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案与深度教学 反思

教学反思怎样才有深度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基于波斯纳的这个观点和众多教育专家的见解,许多一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期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反思方法,教师往往就事论事,导致反思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度,反思效果大打折扣。

       怎样使教学反思从浅层走向深入,真正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实在值得反思。

       一、围绕问题反思 问题是反思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反思。

       不针对问题的反思是没有实效的反思,因此基于问题是反思走向深入的前提。

       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怎样从教学现象中提出问题。

       个人觉得,可以采用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对数学现象进行针对性分析,挖掘隐藏在数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找出学生学习行为方面的共性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反思。

       比如,我们时常感到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可反思即知,这种情况可能是我们的教学行为失当造成的。

       怎样避免重复提问?怎样避免重复学生的回答?怎样做到精讲?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深入探究。

       再比如,我们经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答非所问,针对这种现象,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分析,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提问内容的设计、提问对象的确定、提问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师的引导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地、理性地反思。

       主动捕捉典型的教学问题,用心感悟、用心反思,反思才有深度

       二、基于理论反思 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的支撑,基于理论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才能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缺乏理论的支撑,反思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致使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问题,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理论,围绕问题学习理论。

       站在理论高度去剖析问题的成因,提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可以避免反思在同一水平上反复。

       比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

       “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

       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理论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基于理论进行反思,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而且使教师更加理智地、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通过对比反思 反思,顾名思义,可解释为自我省察。

       而自古就有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可见,反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它要求当局者能够跳出自我,另眼看“我”,做清醒的旁观者,做明白的自知者。

       比如,在观摩优秀教师课例后,教师应分析优秀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对比反思,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

       我们也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自己以往听过的名师课例或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进行一番比较,找出问题和差距,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求解决策略,在比较中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比如,我们在听完一堂好课后,对人家精彩的教学设计羡慕不已,有时不禁困惑:自己也天天在研究教材教参,也能把文本读得非常通透,为什么就不能上出精彩的课呢?反思之后,我们才明白,这里还有个人的阅读积累问题。

       一个教师所呈现出的每堂课都与他自身的文化积淀有关。

       学识浅薄,无以支撑。

       自然会和优秀课例产生差距。

       还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与专家的点评加以比较,想想专家为什么会这样说,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比较才有鉴别,把别人的点评与自己的判断比较一下,收获肯定会更大。

       四、在合作研讨中反思 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研讨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实践证明,教师专业成长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交流与探讨反思。

       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以期得到支持和帮助。

       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到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

       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合作反思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五、以写促思 反思的最好方式,就是诉诸文字。

       写反思笔记,可以使散乱无序的想法上升为较集中、较理性的思想观点。

       在反思笔记中,可以写自己最深的感受,可以写获得的启示,可以写自己的困惑,可以联系自己的实践写想法。

       比如,使自己喜悦的教学现象、满意的教学效果当中,自己实践了怎样的理念?以后的教学应该奉行什么样的理念或者做法?实际的教学现象、教学效果与自己预想的情形、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怎样的差距?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怎样的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今后的教学中,要解决这个(或这一类)问题,需要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作怎样的设计?等等。

       通过撰写教后反思,追问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具体问题的成因,总结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不少教师面对“教学反思”不是不想为,而是不会为、不能为!面对这种现状,一方面学校要对教师的反思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指导或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反思能力,让每一位教师不但想反思,而且能反思、会反思;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强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养成自觉反思的好习惯。

       只有这样,教后反思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之目的

如何提升教师深度教学反思水平

        教师能否进行深度教学反思,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悟性以及爱追问、爱反思考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善于积累教育教学中案例,并基于证据深入思考案例背后的原理和规律,而不能仅仅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轻易下结论。

       1、围绕思考主题积累有价值的教学案例

       其实,泛泛地描述教学行为或贴上某些新课程理念的标签,教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反思。

       泛泛描述后提出笼统问题、得出宽泛的结论,这样的思考最容易,不需要思维的深度卷入,更重要的是不用承担责任,因为笼统的问题、宽泛的结论适合大众,从众思维,人云亦云是自我保护和防御的最佳选择。

