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

第一篇:周长的认识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66~6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

       2.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3.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课前准备:两种“小布艺”材料、剪刀、尺、每人准备一片树叶。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1.出示教师课前做好的小布艺,在欣赏小布艺的过程中,引出加工小布艺的事情。

       师:(出示小布艺)这是老师做的小布艺,你们看,怎么样?

       学生欣赏、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你们知道老师的小布艺是怎样做的吗?

       生:我知道,是先用花布剪出做“小布艺”所需要的形状,再在边上缝上漂亮的花边。

       师:你知道的真多!看来你也会做小布艺。

       如果学生不知道是怎样做的,老师介绍。

       2.提出某福利厂准备生产小布艺的问题,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研究怎样确定小布艺花边的长。

       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参与其中,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师:福利厂准备成批加工两种小布艺,在加工之前,要把所需的各种材料裁剪好。你们看,他们把小布艺的样子都有裁好了。现在,他们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忙,怎样确定每个小布艺的花边需剪多长呢?小组内合作,利用带来的工具,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办法好!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参与

       3.交流各组确定(测量)小布艺花边长的方法和结果。要给各组充分表达不同方法的机会。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表扬方法独特的学生。

       师: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确定小布艺花边有多长的?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我们组是用线沿着长方形花布、圆形花布的边各绕一圈,再用尺子量一量线有多长,线的长度就是花边的长。

       ●将花布对折,用线量边的一半有多长,再用尺子量一量线有多长,将结果乘2也能算出来。

       ●我们组直接用尺子量长方形花布的每条边的长,再加起来。

       ●将花布在尺子上滚着量。

       4.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花边的长就是小布艺布料的周长。使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花边的长,表现的真棒!老师告诉你们,花边的长我们把它叫做小布艺布料的周长。

       二、认识周长

       1.观察硬币、课本、课桌等实物,让学生指出每个物品表面的边线。要指导学生 “指”到位。使他们真实感受到周长是一个长度,为以后正确区分周长与面积打下基础。

       师:我们认识了小布艺布料的周长,在我们身边许多物品都有周长,请同学们用手指出硬币,课本面,课桌面的边线。

       指名指一指,请同学互相指一指。

       2.教师总结,它们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师:刚才大家用手指的硬币面边线的长就是硬币面的周长。课本封面边线的长是课本封面的周长,课桌面边线的长是课桌面的周长。

       3.提出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面周长的要求,让学生合作测量。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课本面和课桌面的周长,那它们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同桌合作,动手量一量课桌面的周长。

       4.全班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测量方法的机会。如果有学生只测量一组长和宽的长,用它们的和乘2算出结果,要给予鼓励,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另外,关注测量结果是否正确。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课桌面的周长是多少?

       ●量出桌子面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桌子面的周长了。(说结果)

       ●用米尺围桌面一圈量出桌面的周长。(说结果)

       ●如果同学之间的测量结果不同,可让学生看一看测量时是否是从0刻度开始的。如果有学生用只量一条长边,一条宽边,然后用它们的和乘2这种方法,除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外,教师要给予鼓励。

       三、课堂练习

       1.第1题。

       第一问是测量腰围和头围。先指出自己或别人的腰围、头围。再合作动手测量,教师指导测量方法。

       师: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了周长,周长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泛,比如:做衣服时常测量人的腰围等,谁能指出同桌的腰围和头围在什么位置?

       师:同桌合作,一起量一量同桌的腰围和头围。测量时注意尺子的松紧要合适,被测量的同学身体要自然放松。

       第二问是测量一片叶子的周长。同桌合作测量,然后全班交流。

       师:拿出自己准备的树叶,指一指叶子的周长,同桌合作量一量叶子的周长。

       2.第2题。

       (1)说明估测和测量要求,让学生测量自己的,然后填表。

       师:按表格的要求,选择自己的物品,如铅笔盒、课本、作业本、鞋底面、椅子面等,先估计一下周长是多少,记在书中的表格中,再动手量一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时,注意学生估计的结果是否越来越好,让估计越来越准确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估计得越来越准确,你是怎么做到的?

