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省略句总结5篇范文

第一篇:文言文省略句总结

       文言文省略句总结

       高一12班

       制作:何杰峰 组员:孔达豪,李宛蔚,谭嘉恒

       一、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1、(吾)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项脊轩志》

       2、(吾)不能竟书而搁笔

       《与妻书》

       3、(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兰亭集序》

       4、(吾)送客(于)湓浦口

       《琵琶行》

       5、(盲人)危而(辅助者)不持

       《季氏将伐颛臾》

       6、(财)均(则)无贫,(上下)和(则)无寡 《季氏将伐颛臾》

       7、(皇上)名琴垂拱

       《谏太宗十思疏》

       二、省略谓语。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

       《阿房宫赋》

       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三、省略宾语。有名词,动词宾语的省略;也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1、使(之)不上漏

       《项脊轩志》

       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于其)左右

       《兰亭集序》

       3、引(之)以(之)为流殇之水

       《兰亭集序》

       4、使(之)快弹数曲

       《琵琶行》

       5、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季氏将伐颛臾》

       6、何以伐(之)为

       《季氏将伐颛臾》

       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

       《季氏将伐颛臾》

       8、不患(财)寡而患(分)不均

       《季氏将伐颛臾》

       9、为(吾)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

       10、欲呼张良于(之)俱去

       《鸿门宴》

       11、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12、毋从(其)俱死也

       《鸿门宴》

       四、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1、长叹(于)空房中

       《孔雀东南飞》

       2、自挂(于)东南枝

       《孔雀东南飞》

       3、几世几年,剽掠(于)其人

       《阿房宫赋》

       4、廊腰(像)缦(一样)回

       《阿房宫赋》

       5、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项脊轩志》

       6、列坐(于)其次

       《兰亭集序》

       7、感(于)斯人言

       《琵琶行》

       8、沉吟放拨(于)弦中

       《琵琶行》

       9、威震(于)四海

       《过秦论》

       10、身死(于)人手

       《过秦论》

       11、委命(于)下吏

       《过秦论》

       12、加彘(于其)肩上

       《鸿门宴》

       13、还军(于)霸上

       《鸿门宴》

第二篇:文言文省略句倒装句

       省略句

       (省略了什么成分、补出来、翻

       译)

       省略句主要有如下几类:主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量词的省略等,对于原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一般应将其补充出来。

       1、主语的省略 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对话时可以用非主谓句,省略主语;如:(见到老熟人)问:“吃了吗”答:“吃了。”陈述事情的时候却要用主谓句,是主谓句就要有主语,文言文因为种 种原因,常常省略了主语,翻译时一般应将它补充出来。

       示例: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走了多远路。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都要补充出来,有些句子如果补了反而显得啰嗦、累赘。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面已经有了主语,后一句虽然少了主语,也没必要补充了,这样看起来更简练。

       2、宾语的省略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动词宾语的省略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1)动词宾语“之”的省略。示例:

       便要(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备酒杀鸡款待他。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伤仲永》)

       (2)介词宾语的省略,如介词“以”“为”“与”后省略宾语“之”。示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译: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一定把(这些东西)分给别人。

       ①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②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谓语的省略 在结构相同的句子中,前一个句子用了某个动词谓语,后面相同的动词谓语可以省略。这一类句子也较少。

       示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竭尽。练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论语》)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量词的省略 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示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译:„„,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练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译:

       5、文言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示例: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小石潭记》)译:„„影子映照(在)石头上。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 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 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④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④夜以继日。(以夜继日)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①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余唯视利)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2、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 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 定语 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冻死者人 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 之 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 嵬。(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 之(而) 定语 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⑦国之孺子之游者。(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二缚 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3、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贫者于富者语曰)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以事具告)③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以尖草掭)⑦覆之以掌。(以掌覆之)⑧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 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②名垂乎后世。(乎后世名垂)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第三篇:英语省略句的六大总结

       英语中的六大省略现象

       概念:为了避免重复,省略句中的一个或几个句子成分,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省略。

       1.简单句中的省略现象

       例:(1)在对话中,例如:

       —How is your mother today? 你妈妈今天怎样?

       —(She is)Much better.(她)好多了。(2)在祈使句中,例如:

       (You)Open the door, please!请开门!(3)在感叹句中,例如:

       What a(good)boy(he is)!多好的男孩啊!

