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认识(5篇)

第一篇: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认识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认识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过程,获取或者购买只是这一过程的一个阶段。

       消费倾向可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前者指总消费与总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后者是指消费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率。一般来说,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存在一种函数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相应增加,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便是边际效益递减率。

       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

       边际效益递减,它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导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

       基数效用论者的基本理解是:效用是从消费中获得的快乐或满足,是幸福的增加,并认为效用可以计量和加总;序数效用论者的基本认识是:效用反映个人的偏好,不可以计量,只能排列顺序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这便是边际效益递减率。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l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中两个重要的理论。序数效用论的缘起,在于分析效用会相互影响的不同商品之间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知道,无差异曲线最早是从效用曲线得来的,而效用曲线本来是基数效用论中的概念。

       通过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资源品组合我们可以用无差异曲线进行描述,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表明为实现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假定每个商品都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那么无差异曲线一定向右下方倾斜,就是说,其斜率一定为负。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即当某种商品为中性物品或令人讨厌的物品时,无差异曲线才表现为水平的或者垂直的,甚至是向右上方倾斜,即斜率为正,消费者在选购的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个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

       欲望是消费者的正常心里,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欲望是一种心理感觉,它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欲望的特点是具有无限性,一种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人类为了满足自己不断产生,永无止尽的欲望而不断奋斗,欲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消费欲望是指消费者从消费物品中求得满足。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它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觉到的满足程度。

       然而,总体上我对消费者的行为理论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效用是表现于个人主观评价系统的欲或不欲的强烈程度。效用可以用基数数值计量,但不具有加总性。效用的不可加性决定了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分析法都无法正确解释消费者行为。效用具有主观性,受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以及个人性格等的影响。在有能力满足欲望的条件下,满足极大化的条件是:所有商品和劳务的最后效用程度都相等、且等于财富或货币积累的最后效用程度。

       效用从其本质来讲,是人们在面对所需商品或所欲实施的行为时,表现于个人主观评价系统的欲或不欲的强烈程度,也就是说,效用是人对特定商品或行为的欲望强度或厌恶强度。

       在人的主观评价系统中不具备满足量增加或减少多少的测评功能。从人类知觉系统的功能来看,我们的许多知觉能力仅仅局限于对强弱、明暗、冷暖、高低等相对强度的感知和评价水平上,但对量的积累和变化却无法依靠感知器官直接获得。就触觉功能而言,你可以感受到不同物体温度的高低,你却无法感觉到那个物体所含的热量更多;你身体内的感受系统可以使你知道推动一个物体时用力的大小,但你无法感知给予它多少能量;从低处走到高处,你感到了高度的变化,但你无从感知你的势能增加了多少。效用强度或欲望强度的评价,恰恰是对强弱变化的知觉,从进食食物的整个过程来看,味觉系统让你知道哪种食物更好吃,从而使你产生更强烈的欲望,胃部的感受器官和神经反馈系统使你知道还要不要再吃、有多强烈的欲望,但是,整个消费过程中没有任何知觉系统帮你测算所获得的满足量或快乐量的变化。

       所谓满足,其本质不过是随着物质商品的消费或占有,或者非物质行为的实施,使欲望强度下降,从而使你处于一种精神放松的舒适状态。人在选择商品时,只能知道自己对哪个商品的欲望强度更大、对哪个商品的欲望强度更小,从而判断哪个商品具有更大的效用,你却无法估计哪个商品凝聚着更多的快乐量。本文使用的效用概念完全等同于欲望强度,它们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欲望

       是从人对商品的角度进行的描述,效用是从商品对人的角度所做的表达。

       效用作为一个欲望强度概念,效用只能用于个体行为的比较分析,不具有社会可比性。效用是每个人对自己欲望强度的主观评价,只适用于每个个体对不同商品或行为、或者对同一商品各个不同数量的对比评价,效用不能用于不同消费者或生产者之间的对比、不具有社会可比性,试图进行社会比较的想法是错误的、这种努力也将是徒劳的。因为效用具有主观性,所以效用很大程度上受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人生理想以及个人性格等的影响。某些在他人看来效用很大的商品,对一个忠诚的伊斯兰教徒或佛教徒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亵渎(为了尊重他们的信仰,这里不再具体说明);一个真正的慈善家,铺张、奢侈地消费一次所能得到的满足远远小于把节省下来的钱捐助给贫穷的家庭给他提供的效用;一套极为夸张的服装,对一个性格外向、追求个性的年轻人来说会有很大的效用,对一个性格内向、不喜欢张扬的人来说可能会是负效用。

