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税论 读后感

第一篇:赋税论 读后感

       《赋税论》读书笔记

       商学院工商管理1003班范沁宇2022811112

       资料:

       威廉·配第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从事过水手、医生等职业,晚年成为拥有大片土地的大地主,还先后创办了渔场、冶铁和铝矿企业。马克思对配第的人品是憎恶的,但是,对于他的经济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写作背景:

       英国在16和17世纪,正处在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时期,在政治上是君主专制时代,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专制君主为了巩固统治和维持奢华生活,需要耗费大量金钱,而过多的赋税便会妨碍工商业的发展,并同市民阶级 之间发生矛盾。由此,赋税问题成为君主、贵族、官僚和使命之间斗争的核心问题,成为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配第为王权谋划,对改革爱尔兰以至全英国的赋税制度提出建议,实际上是为了使赋税的征收和使用都有利于自己所在阶级的利益。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最先表达了产业资产阶级的自由发展经济的要求,最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章公共经费的主要组成1.国防所需经费:平时不少于其他项目,而非常时期要更胜许多

       2.行政官吏的俸禄:保障其具备自然的权力、自我培养,包括私人之间的、国家或公共团体和某些成员间的纠纷所耗、惩处不法行为所耗。

       3.基本教育项目及其教授人员:诵读、写作、算数等科目,普及道德标准及基本技能所需,优厚待遇吸引人们从事教育工作使更多人受益。

       4.孤儿、无家可归的儿童以及弃婴的抚养费和对失去工作能力及其他失业者的赡养费:此处有疑问,对于所谓其他失业者提供赡养费是否也是一种对那些可以自力更生靠自己劳动生活的人的花费更大的赡养费。

       5.公共交通等公共福利事业(据列举的以及为区别于以上,此处应指可以方便人们生活、经营的公共福利事业)。

       第二章公共经费增加的原因及削减策略

       公共经费增加的原因:

       1.人民拖延和推诿缴纳,增加不必要的征收经费的开支。

       2.缴纳经费时间及形式的不灵活性。

       3.征收权含糊不清(可通过立法解决)。

       4.货币缺少和铸币混乱(我国现状已解决)。

       5.人口少,尤其是劳动者和工匠(不适用于我国)。

       6.对国家人口、财富、产业的情况不了解造成无谓的开支循环和追缴新增加补税额的不必要的财力物力的浪费(我国现状有所改善)。

       7.军费增加,包括非必要的进攻性战争带来的损耗(我国目前没有),对潜在需要防御的战争的准备不足即和平时期军队没有维持戒备状态,宗教纷争、处罚的耗费(我国没有),国内动荡和战争(我国目前基本没有,但在国家经费统筹和开支时应考虑尽量公正以避免和安抚人心)。

       削减策略:

       1.精简教区数量、行政及司法官职以减少开支(我国虽没有有统治性质的宗教组织,但此

       举也可实适用于国家管理机关的人员、层级等的精简,能者多劳,合理分配岗位,以减少开支、提高管理效率及资金的有效利用)。

       *此处论证了赋税的心理误区,实际上若每个人都按比例合理纳税,谁也不会变得更富或更穷。

       2.削减各大学的学费(实际上此举不太合理,是否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事实证明即使社会秩序等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和稳定,诉讼案件、法律纠纷等并不会大幅度减少;即使科学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人们生病的概率并不会明显降低,并且即使一些疾病能够防治,新的疾病也在不断产生,单以死亡表是不能涵盖就诊情况的。但是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可以精简大学的数量,使一部分没有足够教育资源的大学的资源和不适于高等教育的人员用于技工等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社会分工的更合理规划)。

       3.削减商人数量(我国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商业基础和资本积累,合并和精简商人数量,增加实业、农业生产人口非常适用)。

       4.增加贫民救济,让失业的贫民投入到国家的公共建设中去,并依次提供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至此可以)。

