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及想法

第一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及想法

       对大学语文的感想及建议

       现在大学生普遍缺少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大学生阅读数量少,主动性差,造成文史知识匮乏,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欠缺,思考问题简单、肤浅,急需加强大学生语文素质教育。一些高校里的老师说,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读过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不喜欢阅读中国历史书籍和古典名著。很多学生知道的和阅读过的文学作品的数量少得可怜,文学欣赏水平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缺少真知灼见。现在的大学生往往会人云亦云,因为学生读书越来越功利,不考试、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书不会主动阅读。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字功底和文学、历史学知识积累,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辨别能力都受到影响。有的连毕业论文甚至请假条都写得不规范。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重视大学语文是必要的。

       通过上大学语文这门课,让我有一些不同的体会。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还要学会思考,有灵感的迸发。大学语文的侧重点不再是逼迫我们去背诵和记忆某篇课文的知识点,而在于比较系统的掌握语言和文化的规律,它不再是枯燥无味,而让我们放松绷紧的神经,感到轻松快乐,如同是听了一场美妙的音乐会。大学语文并不具有像英语那样的“实用”,也不可能直接作为升学、出国、就业的敲门砖,但良好而准确的汉语表达在学习和工作中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是长久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语文的运用。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是增强应对竞争的能力。社会的发展和就业机制的改革,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挑选考试很苛刻,要想在就业市场获得理想的职位,只有增强自己的综合素养,大学语文可以提升语言表达水平,提高人文素养。

       我觉得丰富教学形式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家都知道中学语文在应试考试的压力下,教学形式趋于模式化,单一化。大学里老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小型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妙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领略自然美景的意境,而置身相关的社会实践亦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形式。

       如果在学校和社会上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如同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制度,肯定会有助于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

第二篇:对安全工作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对安全工作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作为一安全管理人员,职工们的安全是我的首要任务。“211”工作法的推出,给我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职工思想上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211”工作法来执行,开展好“周一”安全活动和生产班组HSE活动,在推行“HSE作业计划书”和岗位危害识别卡。在此基础上我还结合自身工作情况,组织基层班组开展各种活动来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例如班组与班组之间比谁的HSE活动的落实好,班前讲话的针对性强,班中检查的有效性高,危害识别的实用性强。职工和职工之间比比谁的HSE观察细致,发现问题准确,语言交流和谐,纠正违章行为及时。关于日后的安全管理工作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组织班组员工互相打分的形势,对同事一周的安全工作进行评分,班组的职工天天工作在一起,是最能了解一个人工作中是否注重安全的人。进行一周一评分,评分的结果现场宣布,对每名职工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出教育,让其认识到错误,以后改正过来。

       2、在周一安全会上开展,每周一小问的活动形式,由班组职工提出一个大家经常容易忽视的安全隐患问题,通过这种形式加强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在出现类似的行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三篇:对教材的一点建议与想法

       对初中数学教材的处理意见及想法

       哈尔滨市新阳中学 吴尚军

       我参加教学工作多年,下面我谈一下对教材中的一些问题处理意及想法。

       首先对教材编排的一点想法与建议。教材中《相似三角形》一章安排的位置不好,不利于解决数学问题,它应该安排在在《全等三角形>一章之后《圆》之前。《相似三角形》一章内容,它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在圆一章中有很多利用三角形相似来证明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来求线段长度的。而恰恰圆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相似三角形安排在九年级下册,这样学习完圆后,圆中许多问题研究不了,如利用相似三角形求线段的长﹑求角等这一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知识之间脱节,不利于学生解决综和问题,我还认为《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结合在一起讲效果会更好,相似比为1两个三角形全等,相似比不为1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样安排两章之间联系紧密,知识便于梳理,知识运用自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其次是初高中之间的知识衔接不好,《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与《因式分解中十字相乘法》内容在初中没讲,只是选学,而且高中又没有单独编排内容,在初中解应用题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去求解时,十字相乘法解方程速度是最快的,优于其它方法,教师教学中提倡这种解法,但教材把最好的东西丢掉了,丢掉的这块内容也不利于高中函数的学习,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学习高中函数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内容时有的学生不会用十字相乘法,存在知识盲点。我认为《十

       字相乘法》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两节内容在初中数学教材上应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学习,不应作为选学内容,还有习题量安排应多一些﹑丰富一些。所以,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十字相乘法》作为重点内容学习不容忽视。

