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女性就业的因素

第一篇:影响女性就业的因素

       《影响女性就业的因素》

       08会计2 赵晓曼 080301064

       现在,大学生毕业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女生在领到本科毕业证的同时,作出了把档案留在学校、继续苦读考研的决定。据新闻媒体调查,她们做出这种决定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女生找工作实在太难了。

       女性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关数据显示,从1996年开始,我国城镇妇女的就业率开始呈下降趋势。到2000年末,全国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的绝对数量减少了1477.7万。此外,国企下岗女工普遍感到找工作困难,有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再就业时受到年龄和性别的歧视。

       “妇女正在成为中国就业压力最大的人群。”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代表说。

       尽管有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女生比例已达44%,基本上撑起了校园的“半边天”,但就业的机会却远远低于男生。那么,影响女性就业难的因素到底有什么呢?

       首先,可以概括为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制都直接影响了对女性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

       其次,我国法律中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和缺乏罚则,对就业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

       此外,目前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不力,特别是对私营中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监管不到位。工商、税务、民政、劳动保障、卫生和城管等各个相关部门缺乏协调配合,重复管理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并存,一些地方政府对外资、私营中小企业疏于监管,使得女性在一些地方更容易失去工作。

       还有,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仍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着影响。现在部分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能力和价值认识有偏差,过分夸大生育、养育、更年期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女性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处境。

       其中,我认为,在法制越来越健全,而且女性各方面能力都不落后于男性,甚至超越男性的情况下,最后一方面因素已经成为现在影响女性就业难的最直接也是最关键因素。举个例子来说,现在在一些招聘会上,招聘人员常常会问前来应聘的女大学生:“能喝多少酒?准备什么时候恋爱结婚?”而不少女同学为了求职成功,则“慷慨”答道:“白酒能喝一斤,30岁之前不考虑个人问题。”这其中,就透露出女大学生在求职中的种种无奈与心酸。也可以说,女性在相当年龄时所面临的婚姻、家庭以及其带来的种种连环性因素已成为影响女性就业的一大“门槛”。许多用人单位认为,招纳女员工之后,女员工今后结婚,生子,会引来一系列的蜜月、产假等假期。而且婚后牵扯到家庭、孩子问题,她们大多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来。因此,在现代高速运转的效率社会中,公司是想避免由招聘女员工而带来的种种”麻烦“,导致,女性在就业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由此可见,影响女性就业因素很多,要缓解妇女的就业压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加强法规建设和市场监管的同时,目前关键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女性已经撑起了社会的半边天,而且现代女性有能力权衡工作个家庭之间的关系,所以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为女性平等就业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二篇: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就业是民生之本,基本温饱问题解决后,就业成为新的发展难点。多年来由于人口政策的严重失误,人 口盲目地高速增长,造成了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局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资本和技术对 劳动的替代以及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供给,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不断下降。下岗失业,已成为严峻的事实,而首当其冲的又是大量不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低素质、低技能的女性劳动者。近年来,由社会变迁 所引起的性别分化速度加快,使得女性就业正在成为日益凸现的社会问题,很多过去没有的问题正悄然涌 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女性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因女性就业状况恶化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妇女就业 自始至今一直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来自社会的、个人的、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因素不仅使得妇女在就业数 量上深受影响,也使妇女的就业质量难以提高。改变妇女就业现状,提高妇女就业水平将有赖于减少或消 除影响妇女就业的相关因素。当前女性就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妇女就业数量和层次是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直接反映,更是独立、自尊、自强的经济基础与保障。2022 年 5 月,中国政府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2—2022 年)》,确定了促进妇女就业的发展目标。各级政 府积极开发和拓展适合女性就业的行业和领域,实行更加灵活的就业形式,为不同就业需求的女性提供就 业机会;政府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为下岗失业女性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 务,积极开展对女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政府建立了生育保险制度,规定生育保险费由企业缴纳,职工个人 不缴费,为妇女平等参与就业竞争营造了良好环境。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适合女性就业的产业 和行业的发展,妇女就业人数不断增长,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城乡妇女就业人数从 1990 年的 142 万增加 到 2000 年的 166 万,但从总体上看女性就业比重仍低于男性。女性从业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 47%,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事业单位的改制,生育保障等制度的进展缓慢,使城镇女性就业比男性受到更为普 遍的影响和冲击。部分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能力和价值认识有偏差,过分夸大生育、养育、更年期对女性就 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妇女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处境。2022 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中,女性职工占总数的 38.9%,女性所占比重远低于男性。从女性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来看,女性集中在商业、服务行业。而专业 技术人员和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女性占的比重很