       第三章人民不甘心赋税的原因及相应措施

       1.元首的索要超过他应缴的税款,导致没有足够资金增值。

       按需征收而不是预收税款。

       2.公共经费重新分配不能绝对公平导致的百姓的不平衡心理。

       3.对某人的课税多于周边的人(我认为这个视角划分不好,前面的都是带有宏观视角,这一点突然深入人们生活中去了,根据其描述,是否可以归纳为征税官员的失误)。

       4.公共经费被用于宴乐、排场而使人民不满。

       认为实际上这是人民不应有的一种心理,但是若宴乐、排场过度或是没有被合适地安排这很显然也是一种公共经费的浪费。

       5.君主按照个人喜好的不平衡分配。

       也认为这实际上不需要被考虑,然而君王所宠爱的人不一定有足够的资格拥有它并且会合理运用这些钱财,即使这些钱财最终通过交易用于人民,这也是货币本身的性能,不能混淆为最终为人民所用。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威廉配第一定程度上是倾向于国王,为国王辩护的。

       6.对人口、财富、产业的不了解,不能合理、合时、合情征税,引起人民不满(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完全克服的,只能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加以改善)。

       7.征税权模糊不清。

       8.人口少(我国的事实证明人口少会带来弊端但也是一个益处,人口多会加重税款征收各方面的负担)。

       9.货币不足(这应是当时短时期的问题,现今对货币已有足够解决这个问题的研究,已不是长期原因,但货币实际价值改变引起的征税货币额的动荡以及征税调整的滞后性也会扰乱民心)。

       10.不能合情、合理、合时灵活征税(这一点基本上可以与第6点合并)。

       第四章征税办法

       此章在假设上述几章讨论的问题都圆满解决的情况下论述。

       经过计算后确定应按人们全部土地和劳动的一定比例征收税款。

       然后,一是按照土地征税(适用于新的国家),这种方法会导致对土地交易的不平等征课。二是从房屋租金中征课,由于房屋的交易和拆建更加容易频繁,这种方法更不稳定,并且更

       加难以评估,但有时这可以作为解决临时问题的方法(如现在房价过高的时候)。

       13节的假定是否过于苛刻和简单,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态度。并且对于之后货币真实价值、使用权价值的辨析不予讨论,实际上这已经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解决了。

       第五章论地租和利息

       1.一开始对利息的讨论中,对于活期借款不也有利息这一点提出了质疑。事实上,所拥有的资产多少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一个主体的经济决策,这种沉默成本是不能被忽视的。而且,若考虑到单体的想法就太过复杂,无法形成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政策。

       2.建议调查各土地的形状、面积、位置(固有价值)及货币计量的产出(附属价值),其中附属价值是浮动的,不确定的,需要大量计算和评估。然而确切可靠的信用价值只有通过这样的计算确定,从而使产业能够有效投资。

       3.如果有了精确的计算,国家可以依此精简经费开支,并且人民了解并愿意缴纳这些税款,可以使国家经费更加有效地征收和运用。

       第六章论关税和自由港

       1.认为,关税最初是为了保护进出口货物免遭海盗掠劫给君主的保险费,因此可以保证货物安全进出港口。出口关税的标准应是在保证国内商人利润的情况下对外国人的售价比他们能从其他国家获得该商品的价格稍低一些以保证出口的竞争力,同时不能超过走私的花销(这一点显然目前无法做到,因此海关应根据法规严厉防止大量的非法走私)。产成品的进口关税的标准应是在算上税率及其他运输费用后国外的进口产品价格稍稍高于国内产品,以保护本国产业,但应权衡走私该产品的低价和风险来征税以避免人民甘愿冒此风险进行走私。而原料由于国内确实缺乏,应根据需求适当降低关税。

       2.原料类关税的弊端:需要人力物力的征收成本、人民逃避关税的风险成本以及需要其他税制进行辅助。

       3.提出的改善关税征收的方案:

       一种是只征收吨税,这样需要较少的人力物力来监督和收取并且这样关税作为运输费用的一部分而变得合理。另一种是变关税为保险费使人民和商人为规避风险而更乐于缴纳。

       4.提高国内生产的产品的竞争力应从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国内劳动力等资源入手,而不是一味征求过沉的关税。利用关税解决这一问题应只是暂时性的。(但各国人口、资源确实存在悬殊的差异,劳动力原料价格无法完全达到平衡,在商品全球化的当今,适当的关税反而能带来更加可靠稳定的进出口状况,这时应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地追加关税)。、5.设置自由港应设置小额关税,既保证足够的货物供给也能防止过大的逃税损失。

       第七章人头税

       1.根据人们的荣誉称号、官职征的人头税,给爱虚荣的人们以身份和虚报的财力从而获得国家经费。

       2.受施舍的人头税由教区缴纳。

       3.未成年儿童的人头税由双亲缴纳。

       4.徒弟等无收入的人头税由师傅或行东缴纳。

       5.2、3、4种人头税的弊端:不公平。益处:征税成本小,易计算,促使人们尽快按其特长进行劳动。

       第八章彩票

       一方面买彩票所征收的税款是此种投机行为的成本因此应与其小概率获利相称,另一方

       面征的税额应足以限制过多的人们耽于纯粹的投机行为而不去从事正当劳动。

       第九章献金

       益处:可以避免一些行为引起的非全体利益而想全体人民征税,更加公平。

       弊端:

       1.捐献的金额之间的比较会对部分捐献的人带来不相称的评价

       2.捐献会使人们的财力杂某些方面不必要地透明化。

       3.会引起一些投机行为的发生。

       4.破产者的不适当不负责任的捐献负担最终会落到维持公共福利的爱国者头上。

       第十章刑罚与罚款

       国家杀其成员,切断成员肢体或将其投入监狱,无异于惩罚国家自己,应将其尽可能改为能增加劳动和公共财富的罚款。

       然而,由于爱尔兰人口较少,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又难以管理并且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来说,罚款是否有其足够的警戒力是值得讨论的。同时若施加以极端的罚款,使其难以生存甚至剥夺其人生自由,也是对犯人人身和心理的极大惩罚。因此,大量废除刑罚在我国现阶段也是不可取的。

       第十一章独占(即垄断)与官职

       独占使用情况及理由:

       1.保护发明权(如当今的商标保护、专利设置等),在这一点上,未能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可能与当时的发展速度有关。现今这种垄断以成为较为正当及合理的类型,随着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若没有这种保护,发明者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去竞争力并且被夺去大量资源,也不能促进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对特有生产技术的保护。

       3.对特定官职(管理、语言等能力)的优厚俸禄。对不能和不想避免通过官员来解决问题的人们所设置的租税。

       第十二章 什一税

       当作租税而被征收的一部分物质或财产。

       被征收的物质是水陆土地的直接产物即原材料,用货币的缴纳的什一税是从对用交过什一税的原材料从事生产工作所得的收益中收取的。反映了该地区的生产和劳动能力。它被指定用来支付全国公共经费和教会开支(可以说是宗教的特殊产物),由于有两种缴纳方式,并且由于货币交易及本身价值的浮动和不确定性,其中可能会产生投机行为,并且会给征收及其保证制度带来繁重的负担。

       第十三章零星的筹款方法

       1.国家充当经营所有货大部分货币的出纳员,从中获得利息。(如我国的银监会)

       2.国家作为公贷人。

       3.国家作公共保险人。

       4.控制特定商品的垄断权(如我国对钢铁、煤矿等资源的垄断)。

       5.国家作为公共募捐人。

       6.国家作为不完全行为能力人的保护人。

       7.经营公共剧场和娱乐场所。

       8.国家对房屋的火险(自然灾害)。

       9.对公共道路等征收通行税。

       10.遗产的一部分上缴。

       11.对外国人征特殊课税。

       12.对人们财产征收一部分税款。

       第十四章货币价值的浮动

       国家通过发行货币控制货币紧缩或膨胀实行经济的宏观调控。

       这里是指国家对发行货币的实际价值进行调控,区别于对现行纸币数量的调控,但其效果是一样的。

       第十五章 国内消费税

       每个人按照他所得到和实际享受到的纳税,即为自己开支中的公共部分纳税。

       仅对产成品课税。当产成品可以被消费时对其原料及所包含的劳动逐一课税。因此对所消费的货品不重复征税。

       炉税或烟筒税比较公平可行。

       征国内消费税的益处:每个人按其实际享受公平纳税、约束人们勤俭、不重复课税、使国家对国内的产出、消费等经济状况有更好的了解。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读后感