       How(hard)they are working!他们工作得多努力呀!(4)表示讲话人的意见和看法,上下文意思很清楚,例如:(It)sounds fine to me.(It's a)pity you couldn't come.你不能来,真遗憾。(5)提问,例如:

       (Is there)anything wrong? 发生了什么事吗?

       (Have you)found the treasure? 你已经找到珠宝了吗?

       (6)名词所有格修饰的名词若表示店铺、住宅、教堂或上下文已暗示或明确指出过的事物。例如:

       at her mother's(house)在她妈妈家里 at the doctor's(house)在医院里 at the barber's(shop)在理发店里 at the tailor's(shop)

       在裁缝店里

       (7)动词不定式的省略。前面出现过的动词在下文再次出现时,可以单纯使用不定式符号to。动词不定式的省略,一般只省略动词,而保留符号“to”。例如: —Will you go with me? 你愿意跟我一块去吗? —Well, I'd like to(go with you).我非常愿意。

       I'd like to.也可用I'd love to./I'd be happy to.来取代。—Have you ever been to England? —No, I can't afford to(go to England).—你去过英格兰吗?

       —没有,我负担不起去那里的费用。—They asked me to go swimming.—You don't have to(go swimming)if you don't want to(go swimming).—他们叫我去游泳。

       —如果你不愿意去就没有必要去。

       2.并列句中的省略现象

       如果后面分句中有与前面相同部分常被省略。例如:

       Bob has done his homework, but Tom hasn't(done his homework).Bob已经做了家庭作业,但是汤姆却没有。

       Mary can(speak English)and(Mary)ought to speak English.玛丽能讲英语,她也应该讲英语。

       We tested the depth(of the water)and(the)temperature of the water.我测量了水的温度与深度。

       3.惯用的省略结构

       (1)无动词祈使句,无主句祝愿句,这类句子往往用感叹号。例如: If only I could remember his name!要是我能记住他的名字该多好啊!

       Oh, for a friend to help us and advise us!要是能有一位朋友来帮助和指教我们该有多好啊!

       (2)固定句型How /What about+名词/代词/doing。例如: What about some more milk? 再来一点牛奶,行吗? What about him? 他怎么样?

       How about going out for a walk? 出去散步怎么样?(3)Why not+省去to的不定式。例如:

       Why get so excited? 为什么你这么激动?(相当于:Why do you get so excited?)Why not go at once? 为什么不马上去呢?(相当于Why don't you go at once?)

       4.复合句中的省略现象

       (1)主句中的省略

       ①主句中的省略多见于句首,多用于口语中。例如:

       (It is /was a)pity you couldn't come.你不能来真遗憾!②在对话中答句省去整个主句,只用从句。例如:

       —Shall I go to play? 我可以去玩吗?

       —If you like(you can go to play).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去玩。

       —When could I start? 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玩?

       —(You may)Whenever you like.任何时候都可以。(2)宾语从句中的省略。

       ①由which, when, where, how , why引导的宾语从句,可全部或部分省去,只保留引导词。例如:

       Please pass me one of these books, I don't care which(you pass me).请递给我一本书,哪本都行。

       He will come back, but he doesn't know when(he will come back).他会回来的,但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来。

       She wants to learn English well, yet she doesn't know how(she can learn it well).她想学好英语,但她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英语。

       ②用I'm afraid, I think, I believe, I guess, I suppose, I imagine, I believe, I expect等作答句,后面跟so与not分别表示肯定或否定,宾语从句可省去。例如:

       —Do you think it will rain? 你认为天会下雨吗?

       —I think so /not.我认为会/不会。

       (I think not =I don't think so,以上列举的动词都有此用法)

       —Will we be late?

       —I'm afraid so /not.—我们会迟到吗?

       —我想会(不会)。

       注意:I hope so的否定式只能用I hope not,不可用I don't hope so.(3)状语从句中的省略

       ①状语从句出现在句末时,一般都可以作句尾省略。例如:

       John will go if Mary will(go).如果玛丽去,约翰就会去的。

       I'll help you if(it is)necessary /possible.如果有必要/可能,我会帮助你的。

       You can ask me questions if(there are)any(questions).如果有问题,你可以问我。

       ②有时条件从句完全省略,只剩下主句。例如:

       I would have come yesterday.(If I had wanted to.)