       小。女职工占职工总人数的 38.9%,从绝对数上 看并不低,似乎不存在对女性的歧视。但是女性就业层次在下沉,相对的女性歧视仍然存在。相当多的妇 女就业集中在劳动保障条件差、收入低、劳动条件艰苦的工作。劳动时间长,待遇低,没有劳动保险等等 非正规就业中女性权益极受忽视。

       1、女性就业呈现滑波,失业人数逐年增多 2022 年城镇单位女职工由 1996 年的 15.4 万人下降为 12.6 万人,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 38.2%,比 1996 年下降了 1 个百分点。新形势下,女性就业呈现出滑坡趋势。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组重建、减人增效,导致大批职 工从企业中剥离出来,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2022 年年末城镇登记实有失业人数 1.93 万人,其中女性 0.89 万人,城镇失业率为 3.5%,城镇失业人口连年增长,下岗和失业人口的激增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在下岗失业的人员中,女性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超过男性。这是因为一些企业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 技术的改进,造成结构性失业,女性往往首当其冲被淘汰下来。另外下岗女工再就业比例也远远低于男性,
1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一方面客观上下岗女工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缺少专门技术等使其在再就业时择业面狭窄,另一方面 主观上下岗女工的就业观念不如男性主动强烈,加上择业期望过高而影响再就业,长期处于失业状况。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男性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居多,而守家种地的多为女性,农村女性劳动力因文化素质较低、家务负担重、外出流动就业困难多等原因,在向非农业转移的劳动力中 所占比例小,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适合农村女性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更少,从而形成农村女性就业不 充分、劳动力转移困难,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

       2、下岗女工再就业困难重重、隐性就业大量涌现 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下岗女工再就业难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就业问题的一部分,一方面是体制转换所引 起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关系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性别歧视和文化素质密切相关。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下岗女工的岗位少,模式单一,层次较低;再就业后,劳动权益保护不到 位;就业门槛高,再就业劳动力市场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工作能力的歧视;女性整体文化素质、劳动技 能的提高仍需要一段时间。城镇安置失业人员比例中女性比例大大低于男性,失业女性正规再就业的难度 明显高于男性,大部分下岗女性融入到餐饮业、家政服务业、美容美发、
、保健服务等行业中。与此相对应,失业女性隐性就业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3、由于性别歧视而引发的女性低收入、性别职业 随着中国市场因素的增加和扩展,社会分化的加剧,男女两性在就业方面曾经一度被单位制弱化的 差异逐渐显性化,明朗化,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差距呈日益增大的趋势。企业经营管理和劳动用工 制度的改革,使得女性由于历史造成的文化素质低,就业适应能力差等原因受到的冲击最大,其结果是人 们(包括女性自己)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女性更适于某几项工作,性别职业被强化了。同样,各级部门举办 的各种层次的面对下岗女工的劳动力交流会所提供的岗位,工种不约而同地主要集中在宾馆服务类、餐饮 服务类、营业员、营销员、勤杂工、家政服务等。管理类、技术类的岗位数量少、要求高,完全成为一种 摆设。性别职业主要是一些低劳动技能的服务业,很多的性别职业有着明显外表偏好、年龄偏好。社会转 型时期,性别职业的大量出现,是一种倒退,已经成为妇女就业领域的严重障碍。

       4、卖淫业的兴旺和女性犯罪率升高 妇女就业状况恶化的另一直接后果即导致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产生。卖淫业作为社会丑恶现象之一 一直得到政府的严厉打击和禁止,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而更多的卖淫女都是一些挣扎在社会最 低层的,缺乏最基本生活保障而走投无路的弱女子,包括一些下岗女工。卖淫业的日益泛滥和半公开化,不仅对女性价值观、择业观起到冲击作用,而且作为社会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如 疾病的传播、道德的沦丧,对家庭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卖淫业如同一个毒瘤,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

       5、妇女社会地位下降,婚姻质量下降,离婚率上升 妇女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失业、下岗给女性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大多数女性身上失落、委屈、苦闷、焦虑等负面情绪很大。失去了经济收入,家庭问题慢慢出现,许多家庭因此失去了原有的欢乐和和睦,陷 入经济和情感的双重危机中,一些家庭因此而走向破裂,失业威胁着作为经济和社会单元的家庭的稳定,家庭收入的减少使女性不再享有从前的家庭地位和家庭角色,家庭关系和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均受到影 响,女性的自尊受到打击,精神受到损伤。一些家庭由于女性失去经济来源而引发家庭纠纷导致家庭暴力 增多,妇女因经济上依赖丈夫而不得不默默承受丈夫的虐待、殴打、遗弃等,甚至对丈夫的外遇亦采取沉
2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默与忍受,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有资料显示下岗女工离婚率明显高

