? 理解“送”、“使”。

       谁派遣谁?

       好友要从渭城到安西,路途遥远,诗人会是什么心境?

       抽生读课题。

       要慢,如品茶一样,慢慢的读,读出不舍,伤感。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句的意思的?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想想你想前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闭着眼睛想一想,这里的景怎样?(美)再抽生读第一二句。谁再来说说一二句的意思?

       面对这么美的景象,我们应该怎么读呢?抽生读一二句。齐读

       我们常用离愁别怨来表达分别时的情景,可王维为什么却呈现给我们如此美好的画面呢?难道他没有不舍没有留恋?同学们有谁知道当时的安西是怎样一番情景?

       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吗?(荒凉)

       安西与故里对比,缺少什么?又多了什么?(少亲情,朋友,多荒凉,孤独)

       此时我们再读后两句诗,你从这两行诗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感情?(不舍,伤感)现在你能说说王维为什么却呈现给我们如此美好的画面吗? 诗人用送别时的美景对比远行的荒凉,用故里的亲情对比远行的孤独,用有知己对比无故人。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舍之情。除了小雨,柳树,你还看到了谁在做什么?(喝酒)喝了多少/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 “更”

       理解:劝、尽

       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此时的酒是什么酒?(离别的酒)

       酒里包含着什么?(他们的友情,他们的不舍)CAI:再看地图,并出示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谈话: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满的了一份(思念)吗?读:读出思念。

       那时的新疆,是茺漠绝域,黄沙走石,飞沙满天,这酒中,还包含着对好友(牵挂,担忧,祝愿)

       这是一杯牵挂的酒,难舍的酒,悲伤的酒……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们想一想,诗人可能和元二说些什么?(抽生)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小声读古诗。

       酒逢知己千杯少,浓浓深情在其中。好友一别,相见无期,这份心痛,难过,留恋都浓缩在这四行诗中,感动着多少离别的人。唐人将这首诗谱成歌曲阳关三叠,又叫渭城曲,广为传唱,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千古绝唱。在乐曲中再读古诗。

       三、扩展

       1、同学们课前还搜集到了哪些送别诗?

       2、展示老师搜集到的送别诗。

第四篇: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

       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非常流行的音乐,这首歌唱了什么呢,今天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天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

       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生读)

       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

       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师:借助课后解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使”是出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常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三、学习古诗

       1、课题读得真好,后面四句谁来读?

       2、请找出诗中的两个多音字。

       3、这首诗,表示地名的词很多,包括课题,你们边读边找,圈出来。

       4、渭城是当时的送别城,人们要往西边去,都要在渭城做短暂停留,(板书:渭城)所以渭城中的客舍特别多。(板书:客舍)渭城在这,那阳关在哪?(板书:阳关)那安西在呢?(板书:安西)安西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还有一个地名,没有出现在诗中,那就是王维生活居住的地方——长安(板书:长安),也是唐朝的首都。王维远在长安,特地赶到渭城来送元二,同学们,看到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5、人们常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我们来看看这两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吧,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

       读诗是最有韵律的,要稍微读的慢一些。

       此时此刻,王维心中又有怎样的感受?

       6、在这里,老师请大家关注“柳”这个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是《诗经》,(出示课件)其中以一句诗这样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讲解诗意)此时,王维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这两行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7、多美的景色呀,可是这美好的一切,在王维眼中都黯然失色,因为,今天,他最好的朋友将要离别,它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我们来读读这两句,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8、王维为什么会这样依依不舍呢?同学们,渭城和安西相隔有多远?我们一起看唐朝时期的地图,(出示唐地图)从渭城到安西,共有3000多里,据说,元二就是步行,紧赶慢赶,也要花一半年的时间,此去路途遥远,而当时,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9、看到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说些什么?(课件填空)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0、像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课件出示),你感受到了什么?

       11、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1)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2)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12、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四、课外拓展

       (1)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2)拿起笔,把这首诗写下来,把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 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能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送

       (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使:出使。

       安西:地名,唐朝的安西都护府,位于今新疆库车现附近。

       3、初读全诗:(古诗幻灯片。)

       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

       板书:雨

       客舍:客中送客。

       板书:客舍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板书:柳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书:故人

       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

       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

       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 2 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又在何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

       (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切换到古诗课件。)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

       (背景音乐。)

       板书:依依惜别

       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课件别诗欣赏。)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