       只有将思维聚焦于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故事,并试图揭示故事背后的道理时,反思才真正发生,即思考的问题越具体,其思维就越深刻。

       2、提出真问题

       结合案例提出有价值的真问题,对深度反思至关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在反思中我们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比如: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受孩子们喜欢的呢

       如何上好综合实践课

       在课堂中怎样进行更好地探究与学习

       什么样的活动课才是真活动。

       像这样一些泛泛地问题,问题不够具体,自然不可能有深入的思考和追问了。

       3、基于证据做判断、下结论

       杜威认为,有了疑难的状态,也有了先前的经验,能够产生一些思考和联想,还不是反思。

       因为人们可能对观念没有加以充分地批判。

       他可能是匆匆忙忙地得出结论,而没有对结论的实证性作出评判与衡量;他可能放弃了或过分消减研究、探究的行动;他可能会麻痹地只采取了第一次出现的答案或解决办法,而不肯耐心地寻求某种更为稳妥的方案。

       因此,围绕着“真问题”还需要多个角度搜集证据来分析问题,从而推断出结论。

       证据可以是某个理论,也可以是其他的具体案例或者在探究数据。

       只有依据可靠、丰富的证据得出的结论才值得信任。

       我们应该将反思看做是:发现具体的真问题,并多方寻求证据去分析、互证并改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超越自我经验的局限,真正的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

怎样使教学反思有深度

        1 小节性反思

       通过阶段性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总结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进行提炼,形成自己教学理论和教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2 案例型反思

       结合某一节让你印象最深的课进行反思,这节课或许是你最满意的,也可能是你觉得有颇多遗憾,也或许是学生在这节课上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对这些地方进行思考,从一个案例能够发现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产生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3探索型反思

       个人通过理论学习、教研活动、听课等形式,发现新的教学理论或者教学方法,并有意识地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将应用过程中的体会经验和收获进行分析,使这种新的方法或理论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

怎样使教学反思有深度

        怎样才能使教学反思深度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基于波斯纳的这个观点和众多教育专家的见解,许多一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期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反思方法,教师往往就事论事,导致反思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度,反思效果大打折扣。

       怎样使教学反思从浅层走向深入,真正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实在值得反思。

       一、围绕问题反思

       问题是反思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反思。

       不针对问题的反思是没有实效的反思,因此基于问题是反思走向深入的前提。

       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怎样从教学现象中提出问题。

       个人觉得,可以采用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对数学现象进行针对性分析,挖掘隐藏在数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找出学生学习行为方面的共性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反思。

       比如,我们时常感到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可反思即知,这种情况可能是我们的教学行为失当造成的。

       怎样避免重复提问?怎样避免重复学生的回答?怎样做到精讲?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深入探究。

       再比如,我们经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答非所问,针对这种现象,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分析,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提问内容的设计、提问对象的确定、提问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师的引导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地、理性地反思。

       主动捕捉典型的教学问题,用心感悟、用心反思,反思才有深度

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哪些

       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教学前反思的内容包含反思确定内容、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1323535略。

       还要对对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时进行教学计划时列出反思的关键项目。

       如:第一、需要教给学生那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第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第三、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第四、所设计的活动那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第五、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第六、那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第七、那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

       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

       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不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

       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调整要适当,不可大修大改。

       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

       教学中反思教师可运用录音和录象技术,与观察手段一起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

       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

       具体为:

       第一、教学内容方面:1.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

       2.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

       第二、教学过程方面:1.回忆教学是怎样进行的。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对教学理论的反思: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

       4.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

       5.对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改变计划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别的活动和方法是否更有效。

       6.对改进措施的反思:教学计划怎样修改会更有效…

       第三、教学策略方面:1.感知环节: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存在问题与自己密切相关;2.理解环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倡导的理论,行为结果与期望进行比较,明确问题根源;3.重组环节:教师要重审教学思想,寻求新策略;4.验证环节:检验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发现新问题,开始新循环。

       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

       也是教师直接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全面发展的过程。

怎样使教学反思有深度

        通常这种反思我们可以通过评课,做教学案例、写教学手记等方式来进行。

       说到反思,许多教师便认为是写写教学札记,实际上做教学案例、评课也是一种反思

       评课包括自评或他评,具体内容可以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进行。

       评课有益于教师悟出个中滋味,获益匪浅。

       写教后札记更多是重在分析、总结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以这么说,是不断的反思,成就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的高度关注。