       效用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人们可以克制或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无关生存的欲望,从而使相应商品或行为的效用降到较低的水平。笔者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不主张人们克制那些合理的、自己有能力满足的欲望。但是,我想要大家明白,有些欲望——于人于己不利的欲望或者自己正常情况下无法满足的欲望必须应该适度克制,克制这些不合理的欲望不仅可以让你的灵魂远离痛苦,而且成功克制某些欲望还可以给你提供满足,这种满足可能比你用商品或行为填满不合理欲望的沟壑所能得到的满足还要大。在欲壑难填的情况下,最好改造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人生理想等,你才可能摆脱生活的煎熬。

       效用可以计量,研究消费者行为必须准确地描述和使用行为变化本身的内在规律,其中人对商品的欲望或商品的效用是决定消费者行为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对其性质做出准确的描述。效用作为欲望强度概念,存在着强弱、大小的不同,它不仅可以计量、而且要求经济学必须对它做出科学的计量。

       效用不可以加总,作为欲望强度的代名词,效用表现为一个对比指标或比较指标,也可以说是序数效用论所谓的排序指标,与温度、硬度、密度等概念具有相同的性质。序数效用论认识到了效用加总的不可信性却没有避开效用加总的分析方法。效用的不可加总性不仅表现为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商品效用不可加,而且表现为同一单位商品在同一次消费过程中不同功能所具有的效用也不可以相加。

       人们对各种物品或行为的欲望强度有一个极限。基数效用论将效用看作是满足量的增减,并认为效用可以无限大,这种认识不能解释物品在满足人类需要方面的变化规律,也使本来可以度量的效用成为一个无法度量的指标。效用作为一个欲望强度概念、一个比较指标,目的是区别人们对不同物品或同一物品不同消

       费数量情况下欲望的强烈程度,因此,该指标计量标准的规定性,既要保证能够区别现象的差异,又要保证准确反映现象的变化规律。

       人对物品欲望的极限强度莫过于为得到该物品而不惜牺牲生命,或者说物品效用的极限达到了与维持生命同等强烈的程度。对于一个有意识、能正常思维的人来说,他对任何物品或行为的欲望强度莫大于可以救他命的物品或行为。

       对效用的不科学认识是制约经济学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效用是表现于个人主观评价系统的欲或不欲的强烈程度。效用可以用基数数值计量,但不具有加总性。效用的不可加性决定了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分析法都无法正确解释消费者行为。效用具有主观性,受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以及个人性格等的影响。在有能力满足欲望的条件下,满足极大化的条件是:所有商品和劳务的最后效用程度都相等、且等于财富或货币积累的最后效用程度。效用的本质及其计量性质不仅是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基础。直接计量,也必须确定相应的标准和方法,这首先有赖于对效用特性的正确认识。

       消费者之所以能够以消费决策来影响收入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因为只有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会给人们提供较多的赚取收入的机会。此外,消费信贷的大力发展也为收入中的不确定部分转化为确定部分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这样的前提下,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消费支出的需要去寻求收入的增加,使之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家庭的消费支出超过已有的现期收入。

       消费者行为理论让我认识到,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

       通过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首先取决于消费时尚。不同时代有不同消费时尚,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

       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从整个社会来看,影响消费者偏好的是消费时尚与广告,但从个人来看,消费者的偏好要受个人立场和伦理道德观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要定位于某一群体消费者,根据特定群体的爱好来开发产品。

       消费者行为理论还让我们知道,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

第二篇: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1(共)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9、20日 2节

       二、授课章节: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三、教学目的要求:

       1、能够用边际分析法分析消费者均衡。

       2、能够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

       3、能够利用消费-收入曲线推导需求曲线。

       4、掌握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

       5、掌握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以及特征。

       6、掌握消费者均衡的形成条件及均衡的变动。

       7、掌握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效用理论;

       2、边际效用分析法;