       3.第3题。

       先指一指张奶奶每天走的路线,再说一说这里面含有几条边?最后自己独立完成计算。

       师:(出示第3题)先指一指,说一说这里面含有哪几条边,再自己独立算一算。

       四: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收获。

       马店镇第一高级小学 2022年11月7日

第二篇: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认识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好这节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其他图形的周长、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2、学情分析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会了测量长度,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4、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体会周长含义,从而自然的获得求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的意识。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 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1)教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2)学生在动手探究中获得知识。

       学法 :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行归纳,合作交流。整节课学生都在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

       三、说教学过程

       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周长概念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情景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出示小蚂蚁爬树叶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小蚂蚁是怎样爬树叶的? 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出示: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板书课题。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设计三个层次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1.仔细观察

       在学生观察小蚂蚁沿树叶爬行一周,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的周长,比如课桌面的周长、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等等,再设计理解“一周长度”的活动(描出图形的一周,使学生理解边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最后设计理解“封闭图形”的活动(同时出示一些封闭和不封闭的图形,对比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这样学生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2.动手操作(1)通过描出图形的边线来感知周长的感念(2)摸一摸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周长(3)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使学生将周长这个比较形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数的概念

       3.巩固应用

       在设计练习时,我先设计的是计算三角形、梯形和六边形的周长。(1)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2)比一比。

       两组不同图形的周长比较,第一组是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第二组是周长不相等的两个图形,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

       (三)、总结回顾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

       (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2)量出你鞋底的周长。让学生体验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数学学习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认识周长》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节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其他图形的周长、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2、学情分析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际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4、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体会周长含义,从而自然的获得求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的意识。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的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教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学生在动手探究中获得知识。

       学法

       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行归纳,合作交流。整节课学生都在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

       说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如下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图形的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树叶、卷尺、绳子、一元硬币、直尺等。

       三、说教学程序

       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周长概念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材中给小布艺缝花边,我觉得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我合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注意突破重点和难点,设计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情景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出示小蚂蚁爬树叶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小蚂蚁是怎样爬树叶的?

       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出示: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板书课题。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设计三个层次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

       1.仔细观察

       在学生观察小蚂蚁沿树叶爬行一周,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的周长,比如课桌面的周长、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等等,再设计理解“一周长度”的活动(描出图形的一周,使学生理解边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最后设计理解“封闭图形”的活动(同时出示一些封闭和不封闭的图形,对比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这样学生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2.动手操作 主要是让学生测量:学具盒盖面的周长、树叶的周长、一元硬币的周长,三种不同的物体。首先,让学生估算一下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周长,明白不同图形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以及不同的测量方法。通过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使学生感受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简单的计算方法。最后学生汇报测量、计算的情况: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细线围在图形上,再把细线拉直用直尺量细线的长度②把图形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从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这样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测量工具去测量,不同的方法计算周长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也为下节课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3.巩固应用

       在设计练习时,我先设计的是计算三角形、梯形和六边形的周长。

       (1)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2)比一比。

       两组不同图形的周长比较,第一组是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第二组是周长不相等的两个图形,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三、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下图是一个街心公园示意图.张奶奶每天早晨都要绕着公园边的小路散步.算一算:张奶奶走一圈是多少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总结回顾

       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作业

       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让学生体验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数学学习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四、说板书设计

       我本着板书要准确表达和理解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周长的认识

       图形边线的长就是图形的周长。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的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让学生在看、摸、描、量、算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这一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计算等数学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认识和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而正确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运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

       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找一找、算一算”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趣味练习法。

       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在为书签镶边、围灯带等活动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学中,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内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情景具有心理指向性。课始,创设昆虫饶“运动场”(树叶)跑步的动画场景,引导观察、比较:它们跑步的路线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蜗牛沿着叶脉跑,瓢虫沿着树叶的边线才跑一半,只有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整整一周。唤醒学生对“一周”的生活经验的回忆,直观地感知“边线的一周”,为揭示周长概念奠定了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课标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摸一摸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边线以后,让同桌合作用手指沿树叶“运动场”的边线“跑”一周,互相检查是不是“跑”了一周,说说怎么确定是不是一周。学生交流后,教师强调:“起点在哪,终点也就在哪。”