       于一般家庭,婚姻不稳定现象严重,丈夫有外遇比例有所增加,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使缺少宽容、理解和沟通的家庭,最后多以离婚而告终。因失业而导致婚姻破裂的女性往往陷入非常困苦的境地,一大批单亲家庭的女性既要养活自己又要抚养孩 子而不得不依赖亲朋好友和政府的救济,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无穷的隐患。越来越多的女青年在长期失业,就业无望的困境中,将婚姻用于交易、或傍大款、或远嫁异乡,或 做“二奶”,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必然导致婚姻质量的普遍下降,各种婚姻纠纷,家庭官司司空见惯,多如 牛毛。重婚、纳妾等丑恶现象时有发生,女性作为最终的受害者在饱受经济不能自主的痛苦的同时,还要 带着情感上的累累伤痕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因就业引起的女性社会地位下降,继尔导致家庭、婚姻等一系 列的问题使得整个社会增添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和无法预测的严重后果。

       6、妇女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及其与现实的脱节,无法为妇女就业铺设平坦的大道,也是造成女性就 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妇女就业劣势使得女性在社会生活多方面深受影响还体现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业 主对国家制定的女工劳动保护、女工禁忌劳动范围等缺少了解或根本就无视其存在,缺少保护职工劳动权 益的意识。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减少成本,往往以女工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以 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突出表现在: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女性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加班不加薪;加大 工作强度,使员工超负荷劳动;惩罚性扣克工资,借故减少雇工的收入;低报酬招聘,男女同工不同酬; 随时解雇,不签定劳动合同,试用期满即换新人;违规作业,在有毒有害环境工作而不告知;拖欠工资或 工资不兑现等。一些企业任意提高录用女性劳动者的标准,同等条件下录用男性而拒绝女性,对女性身高、相貌要求挑剔,甚至要求女工在录用期保证不生育等。有些企业将女工劳动保护和妇女保健等开支一减再 减压到最低,甚至缺乏起码的卫生保健条件和设施,女职工哺乳期休长假工作岗位无保障,企业中托儿所、哺育室少,女工极不方便,影响工作和生活,使得女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女性就业因素分析

       1、历史分工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传统的妇女角色是单纯的家庭角色及由此而产业的其它家庭角色,如母亲、妻子等。女性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履行的义务亦都围绕着家庭,无须走上社会,担当社会角色,社会和家庭 对女性的期望就是“贤妻良母”。而现代社会的

       女性因妇女解放而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扮演着社会和家 庭的双重角色,承担家庭和社会双重责任。女性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的同时,也饱受了双重 角色冲突之苦,尤其是已婚职业妇女在精力、时间、情感、体力等方面不堪重负,很多职业女性在面临事 业和家庭矛盾时,往往难以抉择。“上海市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时,56% 的女性不知如何选择,26.7%的女性选择牺牲事业,13.8%的女性选择牺牲家庭,62.5%的女性希望能 兼顾事业与家庭,这就意味着女性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或由此而可能产生的更多的社会问题,如心理 问题、家庭问题等。因为尽管男性也承担着双重角色,但男性的角色间冲突并未发展到使其为之困惑的严 重程度,而很多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男性本位社会对两性社会角色的价值评判,对男性社会成就需求 远高于家庭成就需求,从而对男性的家庭角色持宽容、忍耐和无奈的态度,心甘情愿地挣扎在社会与家庭 所带来的双重重负下,独自品尝生活的艰辛与苦涩。在社会转型期,女性角色冲突又有其新的特点,面对人才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妇女一方面因
3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自身素质较低而择业期望值过高形成冲突,另一方面女性因双重角色的拖累而无法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 培训学习的机会,加上女性特有的两个工作效率低谷期即育儿期和更年期,使得很多女性自暴自弃,甘心 在家相夫教子、不求上进,在愈来愈激烈的择业竞争中退避三舍,失去竞争力。而那些想要兼顾双重角色 的妇女,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据调查有 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 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承担了 81%的洗衣服,74%的整理房间和照料孩子,66%的购物、买菜、做 饭等。这种由妻子承担全部或大部分家务劳动是我国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分工结构,直接影响了妇女的职业 表现,使妇女并不实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传统的家庭角色直接影响妇女的就业动机,使得以家庭生活 为定向的职业妇女对职业社会的参与客观上有所限制,而主观上消极无奈,因而无法与男性在职场上一争 高地,相提并论。总之,角色冲突不仅给妇女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对妇女就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社会偏见 “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女性不仅承担生活的重压,还承 担着人类自身生产的责任,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是显见且巨大的,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然而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一直