       读《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有感

       2022200017

       保险班

       李清质

       内容摘要及背景: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李嘉图的经典代表作,曾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这部巨著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成为了《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李嘉图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25岁时拥有200 万英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在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之前,李嘉图首先是一名成功的商人。这导致李嘉图从更为商业的角度,用更为商人的思想去研究经济学问题。李嘉图正处在英国产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关键阶段。到了19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已扩散到各个部门。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增加资本积累,实行自由贸易。在国内,工人工资和地租都要提高,资产阶级获利减少。从国际上看,商品成本上升,英国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在政治上,社会矛盾成为资产阶级与政治阶级的矛盾。当时社会背景与李嘉图的思想形成可谓密切相关。

       一、李嘉图理论大厦的基础——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李嘉图全部经济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在承认亚当·斯密区分商品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前提下,李嘉图对价值有了更深刻层次地认识。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那么不管它多么珍贵,生产和获取它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它也绝对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更进一步地,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有2个途径:一是稀少性;二是获取它时付出的劳动量。李嘉图认为,亚当·斯密准确说明了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所有物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成比例的。但斯密并未单独以劳动量来衡量物品的价值,而是又设立了另一重标准,他认为物品价值的大小是随着交换衡量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的。亚当·斯密曾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只有自身价值永不变化的劳动才能当作评定和比较所有商品价值的最后标准和真正标准”。李嘉图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决定着商品过去或现在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由为了交换工人劳动二给予工人的商品相对数量决定的。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仅由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通过计算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的变化,可以肯定商品价值的变化,在书中,大卫李嘉图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这里浅谈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假设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80先令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的报酬是一蒲式耳谷物,因此当报酬下跌至40先令时,他得到的报酬是1.25蒲式耳谷物。再假如,一周内,一家人消费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来交换诸如燃料、肥料、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购得的商品没有在另一种情况中半蒲式耳所购买的商品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价值是升值了还是下跌了呢?亚当·斯密一定会说升值了,因为他的衡量标准是谷物,这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得谷物增多了。同样是亚当·斯密,他还会说下跌了,因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因占有该物品而能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劳动相对于其他此类商品的购买能力下降了。这个假设之所以给我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是因为它站在亚当·斯密对价值认识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导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也就从侧面论证了亚当·斯密关于价值的双重标准是有缺陷的。

       并且,李嘉图对于斯密的“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无关”有相反看法。他采用了亚当·斯密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原始社会中,捕猎一只海狸所需要的时间是捕猎一头鹿所需要的时间的两倍。因此海狸的价值是鹿的两倍。李嘉图把这个简单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他考虑到生产捕猎工具需要的时间的因素,并把捕猎工具或生产工具的磨损计算在内。用一件捕猎工具(机器)捕猎的动物(产品)越多,这一捕猎工具所分摊到每一只动物上的价值就越小。这样李嘉图就率先提出了工业中大批量生产的决定性的成本因素考虑问题。李嘉图认为,猎获的猎物的价值是根据捕猎活动所需要的所有劳动的总量而确定的,那么这同样意味着,这一劳动总量的价值即使在供应过剩,交换价值下降时仍是不变的。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导致资本所有者利润的下降,因为他们的投入是不变的。同时,李嘉图还意识到了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李嘉图反对斯密曾提出的工资决定价值的理论。根据劳动价值理论,他认为,劳动的价值(工资)是一定社会中为维持工人生活并延续其后代通常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决定的,而利润则决定于工资。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我们看不到供给与需求的作用,一切都是某种神秘的因素所决定的。