       2、描一描

       接着让学生用彩色笔把“运动场”的边线描在纸上,描后汇报展示。强化对边线一周的感知。

       3、量一量

       让学生先动手量“运动场”的边线,再汇报结果,说说是用什么方法量的,引出周长概念。在充分的操作和交流中,学生们真正体验到了参与之乐、成功之趣、思维之愉。

       4、找一找

       在学生感知和体验周长之后,让学生由事物表面的周长迁移到生活中的周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找找周长还藏在哪儿?举例并比划,加深对“一周”和“封闭”的体验。在想想做做第2题中选两个喜欢的图形,描出它的周长,同桌互相检查描的对不对。

       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周长经验,亲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循序渐进地把周长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课标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这一环节,我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量一量、算一算。

       结合书中第4题,将三个图形变换成三个书签,引导思考:给这三个书签镶边分别要用多长的金线?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交流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明确量书签为什么可以用直尺量,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周长的需要,促进学生对周长含义的内化。

       2、想一想、议一议

       出示在方格背景下的两个广告牌,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围法灯带长,让学生在动眼、动脑、观察、猜想、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周长的含义,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为探究周长的计算、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埋下了伏笔。

       3、赏一赏,说一说

       利用课件展示出应用周长的例子,如枕头花边、菜地篱笆等等,并让学生再举生活中应用周长的例子。把周长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观察、欣赏、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感受周长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激起学生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课时的学习。

第三篇: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说课稿

       青山中心学校 丁恩宝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苏教三年级(上册)P61~62《认识周长》。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本课的教学将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难点: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规律的联系。

       2、合作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分为2或4人一组,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3、注重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认识周长的含义,能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三、教学材料:老师准备城市广告牌上灯光闪耀的图片资料、三角形小旗、头饰纸带等用具,学生准备软尺、线、树叶、相片、直尺等用具。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周长

       1、引出周长

       (1)情境导入(多媒体出示城市夜晚灯光闪耀的图片),谈话:同学们瞧,这一片灯的世界,光的海洋你熟悉吗?在哪里?对,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城市——太仓。

       (2)仔细观察并思考:这些灯在安装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被安装在广告牌面的边线上)(广告牌面上的边线闪烁)

       (3)提问;那你能分别指出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和三角尺的边线吗?(请学生同桌互指再指名指一指)

       (4)小结:(师边演示边总结)象这样数学书封面边线的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你能悄悄告诉同桌课桌面和三角尺的周长吗?再指名说说。

       2、寻找周长

       请学生很快找出教室里物体面上的周长并指名学生指一指、说一说。

       3、进一步感知周长

       (1)出示儿童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池口的周长在哪里?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2~3个,能用一笔描出它的周长吗?看谁描得又快又好!有机选择几名学生展示,反思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二)创设操作情境,探索测量方法

       1、探索求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1)提问:如果让你在广告牌上每隔20厘米安装一盏灯,需要多少盏灯呢?你该怎么办?(要知道广告牌的周长)用什么方法呢?(测量)

       (2)出示“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在4人小组中说说自己是怎样知道的。再指名交流。

       (3)反思类推:如果要求一个五边形的周长你怎么办?

       (4)小结:所以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

       (5)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各图形的周长。指名回答说说不同方法的理由。

       2、探索实物周长的测量方法

       (1)测量树叶

       谈话:秋天到了,树叶凋零了,今天树叶成了我们学习的好帮手。能用你手中的工具来测量出你准备的树叶的周长吗?同桌合作完成。

       交流测量心得: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怎样知道树叶的周长?周长大约是多少?谈谈合作时的体会。

       (2)测量腰围(胸围、臀围)

       如果要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有多宽,你想怎么办?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吗?先在4人小组里讨论一下。(1、绳子围

       2、软尺量

       3、一柞量

       4、同学手拉手围圈等)

       分别请同桌的一位同学做大树,另一位同学来测量这棵大树树干的周长。完成任务后再交换。

       想想你们实际测量的是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探索测量方法分两个层面展开,由易到难,贴近学生知识发展的最近区域,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测量中假设将一名学生当作大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还使一题两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全课小结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学会了测量物体周长和计算周长的方法,你想用这些知识来做一番创作吗?