       受到了深深的压抑和歧视。“红颜祸水”,“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难养 也”,“头发长见识短”等等,无不显示对女性深层的歧视。男尊女卑不仅作为史实长期存在,而且作为一种 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这样的思想观念不允许女性超越男子,对女性的期待仅在于当 好“贤妻良母”。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被一代一代地演绎、传承下来,形成了较稳定的被社会认 可的意识。社会偏见积习难改,因其已经不是几个人或几个群体而是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即使在 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这样的歧视仍存在并表现在招工、招生、毕业分配、住房分配、下 岗及再就业等各个方面。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在择业时,一些单位甚至党政机关在录用时,或明确表示不 要女性,或以种种理由与手段拒绝录用女性,更有甚者,强迫女性立生育保证书之类的合同,职场中的歧 视女性行为对女性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建国以来国家和政府致力于改善妇女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实施男女平等政策,为造就一种新型的男女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较任何国家都更优越的条件,使她们 享有西方妇女几代拼搏努力的成果,然而由于中国妇女的解放不是以自发的性别觉醒并付之努力而得来 的,而是由男性先觉者提出并实现的,使得女性在意识上、观念上仍然存有自卑感、依附心理和弱者意识。基于此,一场引起强烈震动的“妇女回家”和“阶段就业”大讨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观念的历史倒退。“妇 女回家”和“阶段就业”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一种人文关怀,实质上是对妇女社会价值的否定,剥夺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力,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的体现,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倾向。观念的改变 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发达不等于男女平等,社 会偏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制约和影响着女性就业。正如彭佩云所呼吁的“政府要积极实施有利于妇女就业 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坚决制止性别歧视,开辟适合妇女的就业岗位,扩大女性就业机会,很多单位不愿意 承担女性生育期间的工资、医疗费、是造成女性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消除社会偏见,真正实现男 女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生理差异 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导致人类早期的劳动分工的不同,男人以其强壮的体魂,发达的肌肉,担任起 狩猎及保护家园的重任,而女人则以其纤弱的身躯,娇小的骨架承担起养育子女的任务、长期的分工差异 延伸出男女间人格倾向和

第三篇:影响女性消费因素

       (一)产品角度

       1、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1)款式新颖;(2)做工精美;

       (3)个性,不同于一般的产品。

       2、注重产品的实用性

       (1)女性特别是当成为妻子或者母亲之后,很重视商品的实用价值。

       3、注重产品的便利性

       (1)现代女性越来越青睐网上商城提供的同类产品,而且女性购物时间一般是周末或者晚上。

       4、注重产品的健康安全性

       (1)在用的方面,喜欢购买无刺激、无伤害、中草药、纯天然、适合体质、安全生产的商品等。

       5、注重产品的内外时尚性

       (1)女性追求时尚的心理可以通过求美、求名、求新表现出来。

       (2)为了追求漂亮,她们可以扩大消费,把各种产品或服务逐一尝试,期望用钱留住青春,找回一个全新、靓丽又充满自信的自我。

       (3)女性的求名心理是指购买商品时追求品牌,信任名牌,甚至忠诚于名牌,女性求名心理最多表现在对化妆品和服饰的追求上,而新时代的女性消费者,品牌意识更为强烈。

       (4)求新是女性追求时尚的又一表现。她们喜欢标新立异,却往往不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选购核心。

       6、注重产品传递的自尊自信感

       (1)攀比炫耀是女性自尊自信心理的又一种体现,希望通过购物来显示自己某种超人之处或者通过已选购的高档商品来表现自己的尊贵身份和生活品质。(2)其表现就成为追求商品的高档次、高质量、高价位或者追求色彩或造型奇异、别致、超俗、洒脱和与众不同。以此来显示自己经济上的富有、地位上的优越、情趣上的高雅,从而得到别人的羡慕和尊重,7、注重产品的情绪感染性(1)广告渲染的温馨气氛、食品的诱人气味、服饰的款式和化妆品的色彩等,都会对女性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2)女性的购买决策易受情绪的影响。女性在情绪低落或高涨时,常常会发生突击消费,她们将购物当作一种乐趣,会通过购物发泄情绪或奖励自己,8、注重产品的特殊情感价值

       (1)她们常常会购买那些对自己而言有特别情感意义的商品,表达了亲情(母亲节亲情奉献)、友情(闺蜜姐妹版组合套装)、爱情(情人节的全方位包装),能唤起女性情感或回忆的商品或服务。

       (二)自身角度

       1、女性消费心理具有年龄层次的阶段性

       18——30岁:【追求美丽、追逐品牌、追求个性化】

       30——45岁:【关爱子女、当好贤内助、功利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 【追求美丽:尤其受到相关化妆品销售人员的推销与介绍,或者新品上市而做的煽动性广告,因为女性对于各类媒体广告的关注程度均高于男性,比男性消费者对广告的敏感度普遍要高很多,觉得买得了产品就是买得了美丽,必须一试。常言道,“三分长像七分打扮”。】 【追逐品牌:一方面可以减少购买的风险(因为名牌产品的质量一般是有保障的),另一方面则是用来显示自我,表现自己的经济地位、品位和气质。以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为依据。】