       3、无差异曲线的特征、预算约束线。

       难点:

       1、边际替代率;

       2、消费者剩余;

       3、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

       4、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五、课型、教学方法:理论课结合案例分析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案例导入:水与钻石的效用比较

       3.1 效用

       厂商决策者:市场需求→个人需求→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理论

       效用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础。和厂商行为目标假设利润最大化一样,经济学假设消费者行为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3.1.1 偏好与效用

       消费者的偏好应当满足以下三个假定:

       1、偏好是完全的,即消费者可以比较和排列所有的商品束。

       2、偏好是可传递的。【A,B】 →A;【C,B】 →B,那么可推知【A,C】 →A

       3、偏好多比少好。

       消费者选择消费品的目标称为消费束。在假定的任意两个消费束中,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确认的是一个比另一个好,或者两个消费束对他们毫无差异。这种选择由消费者的个人喜好决定,与商品价格无关。这就意味着研究消费者偏好不能从消费者受到的经济约束出发,而应当从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感受出发。经济学研究消费者的主观满意程度的主要工具就是效用。

       1.效用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Q:效用是一种主观的感觉,那么如何度量呢? 基数效用使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分析方法来解释消费者偏好问题,而序数效用在采用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来解释。

       2.基数效用理论

       基本思想:消费者可以对他消费的任意商品束赋予一个具体数值以表示该商品束带来的效用大小。

       基数效用的“随意性”实在保证不用商品束之间的排序不变以及“物以稀为贵”的基本偏好倾向不变的基础上的随意。

       例子:牛奶与豆奶的效用界定 3.1.2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1.效用函数、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就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消费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所得到的总的满意程度。基数效用认为的效用函数表示为: TU=f(Q)TU:总效用 Q:总消费数量

       边际效用: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消费量时消费者总效用的增加值。公式:MU=△TU/ △Q 当商品的增加量是连续的且趋于无穷小时,即△Q→0时,MU=lim△TU/ △Q=dTU/dQ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经济学家认为,在其他商品的消费不变时,伴随一种商品数量的持续增加,人们从每一增加的一单位这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总效用的增加值一定会在这种商品数量增加到超过一定点后便逐渐减少。

       例子:假设某人在一定时期内喝水,喝水的杯数对该人所产生的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曲线表示:当某商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在合理的消费阶段,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会不断增加,但当消费量达到饱和以后,即该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消费欲望得到完全满足以后,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总满足程度不但不会增加,反而可能减少。

       边际效用曲线表示:随着某商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所不断增加的欲望的满足程度是先增后递减的;当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达到饱和,即总效用达到最大值时,边际效用为零;过了这点如继续增加消费,由于总效用开始下降,即总效用的增量边际效用就成了负值。

       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有以下几点关系: 

       1、只要边际效用大于0,总效用必定不断增加; 

       2、当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值;

       

       3、当边际效用为小于0时,总效用曲线开始下降。Q:为什么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呢? 

       查签人:

第三篇: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学》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需求层次理论是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C)提出的。

       A.波登 B.赫杰特齐 C.马斯洛 D.温得尔•斯密

       2、食品的营养与卫生标准是否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要求、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无法预料的影响,消费着的此类担心均属于(B)风险的范畴。

       A 功能风险B 物质风险C 社会风险D 心理风险

       3、你在购买牙膏、牙刷等生活必需品时的购买决策主要依据已往的经验和习惯,较少受广告宣传和时尚的影响,在购买过程中也很少受周围气氛、他人意见的影响,你的购买类型属于(A)

       A.习惯型 B.冲动型 C.疑虑型 D.理智型

       4、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按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属于人类最高级需要的是(D)

       A. 自尊的需要 B、他人实现的需要 C、自我表达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5、在广告上运用的词语,如““塞外茅台,宁城老窖”,体现了消费者行为学中的哪个原理?(A)

       A. 刺激的泛化B. 刺激的辨别

       C. 刺激的强化D. 刺激的重复

       6、消费者在购买某些高档商品是,可能会出现对所选的商品爱不释手,但另一方面又嫌商品的价格过高,这体现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哪种冲突?(A)

