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第一篇: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张爱玲的小说一贯以讲故事而出名,在文学理论上,“讲故事”即叙事,它构成了一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叙事包括三个不通过的概念:一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 述故事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是叙述行为。

       一、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象。传统的叙事文学创作中常常有意无意地假定同接受者之间有一种默契,要求读者相信所叙述的内容是真实的。如张爱玲的《金锁记》,就极力编纂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将曹七巧的种种复杂的性格展现得恰如其分,让读者能明显的感受到这样一个鲜活的主人公的存在。

       二、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如果认为叙事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向读者告知一些生活性事件,而这些生活事件本身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叙述话语。在《金锁记》中,以最平常的生活琐事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曹七巧凄惨的一声。张爱玲的作品的语言看似平常,但她用最平常的文字勾勒出来的故事却是人们喜津乐道的,她“说话”讲故事可谓一绝。

       三、第三方面是叙事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金锁记》的叙事动作可以这样概括:小说中第三人称叙述人向读者讲述了曹七巧这样一个人的故事。在现代叙事作品中,叙述动作的意义明显的凸现出来叙述者的态度和叙述声音显现的情况,如果变动一下,情调与韵味必然大不相同,她的《金锁记》完全是自己无目 1的的随意讲述故事的过程。

       四、从叙述内容看,事件是最小的叙述单位,《金锁记》中,这个总的事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小事件:曹七巧嫁到姜家,姜家败落,曹七巧分家搬到外面住,抚养一双儿女长大成人等。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但每个事件在故事中的关系和作用是完全不相同的。第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儿长安喜欢上世舫,七巧便在打牌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向别人说起自己女儿在抽大烟,这是个小事件,却具有重要的作用:曹七巧将女儿抽大烟的事外泄,最终造成女儿长安与世舫的分离,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对故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类事件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形象,这类事件通常并不参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是使故事的意义显现和丰富化。如对人物性格。身份的介绍,氛围的描绘渲染等等。在《金锁记》中,曹七巧拒绝了姜季泽的求爱后感到后悔、空虚、落寞。这一事件看似同故事进展并无大关联,但这个事件表现的是曹七巧的心理,有助于塑造七巧的性格,说明她是个胆怯、同时又能理性面对自己的感情的女子,而非那些一味沉溺于爱中,头脑简单的人。这两类事件在故事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推动情节的事件,故事的连续性就会被破坏;缺少了塑造形象的事件,故事的生动性和意义内蕴都会受到损失。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但在不同的作品中,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不尽相同。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荒诞的令人发指的行为,这样的人物可以被塑造成生动具体的形象而被读者当作“真的”、完整的人格,具有了“角色”的特征。

       五、《金锁记》中,开头说:“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结尾再次呼应开头的场景“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已经死了„„”这中间的事件,就用简略的两小段内容把场景连接了起来。在七巧过世以后,是这样写的:七巧过世以后,长安和长白分了家搬出来住。七巧的女儿是不难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谣言说她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摊子跟前,他为她买了一双吊袜带,也许她用的是她自己的钱,可是无论如何是由男子的口袋里掏出来的„„当然,这不过是谣言”这是用概略叙述交代了后来的事件。一般叙事作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叙述是交替出现的:需要重点表现的情节高潮出现在场景的详细叙述中,而无关紧要的过渡性情节则用粗线条概略叙述。

       六、当我们把故事简化到极限,有时可用一个单句来概括一个故事。比如《金锁记》化简为:曹七巧嫁进姜家生了一双儿女最后去世了。但这样化简的结果是失去了对故事内容关系特征,即故事怎样发生的问题的起码提示,所以诶有结构意义。

       七、叙述者与声音

       《金锁记》中,在讲到兰仙的出场时,有一段对七巧的描写:“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倚在兰仙的椅背上问长问短,携着兰仙的手左看右看,夸赞了一回她的指甲。又道:‘我去年小姆指上养的比个足足还长半寸呢,掐花给弄断了。”在这段描写中,叙述着声音慢慢凸现出来,把自己对