       (四)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围金边的小彩旗、镶纸框的像片、美丽的花朵头饰,象这样给彩旗围上金边、给像片镶上纸框,给同桌做一个美丽的头饰,需要多长的金边、纸框和纸带呢?

       同桌选择一种合作完成,比比哪组同学的手最巧?

       做完后思考:这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合作完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生活的情趣,并对全课知识做一定反思。)

       (五)全课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外作业 P62的第5题

第四篇: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XXX小学

       XXX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情境,通过看、描、摸、认、量、算等活动,体会“一周”的含义,认识周长。

       2.探索测量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

       3.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探索、验证等过程,丰富学生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4.通过创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体会“一周”的含义,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

       认识、测量平面图形周长。教学准备:

       课件、树叶、绳子、学生尺、软尺、长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开门见山,读课题。

       1、什么是周长?

       2、怎样测量周长?

       二、观察操作,认识周长。

       1.认识一周 1)看一看。

       老师观察大树的时候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小蚂蚁把树叶面当成了运动场。(播ppt2第1次)仔细观察,小蚂蚁是怎样在这片树叶面上做运动的?

       (小蚂蚁沿着树叶面的边线爬了一圈),一圈还可以怎么说?我们来看看小蚂蚁爬过的路线(播ppt2第2次)。

       蚂蚁是从哪儿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 小蚂蚁爬过的路线就是树叶面的一周。树叶面的一周在哪里?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面的边线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这就是树叶面的一周。(播ppt2第3次)(板书1周)

       2)摸一摸。拿起课桌上的树叶,摸一摸树叶面的一周。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摸的?有不一样的摸法吗?(2—3人)不同的摸法是不是一周,为什么?

       小结:看来,无论起点在哪儿,只要是沿着树叶面的边线绕一圈,又回到了起点,都是这片树叶面的一周。起点

       边线

       3)描一描(78页课堂活动)。动动你的小手,沿着图形的边线画一周,看谁画的又对又快。

       从起点开始,围图形的边线画一圈又回到起点,就是图形的一周。2.什么是周长 1)认识周长。

       (播ppt2)两只蚂蚁比赛,他们的比赛规则是:同时开始,谁最先爬完树叶面的一周,谁就获胜。这条比赛规则公平吗? 为什么?

       生:叶子大小不一样。

       生:比赛的路程不一样长。生:它们绕叶片的边线跑一周的长度就不一样。(板书:长度)师播ppt5-10:“围树叶面1周的长度就是树叶面的周长。” 刚才老师说什么是周长?让学生重复。

       树叶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树叶面的周长在哪里?

       (Ppt11出示数学书)让学生说,围数学书封面1周的长度就是()指一指数学书的周长在哪里?生边指边说。

       2)找周长。找一找身边的事物,摸一摸他们的周长。Ppt12-13(同桌合作,一人摸事物一个面的周长,一人观察他摸得对不对。)

       生汇报:数学书封面1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出示:

       你会摸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

       3)理解周长。我们身边的周长找的完吗?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生1: 一周的长度就叫周长。

       生2: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周长。补充板书

       4)判断周长。Ppt14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

       起点和终点两点重合形成的图形是封闭式图形

       (板书:封闭图形)围图形1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齐读)(封闭图形)

       三、测量周长

       1.周长是有长度的,你知道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吗? 方法一:用软尺量

       把软尺的0刻度与起点对齐,围树叶的一周,与0刻度重合的地方的刻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方法二:借助线与尺子(ppt5-10)

       先用线围树叶一周,再用尺子量出线的长度。

       化曲为直。这种方法用来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很实用。

       2.要想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你会怎么测量呢?(练习十八第2题,一组测量一个图形)ppt16-17

       生:用尺子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他们加起来。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面我们还要研究。

       四、观察思考、深化理解

       拓展题:ppt18-19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这两个图形的周长谁的长?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什么是周长?