       A.趋避冲突B.双趋冲突

       C.双避冲突D.单趋冲突

       7、科尔曼地位指数法从哪四个方面综合测量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C)。

       A.职业、教育、居住的区域、个人收入

       B.职业、道德、居住的区域、个人收入

       C.职业、教育、居住的区域、家庭收入

       D.职业、道德、居住的区域、家庭收入

       8、人们的个性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商家的营销战略及决定,那么商家能从消费者的哪三个方面来决定正确营销战略?(B)

       A.认知需要、承担风险、自我调节或者自我控制

       B.认知需要、承担风险、自我掌控或者自我驾驭

       C.认知需要、承受价格、自我调节或者自我驾驭

       D.认知需要、承受价格、自我掌控或者自我驾驭

       9、动机研究技术不包括以下哪一项?(B)

       A.完形填空B.选词填空C.联想技术D.构造技术

       10、度假、孩子上学、购买和装修住宅一般是由什么方式的家庭决策来作出决定的?(D)。

       A. 自主型B.丈夫主导型C.妻子主导型D.联合型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1、消费者行为具有(ACE)的特点

       A 多样性B专业性C可引导性D 引申性E 复杂性

       2、科尔曼地位指数法从(ABDE)方面综合测量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

       A 职业B 家庭收入C相关群体D居住区域E教育

       3、现代动机理论包括(ACD)

       A需要层次理论B驱力理论C双因素理论D显性需要理论E精神分析说

       4、知觉风险类型包括(ABCDE)

       A功能风险B 物质风险C经济风险D 社会风险E心理风险

       5、态度的功能包括(ABCD)

       A 功利功能B 自我防御功能C 知识(认知)功能D 价值表现功能E 识别功能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2、求廉动机: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服务的价格低廉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在求廉动机的驱使下,消费者选择商品一价格为第一考虑。

       3、消费者满意:是“购买者在特定的购买情形中,对其所付出的是否得到足够回报的认知状态。它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水平与认知的实际水平的主观比较。

       4、消费者需要:消费者的需要是指消费者生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些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

       5、知觉风险:实际上就是在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因无法预料其购买结果的优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

       三、简答题(每小题 5分,共 25分)

       1、产生知觉风险的原因有哪些?

       答:消费者购买的是新产品或对所要购买的产品以前没有体验;以往在同类产品的购买与消费中有过不愉快的经历;购买中机会成本的存在;因缺乏信息而对购买决定缺少信心;所购买的产品技术复杂程度高。

       2、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答:学习在购买过程中的作用有:(1)通过学习获得有关购买的信息。(2)通过学习可以触发联想。经由学习产生的联想,经多次重复,日久天长,便会形成习惯。(3)通过学习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对购买的评价。同时选择标准也将发生改变。

       3、张先生现在使用的是18寸电视机,希望拥有一台29寸的电视机且具有购买能力,此时消费者处于何种状态?影响该状态的因素有哪些?

       答:处于问题认知状态;影响因素有时间、环境的改变;产品获取;产品消费;个体差异

       4.消费者具体的购买动机有哪些?

       答:消费者具体的购买动机有:(1)求实动机(2)求新动机(3)求美动机(4)求名动机(5)求廉动机

       (6)求便动机(7)模仿或从众动机(8)好癖动机

       5、李小姐进入一家商场准备购物。请问商场内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她所购买商品的品牌和数量选择? 答:购物点陈列、削价与促销、店内布置与气氛、商品脱销、销售人员。

       四、策划创意题(10分)

       中山一百货商场,为了改变其经营面貌,突出经营特色,引导和刺激消费需求,准备从消费者心理特点入手,为各商品部重新命名,并为每一个新命名后的商品部设计一条广告语。请在以下商品部中任选两个:化妆品部、男女鞋部、洗涤用品部、电脑及文化用品部、针织品部、儿童玩具部、女士服装部、婚莎摄影及娱乐部。

       要求:

       1)根据该百货商场的革新意图并结合所学过的知识,为你选出的两个商品部都重新命名,并分别设计一条广告语

       2)说明你这样设计的理由

       五、案例分析题(20分)

       在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中,不少制造、销售伪劣商品的工商企业被曝光,消费者感到由衷的高兴。3月15日是世界消费者权益日,某大型零售企业为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向消费者发出意见征询函,调查内容是“如果您去商店退换商品,销售员不予退换怎么办?”要求被调查者写出自己遇到这种事时怎样做。其中,有这样几种答案?