       七巧的同情与厌恶通过叙述着声音表现了出来。在讲故事的时候也创造设定了一个特定的叙述接受者,它的特定的叙述方式本身就在召唤特定的接受者,本身就要求能够接受叙述人讲述风格的接受者。读者顺着张爱玲的思路,逐步经历着曹七巧的人生经历的发展历程。当然,不同语境中的读者几乎不可能真正达到要求的理想接受者的水平,因而形成了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

第二篇: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的特征是“讲故事”,即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主要文学样式:小说、剧本、(叙事诗)叙事=讲 故事

       传统叙事理论: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

       现代叙事学: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p33、p202):“文学性”、陌生化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二、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 叙述内容

       叙述内容的构成

       一、故事:用来讲述的事情。

       二、结构:内容的存在形态.三、行动: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

       一、故事

       1.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通常整个事件由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成,直到切分为最初级的事件,及最小叙述单位。《活着》

       整个事件:关于富贵一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事件:少爷生活--赌博败家—租地养家、—被抓壮丁—遣散回家„ 少爷生活:嫖生活、赌生活 嫖生活:骑妓女、过米行、家珍的菜

       事件的作用: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在于塑造生动的形象。3.兼具上述两者的作用。2.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被人用毒害死。情节设计,体现了的主观能动性。3.人物

       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动因。

       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角色。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角色: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二、结构:是作品内容的存在形态,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传统叙事理论:情节的设计与安排 1.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基于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2.深层结构

       共时性向度: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对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处理 1.顺叙: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序列一致。2.逆时序: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不一致。

       它由于违反了人们理解的事物发展顺序,而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

       倒叙、插叙

       二、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传统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人称来划分。1.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以“我”作为当事人或事件的目击者。优点:叙述给人以真实可信的逼真感

       缺点:受“我”的见闻局限,反映对象受限,只能叙述“我”知道的事。2.第二人称叙事视角 把被叙述者当作“你”来交谈

       优点:若对话交流,平易亲切,容易共鸣 缺点:限于两人之间的交谈,视野狭窄。《灵山》

       你坐的是长途公共汽车,那破旧的车子,城市里淘汰下来的,在保养的极差的山区公路上,路面到处坑坑洼洼,从早起颠簸了十二个小时,来到这座南方山区的小县城。

       你背着旅行袋,手里拎个挎包,站在满是冰棍纸和甘蔗屑子的停车场上环顾。3.第三人称叙事视角

       把被叙述人当作“他”或“她”,完全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描写。优点:叙述人若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不受任何视野的限制。缺点:给人感觉事件完全受控制,剥夺了接受者的探索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 叙述者:讲故事的人。叙述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来叙述。叙述声音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叙述风格。人物的声音:即发出人物对话、独白、心理活动等人物语言的声音。“复调”式叙述 作业

       叙事学、事件、视角

       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第三篇:叙事性作品 教学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

       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述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上必然也有不同之处,这节课着重谈谈小学课本里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特点。什么是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和事件为主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人物、环境、情节是叙事性作品的三个要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作品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写人、记事的以外,一些写景、状物的散文都归到叙事性作品这一类中,因此,叙事性作品占的比重很大,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龙头”。

       例如:

       写人——《黄继光》、《月光曲》 叙事——《惊弓 之鸟》、《可贵的沉默》 写景——《燕子》、《美丽的小兴安岭》 状物——《翠鸟》、《荷花》

       《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目标:

       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叙事性作品的教学要求:

       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和事件,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一,观其貌。所谓的“观其貌”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等进行审美感知和初步把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心智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第二,寻其味。所谓的“寻其味”就是让学生潜心会文,自然涵咏于文本语言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的情趣和意蕴。这是一个学生与文本反复耦合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和发挥自己那稳定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咀嚼玩味,反复吟咏文本的语言,以求得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第三,悟其道。

       所谓的“悟其道”就是学生在揣摩体会文本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的深层次的契合,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它是一种瞬间的顿悟,学生在这一瞬之间不仅体味、把捉到了文本微妙至深的情趣和意蕴,而且也实现了对文本“最高灵境”即对“道”的把握。这个“道” 从人文性的层面来看,是指文章所有传达的一种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工具性的层面来看,这个“道”是指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语感经验变得丰富,言语智慧变得灵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叙事性作品教学应注意哪几点?

