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又见鹭鸶》特级教师赏析

第一篇:2022上海《又见鹭鸶》特级教师赏析

       2022上海高考语文现代文二《又见鹭鸶》

       7.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细解:解答文学作品阅读测试题,首先也要理清文章结构。从散文的内在运思结构(也是作家的心理过程)来看,一般都是圆型结构,即按照“起——承——转——合”的变化形式组织文章。该文也是如此,大致可以分成四个层次:①到③,起;④到⑤,承;⑥到11,转;最后一段,合。(当然,层次的划分可以见仁见智,但大体应该是这样)在这其中,有很明显的思绪的变化:“不见鹭鸶”——“又见鹭鸶”——“哦!鹭鸶„„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这个结构看过去,就可以捕捉到的思想情感:对恢复鸟类与人类天然和谐的向往与追寻。而把这个层次看清楚了,以下的题目基本上也就清楚了。下面的分析均建立在这个结构上吗,不再赘述。

       本题在题干的表述上,也存在着歧义:到底是考查段落的作用,还是选材与主题的关系?抑或考查描写的作用?从答案来看,命题者的想法是第三种,即考查描写的作用。但是,事实上,从题干的表述上来看,上述三种理解都有道理,只是看你在阅读题目时,把重音落在哪一个词语上:是“第③段”,“描写”,还是“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

       这样一来,本道题的考点所属就有了问题:到底是“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还是“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即到底是“作用题”,“手法题”,还是“意图题”?

       如果从结构上来看,该段对鹭鸶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描写显然对下文揭示鸟类与人类天然和谐这一主题具有铺垫作用;从描写主体鹭鸶这个角度来看,该段描写与第⑧段描写构成一侧一正的关系,两者有很明显的呼应关系,如“便呈现出„„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与“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如果从选择材料与突出主题的关系来看,该段强调了鹭鸶对构成“鸟类与人类天然和谐”这一画面的作用(效果)。所以,答案可以有多种。

       现在单说“描写河边风景对鹭鸶的作用”,即作为手法效果题来看。就此有两句感慨:“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在刻意制造构图上的冲突与统一:对浣衣女子用了“艳丽”,写牧童没有写其短笛、牧歌,而是写其“玩扑克”,还有凝而不动的白云、即将告别的落日等等,通过这种种细节描写刻意回避浪漫,而强调其庸常(即文中所谓“惯常”);但是,这种庸常却因为鹭鸶的到来而改变了(即所谓的“生

       动起来”),也就是说,将原本庸常的生活图景艺术画面化,审美化。所以,答案是“突出鹭鸶的美”。这里既有反衬(“艳丽”女子等与鹭鸶的“仙骨神韵”),也有烘托(从侧面描写这个角度)。

       8.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3分)

       细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等于考查传统技法:炼字。这是上海高考的新题型,但又确实是最传统的文学技法。我们知道古代诗文炼字主要炼的也是动词,通常有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作用,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里也是这样,只是解答时不可套用术语,而应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首先是生动性,将“记忆中的鹭鸶”写得很鲜活、生动;其次是化虚为实。虚,在文学作品里有两类,一类是记忆、想象等,相对于眼前的东西;一是指情绪、哲理等,相对于具体事物。这里也是这样,“扑飞而出”的除了“记忆中的鹭鸶”,还有又见鹭鸶的那份激动心情。

       9.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细解:从答案来看,命题者自己干脆将之定位于既是手法效果题,又是段落作用题。从手法上来看,是“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段落的作用上来看,如上所述,该段处于“承——转”的转折点上,由承上回忆到回到现实,所以是承上启下。另外,点出标题(或呼应标题)。这也是散文的基本结构技巧。需要留神的是,解答时,不可只出现术语而缺乏分析,一定要落实到位。

       从备考的角度来看,考查中间段落的衔接作用也很常见。如2022年的第9小题:第⑨段(“清诗人袁枚曾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

       (2)。不过较之本道题目,题干明确为“构思上的作用”,即“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一考点,就是段落作用题。

       10.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细解:考点: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这里考的是比拟,即拟人。题目较为简单,答题时注意两点:一是效果,即形象,一是描写对象的特点。描写对象的特点,见于上文,“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再结合“昂扬恣肆、气急败坏”等词语的否定意味,就可以得出答案: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11.对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细解:考点: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命题者这几年一直试图将这道题目“单纯化”,即聚焦在文本的某一点上。今年聚焦到“的思想感情”上,这样实际上就变成为“主旨分析理解题”,只在读懂读不懂这一层面上,离鉴赏分析远了一些,不像以前总要涉及到内容、语言、结构、表达等方方面面。