       (1)耐心诉说。尽自己最大努力,苦口婆心慢慢解释退换商品原因,直到得到解决。

       (2)自认倒霉。向商店申诉也没用,商品质量不好又不是商店生产的,自己吃点亏下回长经验。

       (3)灵活变通。找好说话的其他售货员申诉,找营业组长或值班经理求情,只要有一人同意退换就可望解决。

       (4)据理力争。绝不求情,脸红脖子粗地与售货员争到底,不行就往报纸投稿曝光,再不解决向工商局、消费者协会投诉。

       问题:

       1、这个调查内容能否反映出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的本质?

       答:这个调查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本质的。

       从个性的基本特征看,除了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外,还具有独特性和倾向性。从本案例的“去商店退换商品,销售员不予退换”这件事情的四种消费者如何做的调查内容,体现了消费者个性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每个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有的反映温和,有的反映激烈。这说明每个消费者都以自己的独特行为模式和思想方法来适应购物中的环境或问题。

       2、四种答案各反映出消费者哪些气质特征?

       答:气质是个人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指人的心理活动在动力方面的特点。根据希波克拉特的有关理论,气质可以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案例的第一个答案:“耐心诉说。尽自己最大努力,苦口婆心慢慢解释退换商品原因,直到得到解决。”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是粘液质的特征,这种气质类型的消费者情绪稳定,有耐心、自信心强。

       案例的第二个答案:“自认倒霉。向商店申诉也没用,商品质量不好又不是商店生产的,自己吃点亏下回长经验。”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是抑郁质的特征,这类消费者行为内向,言行缓慢,优柔寡断。

       案例的第三个答案:“灵活变通。找好说话的其他售货员申诉,找营业组长或值班经理求情,只要有一人同意退换就可望解决。”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是多血质的特征,这类消费者喜欢与营业员和其他顾客交换意见,行为外向,比较热情。

       案例的第四个答案:“据理力争。绝不求情,脸红脖子粗地与售货员争到底,不行就往报纸投稿曝光,再不解决向工商局、消费者协会投诉。”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是胆汁质的特征。

第四篇:消费者行为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作业答题纸

       (2022--2022学年第2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 消费者行为批阅教师:章琳成绩:班级:12工商管理2班姓名(学号):牟霖(124171729)

       题目:简述四个学习理论,各用两个例子来说明消费者的四种学习模式,以及相应的营销对策?

       答:

       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借助于某种刺激与某一反应之间的已有联系,经由练习可以建立起另一种中性刺激与同样反应之间的联系。

       例1:王老吉——怕上火,喝王老吉。

       在王老吉的广告中,王老吉凉茶大量出现在餐饮火锅、通宵看球、聚会、吃油炸食品、烧烤、夏日阳光浴等喜庆场所,画面中人们在动感的音乐中开心享受的同时,纷纷畅饮红罐凉茶王老吉。王老吉新年篇广告也是试图使消费者形成条件反射,在购置年货时会想到王老吉。这些广告很好地利用了经典性条件反射,促使消费者在现实中的这些场合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王老吉,从而促成购买。将“上火”和“王老吉”这两个原本不相关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条件反射:当人们上火时第一时间向导的是喝王老吉。

       王老吉同时应用了重复记忆的营销策略——在商场,超市都可以看见王老吉,几乎在所有大中型卖场都配有冰柜实物陈列、旺点空罐陈列、挂式小货架陈列、POP张贴等。

       例2:益达——你的益达,是你的益达

       描述:便利超市里,一位女生走进店里挑选东西,选好了饭后,男生店员说:“这么晚才下班啊,我帮你把饭加热。”正要结帐,女生拿起了旁边的口香糖示意还要买这个,男生说“这个好啊,能保护牙齿。”于是女生又拿了一瓶。付了帐后,男店员很体贴地说“好好照顾自己”,然后发现女生把一瓶口香糖落在了桌子上,提醒女生“你的益达”,女生说“是你的益达”,女生多买的那瓶原来是要送给这位男店员的。