       二、伸向全球的“看不见的手”——自由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大卫·李嘉图以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观点与他的时代的普遍观点进行了斗争。当他的祖国用关税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经济时,他提倡自由贸易。他对此给出的理由是他的“成本比较法则”理论。他的中心论据是:只有当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商品的成本都比另一个国家低的时候,两个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才有必要。李嘉图举了英国和葡萄牙两国之间的贸易以及它们的产品:纺织品和酒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理论。他把情况最大程度地简化,假设两国每次只提供一种产品,工业国家英国从农业国葡萄牙进口酒,并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出口到那里。李嘉图认为这一贸易对于两国都有好处,尽管葡萄牙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用劳动时间衡量)都比英国低。葡萄牙人生产酒的优势比生产纺织品的优势更大一些。这样对于葡萄牙来讲,如果它专注于酒的生产,不再自己生产纺织品,而是在与英国的贸易中用酒来交换纺织品,那么对于它自身是有力的,因为葡萄牙所需要的生产用于出口的酒的劳动时间比它生产自己所需的纺织品需要的时间要短。相应的,英国的相对成本优势在于纺织品的生产:他们生产用于出口的纺织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比自己生产酒所需要的劳动投入少。英国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投入其他工业部门以获取利润。李嘉图的结论是: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力量生产自己成本比较低的产品没那么在两个国家中财富都会增长。

       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收入(利润),二是降低消费。他一直认为,只有工资的下降才能提高利润率,以及只有通过工资购买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持续下跌,工资才可以持续下降。因此,如果对外贸易的扩张、机器设备的引进是的可以以低价将生活必需品和食物运送到市场,利润就会增加。李嘉图的结论是,对外贸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因为它可以增加收入所购买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因为商品丰富且价格低廉,从而刺激了储蓄,也促进了资本积累。但是,除非进口的商品属于劳动者用工资购买的商品种类,否者对外贸易就不会呈现出提高资本利润的趋势。根据发展成熟的自由贸易体制,各国自然会把其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行业。这样,个人利益的追求就很好的与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激励人们勤奋劳动、尊重人们的独创性以及通过最有效的运用自然界风雨的特殊力量,劳动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于此同时,通过提高产品总量,使利益惠及广大国民,通过利益和彼此间的交往这一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的各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同社会。

       李嘉图的理论构成了19实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讨论的基础,这一讨论1846年在英国关于取消粮食关税的讨论中达到了顶峰。如于1915年实施的英国《谷物法》:当国内谷物低于1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谷物的出口补贴往往会降低外国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但是并不会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长期影响。谷物需求的扩大会对国外市场产生影响,也会降低谷物进口国的谷物价格,从而使出口商的利润局限在进行该贸易所能得到的最低利润水平上。对工业制品和谷物进口征收的高额税收或给予出口补贴产生的唯一下过就是把一部分资本转向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投入的行业。这会引起社会总资金的不均衡分配——它会诱使制造商开始或继续从事利润较低的行业。这是一种最失败的课税,因为它并没有把从本国抽取的所有资本补贴给外国进口国家,这笔算是的差额是由总资本的不均分配造成的。因此,如果英国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4英镑,法国的谷物价格是每夸特3英镑15先令,那么10先令的补贴最终将会使法国谷物的价格降至3英镑10先令,英国的谷物价格也会继续保持在4英镑。每出口1夸特谷物,英国就需要支付10先令的税。法国仅从进口的每夸特谷物中获得5先令的利益。因此对全世界而言,每夸特谷物就会损失5先令。这种资金分配会引起产量减少,或许并不会减少谷物产量,而是会引起其他生活必需品和享用品产量的减少。李嘉图认为,任何商品的进口补贴都会出现小幅度降低货币价值的趋势。无论是什么原因促进了出口,都会使出口国出现货币减少的趋势。税收提高了商品的价格,税收往往会减少出口,阻碍货币流入,这就是税收产生的一般影响。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