       “小时候„„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大了时”,A正确;“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B正确;“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明白自己„„‘守株待兔’„„忍不住要来”,C正确;D项理解肤浅,以偏概全,寻觅是为了唤回“信赖”,这要结合主旨来思考,等于通过选择题来考查主旨;“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E正确;“崇拜这一对圣物”,对鹭鸶的定位,对情感的定位都不恰当,属于无中生有,F项有误。

       将一道鉴赏题演变成一道信息筛选、比对题,又赋予了6分,实在是浪费。即使想送分,也没有必要用选择题的形式。选择题作为客观题,用来考查思想情感(“精神性”),势必会造成这种结果,因为思想情感原本丰富复杂,各人理解差异很大,只好在“文本内容比对”上设题,才不至于导致争议。

       选择题可以选择文本“物质性”的那一面设题,即选择客观性的那一面,这主要是指文本的建筑形态,如语言(遣词造句)、结构(谋篇布局、选材组材)、技巧、形象等方面设题。既便于测量,又便于拉开考生距离。命题者应该珍惜选择题这一题型。

       12.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结尾不管玩什么花样,都是为了结束全文的。所以,考虑问题,首先是两个角度,一是从内容上结,一是点明(或暗示)主旨。这里同样如此。从内容上结,用《蒹葭》诗句中的这种追寻形容自己寻觅鹭鸶的过程;从主旨上结,寄托了对人鸟共处、天然和谐的向往、追求。其次,引用古诗进入现代散文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这一点学生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等课都应有所接触。

       这是一道新题型。之前多考结尾的作用,这里既考其作用,又考其艺术。结尾的艺术有很多,有直抒胸臆的,如《想北平》等;有含蓄蕴藉的,如《项脊轩志》等。像本文这样以“引用”来结尾,课外的文本很常见,甚至部分

       学生的作文也常用此技巧,我们教材中的散文到并不多见。这样对考生来说,就有了些难度。

       另外,答好这道题目还取决于对《蒹葭》首段及全诗意蕴的了解,即考查你是否可以有效调用教材里经典文本的内容,去年是《饮酒》,今年是《蒹葭》。这类题目也有局限,第一必须是经典,即其意象、意境、意蕴被作为典故为后代作家引用;第二必须是教材里要求背诵的篇目,至少是需要深入掌握其内容的“基本篇目”。这样算来,数量就不多了。

第二篇:上海特级教师

       上海市特级教师名单

       黄浦区:

       上海市第八中学 沈红旗 语文

       上海市大同中学 杨

       捷 化学

       上海市格致中学 方梦非 物理

       卢湾区:

       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 王生清 生物

       上海市向明中学 牟方赟 教育心理 徐汇区: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赵谊伶 物理

       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 景洪春 语文

       徐汇向阳小学 李祯忠 科技

       徐汇区科技幼儿园 高一敏 幼教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 余晓清 计算机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潘国青 教育心理

       上海市上海中学 吴立人 生物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余党绪 语文

       上海市上海中学 王 辉 体育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徐欣幸 英语

       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幼儿园 封莉蓉 幼教

       长宁区: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 施志红 英语

       上海市延安中学 陈永平化学

       长宁区教育学院

       朱正刚

       美术

       静安区:

       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 李家元 数学

       上海市静安区南西幼儿园 徐则民 幼教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步根海 语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陆伯鸿 物理

       上海市一师附小 姜茗芳 语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赵才欣 地理

       普陀区:

       普陀区教育学院 吴永玲 政治

       普陀区教育学院 陈镇虎 德育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陈颂基 物理

       虹口区: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 倪闽景 物理

       虹口区东余杭路幼儿园 陈定儿 幼教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王哲光

       德语

       闸北区:

       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陈

       军 语文

       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孟小龙 数学

       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王

       钢 教育心理

       上海市青云中学 蒋

       青 英语

       上海市市北中学 齐珊云 音乐

       杨浦区: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常生龙 物理

       上海市控江中学

       张

       英 英语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朱震国 语文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陆亚芳 音乐

       上海市控江中学 许

       敏 数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张根洪 德育

       宝山区:

       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 潘小明 数学

       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薛定稷 计算机

       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科技指导站 刘国璋 生物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陈振华 教育心理 闵行区:

       上海市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 孙联荣 数学

       上海市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 单云德 语文

       上海市七宝中学 李新华 美术

       上海市七宝中学 胡 佳

       数学

       嘉定区:

       上海市嘉定区成佳学校 夏月珍 音乐

       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 汤成超 数学

       上海市民办嘉一联合中学 沈金润 化学

       浦东新区:

       上海市建平中学 周增为 政治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范小辉 物理

       上海市进才中学 张雪明 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刘 砚 英语

       上海市进才中学 朱燕婷 音乐

       上海市进才中学 王肇铭 物理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邹淑君 生物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英小学 谢忠新 计算机

       上海市浦东新区罗山小学 陆 虹 数学

       上海市杨园中学 曹惠良 体育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李功爱 地理

       松江区:

       上海市松江二中 徐界生 生物

       上海市松江二中 杨兴中 数学

       松江区实验小学 赵小玲 语文

       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马兰霞 德育

       金山区:

       上海市平乐中学 吴金瑜 物理

       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樊汉彬 历史

       上海市张堰中学 丁永章 生物

       青浦区: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 顾祖恩 物理

       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郑润洲 教育心理

       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李永元 语文

       南汇区:

       上海周浦高级中学 严林祥 历史

       上海市南汇区光明学校

       陈 飙 体育

       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黄建初 教育心理 崇明县:

       上海市崇明中学 陈志刚 化学

       崇明县民本中学 吴卫国 数学

第三篇:鹭鸶原文翻译及赏析

       鹭鸶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鹭鸶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译文

       鹭鸶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

       突然,他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

       解释

       鹭鸶:此指白鹭,羽毛为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青玉:蓝绿色的玉。

       群捕:许多只鹭鸶在一起捕食。溪影:溪中的影子,形容溪水清澈。

       碧山:指山色青绿。

       落晚风:在晚风中飘落,随晚风飞舞。

       赏析: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开首两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赞语,而是通俗朴白的写实,然而就是这样一落笔,一群“雪衣公子”洁白美丽的形象,夕阳西下,蔽于溪影之中待机捕食鱼、虾的习性和机智,却全被描绘出来了,同时,诗人的迷恋之情也寓于其中了。白鹭那洁白的羽毛很美,故有“雪衣”、“雪衣公子”的美称。诗人正是被白鹭的这一特色所吸引,所以从这里切人表现白鹭的精神,表达自己的迷恋之情。而两个“雪”字的连用突出的是白鹭的“形”,其“神”尚未现,诗人巧妙地把它放在惊飞远去的情景中精心描绘,以

       “碧山”相托,以“梨花”比喻,笔触空灵,而白鹭的精神也就显露出来了。第三、四句:“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一个“惊”字,便把眼前之景推向了远处,顺势以“碧山”映衬出飘然远去的白鹭,而这群飘飞的白鹭又装点了青绿色的远山。山青鹭白,晚霞渐逝,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真是情景交融、自然浑成。可是,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接着展开想像的翅膀,好像暗暗地问了自己一句:“远映碧山”的点点白鹭究竟像什么呢?哦,像雪白的梨花在静谧而轻轻的晚风中飘然落下的美妙景象!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鹭鸶溪中捕鱼,朴白平实,似无余味,其实为后边的惊飞远去营造了气势。“一树”承“群捕”,“梨花”应“雪”字,读来晓畅自然,无一点造作之感。这首诗在许多咏鹭诗中别具一格,而且它的最后两句也可以说是咏鹭诗中的名句。后人的一些咏鹭名句,如元代顾瑛的“白鸟群飞烟树末,青山都在雪花中”(《泊垂虹桥口占》)、清代郑板桥的“忽漫鹭鸶惊起去,一痕青雪上西山”(《潍县竹枝词四十首》)等,很可能就是受了杜牧的影响创作的.。

鹭鸶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鹭鸶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译文:

       全身羽毛雪白,又如穿着一个雪白的绒衣,衬托着青玉般的长嘴,漂亮极了。它们成群结队的在溪中捕食鱼虾,洁白的身影在清澈的水中荡漾。

       一但惊动了它们就会远走高飞的离去,在青山映存下,姿态是那么的优美,正像那满树的梨花在晚风中飞荡!