       温暖的画面,甜蜜爱情的场景,关爱他人的细腻举动,给消费者传递出一种良好的消费讯号,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欲望。该广告采用了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超市购物,男女主角传递的信息也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是消费者有很愉快的感受。“甜蜜爱情”引人入胜。超市购物,紧贴大家的生活,爱情的主题很好地满足了观众的情感诉求,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或自发反应出现后,有强化物或强化刺激相尾随,则该反应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分为三部分:辨别性刺激(提供行为结果的刺激)、操作性行为(有机体的自发反应)、强化刺激(继

       班级:12工商管理2班姓名(学号):牟霖(124171729)

       行为之后出现并与行为相倚的刺激)。

       例1:汰渍——用汰渍,没污渍

       一个小孩奔跑,身上溅了一身的泥,又到了一个画画的地方,身上又沾到了颜料,吃冰淇淋时又不小心吃到了衣服上。小孩回到家里,妈妈看到他脏兮兮的衣服时正愁没办法解决,一位明星拿着两袋洗衣粉,一袋是未知洗衣粉,一袋是汰渍洗衣粉,然后先用未知洗衣粉,没有效果。再用汰渍,一搓污渍全没了。

       通过广告的形式,将汰渍洗衣粉的完美去污能力表现出来,并且将它与其他洗衣粉进行对比,结果证实了汰渍洗衣粉的实力。人的行为不仅是被动的行为,可以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相应行为。汰渍的广告运用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通过对比以及强烈的视觉效果去刺激消费者消费,是消费者感受到正强化。

       例2:Tempo——德国纸巾

       一群男女在中式酒楼吃饭,其中一位外国人可能不擅长使用筷子,当他夹瓜菜时,一不小心,瓜菜掉进女主角的茶杯里,因而令杯中的茶溅了出来,打湿了女主的脸。当她用劣质纸巾擦拭时,那个纸巾的碎屑却停留在了她的脸上,全场的男士都在看她,非常尴尬。此时广告接去一个左右比较的分割画面,以Tempo和其他品牌的纸巾进行比较,当然是使用Tempo纸巾能够保持面部的整洁,通过比较发现,使用Tempo纸巾更能避免尴尬情况,同时满足了消费者对纸巾的安全、实用、可靠的需求。通过对比也强化了对该品牌纸巾的耐湿实用性,这种强化刺激下,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该品牌的纸巾。

       3、认知学习理论(柯勒):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以及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

       例1:麦当劳——我就喜欢

       青春偶像派明星王力宏为麦当劳拍摄的一系列广告中,每个广告都有其演唱的歌曲“我就喜欢”贯穿其中;蔡依琳、容祖儿更是以优美的嗓音和摇曳动人的舞姿,青春的形象,在无形有形之间把麦当劳“我就喜欢”的广告语宣传的淋漓尽致,强化受众的印象,让受众过目不忘。这些广告中的形象和词语恰到好处地传达了麦当劳想要的感觉。观众们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看到麦当劳就想到“我就喜欢”,听到“我就喜欢”,就想到了麦当劳。麦当劳门前醒目的几个大字:“I’m loving it”。“我就喜欢”向消费者展示了一种事实,即:我就是喜欢。这便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

       班级:12工商管理2班姓名(学号):牟霖(124171729)

       被强化了“我就是喜欢麦当劳”的概念。

       正是这种潜意识里的认同,使得消费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麦当劳的信息,促使消费者进行消费。

       例2:AXE香水——天使堕落人间

       广告的开头突然有天使坠落,观众不明所以,带着好奇心和疑问继续观看,貌美如花的天使一个个像烂柿子一样啪啪落地,只因为喷了AXE香水的普通小伙子。天使为找寻真爱,甘于坠入凡间,去掉光环,忘却世俗的教条与约束,只为找到人间奇男子,这个幸运儿就是AXE体香剂的广大男性用户。天使都抗拒不了,你不想试下么?加深了观众心中的印象,对那些没听过或不了解 AXE的人,可以吸引他们的眼球,让他们产生了解和尝试产品的欲望。

       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男子使用了AXE香水后成功的吸引了天使,用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就是说它成功的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并为消费者树立了一个榜样,促使消费者去学习用了AXE的男士,激励消费者去是实现购买行为。