       三、李嘉图理论体系的核心——分配理论

       分配理论在李嘉图政治经济理论体系中是核心。李嘉图认为,劳动和资本投入到土地而生产出来的谷物,应分别归三个阶级所有:分给地主阶级的就是地租;分给资产阶级的就是利润;分给工人阶级的就是工资。李嘉图认为土地的利用对商品价值没有影响。土地所有者只是因为土地具有优劣之分而能够收取地租。他举原始社会的例子对此进行说明:只要幼稚的土地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就没有人支付地租。当人口数量增长,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劣质土地,这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使得产品变贵。拥有肥沃土地的土地所有者也调整自己的价格,这样他们就获得了额外的收入,因为他们的土地并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笔额外的收入就是他们收取的地租。在李嘉图看来,工人的贫困是天经地义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他的模型中决定工人的工资。“自然”的工资水平与工人的生存最低标准相符合,以保证工人可以在生产劳动力。如果工人所得到得比他维持生活所需的更多,他们的人口就会增长,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应就会增多,工资水平下降。当工资水平低于生存最低标准时,劳动力供应受损,工资水平重新上涨。在李嘉图的分配系统中,土地所有者在长期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最多。人口不断地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劣质土地得到开垦。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地租也上涨。与之相对,资本所有者必须支付更多的工资,也就是支付国名经济收入的更大部分。工人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实际上他们的购买力并不比以前大。李嘉图认为工人天生贫困这一观点遭到后世许多经济学家的反对。

       其实知道大卫·李嘉图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拜读过他的著作。这学期学习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正好涉及到李嘉图的理论。于是借了这本书,课余时间阅读,也起到了丰富自己知识的作用。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读后感(模版)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读后感

       初读这本书时,我读了一遍下来却发现没有读懂,的思想以及书中的一些例子我都不是很明白,他的那些理论和所举例子中的数字我都不知道如何解释。或许是因为这本书是大师之作,而且包含着大师的许多重要理论,只读一遍或者只通过读这本书是不足以真正读懂李嘉图的。所以我觉得好书自然是不怕反复读,如果只是追求表面而未能真正了解书中的精华,那读书也不见得有何意义。在经济学史的地位来看,它虽然比不上《国富论》、《原理》、与《通论》的重要性,但也曾经被誉为是继《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被人称为是“李嘉图革命”。这部伟大的著作所阐述的思想至今仍然让人们受益无穷。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斯在1975年出版的《古典经济学家》一书和1981年发表的名为《李嘉图式的经济学家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一文中,仍对他的分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本书中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劳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

       在劳动价值论上,主要集中在本书的第一章,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的大小决定的。劳动包括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可以创造新价值,间接劳动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只能把旧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

       在产品分配理论上,李嘉图认为可以将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地主阶级占有土地,资本家阶级占有资本,工人阶级拥有自己的劳动。因此,劳动和资本投资于土地而生产出来的谷物应归三个阶级所共同占有。分配给地主阶级的那部分是地租,分配给资本家阶级的那部分是利润,而分配给工人阶级的那部分则是工资。

       另外,本书除了阐述劳动价值论和分配论,还阐述了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它对当今的对外贸易理论也发挥着重要的所用。1998年11月在我国出版的克鲁格曼等人编著的《国际经济学》中,详细介绍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模型,并评论说:“该模型对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探讨是国际贸易研究中非常有用的工具。具体地说,简单的单一要素模型有助于纠正一些对比较优势的意义和对自由贸易的性质的错误理解。这些谬误经常出现在有关国际经济政策的公开探讨中,甚至出现在那些自称为专家的人的理论中。”

       李嘉图是个有商海实战经验的人,他的文章处处都表现出一股从某某商业重大战役凯旋后的霸气。虽然历史已经发展了近200年,但他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仍是十分罕见。或许他从来没有接受正式的大学教育,使得他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他所用寥寥几语描述的问题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事实上却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而如果我们对他同时期的重要学者的主张不甚了解,也会错过思考李嘉图的机会,自然也无法读出100%的李嘉图了。