       【追求个性化: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应该生产不同规格、造型、色彩、样式的产品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应该努力塑造品牌的个性化形象,来满足具有表现某种个性的消费者的需求。】

       2、心理上的满足

       旁氏无暇七日美**膜,通过向消费者灌输“七日美白寻回真爱”的概念,一方面使消费者相信了旁氏无暇七日美**膜一定会有美白效果,而且七天见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广告的出台使消费者普遍的把美白和寻回真爱结合在一起,让她们觉得,使用了这个产品,也许真爱就会回头。

       3、幻想型女性存在“美梦成真”的消费心理

       目前,化妆品香型又由花香型发展到幻想香型,国外许多高级香水是根据著名乐曲或诗画的主题和意境配制的。例如“巴黎之夜”香水,使人仿佛进入名曲“巴黎之夜”的情境之中,幻觉出优美繁华的都市夜色。

       4、虚荣型女性存在“唯我独尊”的消费心理

       部分女性心中常有一种“只有我一个”的“唯一”意识,经常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有一家女子用品超级市场,专营女士服装和各种妇女保健用品。他们为迎合虚荣女性“拥有唯一”的消费心理,十天半月就推出一种新潮女装,而且同一款式、花色的服装进货量有限。许多妇女为了能够“尝新”,表现其与众不同,绝不会放过机会,购买时异常踊跃,该店的生意当然红火。

       5、情感型女性存在“情有独钟”的消费心理

       6、创造型女性存在“为我所用”的消费心理

       7、爱美型女性存在“尽展风姿”的消费心理

       8、消费的主动心理

       9、消费的犹豫心理

       (三)环境角度

       1、品牌及购物观

       大多数女性消费者都普遍认为,名牌消费就是品质的消费。调查显示,95.8%的女性消费者都购买过名牌产品。

       2、媒体观

       广州女性对广告兴趣是最浓厚的 北京女性则最喜欢平面媒体

       广州女性对广告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北京和上海的女性

       3、理财观

       北京女性花钱最谨慎,北京女性对价格最为敏感,理财观念比较谨慎 上海女性理财观念最新

       4、女性消费容易受促销、广告等市场环境氛围的影响。

       看到降价、打折等促销活动时,她们就会开始权衡比较哪种购买组合最划算,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她们最终会购买多款组合促销的商品代替原来已经想好的商品,5、女性消费容易受到导购、朋友等人为环境气氛和顾问、咨询等服务环境氛围的影响。

       女性消费者的直觉胜过理性的判断,几张震撼心灵的海报设计,几个精美的小礼品,它所取得的效果,可能胜过几重产品技术的提高。还有如促销人员的诱导、朋友的劝说,都可能引发快速忠实的感染性消费。

       6、女性是新鲜消费的敏感者

       7、女性是时尚消费的引领者

       8、女性是家庭消费的控制者

       (四)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概述

       1、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电商网(.xiexiebang.com.com)率先在全国开通了“特价热卖”栏目, 汇总了知名网站新浪、8848、网猎、所有、酷必得等30 多个热卖信息。

       2、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

       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需要及时了解和购买到最新商品, 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3、追求时尚商品的消费心理

       4、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

       5、追求表现自我的消费心理

       6、追求自主、独立的消费心理

       7、追求躲避干扰的消费心理

       8、追求文化品位的消费心理

       (五)尊重习惯的包装策略

       1、配套包装

       女性的化妆品包等,均属于配套包装,这种包装既方便购买也方便使用。

       2、系列包装

       即将用途相似、品质相近或者同一品牌的商品,采用同一图案、色彩、形状的包装。这种不同商品的同一包装,能强化人的视觉,同时也可以借用某一商品的知名度来打开其他商品的销路。

       3、分量包装

       根据消费习惯、消费特点和家庭规模大小差异而设计不同容量的包装。如奶粉用大包装,内有小包装,一小包就是一天的食量。

       4、惯用包装

       即尊重消费者的传统观念,采用消费者喜欢并容易接受的包装。例如各种酒类的包装大多数采用透明的高颈玻璃瓶等。一般来说,家喻户晓的包装不要轻易改变。

       (六)个性需求包装策略

       1、高档包装

       采用高级的包装材料、设计精美的包装造型和漂亮的包装装潢,给人以产品质优高档的感觉.2、华丽包装

       对于贵重的商品,如金银首饰、钻石珠宝、高级服装、古董古玩、精致艺术品等。一般采用富丽堂皇极感高贵的包装,做到使商品的本体价与由包装装潢所显示出来的“身份价格”相匹配。