       一、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

       叙事性作品的思想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

       因此,教学叙事性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感受人或事的形象。

       语言文字指的是对表现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有突出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表现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深刻生动的词句,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的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等。重视朗读指导,要求学生背诵精彩段落。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只靠理解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感受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朗读。要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落实朗读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朗读出现在课堂上;提高朗读效率,使学生每次朗读都有一定的目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而为阅读欣赏作好铺垫。

       二、理清的思路。

       ★意义: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思路分类:纵向思路、横向思路。

       ★理清的思路方法:从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入手。

       课文常见结构:

       有的按时间来分,如《观潮》

       有的按故事发展的阶段来分,如《飞夺泸定桥》

       有的按事件的性质归类来分,如《李时珍》

       有的按空间位置的转换来分,如《海滨小城》(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有的按总分关系来分,如《威尼斯的小艇》 ★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

       一是借助审题、释题。结合课文,举例说明:《观潮》

       二是抓关键词。结合课文,举例说明:《我的战友邱少云》

       三、学习叙事性作品的语言。

       小学生学习语言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怎样的?

       低年级:应把识字和词句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课文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要多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回答回答、复述等活动中,运用这些词句,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中年级: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学习是怎样有顺序地叙述和描写的。

       高年级: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是怎样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事物、抒发情感的,从中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小结:

       1、在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应注意哪几点?

       2、叙事性作品教学设计训练:

       三年级下册《平分生命》 叙事性作品教学设计指导要点:

       ◆认真钻研教材,确定课文的重点、难点。

       ◆设计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找出重点词句,设计指导学生理解的方法。

       ◆重视朗读,理清思路、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平分生命》教学设计范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教学重点:体会亲情。

       教学难点:从男孩的神态、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心理感受。

       一、揭题

       板书“生命”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生命的理解吗?

       板书“平分”“平分生命”又是什么意思?面对这个课题,你肯定会有很多疑问,你想知道什么?这么多问题怎么办?(从课文中去找)怎么读?(轻声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交流: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平分生命?怎样平分生命?

       三、细读课文,领会中心

       1、当医生要求男孩抽血时,男孩是(出示:男孩开始犹豫„„终于点了点头)

       你就是那个男孩,你心中在犹豫什么?把你心中的犹豫,思考写在空白处。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真是个勇敢的孩子,多善良的男孩呀,是的,生命只有一次,对谁都是宝贵的,更何况是个10岁的孩子,所以一开始男孩„„)(多善良的孩子,为了妹妹,他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了死亡的决心。)

       当你有了这些感悟时,请你再来读读这段话。

       2、抽血时,(出示:读男孩安静地不发出„„„)望着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的流入妹妹的血管里,此时,男孩在想些什么呢?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是最幸福的微笑、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微笑。)

       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3、当医生告诉他还能活100岁时,男孩(出示:确认„„)

       第一次抽血时,男孩是犹豫的,而现在男孩却(说勇敢的、毫不犹豫的、慷慨读,)勇敢的男孩们,站起来,挽起你们的手臂,挺起你的胸膛,读第7段„„

       所有的人震惊了,这就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亲情!这就是浓浓的兄妹亲情!

