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这是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对象的深刻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由于生产和科学水平的限制,都没有搞清楚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什么。它们或者把哲学看成是一切知识的总汇。或者看成是包括一切科学并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科学知识门类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三大门类:研究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研究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知识,研究思维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科学知识,它们统称为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二者的区别在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某一领域、方面或层次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哲学以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每一时代的哲学都以该时代的具体科学为基础,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哲学所概括和总结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又可以指导人们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身,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但是,哲学所抽象概括的只是具体科学的共性或共同本质的东西,而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或机械相加。③在各个时代里,哲学往往高出那个时代的思维水平,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科学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时代所提供的哲学理论和方法,指导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这是从哲学的内容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在人类早期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曾经有过原始的结合,但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只能是缺乏科学论证的朴素的结合。到了近代,唯物主义往往与形而上学相结合,辩证法则往往与唯心主义相结合,结果形而上学限制了唯物主义成为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窒息了辩证法成为不彻底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科学为依据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既是唯物主义又是辩证法的科学世界观理论,不仅正确地解决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正确地回答了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束了长期以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的局面,不仅在总体上而且在每一个观点、每一个原理中,都把唯物论和辩证法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这是从哲学的阶级属性、根本特征和社会作用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自己的科学体系,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而且都要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在指导实践中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只有把握其实践性,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突出地表现为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它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随时随地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对社会进步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科学发展中取得的新成果作出新的哲学概括,从而使其科学性得到充分的保证和体现。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在它始终以革命地改造世界为己任。社会实践本身具有的革命变革的性质决定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革命批判的态度审视一切,在它看来世界上每一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必然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批判的、革命的精神使它永远保持追求真理的智慧和勇气。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的内在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可靠基础,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生动体现,只有把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其一,无产阶级肩负着埋葬人剥削人的制度,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需要有一种根本不同于以往旧哲学的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理论指导自己的革命斗争,这种哲学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二,马克思在创建自己哲学时就明确指出其阶级属性:“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的需要而诞生的。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就不可能走向胜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离开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作用。其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性与革命性之所以能够达到内在统一,也正是因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全人类的利益,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坚持科学态度,尊重客观规律,如实地反映整个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才能真正符合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革命地改造世界的要求;而要体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实现无产阶级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就必须具备科学态度,坚持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印度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在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经历的时间更为长久,发展更为充分,内容更为丰富。中国是一个富有唯物论和辩证法悠久传统的国家,唯物论和辩证法哲学的优秀思想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把它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哲学的深厚根基是分不开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的必然要求。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中国化

       其一,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特点,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把它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世界哲学,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于培养青年一代,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深远意义。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所以称为毛泽东思想。其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它继承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许多方面。仅就哲学而言,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由于中国革命的复杂,实践场面的宏大,还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都做出了重大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最后,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地结合起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强调考虑和解决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接受实践的检验;第三,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特色是强调发展,主张把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结合起来;第四,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又一重大特色。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1、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148-149)

       因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因而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2、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44-46)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是指要紧跟时代,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和不断发展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面向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里至少有三层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成果;纵观人类进步的历史,任何先进思想都是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吸 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第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本质上要求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不断创新、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第三,与时俱进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最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汲取和融 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开辟自己的发展之路。

       3、答:命题是错误的。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1、(结合课本135-137)

       简单来说,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可是这种增长方式不好,所以要转变。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要咋样转变呢?主要是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领先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增加、管理创新转变。

       便当前来瞅,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当今世界又迎来低碳时代,没这种“转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适应当代时代的低碳要求。

       2、答: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多用于社会分配领域。一般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应公平享受社会产品,公平分配劳动收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对社会生产的贡献率不同,也就是产生社会产品的效率不同,因此,在分配原则上应当首先按效率衡量,实行效率优先,也就是贡献大的分配多,贡献小的分配少,同时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调节,兼顾分配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在我国当前各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强调财政公平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未见明显缩小;而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

       首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未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合理分配比例,劳动者报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二次分配中未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比例,公共服务支出低,导致居民不得不增加医疗、养老和教育储蓄,成为居民消费乏力的直接原因;

       再其次,分配调节和监管不力,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严重,近年来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并迅速拉大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最后,三次分配规模较小,调节功能有限。由于社会慈善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法规、慈善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度有待提高,慈善捐赠规模小,除重大灾害捐赠外,日常慈善捐赠短腿,导致三次分配调节功能有限。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哲学走向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刺猬哲学):唯意志主义

       生命哲学

       存在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科学主义思潮(狐狸哲学):实证主义

       马赫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

       历史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中的某些代表人物

       孔德

       穆勒

       罗素

       维特根斯坦 人本主义思潮中的某些代表人物

       叔本华

       尼采

       雅斯贝尔斯

       萨特 科学分界的标准:

       逻辑实证主义

       经验的证实 批判理性主义

       经验的证伪

       库恩哲学

       有无范式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哲学走向

       (二)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创立过程 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和工人运动)

       自然科学(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赖尔的地质理论、三大论)

       社会科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说、梯叶尔、基佐、米涅的阶级斗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社会主义学说

       理论来源(黑格尔、费尔巴哈)

       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创立过程 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认为较多地研究抽象真理,不去深入生活本身的那些职业,对青年人来说是危险的。要把自己一生献给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伟大事业。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马克思谴责省议会把拣拾枯枝列为盗窃林木的企图,并发现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同现实的矛盾,认识到普鲁士国家不是理性的体现,它已沦为林木占有者的工具。他开始觉察到私人利益,即剥削者的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并作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概括:“林木和林木占有者本身如果要颁布法律的话,那末这些法律之间的差别将只是它们颁布的地方和书写的文字不同而已”。

