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第一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鼓”、“败绩”、“驰”、“辙”、“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公将战……请见

       求见

       论何以战

       乡人劝……何间

       衣食分人……小惠……民弗从

       分析 祭祀弗加……小信……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取信于民

       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 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 战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 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后发制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 “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创造性阅读 要求: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短文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的文言文读书方法。]

       三、布置作业

       题目:〈〈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学生能鉴赏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

第二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凉水井学校田宏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解题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小惠未偏(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旗靡(mǐ)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如: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2、小惠未偏,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解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教师巡视各组,随时解答学生疑问,并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解决。

       (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文言词语。

       1、重点词句

       (1)重点实词:间、信、孚、福(2)通假字:偏

       (3)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4)关于“肉食者”。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例如:“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五)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1、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第三段,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2、换个角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庄公:迎战—备战—胜战—问故

       (六)分角色朗读。

       (七)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

       思考: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教师明确:

       1、“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五、拓展延伸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齐人三鼓望其旗靡小信未孚惧有伏焉夫大国,难测也未能远谋故克之三而竭 观其辙故逐之 明确,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第三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评点,指出其朗读的优点以及存在的语音、停顿问题。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2.结合课文解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 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2.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 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五、课文学习小蛄

       六、布置作业

第四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2、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2、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补充国别体、纪传体史书)

       3、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鄙 孚(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3)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测也。(4)、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义 今义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5)、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5、译文

       6、整体感知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即: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三、细读课文,探究重点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1)战争前做好准备(2)战争中捉住时机

       2、鲁庄公认为打胜仗的条件有哪些?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你是怎样看待的?

       明确: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教师小结: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师说: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到战国战场,看一看仗是怎么打的?

       师问: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1)战前准备充足,取信于民——人和

       (2)选择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反侵略——地利(3)抓住有利的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天时

       4、分析曹刿的形象

       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他虽出身下层但忠君爱国,有胆有识,有非凡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谨慎、果断、机敏,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杰出军事家。方法:对比衬托,详略安排,人物对话和行动

       讨论明确:文章详写曹刿对于战争的论断,略写长勺之战的经过,紧紧围绕“论战”选材,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教师小结: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时候先寄托在实行“小惠”上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他急切迎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虽然目光短浅,但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忠于职守。说明他与昏君还是有区别。

       “五赞鲁庄公”——(1)广开言路,使一介贫民 曹刿得以论战;(2)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3)亲临前线深入实际,甘当“配角”让能人张旗;(4)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5)善于总结经验,虚心求教。

       结束语:在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觉得亲切和可爱吗?愿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有更多的“鲁庄公”!

第五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准确地译讲课文。

       2、能流利背诵全文。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读课文,划出不理解词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2、制作好课件。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课示标: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曹刿论战》。【板书: 曹刿论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二、一读课文

       1、指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

       老师: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注意听,发现错误,立即举手帮助更正。

       2、有错即停,指名学生纠正,老师板书于黑板一侧。▲需要注意的读音、语调和停顿有: 刿

       间

       徧

       帛

       孚

       辙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生齐读上述内容一遍。

       4、学生齐声朗读课文一遍。三、二读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

       边读课文,边对照课文下解释,练习译讲全文。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6分钟后比谁能准确译讲全文。

       2、学生读课文、翻译,老师巡视,解决个别疑难,将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左侧。

       指名学生轮流译讲第1节(方法是:先读原句,后译讲整句话),若有错误,指名其他学生纠正。

       ▲可能出现的疑难有:

       ⑴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学生根据课下注解能够翻译这句话,但是,可能会不明白这一条为何不能作为作战的条件,可引导学生根据曹刿的答语理解,这里的“人”指的是近臣,而非百姓,为后面分析庄公的人物形象打好基础,同时要强调“必以分人”是一个省略句,翻译时要注意。