       四、读写结合,情动辞发。

       (“平分生命”)分享生命。现在,你对生命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请把你的感受写在读书笔记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教学重点:从男孩的神态、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心理感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一、回顾

       1、上节课大家的收获一定很多,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吗?(交流各自的所得)

       2、在大家对课文的回顾中,我们再次体会了男孩子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这种浓浓的亲情使我们震撼,也使我们向往。让我们再次回到文中细细感受这可以触摸的真情。

       二、品读

       1、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

       2、品读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结合7-8页的读一读,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三、积累

       1、在积累本上摘抄本课好词。7页抄一抄以及学生自己的词语。

       2、“金钥匙”指点:把最感动自己的句子,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句子,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都可以抄下来。

       四、拓展

       收集感动自己的有关亲情的故事,等课前3分钟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6个会认的生字,书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易错生字的识记。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一、课前3分钟:讲亲情故事。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自学生字,找出难记的字小组内独立解决。

       3、师重点和学生学习易错生字:降、瞬、承。(可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

       4、书写生字。(正确、美观)

       三、学习第7页比一比。

       1、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读后先说一说这几个词的意思)

       2、把这些词语分别放在语境中体会用法。

       四、作业超市

       1、选用学过的词语编写一段话。

       2、帮家长做家务。

       3、给家长洗脚。

第四篇:复习叙事性作品阅读教案[最终版]

       复习叙事性作品阅读

       关键词:语文书、语文课标、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就要毕业了,我们心中满怀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即将进入紧张的复习中,阅读短文一直是我们的弱项,今天老师将和同学

       们一起复习叙事性作品阅读。(板书课题)拿到一篇短文,我们首先要看看属于哪种作品,小学阶段写事写人的文章都属于叙事性作品,出示:《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阅读叙事性作品提出这样的要求: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段文字老师将它概括为三个方面,(板书:了解梗概

       揣摩表达

       说出感受)这是我们在叙事性作品阅读中感到最有困难的地方,是我们这节课复习的重点。

       二、评讲《为你长出胡子》

       问:同学们,通常我们拿到一篇短文,会如何去做?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1、通读文章,了解内容;

       2、认真审题,找准关键;

       3、逐题完成,规范答题。

       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做了一篇阅读练习,先来了解事件梗概,也就是短文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题目扩展法

       2、要素归纳法

       3、词句摘录法

       (生简单说说)出示:(我用 的方法,知道)这篇短文主要写了。

       三、具体评讲

       过渡:共六道题,前面两道题很简单,我们来交流一下。

       (一)第一道: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

       1、说正确答案,提醒大家注意-----音序要是音节中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2、师生共写大写j

       (二)第二道:破折号作用

       1、你选择的答案是———,说思考方法,有不同意见吗?

       2、破折号是我们本册书中的重点,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说出你填写的理由。破折号的作用A.表示解释和说明 B.表示声音延长C.表示意思转折(1)“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2)我隐约听见“哗——哗—— ”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山下的竹丛中传来。()

       (3)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3、复习要学会举一反三,由破折号的作用我们会联想到本册书中还有哪些特殊标点符号?

       翻开到64页《夜晚的实验》,我们来回顾一下。谁来小结引号有哪些作用?

       出示:引号的作用:A.表示引用 B.表示特殊的含义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否定或讽刺 E.表示强调(1)“虚心使人进步”这句话给我的启发很大。()这里的引用与书上有什么区别?

       (2)海伦·凯勒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3)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省略号也是我们本册书中的训练重点,省略号又有哪些作用? 出示:省略号的作用:A.表示省略; 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D.表示思维的跳跃。

       老师将《理想的风筝》做了整理拿出笔你来选择一下。(1)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 不,他不会的。(B)

       (2)“„„ 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A)(3)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C)

       (4)她羞红了脸,嘀咕着:“对不起„„我„„我不是故意的„„”(D)错误的学生说说原因并改正。

       4、简单小结:同学们复习就是一个对旧知的回顾、归纳、总结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就标点符号提出这样的要求:出示: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老师布置第一项课外作业,出示:在本册书中分别找出两个带有分号和顿号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用法。