       《摩塞尔记者的辩论》

       通过对摩塞尔地区农民破产原因的考察,进一步强调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不能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而应该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并研究这些关系的客观本性。

       这一时期马克思开始了世界观的转变:

       1、马克思通过这个事件看到了黑格尔国家观与现实的矛盾

       2、马克思认识到了利益占了法的上风

       3、马克思探索了社会关系的客观本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示了资本主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由此引申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神圣家族》马克思大体上看到了只有物质生产才能理解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从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出发,马、恩深刻地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巴黎时期:﹝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1844年—1845年

       《论犹太人问题》唯物主义地阐 释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指出了只有通过“人类解放”,整个社会才能得到根本改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BBC评比结果)马克思 爱因斯坦 牛顿 达尔文 麦克斯韦 尼采 笛卡儿 霍金 阿奎那

       康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与发表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二、费尔巴哈生平

       费尔巴哈(1804~1872年)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始终未能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结构

       1、(第1、2条)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2、(第3—9条)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第10、11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所引起的革命变革。

       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释义 第一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关于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不洁”的、实践活动中“我完全以自私的态度对待事物”。

       费尔巴哈:在自由知性之光中,对象象金刚石一样发出异样耀目的光辉,象水晶一样的清澈透明。第二条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康德1724—1804年《精神借意志坚定力克病痛论》 柏拉图的洞 穴 隐 喻

       贝克莱的唯我论

       主观唯心主义

       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即被感知”

       关于这个结论,他曾举桌子为例,说:“当我说我写字的桌子存在着,这就是说,我看到它而且感觉到它;如果我走出我的书房后说桌子存在着,那就是说,如果我在我的书房里,我就能够感知它……。”(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第39页)意思是说,离开了书房,没有直接感知桌子,桌子也就不存在了。

       (休谟

       海边的两个男人观看月亮升起)世界

       现象界

       可知(此岸)

       本体界

       不可知(彼岸)第三条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孟德斯鸠

       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

       等人的唯物主义学说

       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者 第三条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第四条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为什么你认为上帝是爱人类的,就因为你有爱的品质;为什么你认为上帝是智慧仁慈的,就因为你看来智慧仁慈是人的最高品质;为什么你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主体,就因为你自己是存在的,是主体。……应该以理智代替圣经、世间代替天国,劳动代替祈祷,物质需要代替地狱,人代替基督。——《基督教的本质》 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费尔吧哈 第四条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後,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神圣家族:由圣父圣约瑟、圣母玛利亚、圣子耶稣及其他诸神构成的宗教世界 第五条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第六条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第六条

       (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⒉)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人性探讨:

       西方古代神话传说:人本有罪,人性向恶。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亚当夏娃

       狮身人面像)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人性就象流水一样,“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性指人先天具有的本能,如食、色,没有善恶之分。善恶是后天引导的结果。他举例说,人性就像流水一样,你向东引,水就向东流;你向西引,水就向西流。人性不分善恶,正如水不分东西一样。春秋战国时期

       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

       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荀子

       孟子的性善论很快受到了荀子的攻击,他专门写了《性恶》一文,说,人生下来就是“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的,如果不加以节制,任其发展,必然会发生争夺,产生各种矛盾,败坏社会的风气。这说明人性是恶的。社会上所以有好人,是由于师法教化的结果。如果人性是善的,人自然就会行善,就不用师法教化了。而事实上,人们却需要圣王來施礼义,制定法度,实行刑法來禁止恶的行为,使人性变善。因此说,人性是恶的,人性变善是人为加工的结果。

       ”墨子也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杨雄则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为善为恶的关键在于是修善还是修恶。

       杨雄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而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的。它把宇宙万物的起始起名为“玄”认为“玄”产生了气,气分阴阳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人。阳为善阴为恶,因此,由阴阳结合而成的人便含有了善恶混合的人性。也就是说,性兼有善恶两种成分。这与世硕之说相似。

       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人格的三重结构 本我 自我 超我 第七条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於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我是丑的,但是我能给我买到最美的女人。可见,我并不丑,因为丑的作用、丑的吓人的力量被货币化为乌有。

       ——马克思 第八条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第九条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这一术语的使用有两层含义。广义地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

       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狭义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第十条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第十一条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161、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购买阶段。162、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163、垄断阶段较之自由竞争阶段竞争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出现了:国际竞争。

       16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呈现出一个新特点,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林幅度提高。

       16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很大发展开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69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最卓越的思想是:无产阶级专政。

       170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在于新社会制度能够:创造出比以信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171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172马克思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17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一种:辩证法观点。

       174、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17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不变资本的增大为前提。17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对心是:利己主义。

       177、资本主义社会中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178、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的融合形成:金融资本。179、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根本是:金融资本。180、无产阶级最终实现自身获得解放只有:解放全人类。181、对哲基本问题第二个方向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识的标准。

       182、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18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外因对事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184、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5、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C)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B)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B)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D)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C.反映的观点

       9、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C)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1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二、多项选择题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AB)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BCD)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3.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ABCD)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4.实践的基本特点是(ACD)

       A、客观性

       B、革命性

       C、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5.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AC)

       A、渔民捕鱼

       B、运动员比赛

       C、工人炼钢

       D、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6.认识的主体包括()

       A、自然界

       B、个人主体

       C、集团主体

       D、类主体

       7.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A、自然性

       B、客观性

       C、对象性

       D、社会历史性

       8.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ABCD)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ABCD)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四、辨析题

       1、假象就是一种错觉。

       2、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4、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5、有用就是真理。

       6、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想统一的。

       7、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8、认识开始于经验。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唯理论、经验论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