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

第一篇:中国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

       中国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

       交通运输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交通运输也关系着人们的生活,是人们每天出行进行工作、学习、休闲等各种活动的前提。纵观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近代中国交通行业发展之迅速,从而反映出我国综合国力以及经济实力发展的迅猛。同时,我们可以明白今天我们的生活相比以前是多么便利、快捷,从而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

       人类交通最原始的时期是以步代车的阶段,而后人们驯服了一些动物诸如马、驴、骡子等作为乘坐工具或是乘坐工具的动力。与此同时,以人力作为动力的轿子由于不同阶级的需要不同而应运而生。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国门大开,一大批近代交通工具涌入中国。自行车出现最早,19世纪50年代,上海租界内华洋杂居格局形成的同时,自行车也在此时登陆上海滩。而后1874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运来人力车输入上海,这种车被称为“东洋车”,这标志着人力车的传入。

       从马车、轿子到人力车、自行车,人们从简单地利用牲畜作为动力,逐渐转变为制造能够使人自己作为动力的工具。同时,交通工具变得体积更小、速度更快、更加便于使用。自行车、人力车的出现无疑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加快了城市的生活节奏。

       汽车的出现最早在1901年,一个叫李恩思的匈牙利人将两辆美国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从香港运到上海。而我国国产汽车的出现则是在 1956年7月13日,由长春一汽生产的“解放牌”载货汽车——第一辆国产汽车于驶下总装配生产线。1908年3月5日,自南京路外滩到今西藏中路的有轨电车率先通车。在1914年又引入无轨电车,由上海的英商最先在租界内营运。1934年,上海又出现双层公共汽车。

       英国工业革命使蒸汽机成为了一种新的能源形式,继而产生了机器大生产的时代,生产效率的提升促使着速度更快、载重更大的交通工具的诞生,汽车的出现使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转化为了生产力,更优的运输也为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1881年中国工人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内燃机车是1958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仿照前苏联T3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试制成功的。1876年7月3日,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但是没过多久,又在清政府的旧观念的驱使下拆除了。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铁路在19世纪已经不仅仅代表着新式运输方式,它同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以及综合国力。中国铁路的修建,使中国作为一个近代化工业大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古代的马车托运,到现在的火车,无论是运输的重量还是速度都是巨大的提升。工业化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的生活。如今,坐火车出行成为了人们旅游的最佳选择,人们的活动范围也随着交通工具的革新变得越来越大。

       至于海上交通,1842年英国“魔女”号抵达上海,这是国人见到的第一艘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自古至今船只作为海上的交通方式,现如今,科技的作用使得船只在历史长河中进行了巨大的改进,从小木筏到航空母舰,从帆船到巨轮,从近海渔业到深海探测,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使我们被这日新月异的惊人变化深深地震撼着。

       1909年9月21日,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由冯如制造并驾驶的飞机在美国的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从此拉开序幕。

       飞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的发明,飞机在军事、工业、农业、电信等很多领域都有很强大的作用。飞机的出现使人类飞天梦成为了现实,象征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近代化使中国从原始的畜力为主的交通运输模式转变为以蒸汽机乃至后来的内燃机为动力的交通运输模式。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使经济飞速发展,相应的教育、军事、工业、农业等多方领域也随之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因近代化更加舒适、安全、丰富。交通产业的发展也催生了旅游、邮电等其他相关产业,人们的生活也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善。

第二篇: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2.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3.结合生活实例了解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趋势。4.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5 联系生活中的交通运输方式,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二、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对学生而言并不是很陌生,而且初中对这部分已有初步了解。所以本节课充分运用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活动、结合课文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方法以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以抢答形式介绍案例,再辅以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讨论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则在通过讨论和与答游戏中获得知识,对知识点有更深的体会。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习惯,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感受家乡交通建设的突飞猛进,增强学生爱国和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因素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学习、工作习惯和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

第三篇:交通运输方式多

       交通运输方式多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及各自特点的了解,使学生能

       够明白各种各样的交通运输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知道现在的交通运输与过去的不同,体会现在交通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调查表了解现代的交通运输与过去的不同,了解

       现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培养学生搜集、访问、调查等资料获取的能力。

       认知目标:通过搜集资料与教师的图片展示,使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

       方式,认识并能举例说明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感受交通运输的发达、便捷、综合等特点。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各种不同的交通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了解到交通运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难点:通过引导学生搜集过去与现在的交通运输方式,使学生能够体会到

       现代化的交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够了解到交通运输综合化的特点,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调查问卷(情景模拟)管道运输图片讨论提纲问卷 学生:自己的调查问卷

       教学过程:

       一、能力训练

       1,提问什么是交通运输?