       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专家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

       而进行教学后反思的总结提炼,是教师个体有效进行反思的综合表现和快捷的训练方式。

       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反思应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

       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

       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反思的意义,反思就是对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就是对“失”的反省,对“得”的归纳。

       二、教学反思应遵循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一节课过后要趁热打铁,及时的回忆、反思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闪光点,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并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二)持久性原则

       要系统、全面地积累经验并使之升华、凝结,必须以大量的课后反思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们写教后记像医生写病例报告一样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习惯。

       锲而不舍,在持之以恒中提升水平,把教师闪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链。

       (三)简约性原则

       课后反思要及时记录,但不是写长篇巨著,讲究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要突出重点,捕捉亮点,抓住要点,在言简意赅中有所收获,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四)交互性原则教学反思要重视与专家、同行、学生的对话与研讨。

       采用专家诊断、同伴互助、学生反馈等方式,通过交流互动,学习他人长处,在思维碰撞 -同成长。

       (五)探究性原则

       记录的课后反思内容和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紧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才能与时俱进,格物致知。

       (六)发展性原则

       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我们重复教授同一个内容时,要结合前几次课后反思中记述的情况和感想,科学施教,之后再认真写课后反思记录,要不断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炼与升华,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提高。

       三、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体内容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自己通过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资料,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反思。

       它通过反思教学日记、录音录像资料、他人(包括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感受、他人的教学经验等方式进行,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

       (1)行动研究式

       行动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师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从问题出发,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做到教学和研究合二为一,变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为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

       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循环渐进的过程,即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步骤,采取有效的行动;行动结束后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进而又发现新的问题,制定新的行动研究计划…。

       教师就在这样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2)叙事式

       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

       传统教育理论将许多教育问题从教育实践中抽拔出来而概念化抽象化,产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隔离。

       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这些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放回到鲜活的现实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

       这就离不开叙事研究。

       (3)案例式

       案例式教学反思就是运用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原理。

       编写案例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培养自身的洞察力。

       要从分析教学任务的目标出发,多方面地获取有关信息,做教学的有心人。

       第二,交代教学背景。

       因为任何一个教学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

       第三,要分析案例的价值。

       每个教学案例都充满了决策时的理念与困惑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多种诠释或理论阐述。

       第四,发挥案例的作用。

       除了自己编写案例外,还要注意研究他人编写的案例。

       开展教研活动时,各位教师拿出各自的案例,展开交互式讨论和开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通过编写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

       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众多的案例为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提供了佐证。

       案例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案例是教师业务进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师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的一块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

       合作性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他人(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等)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的对话和研讨,如教研活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

       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对比式、参与互动式、观摩式等。

       (1)对比式

       在进行有对比的反思活动中,就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借鉴两位或更多位教师来进行对比,先通过听课或集体备课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改进方法,再通过课后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参与互动式

       参与互动式的反思,是指参与式教学与互动式研讨相结合。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既可以与专题主讲人或公开教学的当事人直接对话,也可以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有意识地让自己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生成新的教学理念,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也可以通过向学校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咨询,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请专家加以诊断;也可以请其他教师同行听课,集体会诊,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观摩式

       观摩式通常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上示范课,其他教师观摩,课后与其他教师共同切磋和进行反思,最后由教研员(或专业研究人员)归纳点评。

       由于新的教学理念变成了教学实例,转化成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之授课教师与听课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新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教师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除现场观摩外,教师还可以观看有关示范课的录像,观看时可采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课的精彩片段或“败笔”进行回放,让观摩者认真研讨,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

       观摩课能促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来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教师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么

       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

       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

       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2、“精彩”在哪里

       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3、“偶得”有哪些

       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

       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对面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

       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创新的”火花捕捉:学生发生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4、“缺失”在何处

       上完一节课后,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

       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

       5、“效果”如何

       每一节课后,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

       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一)让教师塑造反思的意识,营造全员反思的氛围

       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

       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自己往往还意识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是个人还没有树立起反思的意识,集体中还缺少反思的氛围。