       再次是课本中习题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数学作业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课堂教学的效果。练习作业对提高学习成绩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课堂教学的效果。练习作业对提高学习成绩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的知识巩固起重要作用。在整个初中阶段每节内容中,课堂及课外的练习偏少,有时一节课的练习只有一题。例如①九年级上册第24章圆,第1课时教学圆,第2课时教学垂直于弦的直径,凡教完第1节的老师都会有疑惑„布置什么练习呢?要不要留点作业?书后没有像回事的题可选用。教材对于圆的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处理过于简单了ⅰ其实这部分内容及随后的如圆心角、圆周角等知识,是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着急是不行的。刚入门的学生自主探究不出那么多对其以后进一步学习至关重要的知识,教材中仅在练习中设了两个小学生都能信口答上的题,一道题是让学生说出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圈的方法,另一道题则是计算树木年轮的游戏题。这样处理教学内容,有点太随意了,书后仅有一道“证明矩形的四个顶点在同一个圆上”的相关题。教完第2课“垂径定理”,书上除了把旧教材上就有的彰显我国古代造桥技术的赵州桥问题改头换面加以利用,此外,再无例题;练习、习题也不多。这样学生不可能得到必要的训练,往后必然

       导致学生越来越难学以致学不会,教师也必然越来越难教。我认为课本中应安排的习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以上是我在运用教材过程中的一点体会与想法,如有不当请指正。

第四篇:大学语文课程描述

       《大学语文》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是一门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坚实价值根基的公共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应能够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启蒙心智、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贴近语言、文学,增强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目的如下:

       1、提高和强化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帮助学生继续积累本国语文的有关知识,继续培养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打好扎实的语文根底。

       2、通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教育、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学会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从而建构起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3、以中国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学生。要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发掘优秀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教学要求:

       1、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建立对人类普世价值体系的认同;

       3、培养丰富的想象、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搜集材料、形成观点、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

       采用文学欣赏与语言应用及写作能力并重、理论阐述与作品鉴赏相结合的专题来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欣赏,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为主体,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为知识模块,安排四个专题。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线索、创作规律、欣赏方法有较为全面的阐述。介绍中国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重点作家及作品,说明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分析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介绍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特点及欣赏方法。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第二部分,语言应用,安排两个专题。讲授汉语口语表达的基础知识、说话能力实践训练。

       第三部分,写作能力。联系我国语言应用的实际和学生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的应用能力。了解常用应用文体、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及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师精讲重点篇目以指引学生进入专题,学生通过自学与泛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2.感情投入。

       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也是人的情感世界的结晶。课程组教师教学中介绍有突出成就的作家时如数家珍,欣赏古今优秀文学作品时如痴如醉,朗诵经典文学作品时声情并茂,分析欣赏文学作品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用对文学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感染学生。3.师生互动。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课堂上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学作品的学习之中,有师生齐诵诗词,有课堂提问与回答,有大胆质疑与激烈辩论,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4.古今贯通。

       在内容上,将中国古代优秀文学遗产之中的人文精神与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贯通,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上,讲解古代作家创作的艺术手法之后,引征今人继承这一传统,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创作成功的例证,让古今融为一体。

       5.中外对比。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注重中西文化的交流。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文学作品,但适当穿插题材或体裁相关的外国文学作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视角、风格有什么不同。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觉做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6.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当地使用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素材,声像并举、图文并茂、动静相交,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声情并茂、及时沟通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声音图象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情景与氛围。7.网络教学。

       学生登陆校园网络平台,可点击我校教师自己设计与制作的大学语文网络课程。该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我校第一批采用卫星传递信息,异地同步进行网络教学的课程。有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几千名学生通过网络系统学习大学语文网络课程。

       五、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主要考查文学理论常识、汉语基本常识、写作基本知识。期中、期末占百分之八十,平时考核成绩占百分之二十。

       六、教学条件 教材使用与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使用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余姗姗、赵金存主编的《大学语文》。前者是教育部推荐高校使用的优秀教材,后者是我院十二五规划教材。

第五篇: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校为继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适用专业:

       新都校区理工类学生。

       三、考核方法

       学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70%,平时成绩(含到课率和平时作业)占30%。

       四、教师简介

       王凤玉,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汉语言文学副教授。长于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并能围绕教学进行科学研究。从教以来,先后主讲过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行政文书、辩才学、演讲与口才、成人高考语文考前复习等课程,教学受到普遍好评。十余年来,先后参编《中国企业实用大全》、《中国人事工作实用大全》、《新编大学语文》等。撰写的多篇论文曾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公务文书写作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在“求是杯”全国教育科研优秀论文、教案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论文《谈谈行政公文的行文规范》在中国司法、行政文书第九届年会上获一等奖。2022年底,被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教育二十年编委会授予“中国教育二十年名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