       2,在我国的交通运输图中表示铁路的符号是什么样的?表示公路的符号又

       是什么样的?航空的符号是什么?

       二、情景模拟,认识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

       1教师出示几种不同的情境,⑴小明今年暑假想从天津海港去大连的叔叔家玩?

       ⑵老师想在下个周末带女儿去北京动物园?

       ⑶英语张老师在今年的暑假想和自己的家人去东北黑龙江。

       ⑷你的爸爸想带你去日本玩?

       2要求:你会选择哪一种交通工具

       A 汽车B火车C轮船D 飞机

       3学生填表并汇报

       要求表达方式:如果我是()我会选择()交通工具,因为()教师指导学生

       4教师小结:现在我们把同学们所选择的这些交通工具进行概括:选择汽车这一类型的主要的行车路线是公路,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公路运输;选择火车的主要路线是铁路叫做(生:铁路运输);选择轮车主要的路线是河流域海洋他们离不开水是(水路运输);飞机呢主要路线是在天上是在空中进行的是航空运输。5提问引生讨论:我们认识认识了这么多的交通运输方式,那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下,在老师提供的讨论调查中填写出你们讨论出来的结果?

       学生介绍:要求表达方式: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交通与输方式的特点,说明自己小组讨论出的结果是什么,它的优点与不足各是什么?说出自己组的理由

       6补充:实际上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外,交通运输还有一种我们并不熟悉的方式,教师出示管道运输图片介绍:管道运输主要是运送石油天然

       气以及一些液体和气体物质,它的优点是不需要包装,既运输又工作费用省,成本低,是一种特殊的物品运送方式。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认识各种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知道了他们各自都有哪些优点与不足,下面我们就来一个课堂小测试

       三、认识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性

       1教师出示课本:提出要求:根据自己的所学为下列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能说出理由

       公路:灵活运费比水路和铁路高运量受限制

       水路:运量大运费低速度慢

       铁路:安全运费低运量大短距离运费高不能随时停车

       航空:速度快舒适安全运量小只是用于鲜活产品和价值高物资 2生连线并汇报简单说明理由

       估计学生会出现的情况:一种运输任务出现了几种交通运输方式

       对策: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吗:教师出示情景在《一封信的旅行》让学生指出一封信经过了多少种交通运输方式才到达了收信人的手中。3教师小结:一种运输任务从起点到终点需要很多种交通运输工具的结合,这样完成运输任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交通运输接力跑”

       四、我是小小设计师

       1了解了这么多的交通运输方式,老师想考一考大家,看看谁的方法最好,谁能最先到达目的地。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要保证旅行的顺利除去考虑交通运输方式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引生看课本40页,让学生读一读

       2出示不同的交通路线

       ⑴说一说,在今年的暑假期间你们的全家想到哪里去玩?

       ⑵你们会选择那些交通工具?

       ⑶在出行的时候,你想一想,家里会带那些出行的必需品?

       ⑷除此之外你还有那些想法?

       3学生现自己考虑在进行小组讨论

       汇报:表达方式:说情自己本组的设想,并能说出原因(使学生形成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方法和形式)

       五、教师总结: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而且每一种

       交通运输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正确选择,正确运用交通方式,方便你,方便我,方便大家。

       六、板书设计

       公路运输

       铁路运输

       水路运输方便人们的生活

       交通运输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第四篇:问候方式的变迁

       问 候 方 式 的 奇 妙 变 迁

       ——有感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

       长沙雨花区和平小学 五(2)班杨 婷 茜

       “喂,你好吗?”“我很好,你吃饭了吗?”这声音是爸爸妈妈在打电话嘞。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问候的便捷工具。

       在爷爷奶奶那个时代,信息传递方式非常单一而不便。如果要问候远方的亲人,只能用毛笔在看起来陈旧的黄黄的草纸上写信,而且收信人要五、六天才能收到这迟来的问候。如果要和远方的亲人通话,只能用笨拙而麻烦的摇式电话,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去打摇式电话,要先由分机接线员拨通总机,再由总机接线员拨通到目的地的分机,然后目的地分机处由专人喊人接电话。而且接线员在拨电话的时候,需要不停地跳线,真是太麻烦了!