       (三)第三道题:叙述顺序,填写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1、说答案和思考过程:第一步:看到顺序我们脑海中首先会出现几种常见的顺序,这里接下去的填空给了我们的启示关键词“那一年”,告诉我们可能与时间有关,我到文中去找表示时间的词„„,自然前面的顺序就是时间顺序了。

       2、师评价:思考很全面,答题规范,语言表达非常清晰,根据后面的填空题推出前面的叙述顺序,这是一种答题技巧,值得表扬。

       3、出示:几种常见的叙述顺序(1)事情发展顺序(2)时间顺序(3)方位顺序

       (4)参观或游览顺序

       4、出示:连线题

       (1)《卢沟桥烽火》

       事情发展的顺序

       (2)《半截蜡烛》

       时间顺序(3)《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览或参观顺序(4)《烟台的海》 方位顺序(5)《早》

       (四)第四道题:体会加点词语“特地”的表达效果

       1、关于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我们本册书中的课后习题也多次涉及,打开书,看第一次出现在哪篇课文后?用什么方法思考的?

       出示: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1)解释本意(2)联系上下文。(3)感悟中心或人物。

       具体说说《三打白骨精》中: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

       2、现在我们按这三个步骤思考第三道题,说答案:出示格式“本意是----文中指----突出了-----”,自动评析(答题规范、表述清晰、思考全面)。

       3、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这仅仅是揣摩表达中的一种形式,还有哪些题目形式呢?(生简单说说)出示作业:在本册语文书中找出一两个有关“揣摩表达”方面的题目类型,并想想用什么方法思考的?

       (五)第五道题:想象说话

       1、本册语文书中《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让我们想象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还记得当时我们又是用怎样的方法思考的吗? 出示:想象说话方法:第一步抓关键词,第二步展开合理想象(结合语境、人物的身份、年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作品特点等想象)

       2、下面来看一看我们同学的回答(2张)

       3、学生互评、修改一下答案

       (六)第六道题:说感受

       1、出示学生的回答,评价

       2、“说感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思考?(出示:方法:说内容、说中心、说人物)

       2、学生自主修改,相互评析。

       师:是的,也许刚做题目时我们思考还不够全面,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答案中的不足,主动去修改,答案不仅完美了,更是一种会学习、有上进心的表现,老师相信像某某这样自主修改、主动学习的同学会更多!

       3、说出感受的题目形式也是多样的,不仅仅有想象说话,下面布置今天的第三项作业请同学们借鉴语文书中的课后练习,给这篇短文另外出几道不一样的题目,也来过把老师瘾,行吗?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重点从“了解梗概 揣摩表达 说出感受”三个方面复习了叙事性作品阅读,将平时课堂中积累的一些阅读的方法又一次做了回顾和运用,《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来概括阅读的好处,它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在面对短文阅读时能在答题规范的同时,将所学的方法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轻松地复习,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五、作业:

       1、在本册书中分别找出两个带有分号和顿号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用法。

       2、在本册语文书中找出一两个有关“揣摩表达”方面的题目类型,并想想用什么方法思考的?

       3、借鉴本册语文书中的课后练习,围绕“说出感受”给这篇短文《为你长出胡子》出一道题目。

       板书: 复习叙事性作品阅读

       了解梗概

       揣摩表达

       举一反三

       说出感受 规范答题

       复习叙事性作品阅读

       作业设计

       班级 姓名

       1、在本册书中分别找出两个带有分号和顿号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用法。分号:

       顿号:

       2、在本册语文书中找出一两个有关“揣摩表达”方面的题目类型,并想想用什么方法思考的?