       4、社会学习理论(班图纳):也叫观察学习理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现有的行为反应得到矫正,同时在此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特点:并不必然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并不依赖直接强化;不同于模仿,可能包含模仿也可能不包含。

       例1:奥利奥——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

       当孩子拿出一块“奥利奥”,满心期待地扭一扭,幸福与快乐的感受由此开启;接着,他自在欢心地舔一舔那顺滑、美味的奶油夹心;随后,当他把“奥利奥”放进牛奶泡上一泡,再伸向嘴边,那份满足与温馨也油然而生。“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这种经典吃法一传十,十传百,从爸爸妈妈传授给了孩子,也从小朋友传达给了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分享“奥利奥”时刻,就是家人之间与朋友之间的温馨时刻。没有一种饼干能够像“奥利奥”一样,把欢乐传遍全世界的家庭——只有奥利奥。而作为奥利奥生产总公司的卡夫公司的愿景是让全球饮食及生活更加精彩。

       其广告运用了观察学习理论,让孩子学会奥利奥的食用方法,加深对奥利奥的印象,从而增加奥利奥未来的潜在市场,刺激人们购买其产品。

       例2:优乐美——你是我的优乐美,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了

       在广告中女主问男主:我是你的什么?男主回答:你是我的优乐美,后来又补充说: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了,用情感方式打动消费者,引起共鸣,是消费者逐渐喜欢并购买优乐美。优乐

       班级:12工商管理2班姓名(学号):牟霖(124171729)

       美还成功运用人们所喜爱的明星代言人——周杰伦,他在目标消费者中认识度和偏好度都很高,利用了明星效应,使人们产生效仿心理,促使消费者购买优乐美,来学习周杰伦喝奶茶就要优乐美。

第五篇: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精髓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可以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并生成新的制度、体制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主线是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科学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主要体现在邓小平的相关重要论断上。1985年,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同年又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992年,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从这种新的实践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跳出传统思思想的桎梏,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就不存在矛盾。因为,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看,市场经济通过调动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来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能够极大限度地释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空间。总书记已经深刻地指出了这一点:“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来看,市场经济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和投资、激励创新,源源不断地生成新的就业岗位,保障大多数人获取收入的机会;同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构筑公平竞争的起点、校正市场竞争的结果,帮助处于不利地位和面临风险的人。即使是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具有相容性,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一些重要目标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如麦克米兰就指出:“市场并非天生与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对市场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鲜明的理论特色。开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大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市场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始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市场的认识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论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次质的飞跃。这一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世界各国在谋求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必将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蕴含的重要原则和观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凝练出许多重要理论原则和观点,主要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学中历久弥新的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还是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演变,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认识以及对政府与市场角色的重新定位。我国改革开放是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出发点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申了这一理论和实践原则,勾画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清晰线索。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改革初期的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到十二大报告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四大的“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发挥政府作用”,我们的认识一直向纵深推进,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科学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首先,需要认真领会“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用体现在,绝大多数经济资源,无论是消费品(包括重要消费品)还是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等,都需要经由市场机制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领域和环节上去。市场的优势源自于它能够合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偏好,将它们转化为简单的价格信号,引导企业、消费者等市场主体作出合理的选择;能够有效地传递和利用无数分散而隐匿的知识和信息,使资源的配置动态优化;能够充分利用人们的内在激励驱动资源不停地流动,使整个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够不断激励创新和创业,成为不断获取新知识、淘汰旧知识的有机体,从而也是创造新经济和开拓新生产力的有机体。总之,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调动潜藏在千百万人中的智慧和力量,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当然,市场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市场原则无限制地扩大到公共产品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领域,“市场设计并不是要么市场、要么政府的问题,而是市场加上政府才能解决的问题”。其次,科学界定政府作用。资源的配置活动基本交给市场,政府就应该从纷繁复杂的资源配置活动中退出来而专注于自己的应尽职能。政府职能内生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制度规定性,可以概括为构建四大框架。一是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包括良好的法治秩序、有效的产权制度、公正透明的竞争规则和权威的监管制度。二是总体生产力框架,包括资源、能源、交通、通信、信息、数据、生态等领域的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和骨干网络,形成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骨架。三是宏观经济稳定框架,通过营造均衡、平稳的经济运行环境,形成稳定的市场和公众生活预期。四是社会福利框架,通过养老、医疗、教育、失业等制度防范社会风险,保障基本民生。当然,政府在建构这四大框架的过程中,也可以引进和利用市场的力量,促进资源动员和效率提升。