       话又说回来,可能正式因为李嘉图说什么东西都是点到为止,他的思想才能与各种各样的事物发生联系。李嘉图这种只逻辑推理不实证的习惯已经被称为“恶习”,而他在很多问题上只说表面一半的风格也着实让人大伤脑筋。那些伟大的思想往往就在几段之内就予以带过了,如伟大的“比较优势”,就用了不到一页的纸张,而对“比较优势”的进一步的讨论却包含了他的国际金融与资本循环思想。并且我们还得时常站在李嘉图局限上理解他的结论,(如那个悲观或不人道的“李嘉图定(铁)律”)我们不是李嘉图,却还得揣摩李嘉图当时是怎么想的,怪不得斯拉法会用一生去研究他呢!

       经典之作是其所代表的理论的精髓,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再繁杂的现代生活中,精心翻阅经典,体味先人朴素之气息,感受理论之精华,沐浴思想之光芒,是人生最为美好的享受。阅读这些经典然后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讨论书中的疑惑和不同的见解,哪怕不是那么在点,也是比较大有裨益的。经济学的经典文献还有很多,我觉得可以把朗读方法复制到对它们的研究上。

第四篇:赋税和徭役

       赋税和徭役

       赋税

       1:及各种捐税的总称

       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清·洪亮吉《治平篇》

       2: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尤指应付给政府的费用

       赋税:田赋与其他税收的总称。中国最初的赋税是统治者向下属征取土产、劳役和其他实物。稍后渐变为按丁口征收军役及军需品,称为“赋”;按土地及工商经营征收财物称为“税”。春秋战国以后,私有经济不断发展,授田制的创建,特别是“初税亩”、“初阻禾”的推行、国家向农民份地征收实物,故赋、税逐渐混合。唐宋时代按田亩征课的又称为田赋(或田租)。清代“摊丁入亩”后,从而完成了赋役合并征收。辛亥革命后,漕粮、芦课和官田征纳均称“田赋”,“税”则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概称或其他征课之名。

       徭役

       释义: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徭役始于先秦,《诗经》、《春秋》中已有许多有关记载。《周礼》规定各级地方官有征民服役的职责。战国时,征伐频仍,军役繁重。秦统一中国后,修阿房、建骊山、筑长城,徭役十分苛重,终有陈胜、吴广起义。

       汉承秦制,有更役、正卒、戍卒等,并可纳钱代役称更赋,徭役集中于平民身上。魏晋以降,徭役无一定制度,为避赋役,民户逃亡现象严重。

       唐初行租庸调法,实行府兵制,徭役有所减轻,但中期以后,服役增加,民户复大量逃亡。宋代,徭役负担仍十分繁重,并出现了募役(雇人服役)、助役(津贴应役者)、义役(买田以供役者)等形式。元代行“科差”,并有各项杂役。

       明代行“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为征银两,但各地实行情况不一。

       清代摊丁入地,继承了一条鞭法的原则,由传统的以家资列户派役向财产税转化。地租

       (1).旧时国家所征收的土地税。《新唐书·魏徵传》:“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

       (2).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占有者依靠土地所有权获得的收入。唐·王绩《独坐》诗:“有客谈名理,无人索地租。” 郭澄清《大刀记》三:“他想起了被地租逼下运河的佃户房春江。”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土地转给他人使用而获得的收入。封建地租是地主无偿占有的农民的剩余劳动甚至部分必要劳动,超经济强制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地租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来自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体现两者共同剥削雇佣农业工人的关系。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土地私有制下,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创造的剩余产品被土地所有者无偿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者对劳动者的一种剥削形式。在土地公有制下,地租既是国家从经济上管理土地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所有权的形式不同,与此相联系的地租的性质、内容、形式及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也不尽相同。地租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封建地租和资本主义地租。封建地租有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三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租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剥削者所占用的超额利润,它体现土地所有者与农业工人的剥削关系。劳役地租又称徭役地租、劳动地租、力役地租,通称力租。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借助于超经济强制,迫使农民(农奴)使用自己的生产工具,在地主经营的土地上,无偿地进行一定时间的耕作劳动以及其他各种杂役。在这种地租形式下,农民为自己的劳动和为地主的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开的。在春秋战国时期,自中原地区开始,劳役地租逐渐衰落而被实物地租取代,残余却保持到清末,有的到民国年间。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读书心得