       3、分装与改装

       (七)情感性包装策略

       1、礼品包装

       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包装习惯上要求华丽、典雅、体面,赋予一定的情意和社会象征意义。

       2、趣味包装

       企业在包装上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体现趣味性和幽默感,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3、怀旧包装

       这是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返璞归真、怀念过去的商品包装形式。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有名商品更是如此。企业可以利用消费者这种心态进行怀旧包装。

       (八)商品包装的心理功能

       1、刺激功能

       造型独特、新颖、精美的包装,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浓厚兴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情趣和欲望。

       2、宣传功能

       包装上的色彩和介绍生产厂家、使用说明等有关资料,恰恰构成了商品广告的一种形式,起到了宣传产品形象的作用,便于消费者比较、选择与购买。

       3、享受功能

       一些审美观念较强的消费者往往为精美的包装所吸引而购买商品。

第四篇:影响女性消费者的几个因素

       影响女性消费者的几个因素

       关键词:消费,女性消费者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与广告营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女性的形象往往占据了广告人物形象的主角,而广告外的女性也拥有了家庭消费的话语权。女性消费者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目标和顾客群,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细致观察女性就可了解整个消费和生活发展方向。

       一、女性消费的现状: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女性为652872280人,占总人口的48.73%。女性消费群体中对于消费活动中有较大影响的是中青年妇女,即20~50岁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她们作为中国市场活跃的消费群体,始终走在消费的前沿,而且一定程度上对流行趋势的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最新发布的“2022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在中国几乎四分之三的女性参与就业工作,职业女性的比例全球最高。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地位的独立以及消费规模的升级,女性消费品与服务也越来越完善,女性消费品市场呈现大幅的增长。化妆品店、女装店、珠宝店、美容减肥店等女性消费服务场所密布于大街小巷,现在的女性消费品市场已经成为整个经济消费的主力。

       女性消费品一般主要指女性专用的商品,如化妆品、装饰品、女妆、卫生用品、首饰等,当然也包括以女性购买为主的家庭共同使用的商品。同时,女性消费者不只关心女性消费品,对于儿童、老人、男性及家庭消费也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具有家庭中50%以上的消费决策和掌控权。

       因此,对女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企业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以制定进行有效的广告策略,促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现代女性的消费心理

       关于市场营销,女性消费者首先追求个性、讲究时尚。消费需求中,人们对商品审美的需要、追求,是一种持久性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体现在女性消费者上,服饰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讲究服饰方面的个性化和时尚是现代女性的一大显著特征,现代女性保持着对服装流行款式的高度关注。虽然现代女性的消费观日趋理性,却并不影响她们对时尚生活的追求,但也应注意到,有一部分女性出于非常强烈的自尊需求,在消费时会因攀比和炫耀心理而造成过度消费。

       其次,注重家庭,讲究实用性。母亲对子女的爱更多体现在关心小孩的衣食、营养和健康环境等有形的方面,而丈夫作为大多数家庭的支柱,也是女性关心的重点之一。特别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熏陶下,我国的家庭主妇们更是尤为过之。如曾经脍炙人口的娃哈哈的“妈妈,我要喝”广告,以及海王金樽的“老公来点海王金樽吧……明天更舒服”就是基于这种心理的经典广告案例。女性消费者在购买日用生活商品时,与对服饰的消费心理有所不同,回归对商品使用价值需要这一商品的物质属性,也是消费需要的基本内容。

       最后,感性消费——注重商品的外观和情感。人们常说女性是“情感动物”,女性思想细腻,她们容易被商品引起情感联想。女性消费者在购物时不同于男性的理性分析,往往在感情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而事后却又反省自己。女性消费者产生情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商品名称、款式色彩、商品美感、环境气氛等都可以使女性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并且女性的冲动性购买体现在给丈夫、子女、父母购买商品时,这种感情色彩会更为强烈。

       三、广告策略分析

       广告设计师萨拉·纽曼表示:“我们感到,目前的广告设计人员花太多的时间没完没了地研究男性观众心理,商业广告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仔细分析符合他们的情感、爱好等,而对于女性,只是简单地把她们分为家庭妇女、母亲或性伙伴,这真是得不偿失。”在商品同质化的今天,应该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心理制定有效、差异化的广告手段才能够征服女性市场。