       赏析:

       这首诗分别从个体、群体、近景、远景等不同的角度来刻画鹭鸶的形象,描绘出鹭鸶的优美姿态。三、四两句,以远方碧山为衬,用梨花作喻,境界尤为开阔。

第四篇:鹭鸶小学教案

       鹭鸶小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鹭鸶小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理念:

       纵观近年语文教材的改版趋势,散文阅读教学无疑是重点。但由于散文这种文体文学性比较强,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易把握的特点,而且受传统的教学思想限制,束缚了师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创造力,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而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的生成性、开放性,不在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老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基于以上认识,本教学设计立足文本,从言语文字入手。一开始预设错误,启发入文。老师当学生写病文,学生当老师作点评,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创造力。然后让学生当语言点评师,当一名高级摄影师去发现美,感悟美,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积极参与,时刻倾听,应答他们的话语,最后在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培养以及课堂小练笔中升华情感。文学的魅力就这样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中得以彰显,也滋养了一群孩子的心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了解鹭鸶的特点,体会对鹭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

       4、了解开头和结尾相照应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和画面品读、交流体会、实现与文本对话的最高境界,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对鹭鸶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预设错误,启发入文

       师:(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鹭鸶),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它,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回忆一下,你对鹭鸶的了解。

       生:鹭鸶又名白鹭,它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

       师:初读课文之后,我也把鹭鸶的外形写下来了,请你们读一读,看一看我写的和课文有什么不同。

       (出示小黑板)

       (这一设计,以自己预先的错误启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自主、自觉地认真阅读,积极主动思考。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自主纠错的过程中引发思考,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

       (学生认真看后纷纷举手)

       生(1):老师写得太简单了。

       生(2):老师写得不俱体。它的外形特点,内在神韵是什么样?没写出来。如果说把鹭鸶擦掉,就看不出这是什么动物了。

       师:你们的'点评太精辟了。我本想把鹭鸶这种鸟介绍给大家,可是大家看了,却并不了解、欣赏这种鸟。如果让你们帮忙来修改一下,你们又会从何处下手呢?

       (学生茫然)

       师:好,我们认真来品味大作家、大诗人郭沫若笔下的这篇优美散文,相信大家一定会收获些许启示的。

       二、品读课文,感受意境美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第3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14小段。(学生自己练读)

       师:我想你们刚才在课堂上再次读的时候,你不知不觉地被哪些语段或词打动了?拿出笔,把它划记下来,并说出你的一些小收获。

       (生拿出笔划记)

       生(1):我很喜欢文章的开头,语言简练,又写出鹭鸶的特点,读此段时如读诗的感觉。

       师:是吗?我也有同感,那鹭鸶给的感觉是———

       生(1):一首精巧的诗。(师随之板书:精巧的诗)

       生(2):文章的第三、四小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显鹭鸶的常见,又为下文写它的美埋下伏笔。

       师:你的收获真了不起,同学们是否赞同他的说法?(生异口同声:赞同)好,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怀齐读14小段)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好准备,我现在正式聘请你们每个人都是一位高级摄影师,你们马上去捕捉几个有鹭鸶的镜头,并把你最喜欢的那个镜头拿回来向我汇报,听明白了吗?开始行动!读课文57小段。

       (学生行动中)

       师:行动结束,汇报开始。

       生(1):鹭鸶的外形太美了,所以我把它拍下来了。

       师:你说的就是课文的(生第五自然段)你能用三个字概括你这个镜头吗?

       生(1):外形美(师随之板书:形体美)

       师:请同学再读这一自然段,并说说你对这一段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生(1)这小一段文字简练,但写出鹭鸶的外形、颜色和大小。

       师:也就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鹭鸶的形体美,你的学习太认真了。有时候点评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你们还想点评点什么?

       生(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手法,增一点儿则嫌长,?写出了鹭鸶美的刚刚好,不多不少。

       师:也就是美得(恰如其分),说的真好,你们就用这种恰如其分之美齐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

       生(3):我捕捉到的是鹭鸶站在田间钓鱼的画面,我给这个镜头取名为钓鱼美。(师随之板书)

       师:是如何把这种美写出来的?(预设:引导学生抓住动词钓字来感悟,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鹭鸶在这一节中像优雅的贵妇,闲庭信步在水边,悠闲地垂钓着。那么温柔那么娴静。一钓钓出百种味,只这一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韵味无穷。)

       生(3):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4)鹭鸶栖息的画面也很美,我把它拍下来,并取名为栖息美。师:既然在你眼中那么美,美的是那么悠然,你能用这种悠然美读读这一自然段吗?