       才放那么短短的30多天假就要被导师要求看着这两本书过年,一开始,我真不懂为什么,单单只看书的名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看这本无聊的书,又有点不爽,但耐心去看,又觉得其实没有那么难接受,内容也还是可以的,就硬着头皮把书用最短的时间读完了。看完之后才发现,把《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比成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并没有夸大,那是名副其实的。

       大卫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继承人,其思想深深地受到亚当斯密的影响。《国富论》正是李嘉图接触学习经济学的第一本作品,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的几大主题和《国富论》的主题有相似之处的最主要原因。当然,这两本如此著名的作品有再多的共同之处,还是各有优劣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所涉及的范围上也比不上《国富论》,《国富论》所讨论的更加广、内容更加多。即使思想上被影响,李嘉图还是能够对亚当斯密批判地学习而非盲目认同、全盘接受的,还是能够就这些话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的。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讨论“分工”的问题,而是就“价值”展开叙述。而且李嘉图并没有按照常理只是谈论价值问题,而且他还假定了商品的存在,假定了工资、资本、利润、一般利润等等的存在,并且就这几方面也论述了一番。这些问题本应该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但李嘉图却有着其自己独特的一面。

       接着就是“地租”问题了,其实我个人认为相比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面的对地租问题的讨论,李嘉图在这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有点逊色、不够深刻、不够有针对性,李嘉图是以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见解为前提展开论述的,而亚当斯密是围绕自己独到的看法,围绕如何让国富民强去写的。因此,就这一主题,李嘉图还是比不上“老手”,思想上稍稍劣了点。

       接着所说的价格、利润、工资什么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对前面几章价值、地租的概括、补充。其实这本书看下去真的觉得内容很少,但里面的思想却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例如他的价值论就认为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别出心裁,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到的二元观点就有所不同,也正正因为他的思想有其独特的一面,让他的作品一面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作品也一度热销,供不应求。

       其后,李嘉图还谈及了许多赋税原理,对税种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种税种的来源还有征收税对各阶级的收入与发展生产的影响。他还认为税收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所支配的一个部分,最终是由这个国家的资本又或者是由这个国家的收入来支付的。税收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和个人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消费水平和再生产的能力,但是从长远来看,税收却又是一个国家收入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个部分,一个国家要实行一切有利于民生的措施又或者是要加强国家实力、加快国家的发展速度,金钱是很重要的,没有了金钱,一切都只会是空谈、只会是纸上谈兵,因此,税收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国家也有这个责任让每一分每一角纳税人上缴的税款都用得其所,而不是成为某些官员贪赃枉法的工具。李嘉图个人主张遵循亚当斯密的“公平、确实、便利、经济”四项税收原则,并且还依据这个原则详细地分析了各种赋税的利与弊及其对各个阶级收入的影响。

       纵观全书,我李嘉图认为资本家追逐的只是个人利益,追求的是利润,但是他又认为利润也是资本积累的来源,积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有能够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从而就可以提高全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的水平。他认为资本的利益不仅代表着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又代表着全社会的利益,而他认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却是矛盾的。

       我个人认为大众给予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如此之高的评价是十分正确的,尽管还有些许的不足之处,但李嘉图在思想上深受亚当斯密的影响之下,他还是能够做到批判地学习,在相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上都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也是很难做得到的。

       所以我也明白了导师让我们读这本书的缘由,《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还有《国富论》这两本书是我们学习经济学必须一览的好书,这两本书都会有助于我们专业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够多多少少地掌握里面的一两条原理,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也会有助于我们更容易地去理解其他问题、加强了我们对经济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以及逻辑思维。因此,在假期里、平日里多读好书还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要养成这种习惯才像是个真真正正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