       1、情感诉求

       国内洗化市场的知名品牌——雕牌就是擅长利用情感诉求快速成长为一线品牌。20世纪90年代,它借助“下岗潮”的出现,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资源,借势进行品牌的打造与传播。“雕”牌的情感诉求比较成功,其在1999年投放的广告《懂事篇》,妈妈下岗了,女儿想为妈妈做点事情,因为知道妈妈用一点点雕牌洗衣粉就能洗好多衣服,特别省钱,便帮助妈妈洗衣服并用稚嫩的文字给妈妈留言“我也能帮妈妈干活了”。一时间,全国人都被这篇广告打动了,妈妈们更是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广告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与道德评价标准,品牌迅速得以认同与提升。不止日用消费品市场,像高端商品市场,情感诉求的运用也随处可见,“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这句经典的广告语给爱情信物作了最好的诠释,也促使国内的钻石饰品市场前所未有的繁荣。

       2、理性诉求

       许多产品不切实际地承诺其多个利益点,往往使消费者觉得情感上受到欺骗,从而激起一种深层次的逆反心理,宝洁公司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态,对消费者的心理情感进行高度把握,只向消费者承诺一个利益点,出奇制胜地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例如玉兰油活肤沐浴露的电视广告:“24小时不断滋润,令肌肤持续得以改善。七天内,肌肤会更有光泽,更富弹性。”宝洁产品成功的很大都是靠理性诉求收服女性的心的,通过广告对产品数字化的诉求,把数字的诱惑力诠释成女性感性的美丽,基于好奇与试试看追求美的理念,使得广大消费者慷慨解囊。

       3、明星代言

       女性的跟从、模仿、好奇、以及虚荣心理较强,为吸引这些女性,请用名人做广告也就成为了一种时尚,借助名人的知名度和美好形象,使女性消费者接受产品,以达到推销的目的。如王菲代言的海飞丝洗发水;李嘉欣代言的欧莱雅化妆品;国际影星章子怡代言的美宝莲化妆品等等,明星代言的案例不胜枚举,但应注意到产品形象与代言人的吻合度。

       4、贴近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艺术创作应以现实为基础,以现实为对照,抓住生活中最真实甚至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引起消费者的共鸣,能够真正被消费者所接受。由于宝洁的大多数商品均为大众家庭所用,而家庭中决定洗洁品购买权的主要为家庭主妇,所以宝洁的广告模特一般使用普通的家庭女性,走越贴近群众路线,巧妙运用消费者熟悉的情景和语言来打动并使他们对本产品产生强烈的兴趣,以达到购买目的。就像我们一直以来所熟悉的广告,舒服佳“杀菌以及长时间抑制细菌再生”,碧浪的“强力去污”,等都是采用贴近消费者以人证法的方式促使女性消费的。为了迎合更多女性消费者的口味,一些汽车厂商无论在产品设计还是广告营销策略上,已开始努力讨好女性消费者。比如2022年,上海华普推出首款女性车“海炫AA”,它的一些车型在产品色彩、操控以及服务上开展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广告宣传与营销活动。此外汽车厂商也更加重视三八妇女节的节日营销,节日期间,女性购车享受特别优惠,或者赠送名牌香水等精美礼品等。

第五篇: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22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22年至2022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2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但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对专科毕业生的需求量严重不足。

       从社会市场需求方面,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对外英语、市场营销、生物工程这些专业毕业生较为热门,但是由于此类院校过多,毕业生人数太多,市场需求跟不上生源增加的速度。整体来说,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据调查统计显示出的每年不同学校的就业人数已经比前几年下降很多,尤其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呈上升趋势,即便是211、985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了一段时间工作无果之后选择了考研,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个职位有几千人在竞争,企业发布的招聘岗位指出仅招三五个人,但是投递简历的人却又成百上千的大学生,而且招聘信息中明确规定必须是本科生,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其实职位所给出的岗位职责是一个专科生就能担任的,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有多严峻。

       3.大学生就业趋势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示,社会工作岗位在2022年比2022年增加36%左右,而大学生毕业人数方面,2022年毕业生比2022年同比增加了将近130%。毕业生人数增加速度十分迅速,这成为社会上“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因素。

       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双向性,在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同时,企业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也觉得十分困难。实际上,大学毕业生虽然增加,但是企业依然觉得招聘困难,某一大型的事业大内在招聘过程中,每年会招收超过500名员工,但应届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仅为4%左右。另外,一家私人企业老板在接受访问中表示:大学生是企业的骨干,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在每年的招聘过程中,基本上排除了应届毕业生。

       基于现阶段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状,企业为了牟取小利,在招聘过程中给出虚假的招聘广告,开出诱人的待遇,但巧设名目、乱收应聘人员的费用,应届毕业生在试用期结束后就面临辞退的危险。另外,大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但是有效的信息面却十分狭窄,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4.男女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