       (学生美美地读)

       (这一过程让学生当上摄影师、点评师去发现美、体验美,读中感悟,读中想象。作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这一基本的学习目标。而老师要扮好参与者和引导者角色。)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师:(师诵读第8小段)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鹭鸶既然不是一首歌,在心里它就是一首(生齐说:韵在骨子里的诗)(师板书:韵味无穷的诗)

       师: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生齐说:首尾照应)

       师:你们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对鹭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生(2):我还感受到了对自然的爱。

       生(3):还有对生活的爱。

       师:你们的回答太精彩了,你让我想到一句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应该用一颗博大的爱去关注身边的万事万物,这样你的生活,你的人生才是灿烂、五彩的。是吗?(是)

       师:好,那我们就与同行,带着对鹭鸶那份爱和对自然、生活的爱齐读整篇文章。

       (课到此处,通过老师深情的话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内心掀起情感波澜,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学会给爱。)

       (学生齐读课文)

       师:学习的写作手法,是我们这节课的另一个目标。来,说说你对此文的修改建议吧;

       生(1):我们要充分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精练语言;

       生(2):在写特点时多用一些修辞手法,这样文章才;

       师:说的太好了;(最后这一环节的设计老师是煞费苦心的;

       生:有;(学生开始小练笔,老师巡视指导、抽读);

       师:最后,全体起立,把如诗般美、韵味无穷的鹭鸶美;结束课堂的修改建议吧。(原小黑板上的小片段)

       生(1):我们要充分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精练语言。

       生(2):在写特点时多用一些修辞手法,这样文章才会生动、具体些。

       生(3):用心去写,用爱去感受。

       师:说的太好了。那我们来做一个小练笔:你们按照刚才所说的去写一种你最喜爱的动物,有信心把它写好吗?

       (最后这一环节的设计老师是煞费苦心的。设计课堂小练笔即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其语言能力。)

       生:有。

       (学生开始小练笔,老师巡视指导、抽读)

       师:最后,全体起立,把如诗般美、韵味无穷的鹭鸶美读出来。请再次齐读整篇课文。

第五篇:鹭鸶教案4

       鹭 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了解鹭鸶的特点,体会对鹭鸶的喜爱之情。

       4.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

       5.了解开头和结尾相照应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6.读写结合点:抓住特点写一种动物。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探究、交流。运用“五读法”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教学,通过读去感悟、积累,通过写去运用、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对动物的爱,教育学生爱护动物,热爱生活。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感情。积累词句。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以其开头结尾相照应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连接点:写一种动物,抓住动物独特的美。

       读写训练模式:一读,了解大意,读通读顺;二读,学习写法;三读,理解内容,积累语言;四读,读写结合。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条理,学习生字词,读通读顺。

       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诗文,学生猜谜。2.简介鹭鸶,欣赏鹭鸶图。3.板书课题,简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了解大意,理清条理。

       一)、自由读文,完成下面练习:

       1、找出文中对鹭鸶独到的感受和评价的关键句子用“——”标出,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标出自然段。想想从哪几方面写出了鹭鸶的美?

       3、标出生字、新词,识记、理解。

       小组交流。

       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关于生字,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2)多音字辨析。

       (3)理解词义

       精巧、悠然、铿锵

       (4)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

       (4)文章内容

       课文描写了鹭鸶的外形与优雅的姿态,抒发了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

       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3):概括写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4-8):具体描写了鹭鸶的美丽色彩和优雅的姿态。

       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赞美鹭鸶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三、再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1.学生自读、质疑问难: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关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开头与结尾相呼应,文章结构紧凑,更突出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

       3.读课文,感悟。四、三读课文,读通读顺。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内容:理解、欣赏、积累语言。读写练习。

       一、谈话导入 二、三读课文,理解、欣赏、积累语言。

       1.学生自读、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鹭鸶的美?突出鹭鸶的哪些特点?

       (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汇报。

       从外形、姿态两个方面描写鹭鸶的美。

       A、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鹭鸶的外形特点。如: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而且太不寻常了”。

       “增一点儿则而嫌长------深一点儿则嫌黑”。

       B、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把鹭鸶描写得十分鲜活。

       外形美体现在色素与身段两方面。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可不用说,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些,而且太不寻常了。(大小适宜之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

       (外形精巧之美)

       说话练习:鹭鸶,你长得太美了!身段那么精巧,;颜色那么和谐,看着静静地站在林间的你,我想起了。姿态美体现在觅食、栖息、本身三个方面。

       觅食之美: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出的镜匣。

       栖息之美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到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太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本身是歌: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鹭鸶不会唱歌。但是鹭鸶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4)小结。

       2.仅仅是为了突出鹭鸶的特点吗?

       (1)学生读开头、结尾,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讨论探究。

       (3)班内交流汇报。

       表达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文章开头、结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表达赞美之情。3.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1)思考: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给我们什么启迪呢?

       (2)交流讨论

       对生活的热爱,激发我们的生活热情,去关注生活,关爱生活中美的事物。

       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读写练习:大自然中,你还发现哪些动物如诗如歌呢?把它写下来吧。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总结一下,与同学们共享。

       身段大小

       外形美

       精巧适合 色素配合 鹭鸶

       觅食

       姿态美

       栖息

       优雅如歌

       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