       围图形1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怎样测量周长?

       软尺,化曲为直,量、算。

第五篇:认识周长(定稿)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概念,培养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方法测量周长。

       ★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会测量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一周和什么是封闭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周长

       1、看动画初步感知什么是一周。

       ①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

       课件演示蚂蚁绕树叶边沿爬一周的情景。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蚂蚁爬了一圈)板书:一周

       ②(带着问题继续欣赏)这一次请认真观察:蚂蚁是从哪儿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课件演示后生边指边说)③小结:蚂蚁绕着树叶树叶边沿爬了一圈,我们就可以说是蚂蚁绕着树叶树叶边沿爬了一周。板书:一周

       2、描画树叶边沿,加深对一周的理解(就是绕边线一圈,从什么地方开始就回到什么地方)

       ①我为每个同学准备了一张用吹塑纸剪成的树叶,(贴树叶)你能用笔描出它的一周吗?(抽生黑板描,其余学生将树叶按在作业纸上描画,然后说说是从哪儿开始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再评价)②有没有同学从别的地方开始也能描出树叶的一周?(抽生说,师描,其余手指跟着比划)

       ③小结:(取下树叶)看来我们可以把树叶边上的任意一点作为起点,只要绕着边线描一圈,回到起点,就能描出树叶的一周。④出示课题《认识周长》。

       二、再次感知周长,理解周长概念

       1、请生指出课件图中学校篮球场和花坛的一周。

       2、迁移类推,感知其它具体物体表面的一周。(语言表述,手指比划)除了树叶的面有一周,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有一周,请找一找,你能指出它的一周吗?

       ①找出比课桌表面一周更长(短)的物体表面一周。感受到物体表面一周有长有短,各自的一周都有一定的长度,板书:的长度 ②揭示课题:物体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面的周长。板书:周长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是内容。③边说边指出课桌(数学书封面)哪一部分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呢?

       3、从物体到图形,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①请生描画平面图形卡片的一周。

       ②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找或描画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时,是怎么做的?

       (都是从图形任意一个起点绕图形边线一周,再回到起点,我们把这样画出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

       ③请生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封闭图形?(要做到首尾相连)④这样的图形有长度吗? ⑤现在谁能说说什么是周长?

       (从而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板书:封闭图形

       读板书,追问:什么图形有周长?封闭图形哪一部分的长度才是它们的周长?

       二、小组合作,探索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

       过渡:同学们现在明白周长的意思了吗?我们能指出身边物体面哪一部分的长度是它的周长,也能指出封闭图形哪一部分的长度是它的周长,那它们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想知道吗?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一张画片、一张树叶、一把直尺、一根线,请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想办法量出这张画片和这张树叶的周长。

       1、学习要求:①先小组商量,再借助工具试一试。②要分工明确,互相配合。

       2、小组合作完成,师巡视。

       3、小组汇报并演示测量方法。(其间师生、生生要互动)

       4、小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测量。

       三、拓展延伸。

       1、脑筋急转弯:用3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一个,请问哪一个的周长长?(最后小结在不考虑接头的情况下,周长是一样长)

       2、想不想挑战一个更有趣的问题?(课件呈现并设置情景)

       福娃贝贝和迎迎早上起来练习跑步锻炼身体,贝贝绕着黄色区域跑一圈,迎迎绕着蓝色区域跑一圈,请问谁跑的路程长一些?(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小结这是比周长的长短而不是比面的大小。

       四、总结并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假设你就是某物体的一个面或者是一封闭的平面图形,请你自我介绍一下,哪一部分的长度是你的周长?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你的周长?