       ⑵牺牲:课下解释是分两部分来解释的,完整的解释应该是“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而不是简单的“猪、牛、羊”。

       ⑶本段有多个省略主语的句子,翻译时要注意补全。

       ⑷“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福”是名作动,应该是赐福、保佑的意思。⑸狱:古今异义,应该译为“案件”,而不是“监禁罪犯的地方”。⑹可以:应该译为“可以凭借”,而不是“可以”。

       3、译讲完第一节后,老师问:同学们都能译讲这一小节了吗?若仍有疑难,请举手提问。

       4、学生质疑,师生释疑。

       5、学生练习背诵第1节

       6、检查背诵情况。形式多样:可指名背诵、可同桌互背、可小组竞赛背、可全班齐背。

       7、学生以同样的方法译讲第2、3节。▲可能出现的疑难有:

       ⑴战于长勺:状语后置,正确的语序应是“于长勺战”。

       ⑵公将鼓之:因前面的“鼓”字,本身就是击鼓进军之意,无需加宾语,所以,这里的“之”是助词,无实意

       ⑶公将驰之:因前面的“驰”字是驱车(追赶)的意思,应该有宾语才完整,所以,这里的“之”是代词,指齐师。

       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实际上是“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的省略句,翻译时要注意。

       8、全部译完,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9、学生自主背诵课文5分钟。老师问:哪位同学现在能背诵课文?

       若有,则指名学生背诵,并予以表扬;若无,则再给3—5分钟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然后,指名数名学生背诵课文,然后全班齐背。

       四、课堂训练:

       默写第一段。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2、品评文章人物刻画的艺术。课前准备:

       同学间复述《曹刿论战》的内容。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课示标:

       老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曹刿论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二、指名学生轮流背诵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老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2、【投影】 自学指导: 通读全文,思考:

       ⑴从文章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曹刿,怎样的庄公? ⑵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4人一组讨论,8分钟后,比谁的回答得精彩。

       3、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老师巡视,也可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

       4、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明确: 关于问题一: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进而去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如果学生对曹刿形象的分析不够完整、到位,可以有选择地插入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人物:

       1.曹刿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进攻和追击的时机的?

       4.曹刿选定进攻和追击的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5.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对于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可能更多地会围绕他的“鄙”来谈,这时,教师可以追问:“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鲁庄公这个人物。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教师要注意肯定,在这里,教师也可以适时提出“从曹刿、庄公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容。

       关于问题二: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和写作特点,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涉及“对比衬托的运用”,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责任感和爱国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比“鄙”反衬曹刿的“远谋”;还可能会谈及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刻画人物。通过对话,让曹刿及鲁庄公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对于“详略得当”这一写作特点,可能理解不到,教师可以适时设疑、引导:本文略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详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这样安排,更好地突出了曹刿的“远谋”,在我们平日的写作中,也要注意围绕文章的中心和人物刻画的需要来安排写作材料的详略。

       四、齐背课文,加深理解。

       附: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

       师

       伐 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军队 攻打 将要 拜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其乡人曰:“肉食者

       谋之,又何间焉?”

       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谋划 参与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鄙陋,这里只目光短浅 于是,就 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拜见庄公。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凭、靠 不 把(曹刿)问:“您凭什么作战呢?”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

       从也。”

       回答 通“遍”,遍及,普遍 跟从,听从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虚报 实情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等,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为人所信服 赐福,保佑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案件 即使 明察(以)实情判断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凭 跟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您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您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词,指曹刿 在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击鼓进军

       鲁庄公想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国的军队击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大败 驱车(追赶)

       齐国的军队大败。鲁庄公将要下令追赶齐国的军队,曹刿说:“还不行。”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车轮轧出的痕迹 追赶,追击

       下车察看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 原因,缘故 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振作 第二次 减弱 消失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战胜 推测,估计 埋伏 他们的勇气衰竭了而我军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他们。(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有埋伏。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倒下 所以

       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远望他们的旗子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