       因此必须承认教师是有潜能的、可持续发展的。

       这里的潜能不仅是指教师先天具有的而尚未显现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尚未激发的与自我发展相联系的能量和兴趣。

       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只有激发这种潜能,才能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焕发出强劲的动力,推动教师主动积极投入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而推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就是学校管理者应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着眼于激发和培育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这环境条件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

       因此,上述从各方面加强教师之间、组室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还是为了这一点而服务,让教师在反思的氛围下受到内心感染而融入集体中去。

       (二)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学反思深度和广度

       1、关于对教学事件的反思

       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学事实真相的表达,它能超越时间和概念体系,说明教育实际中的真实情况。

       教育事件虽然没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论价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义与精神的占据,具有实践的生机活力,是教育教学的血肉之躯。

       事件是突发的、不规则的、个性化的、未经设计的;同时,事件也是具体的、流动的、历史的、清晰的。

       教育就是这样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组合。

       每个学生都生存或生活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事件之中,每个事件都是个性化的独特境遇,都是师生间或生生间点对点的教育关系。

       教育事件是最为生动、最为稳定、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境遇。

       所以教师的教育反思往往关注学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长,侧重于境遇的独特性。

       事件的中心词是“事”;事的主体是人。

       对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能力、学会做事,生成态度情感价值观,并确认自己的存在,促进人不断的生长与生成。

       2、关于对教育对象的反思

       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证。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不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在课堂上他们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己的观察,并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和行为来度量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

       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

       因此,来自学生方面的反思无疑会增进教师更理性化的教育行为。

       3、关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教育行为,还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

       这也是一种反思,是对一个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

       教学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活动中,我们往往容易疏于思考,使鲜活的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

       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来近乎沉寂的平静,将所有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反观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4、

如何制定教学重难点及如何撰写反思

       “教学反思”是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事物,它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最可行、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杜威在其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讲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

       叶澜教授也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可见“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本人在近年来的教学常规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走入了误区,在认识和行动上产生了偏差。

       一是敷衍应付,离题万里。

       其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辞不达意;要么东拼西凑,从报纸、杂志上摘抄一些内容,滥竽充数。

       二是隔靴搔痒,避重就轻。

       这类“反思”的惯用语是:“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除少数学生外,大多数学生都掌握得还可以”或“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除个别环节处,其余都实现了教学目标”。

       这种表面化、不深刻的教学反思,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成长与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之间关系等诸多方面系统的、联系的予以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反思。

       三是模式固定,毫无生意。

       一部分教师把教学反思写成流水帐式的教学总结。

       重点罗列几个数字,找一、两个事例,好话多说,缺点与不足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虽洋洋千言,却空乏无物。

       四是缺乏意识,得过且过。

       有的教师把教学反思当作额外任务,认为它就是应付常规检查的派生物,因而口中有“反思”,心中无“反思”,反思只停留在纸面上而已,更不用说通过反思改进教学策略,增强教育教育效果,最后是天天反思还是原样子。

       像以上这样的“反思”无疑都流于一种形式,其本质是“反而不思”、“思而不深”、“行而上学”。

       它向我们彰显了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我们反思和纠正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反思

       一、把握“反思”内涵,增强教学反思的预见性我们知道:教学反思是以发展教师为直接目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要求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具准备与应用等进行理性化的审视与分析,用文字进行概括,警示自己,改进教学,并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因此,教学反思应具有批判性(即用批判的眼光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创造性(即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觉性(即用自主、自觉的态度去反思)、发展性(即通过有效反思使教师得到发展)。

       明白“教学反思”的内涵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反思

       二、把握“反思”重点,增强教学反思的针对性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实践。

       因此,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

       一般来说,要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包括对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教学内容)所体现的课程价值及教育功能理解是否透彻、到位

       教学目标界定得是否准确、具体

       教学重难点确定是否恰当

       对教材的调整、挖掘是否科学合理等;教师教的反思包括教学策略是否科学、教学理念是否体现教材本质、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学流程、预设是否优化、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等;学生学的反思包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联系得是否紧密,如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有无必要或是否有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是否到位等为主要反思对象,否则反思就容易无的放矢。