       我昨天本可以来。

       You might do me a fever.(If you would)

       请你帮我一个忙。

       I would not do that(If I were in your place).我可不会做那件事。

       ③以as, than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可全部或部分省去。例如:

       I can only do the way as(I was)told to do(it in that way).我只能按照别人的吩咐去做。

       After half an hour, she became quieter(than she had been).半小时后,她变得比以前安静了。

       He runs faster than I(run).他比我跑得快。比较:

       I run faster than I did last year.我比去年跑得快。(4)状语从句在句首的省略

       状语从句位于句首时,如果从句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指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并且从句主语后紧挨有be动词时,这时可省略从语中的主句及be动词。例如:

       When(you are)crossing the road, you'd better look at both sides.过马路时,你最好两边看。

       (Because we were)Moved by the story, we decided to help her.由于被这个故事所感动,我们决定帮助她。

       (When he was)At the age of 12, he was taken to England by Father.12岁时,他被父母带到了英格兰。

       Unless(I am)invited I will not go.如果没有人邀请我,我不会去的。(5)定语从句中的省略

       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that /which /who后面如有be动词,我们可以省略关系代词及be动词,例如:

       The girl(who is)standing under the tree is Mary.站在树下的女孩是玛丽。

       The bridge(which was)built in 1927 broke down.建于1927年的桥倒塌了。

       The girl(who is)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 is Mary.在教室前面的女孩是玛丽。

       5.新闻标题中的省略现象

       例:Boy 14,rescued from cliff face.

       从峭壁上救下14岁的男孩(A boy of 14 has been rescued from cliff face.)

       American President to fly to London.

       美国总统将飞往伦敦(American President is to fly to London.)

       6.固定短语中的介词的省略

       例:have trouble(in)sleeping 难于入睡

       spend one's evenings(in)reading novels把晚上的时间花费在看小说上

       be busy(in)doing sth.忙于做某事

       They are(of)the same age.他们年龄相同。

       There is no use(in)explaining it to her any more.这件事再向她解释是无用的。

       He is carrying out this experiment(in)the same way as I did yesterday.他使用我昨天采用的方法在做他的实验。

第四篇:文言文总结~

       文言文总结

       文言文的讲解顺序

       1、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解释,粗读课文(预习问题)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解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正音、正形、断句)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知识储存卡)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文言意识)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读可分为:

       1、分小组阅读

       2、分角色朗读

       3、带感情的读

       4、默读

       5、自由朗读

       6、同桌互读

       7、带着问题读

       2、译

       重要的翻译点

       1、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一些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旬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如: ①何由济乎?(1995年全国高考题)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⑤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赤壁之战》)例① 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2、文言文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要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再作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如:

       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22年全国高考题)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③史朝夕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上述三句在翻译时都要作适当的补充,下面用括号把补出的部分表示出来。例①: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者)与不知(之者),皆为(之)尽哀。例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例③:“狱门外”之前应补上“候于”,译为“在狱门外等候”。

       3、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习惯分开说,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习惯合说,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合并这类句子。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③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例①:青,取之于蓝”是个判断句,译时要把主语、谓语合并成一句:“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例②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个互文句,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例③中的“冀之南,汉之阴”表示的不是两个地点,而是“无陇断”情况的起止点,应译为:“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岸。”

       4、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称“凝固结构”。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③日饮食得无衰手!(《触龙说赵太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例①中的“何„„为”是文言文中表反问的惯用句式,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何辞为”翻译为“为什么(还要)辞别呢”。例②中的“不亦„„乎”用来表示语气委婉的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不亦惑乎”翻译为“不是(太)糊涂了吗”。例③中的“得无„„乎”是文言文中表示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该不会„„吧”,“日饮食得无衰乎”译为“每天的饭量该不会减少吧”。例④中的“无乃„„乎”也是文言文中表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行吧”。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从总体上把握原文大意,准确地解释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不过,注意上述翻译的要领,则会使文言文的翻译准确、恰当。

       掌握的文言知识:

       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译的方法: 1工具书翻译讨论 ○2老师明确,自己找。○(知识储存卡)3讨论,自主合作探究 ○4逐字逐句.○5小组竞争提问 ○6作业,三步译 ○

       3、品

       (1)记叙文

       A、梳理情节(起因、经过、结果)B、分析人物形象

       a 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b 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点、品质 c 语言特色(游说方法)C、思想情感,意义,内涵(2)散文

       A、景

       a 景的特点

       b 写作手法(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B、情

       a 明显的情感=====明确景的特点,学生自己找 b 隐晦=====结合背景 C、艺术手法

       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表达方式: ○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 ○

       比喻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 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转文,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诗歌鉴赏中经常用到的一般有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衬托、象征等。