       到了爸爸妈妈成长的那个年代,就比爷爷奶奶的那个时候进步多了。他们可以用钢笔或圆珠笔在雪白漂亮的信纸上写信来问候远方的亲朋好友,然后贴上精美的邮票,再寄出去。妈妈喜欢集邮,我喜爱欣赏妈妈的邮票,从这些邮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那时候,写信是他们常用的问候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明信片,还有了BP机、大哥大、程控电话等通讯工具。一张精美的明信片,传递着亲人朋友浓浓的思念之情,让收到明信片的人心里暖洋洋的;BP机能让你在任何地方都知道有人传呼你的信息;大哥大就可以非常便捷地到处移动打电话;程控电话可以直接拨通对方电话。通讯方便多了,亲友之间的问候、联系也密切了!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传递信息真是太方便了!由于科技的进步,电脑已经非常普及,我们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我们能够通过聊天、视频问候远方的亲人朋友甚至外国小朋友。有天晚上,我和远在家乡的姐姐网上聊天,告诉姐姐这几天在学校闹的笑话,才一秒钟的时间,消息就发了过去,我心想:现在的科技可真发达,电脑太神奇了!

       传递信息这么快的还不止电脑,手机也很快呢!现在不仅有视频手机,而且还有3G手机。一次,我和妈妈吃完晚饭后去散步,妈妈一边走一边听音乐。等妈妈听完后,我连忙把手机拿过来看了又看。哇!好多功能啊!有游戏、有卫星导航系统、收发短信,只要开通了网线,还能手机无线上网,这太神奇了!妈妈说:“以前连发张贺卡都要几天,现在好了,随时随地可给亲人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可方便了,真是想不到!”

       是啊,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祖国发生了许许多多可喜可贺的变化,问候方式的变迁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缩影,我们感到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生活是多么美好。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建国60年我国交通运输之变迁

       建国60年我国交通运输之变迁

       建国初期,我国居民几乎没有汽车,短距离出行主要依赖自行车,曾一度被称为“自行车王国”;长距离出行则只有依赖为数不多的火车、汽车和轮船。目前,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2 200万辆。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镇每百户居民拥有3辆汽车。

       建国初期——交通很不方便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当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坑洼不平的土路仍在各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除了道路的不便外,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相比而言,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广大市民出行主要靠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

       由于交通不便,办事效率也很低。那时火车作为连接城市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不像现在这样便捷。不仅线路少,而且运载能力和速度也有限。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和探亲、求学者经常挤在狭小的车厢内,席地而坐,抱着行李,孩子的哭声经常伴随着整个乘车过程。城市自行车和黄包车只是少数有钱人的专利,很多人基本享受不到,为了出行他们还经常徒步上路。

       改革开放前——自行车得到普及,交通网初步建立

       建国后,我国先后兴建了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也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比起建国初期,这时的道路建设初获成果,城市居民的出行愿望有所提高,全国交通网初步建成。虽然火车上依然很挤,但是由于新铁路的开通,火车可以更便捷地带人们去往更远的城市,人们远程出行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但是,城市内部交通工具的资源仍极为有限,新增加的少量公交线路在根本上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车厢仍然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还是自行车,所以,那时候的城市交通工具仍以自行车为主。比起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的自行车普及率更高,街道上随处响着自行车铃“叮叮当当”的响声。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程度。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依旧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北京用55年从解放初期的二环发展到了五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1949年时,北京市区道路仅有215 km,铺装路面6条。解放至今,共修建了公路2 529条,共12 306 km。其中高速公路144 km、公路1 283 km、桥梁2 110座,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龙头、国市级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脉的公路网。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载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5亿 万t,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 000万t。

       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则使它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将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的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9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将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了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

       进入21新世纪——交通飞速发展

       高速公路世界第二

       历史回放:2022年4月20日,西藏墨脱公路正式开工建设,3年后,墨脱“全国惟一一个不通公路县城”的历史将结束。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几十年来社会各界的共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加强公路网的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在完善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的同时,加快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整个公路运输网络功能日趋完善,整体效率不断提高。

       2022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373.02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6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0302公里,一级公路54216公里,二级公路285226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总里程的比例为10.72%。路面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得到很大提高。到2022年底,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199.56万公里,全国公路路面铺装率达到53.5%。公路密度由改革开放初期的9.1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现在的38.8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27倍。

       高速公路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构筑交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的通车,标志着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1988年之后,高速公路建设高歌猛进,连创新高,1999年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2022年突破2万公里,2022年突破3万公里,2022年突破4万公里,2022年突破5万公里,2022年突破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农村公路是支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连接广大的县、乡、村,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出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之一。

       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12.5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了近4倍;全国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比例,由90.5%和65.8%增加到98.54%和88.15%。全国农村公路路网已经延伸到从高原到山区,从少数民族地区到贫困老区的各个角落。农村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营运铁路亚洲居首