       当然,每次反思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教学活动中某一亮点(教学机智生成点)进行深入剖析,作认真反思,这样日积月累同样能促进自身的进步与专业的发展。

       三、把握“反思”策略,增强教学反思的时效性教学反思具有其特殊的规律性,是一种充满艺术的再创造活动。

       我们的教学教育反思,就必须把握其规律性,科学合理灵活的运用反思艺术,增强其实践效果。

       一是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反思理论、观念。

       教学反思不等于闭门造车,也不等于自我检讨,反思应该是在先进教育理论和观念的引导进行深层次思维的过程。

       引入先进教育理论和新观念,创新先进教育理论和新观念,保证教学反思与时俱进,才能吸收和发展理论精髓,打破原有的定势和平衡,激活反思思维,拓宽反思思路,开启反思智慧。

       否则,我们的反思只能是简单的课堂回顾和浅层次的检讨,不能触及灵魂,不能从根本上革新自己的思想观念,那我们的专业水平自然就无法上档次。

       二是勇于通过反思促进合作。

       教育教学中反思,一般可分为教师与学生合作引起的反思和教师与教师间合作形成的反思两个层面。

       在实践中,我们要在合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合作,并通过反思促进合作,以增强反思效果。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课前要对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设计(预案)进行审视,看教学流程有无调整和补充的必要。

       其次,在课中要随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即反馈的教学信息进行反思,并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策略。

       再次,在课后要对整堂课作全面(或重点)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把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体验、体会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见地。

       在与同事间互助指导式听评课,或是日常生活中,把自己的困惑告诉同事、领导、专家,或是把自己写成的反思案例交与同行进行分析和批判,使反思由个体行为变为个体与群体结合的反思行为。

       这样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在反思 -同成长。

       三是利用“悬疑”设置目标促进反思。

       在预设教学时,要根据本节课程、单元课程、学期课程等目标及其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基本状况,有计划、有意识地确定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一问题进课堂,与学生互动围绕这些问题组织教学,直到把问题弄清楚、搞透彻。

       课后,再及时对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作反思来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并运用到下一节课乃至今后的教育教学之中。

       四是形成良好习惯拓展深度反思

       反思不能局限于、终止于“课后记”、“教学随笔”、“教学日记”,而是要用实际行动调动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用心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自觉自主地去反省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用文字认真地把自己的反思所得到的感悟、感受、感想记录下来,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概念和结论,用自己在反思中所产生的新观点、实用的方法来指导自己教学,并在新一轮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

       如此“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师生的素养从中才会有所提升,才能促进人的不断发展。

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

       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

       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

       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扩展资料华附属小学的王建刚老师展示的《四边形分类》一课,问题贯穿一节课的始终,师生借助ipad在互动中建立起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在交流和质疑中掌握了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四边形的关系,在评价与梳理中建构起知识网络,这节课真正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成都七中黄典平老师展示的《多边形与圆的初步认识》一课,充分展示了及时性评价的优势,上课之前分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73933好小组,学生探究完毕之后用ipad拍照发给老师,老师对每一个小组的探究情况了如指掌;练习之后学生的答题情况接着显示,教师对学生哪一个知识点出现了问题清清楚楚,可以有针对性进行指导,真正实现了关注人人,课堂高效。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教育装备,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智慧课堂中学习成长。

       参考资料来源:胶州 -网-智慧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教学反思具体包括哪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

       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

       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

       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

       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

       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

       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

       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

       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1]集体反思的提出及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全新的教学行为。

       为此, -、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进行各层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我们能够真正肩负起实施新课程的重任。

       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完善,以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而在众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学反思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

       但教师的个人反思活动属于个体反思,由于受到自身素质、观察视角、知识与经验、专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反思内容及程度均较低。

       为此,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引入“集体反思”非常必要。

       “个人智慧不过是草间露珠,集体智慧才是长河流水”。

       “集体反思”能够有效弥补教师个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

       它能够集思广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启迪,共同提高。

       只有把个人反思融入到“集体反思”中,个体反思才有更广泛的价值,个体从“集体反思”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同时,“集体反思”能够在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和自我完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集体培训与个人成长有效整合,共同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集体反思的意义 1、认识和改变自己 这种学习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变性格这个议题基础上思考的,通过对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达到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的目的,集体反思学习最终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有意识到潜意识和下意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认知、理解、学习、行动、习惯的过程。