       3、借鉴本册语文书中的课后练习,围绕“说出感受”给这篇短文《为你长出胡子》出一道题目。

       短文:

       为你长出胡子

       他在当选美国总统的前一年,收到一封信。

       信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写的,字迹歪歪扭扭,但写得很真诚:“亲爱的先生,我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非常希望您能当选美国总统,因此请您不要见怪我给您写这封信。如果您有一个和我一样的女儿,请代我向她问好。要是您不能给我回信,就请她给我写吧。我有四个哥哥,他们中已有两人决定投您的票。如果您能把胡子留起来,我就能让另外两个哥哥也选您。您的脸太瘦了,留起胡子会更好看。所有女人都喜欢胡子,那时她们也会让她们的丈夫投您的票。这样,您一定会当选总统。”信的末尾写着女孩的名字:格蕾西。

       他立即回了一封信:“亲爱的小妹妹,收到你15日的来信,我非常高兴。很遗憾,我没有女儿。不过我有三个儿子,一个17岁,一个9岁,一个7岁。关于胡子,我从来没有留过。我从现在开始留胡子,你认为人们会不会觉得有点可笑?忠实地祝福你。”

       第二年2月,他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前往白宫就职途中,他特地在小女孩格蕾西居住的小城韦斯特菲尔德车站停下,对欢迎的人群说:“这里有我的一个小朋友。我的胡子就是为她留的。如果她在这儿,我要和她谈谈。她叫格蕾西。”

       他的话刚说完,小格蕾西就小跑到他面前。他笑着抱起她,亲吻她的面颊。

       小格蕾西高兴地抚摸他又浓又密的胡子。他笑着说:“你看,我让它为你长出来了。”

       他就是林肯总统。

       林肯去世后,格蕾西写给他的信被收藏在他的故居,那里挂着他的两张画像,一张有胡子,一张没有胡子。格蕾西的信就贴在画像旁边的墙上,一直陪伴着他。

       林肯说,小女孩格蕾西让他知道了什么是纯洁和美好,他要为这份纯洁和美好而奋斗终生。

第五篇:叙事性文本

       叙事性作品

       一、“叙事”和叙事学

       1、叙事:“叙事”简单地说就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那些看起来头绪很多的零碎时间在话语之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系列。一部小说、叙述一件事或一部叙事作品中的某个组成部分,都可以称作叙事话语。

       2、“叙事学”: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法文“叙事学”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理论和批评方法。1969年法国学者托多罗夫在《〈十日谈〉句法》中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

       3、小说观念变化和叙事学兴起之间的关系: a、叙事的内容反映社会生活。b、叙事话语是一种虚构。

       c、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经典叙事作品。

       二、叙事学的基本概念

       1、故事和情节

       a、何谓故事(story):故事是文本所叙述的事情,是作家叙事的原材料。

       b、何谓情节(plot)或话语:这是讲故事的方法,或者是故事的布局方式,这样,情节不再纠缠于故事是不是真实,客观不客观。c、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

       c1、故事时间: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c2、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2、开端与结尾

       1、开头

       2、结尾 a、封闭式结尾; b、开放式结尾;

       3、次序:叙事或者情节的时间顺序。

       a、顺叙: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b、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c、倒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d、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4、时段:各个部分在情节中占据的时间长度。a、慢叙:故事时间少于叙述时间 b、快叙:故事时间快于叙述时间

       5、频率:各个部分在情节中出现的次数。草蛇灰线

       6、叙述视角: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a、第一人称: b、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 d、多视角叙述

       7、叙事声音:、隐含、叙述者、主人公 a、

       b、隐含:“隐含的”是真实的写作时创造出来的“第二”。它隐含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是我们以叙事形式分析观察到的“”。

       c、叙述者: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显然要由两个基本的因素结合而发生:“讲”的人和“听”的人,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d、主人公: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d1、扁平人物: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d2、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圆形人物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

       e、四者之间的关系 e1、和隐含

       e2、隐含和叙述者和主人公同一 e3、隐含和叙述者和主人公不同一 e4、隐含和叙述者同一,和主人公不同一

       三、抒情性作品和叙事性作品的区别

       1、抒情性作品偏于表现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

       2、抒情性作品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它的内容主要是“事件”。

       3、抒情性作品也可能有叙事因素,叙事性作品中也可能有抒情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