       历史回放:2022年8月1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一流水平的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胜利通车。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火车一响,黄金万辆”表达了公众对铁路的期盼。202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到7.97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复线铁路和电气化铁路里程均位居亚洲第一。经过持续大规模的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中国铁路无论是数量还是装备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铁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得到优化,运输限制明显减少,主要运输通道能力紧张状况大为缓解,基本打破了长期以来铁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改变了铁路运输生产力严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客运专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在建规模已达1万多公里。到2022年,我国将有1.3万公里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投入运营,基本建成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全国快速客运网,并建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及其他城市密集地区的城际铁路系统。

       大能力通道建设顺利推进。到2022年,我国铁路将新增1.3万公里区际干线,建成1万公里复线,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大能力通道网和煤运网络,并将形成1.7万公里的双层集装箱运输网络,满足高附加值货物快速运输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6次大面积提速,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增加列车运行密度,发展重载运输,铁路网综合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客货运量连年大幅度增长,运输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

       空中走廊 更宽更广

       历史回放:2022年2月29日,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正式启用。

       民航是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最重要的通道,依托突飞猛进的空中走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航事业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世界民航大国的光辉发展历程。

       60年来,我国航线网络迅速扩展,航线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幅度增加了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之间的航线,并根据市场的热点变化,不断开辟通往旅游城市的航线;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民航还加速扩展沿海开放城市间的航线网络,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的航空运输。

       截止到2022年底,我国民航定期航线航班达到1532条,形成了一个国内四通八达、干线与支线相结合以及联结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航空运输网络。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直辖市、省会、自治区首府以及沿海开放城市和主要旅游城市都拥有较现代化的民用机场,一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地面交通不便地区也拥有相应规模的民用机场。

       2022年,全国各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40576.2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883.4万吨。

       港口体系 日趋完善

       历史回放:2022年11月28日下午,随着“中远希腊”号所载集装箱在天津港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的起吊,我国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亿标准箱。

       港口被誉为“中国之窗”,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都是通过港口完成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优势互补的港口体系,沿海港口基本建成煤、矿、油、箱、粮五大运输系统,具备靠泊装卸30万吨级散货船、35万吨级油轮、1万标准箱集装箱船的能力,内河航道基本形成“两横一纵两网”的国家高等级航道网,水运供给能力显着提高。截至2022年底,全国港口生产性泊位3.1万个,是1949年的193倍,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从无到有,发展到1416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28万公里,是1949年的1.7倍。

       经过6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海运船队跃居世界第4位,拥有轮驳船18.4万艘、1.24亿载重吨,分别为1949年的41倍、310倍。运输船舶基本实现大型化、专业化,全面淘汰了帆船、挂桨机船和水泥质船;中远集团船舶总运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中远、中海集装箱船队运力双双进入世界十强。水路货物运输量为29.5亿吨,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0亿吨,分别是1949年的116倍和700倍,亿吨大港达到16个,7个大陆港口进入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位,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近10多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长,年吞吐量于2022年首次突破1亿标箱。

       同时,海事监管、海上搜救体制不断完善,我国水上主权、水上安全、水城环境得到保障,使“中国之窗”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管道运输 四通八达

       历史回放:2022年2月7日,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正式开工。西气东输二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途经14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1条干线和8条支干线,总长8704公里。

       管道运输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之一,管道都埋在地下,一般老百姓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石油、天然气运输的主通道之一,全国100%的天然气、90%以上的石油通过长输管道源源不断地输向炼油厂、化工厂及海运码头。

       2022年末,全国输油(气)管道里程为5.83万公里,是1978年的7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和西北广大地区四通八达、输配有序的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输体系。“八五”以来,我国的长输管道建设有了新突破,油气长输管道以每年约400余公里的建设速度递增,相继建成了一批长输管道,东北、华北、华东管网进一步完善。长输管道建设不仅在陆地上有所发展,而且也向海洋、沙漠中延伸。

       西气东输工程于2022年7月4日开工建设,2022年12月30日全线供气。它西起新疆轮南,经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越黄河、淮河、长江,途经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到达上海,全长约4000公里。该工程是目前我国管径最大、管壁最厚、压力等级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管道工程,创造了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高速度。它的建成和运营,开通了横贯东西的一条能源大动脉,标志着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辉煌盛世,修桥筑路。通过60年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为主的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交通运输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所有交通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备,技术和管理水平会显着提高,各种运输方式将有效衔接、运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届时一个方便、快捷、舒适、安全、完善的交通体系将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