       集体反思学习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个过程,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2、培养良好思维模式 集体探讨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的有效方法,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有其局限性,这是我们的成长、教育、经验、学习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且一旦拥有就会固化从而变得根深蒂固。

       有时候大家不能理解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而这种不一样的想法就代表了不一样的心智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通过反思学习可以修正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

       世界应该是多元的,也允许不同的声音,我们应该包容各种思想和思维。

       3、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这种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做法毫无疑问可以锻炼和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我们循着这种思路可以彻底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预防问题的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与企业中所倡导的全员持续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谋而合,不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是一脉相承,只是集体反思学习有更进一步的深入。

       4、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反思作为哲人们的工作方法,越来越被我们普通人来使用,特别是管理者。

       反思是经验学习的工具,经历必须经过反思,才能升华为经验知识。

       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中,但对思想的思考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集体反思的局限分析 1、对学习的理念方法认知不够 当今社会和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组织和个人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学习和适应这种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让我们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个人学习已经延伸为终身学习、组织学习,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更要在实践中、新事物中快速学习,向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对象学习。

       学习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除了传统学习方式,基于网络媒介的学习更是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方向。

       认识不到学习的这些变化就给集体反思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2、难以超脱自我意识 摆脱不了自我意识的束缚,想法和行动经常还是笼罩在“自我意识”的阴影下。

       本来是要求大家把“我”置之度外的,可是还是跳不出“我”这个怪圈,自我潜意识的影响太深了。

       难以进行自我主观判断,无法理认清客观事实,这种客观事实包括客观事实的人和客观事实的事,大部分人在集体反思学习时仍然夹杂个人情感的因素和根深蒂固的观念,这是集体反思学习严重障碍。

       3、个人和组织开放度不够 现代社会充满了信任危机,不信任的社会文化使我们每个人都戴上了面具,努力伪装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不愿意轻易表露真实的自我。

       人们思想趋于保守和固步自封,每个人心理上习惯于设防,如何克服组织防卫心理,也是组织性行为学的研究重点,个人和组织开放度不足会限制每个人内心的开放程度,从而影响集体反思。

       4、学习成果难以跟踪和检验 集体反思学习成果在工作层面的绩效是可以衡量的,而个人修养层面却是很难度量的,而且时间是长期的,并非短期就能看得到效果,也就是存在很长的“时滞”。

       学习的心得成果只有经过长期调整修正,才能变成习惯,才能根深蒂固在思想里,也才能成为性格中的一部分。

       而这些都是难以跟踪和检验的,而对于人的本性,则比较倾向于能看到短期好处,不太重视长期影响,不愿意进行长期投资。

       编辑本段反思历程

       教师反思的过程经历“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四个过程。

       具体经验阶段

       该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

       观察与分析阶段

       该阶段教师将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

       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教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经过分析,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

       重新概括阶段

       此阶段将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积极的验证阶段

       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

       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但它只有和其他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界限不甚分明。

       [2]编辑本段反思成分

       教师应反思的以下三种重要成分:1、认知成分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

       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

       有人对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

       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这是使得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

       2、批判成分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等。

       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

       研究者发现,反思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往只关注解决问题,而是更关注提出问题,他们对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非线性的问题更感兴趣。

       3、教师的陈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师自己的声音,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他们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这些就是教师的陈述的基本成分。

       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2]编辑本段反思方法

       有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

       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实际讨论。

       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

       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

       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2]编辑本段反思内容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教学前反思的内容包含反思确定内容、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还要对对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时进行教学计划时列出反思的关键项目。

       如:第一、需要教给学生那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第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第三、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第四、所设计的活动那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第五、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第六、那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第七、那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

       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不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

       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调整要适当,不可大修大改。

       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

       教学中反思教师可运用录音和录象技术,与观察手段一起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

       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

       具体为:第一、教学内容方面:1.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

       2.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

       第二、教学过程方面:1.回忆教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