       (二)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所有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理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核心是对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科学化,并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八大以来,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新的历史条件,所有制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两样不可侵犯;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等等。2022年3月4日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议时的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原则,澄清了有关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模糊认识,指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巩固和发展了已有理论成果。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形成了线条较为清晰的所有制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所有制理论基础。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下降了,但主体地位没有变,仍控制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重要环节和优质资产;非公有制经济在产值、投资、就业、税收总量中的比重大幅度提升,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增加、创新重要性突凸现、消费个性化增强。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推动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所有制基础。第一,科学认识和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二,科学认识非公有制经济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进一步认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三)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收入分配的重要理论原则,涉及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公平与效率关系、共同富裕等诸多重要方面。

       确立“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克服平均主义,强调按劳分配原则,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了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的质的飞跃。在随后的发展中,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逐步明晰多种分配方式的内涵,引入按生产要素分配。十五大报告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六大报告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居民的收入渠道多元化了,财产收入等非劳动收入快速增长,为市场机制运转提供了强劲动力。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内在一致性,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收入分配的一般原理,即“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它激发了亿万人民创造财富、获取收入和改善自身经济地位的积极性,驱动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不停地流动和重新配置,从而奠定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契合的分配制度基础。

       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2022年之前,我们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起点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同时经济严重缺乏效率和活力密切相关。2022年开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发生了重要变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等已纳入到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之中。同时,对“公平”的理解也趋于其本质。十八大报告把“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主要内容。这种“公平”观不仅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相一致,也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相一致,为确立科学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时间的分配,生产要素的配置主要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的,个人收入分配也要受到价值规律的重大影响。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必须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进行了论述,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了理论启迪。例如,马克思认为,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一条“自然规律”,而这一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通过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这与我们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有理论上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强调商品交换中所有权、自由、平等的重要性,他认为,“从交换行为本身出发,个人,每一个人,都自身反映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交换主体。因而这就确立了个人的完全自由: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是“处在平等的关系中”,“除了平等的规定以外,还要加上自由的规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有许多重要的论述。第一,强调培育完备的市场体系。马克思指出:“市场……采取总体的形态”。只有完备的市场体系才足以支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体系的完备性不仅指各类市场齐全和发育良好,还指它们之间处于有机的联系之中,相互作用而趋向动态一般均衡。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提出要重点培育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2022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期货市场。迄今为止,各类市场业已存在,许多资源都是通过市场来进行配置的。第二,强调市场体系的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向市场主体开放机会,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公平竞争的权利,同时又让他们承担决策的风险,硬化预算约束;市场规则公开透明,商品和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第三,实施有效市场监管。监管是政府最为重要的微观经济职能,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消除垄断,保障食品、药品、环境和生产场所安全等。

       (五)对外开放理论

       在马克思所构想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无论是“五篇结构计划”还是“六册结构计划”,都包含国际贸易、国际市场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说明经典作家当时已经充分意识到生产力发展国际化、资源配置国际化和利益分配国际化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国际分工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也是资本国际流动的基础。它们反过来又有力推动国际分工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和更高层次发展。在谈到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的作用时,马克思指出: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准备好地盘,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新的世界市场关系也引起产品的精致和多样化”。价值规律同样在国际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调节着生产国际化所生成的利益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配,其中技术先进、劳动复杂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占据较大利益份额,从而导致“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马克思同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经济国际化的性质,他说:“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理论观点,认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建立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等;主要政策主张包括,通过开办经济特区和全方位开放、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实施“一带一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等逐步深度融入到全球分工体系之中。

       对外开放理论仍需要探讨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在新技术条件下国际分工和产业演进的规律,以及如何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利益链条中的位置,实现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第二,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形式,以及如何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保证我国在全球利益分配中得到合理的份额;第三,参与全球治理的途径。与国内市场相比,世界市场更不完善,国家扮演重要角色,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低,壁垒众多,资本门槛高,因此,竞争规则和参与规则的制定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都可以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