       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女生比男生更加难以就业。很多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出仅限男性,有的企业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仅限男性,但是,最后通过的确实男性,并不是因为男性不女性更优秀,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这对女大学毕业生而言难度又增加了很多。就调查显示,男性的就业率要高于女性,但是女性的学历层却比男性更占优势,学习成绩也普遍比男性好,人力资本几类程度也要高于男性,然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所获得面试机会却比男性少很多,最终结果就是女生的就业率远低于男性,无业的持续时间要比男生长很多,总体来看,性别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非常的大。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如果不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必然会为高校、学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改变大学生就业现状是现阶段我过高等院校与国家的当务之急。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除了高等院校持续大规模扩招外,还包括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毕业生自身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以及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缺失、就业体制不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以下几类人才的需求。一是劳动技能型人才。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本不可能学会这些技术技能,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些技术型工作。二是农业人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科技人员数量及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三是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在我国的西部、在农村、在基层、在工作条件艰苦的行业急需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却乏见大学生的身影,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非常小。

       (二)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能缓解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压力。

       1.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现

       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逐渐滞后以致错位。此外,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高校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原因。

       2.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因此,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缺少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生涯模糊,自立自信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力较差,这些都对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1.职业生涯模糊,就业准备不足

       其实,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

       2.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首先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很多大学生没目标、没准备,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忽视了对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其次是对家长的依赖性强。我国部分大学生在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完全独立靠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大学生不足一半。

       (四)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近几年,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并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户籍因素、生活需求等,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性政策可行性较差。另外,国家关于高校扩招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虽然国家从许多方面为大学生设立岗位,但与庞大的毕业生规模而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多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一)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总体情况上来说,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扶持的力度,或者说是方式还不够正确,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欠缺。社会应

       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实习机会,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政策建设,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就业指导。社会中可以创建各式各样的就业培训机构,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好就业规划,帮助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的同时,不会对自己的就业感到迷茫,帮助其找到就业大方向。

       国家还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创业贷款、创业环境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基层进行锻炼,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理想为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开展人事和社会保险事务代理的全程服务。再次是使就业服务深入人心,在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特别加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竞争就业的需要。最后是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与团委、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组织的联系,通过他们调动各方资源深度挖潜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的有序流动。

       (二)高等教育机构深化教学教育改革

       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各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时地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并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应用型人才。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使得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增强择业实力。

       1.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一是与产业结构结合。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依据企业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二是与发展形势结合。当前,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政策和知识,如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谈创业经历,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创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与实践能力结合。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大实训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四是与兴趣特长结合。加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允许确有特长的学生自由选择专业。五是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必修课,通过“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千方百计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用请进来的方式,高校可以邀请用人单位进驻校园进行现场招聘,或举办大型的招聘见面会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企业,促进学 生与企业之间的纤细,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岗位要求。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方式,定期请用人单位到校作讲座,鼓励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教育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专业课程、专业测评、专业辅导、网上指导等专业手段,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多渠道就业,主动创业。简化环节、减低成本,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办理各种手续,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关系,避免一系列不必要的纠纷,培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依法维权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三)社会通力营造大学生就业支持环境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用人单位、社会与学校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首先,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其次,用人单位用人既要讲究单位的当前效益,又要讲究远期效益。在设置聘任条件时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毕业生的潜力发展。再次,用人单位应加强人才储备,解决企业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竞争力低下等问题。最后,用人单位应加大与高校的联动程度。相互利用各自的智力、资金和岗位技能优势,共同谋求人才又快又好的发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2.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

       尽管社会媒体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社会媒体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舆论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正面宣传,引导和帮助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就业观,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2、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入手,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3、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借鉴。

       4、积极传播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通过大型策划与活动组织,为大学生和就业单位搭建桥梁等。

       3.家庭成员要发挥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应该主动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家长自身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对孩子求职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和鼓励,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多沟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确看待上大学和找工作的关系,找第一份工作和终身职业的关系。同时,要配合学校,发挥自己在激励学生成才、确立价值取向、设计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点、开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当然,政府、学校和社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重要保障,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努力转变就业观念,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增强提升自身就业力的意识,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

       1.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大学生就应对自身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发掘自身潜力,不断调整发展目标,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准备。

       2.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额希望所在,是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与国家技术社会一道,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积累知识,提升专业性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对生活充满信息和希望。另外,在大学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提高自身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更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时,大学生需要给自己做好就业定位,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主要目的。

       3.提高自主创业的本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尽一切可能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自主创业则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结 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做了调查分析,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能够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提供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然而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我们不能否认接受高等教育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谋求一份好的工作,还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就业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也要考虑在内,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终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动力的,而不是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带来阻力。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就现阶段主要的因素做出了相应的总结,所提出的措施也仅仅是针对已经出现的因素,未发觉的因素依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这也将是笔者未来工作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2]毕云飞.大学生就业压力[D].河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论文,2022 [3]张彦,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4]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陈宇红,江光荣.大学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2022 [6]张国金,高洪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疏导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