       3、表现手法 ○

       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等。

       赋:铺陈叙事。

       比:借一物而喻它物。

       兴:起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中心事物的描写方式。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象征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3)议论文

       A 抓中心论点 B 明确结构

       a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 总分总 分总 总分

       C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摆事实):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事实要写得概括简明,根据阐明观点的需要,往往只要突出事实的某一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②道理论证

       也叫引用论证(讲道理):用自己从生活中悟出来的哲理或导师、先贤的正确论述,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引用导师、先贤和名人的有关论述,一定要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可有错漏,更不能断章取义。

       ③对比论证

       (作比较)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④比喻论证

       (打比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

       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

       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

       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D、论证方法有哪些作用?

       举例论证 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道理论证 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 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引用论证 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因果论证 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何因就有何果。E、何种游说方法

       F、传达出何种主旨、思想

       4、移

       A 升华----情感、意义 B艺术手法对比分析比较 C拓展积累

       5、背

       A 梳理线索

       B 背诵关键段落(押韵)C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知识储存卡)D竞赛背诵

第五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教案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教案

       一、导入:

       文言文具有简洁、精炼的特点,在不影响语言表达的前提下,经常省略某词或某成分。今天来学习一下省略句中的主语省略和谓语省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如何掌握这个方法。

       二、过程:

       A、主语省略:

       (一)、承前省略:上下句都用同一主语,上句已经出现主语,下句的主语可省略。上句的宾语,如果紧接下一句的主语,这时,后一句的主语可省略。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解析:第一句话里提到“异蛇”,下一句就将“异蛇”这一主语省略了,并且和后一句是同一主语,所以“触草木”的主语也给省略了。但是“尽死”的主语就不是“异蛇”了,它紧跟上一句的宾语“草木”,所以紧接下一句的主语就是“草木”尽死。即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练习:将省略的部分补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答案:(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录毕,(余)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二)、蒙后省略:主语在下句中也有出现,或主语所指的事物在下句中也有交待,这时上句中的主语可以省略。

       例: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解析:这句话的主语是同一个人,是谁度我至军中的呢?在下一句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是“公”。

       这一主语在下句中已经出现,所以,上一句省略的也是“公”,即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练习:将省略的部分补出。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答案:(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三)、对话、自述省略:对话中,对话人往往省略,这时要留心上下文,辨别是谁说的话。还有,一个人自述或向别人陈述自己的事情时,因为主语是说话人自己,也常省略。

       例:刿曰:“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解析:曹刿在问谁“何以战”?,也就是和谁在对话呢?下文是“公曰”,所以是鲁庄公,因此“何以战”之前省略了主语“公”。“弗敢专也”,说的是谁呢?这句话是鲁庄公说的,也就是自述,因此省略的就是鲁庄公自己。即刿曰:“(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练习:将省略的部分补全。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答案: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公从之。(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省略句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看语境。

       1、承前省略:看两句话中的主语是否是同一主语,如果是的话,那就证明后一句的主语被省略了。

       2、蒙后省略:如果第一句话没有出现主语而解释不通的话,看它紧接着的下一句话。如果下一句话的主语出现了,那也就是上文省略的主语。

       3、对话、自述省略:和上下文结合的特别紧密,一定要注意对话人,清楚是谁说的,对谁说的,谁回答的。

       B、谓语省略: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不能省略,在古汉语一定语文环境中,动词谓语往往也可省略。不过在古代散文中少见,在古诗中较为普遍。

       (一)、承前省略:在结构相同的句子中,前一个句子用了某个动词谓语,后面相同的动词谓语可以省略。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第一个句子里的动词是“择”,后一句中就没有出现,很明显将动词“择”省略了,即“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练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二)、动宾同省。

       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解析:首先把第一句话翻译一下是“现在我鲁肃可以迎顺曹操”,那么第二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出来就知道省略的是什么了:像将军你就不能够迎顺曹操了。省略的是“迎操”,动词和宾语同时省略了,即“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迎操)也。”

       练习: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答案: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三)、一个句子的谓语在下文中出现,则上文的谓语也可以省略。例: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解析:第一句话的意思是“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第三句话的意思是“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那么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杀人惟恐不能杀尽”,省略 2

       了“恐”,即“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翻译省略句的方法,在主语省略中已经说过,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看语境。

       三、总结:

       今天学习了省略句中的主语和谓语的省略,注意省略的部位,在翻译的时候将它补全。

       四、作业:

       补全省略的部分: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 答案:(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