       2、联系生活说说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

       3、建议并鼓励学生课后去测量周长。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认识周长》说课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第的内容。这一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教材通过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帮助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紧接着呈现几位同学小组讨论的情景,有的用绳子围树叶,有的用尺子量数学书封面的边,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逐步感知了周长的含义,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后一节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孩子通过美术课也应该明白“边线”的含义,因此我让学生在 “描一描”“摸一摸” “指一指”“量一量”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 各种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乐于通过图形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有趣的活动来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我只要为他们搭建平台,创设情境,给他们时间,给他们机会,给他们相应的点拨 和指导,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设计理念】

       本课在展示课程理念中试图突出两个重。一是重操作和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去思考、探索、实践。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本课安排了感知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活动。第一层面是感知层面的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描一描、说一说、指一指获得感性知识;第二层面是操作层面的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测量画片和树叶周长的方法。二是重交流,力争组内、同桌、全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过程】

       一、理解周长的概念

       1、看动画初步感知一周。看动画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这个第一环节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很有效。这儿我设计了两次看动画,第一次是带着新奇感去看,问看到了什么,第二次是带着问题看,蚂蚁是从哪儿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这样通过动画效果就从视觉上更直观的感受到一周的含义。

       2、描画树叶边沿,加深对一周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者比划书空亲自体验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才是一周。

       3、迁移类推,感知其它具体物体的面有一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以及语言表述,手指比划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进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通过迁移类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4、揭示课题,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比课桌表面一周更长(短)的物体表面一周。感受到物体表面一周有长有短,各自的一周都有一定的长度,这样就搭好桥梁很自然的揭示出课题。同时初步体会到物体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面的周长。

       5、从物体到图形,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①前面的步骤都还局限于在具体物体的面上理解周长,而最终还得落脚到平面图形上。前面的认知就是为回归到平面图形上做铺垫。呈现 抽生边说边指哪一部分的长度才分别是它们的周长?我们认识的还有哪些平面图形有周长?通过一问一答进而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也和物体的某一面一样有周长。这样,通过迁移类推让学生自己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帮助学生从实物到平面图形建立完整的周长概念。

       ②老师设计了一个很有悬念的问题,看来只要是平面图形就有周长,对吗?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是很难作出否定回答的,于是老师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让学生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这样轻易的理解了什么是封闭图形,因为封闭图形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也算一个认知难点。通过读板书,追问:什么图形有周长?封闭图形哪一部分的长度才是它们的周长?进一步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也强化了对周长的理解。

       二、小组合作,探索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当学生明白周长的意思后,老师设问身边物体面的周长,封闭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欲望,老师趁机提供准备的学具,有直边的画片、边是曲线的树叶、一把直尺、一根线,学生探索的欲望就更加迫切了,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想办法量出这张画片和这张树叶的周长。凭借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画片和树叶去量一量、算一算,在操作中和探求测量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进一步理解周长,同时也了解和掌握一些量周长的一般方法,还让学生体会到化曲为直这种数学方法——转化。学生汇报演示测量方法也是学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同步发展。想说明的是虽然薄薄的画片其实就是一个长方形,但我没讲是量长方形的周长,因为测量和计算长正方形周长是下一课时的内容。

       三、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意图是以学生喜好的脑筋急转弯形式和学生急于想证明自己的挑战形式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空间感,同时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第一个是脑筋急转弯:用3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一个,请问哪一个的周长长?

       (最后小结在不考虑接头的情况下,周长是一样长)第二个是想不想挑战一个更有趣的问题?(课件呈现并设置情景)

       福娃贝贝和迎迎早上起来练习跑步锻炼身体,贝贝绕着黄色区域跑一圈,迎迎绕着蓝色区域跑一圈,请问谁跑的路程长一些?

       (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小结这是比周长的长短而不是比面的大小。

       四、总结并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总结学习内容后我让学生扮演角色来自我介绍,就是假设你是某物体的一个面或者是一封闭的平面图形,请你自我介绍一下,哪一部分的长度是你的周长?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你的周长?这个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最后是联系生活说说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建议、鼓励学生课后去测量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