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竹枝词》

第一篇: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

       篇一: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

       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又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其一)

       年代:唐 : 刘禹锡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作品赏析

       《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此诗为《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四句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来”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北人”即外乡人。春日雄奇秀丽美景,他无心欣赏,只顾匆匆赶路,忽然,当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驻足而听,心为之怦然,神为之飞越。一个“动”字写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读者共鸣。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绿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当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异乡人心不在此的旁骛之意,一景两色一石二鸟。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诗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转;至第四句,以当地人的高歌反衬异乡人的乡情,此二转。同时,写乡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无限的春草来烘托渲染,写出来的当然就不是儿女情长,小家碧玉,而是浩荡乡思,人所共识的那份故园情结了。

       竹枝词(其二)

       年代:唐 : 刘禹锡

       《竹枝》

       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情。

       作品赏析

       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起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山桃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过,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

       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绪。“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一个“红”字,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既相恋,又怕他变心,这一缕淡淡的清愁。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休。诗所表现的是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十分传神。诗的格调也明朗、自然,就象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而诗的情境的创造、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却恰恰是靠了这个最明显、最巧妙的手法——比兴。

       竹枝词(其三)

       年代:唐 : 刘禹锡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西春水彀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作品赏析

       杨柳本是夹河而生,诗人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把人的视线牵移到此,在人的刻意关注中,杨柳也似乎更加繁盛,春的气息便愈加浓郁可感。把桥上的行人用 “人来人去”来表现,以见其熙熙攘攘,人流涌动,充满了动感,紧接着缀以“唱歌声” 三字,歌声与往来行人牵引杂合,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土俗民风的独特性 因这些词语的重复而得到了更突出的显示。竹枝词(其四)

       年代:唐 : 刘禹锡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作品赏析

       1、这首诗写蜀客的薄情。

       2、“ 日出三竿 ”,太阳升起很高,表明时间很晏了。

       3、“ 蜀国 ”,西蜀成都的商客。“ 兰桡 ”,木兰做的船,泛指很讲究的船。

       4、“ 凭寄 ” 两句: “ 狂夫 ”,狂放而没有操守的人。“ 万里桥 ”,桥名,在成都。

       这两句写蜀客凭借狂夫样的人带信,分明是不可靠的,表明他对自己妻子的冷淡。

       竹枝词(其五)

       年代:唐 : 刘禹锡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作品赏析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五。

       这两句大意是:江两岸,山花怒放,洁白如雪,风景宜人;村落里,家家户户,春酒满觞,民情欢愉。

       此诗写春日踏青时所见蜀地民俗及风光。两岸山花怒放,家家春酒满怀,一派融融的春意,生活气息很浓。

       可在表现农村风情,尤其是山村春色时借用。

       竹枝词(其六)

       年代:唐 : 刘禹锡

       《竹枝》

       城西门外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作品赏析

       “懊恼人心不如石”就是直接用比,把“人心”和 “水”、“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使作 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

       在这儿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比喻与“国风”中本体和喻体简单的一一对应,具体 直观表述的比喻不太一样,而是用比来表达心中的幽怨愁情,用在对人生感慨和恋情的 抒发上。

       如“人心不如石”句,人心和石、水本没有可比性,二者之间本不能构成对应 关系,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二者却因用比而建立起意象的联想机制。诗人把他的人生感 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竹枝词(其七)

       年代:唐 : 刘禹锡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作品赏析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滪堆”,就是一巨大石滩。“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长恨,显示出长期埋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恨。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竹枝词(其八)

       年代:唐 : 刘禹锡

       《竹枝》

       篇二: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

       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

       【摘要】刘禹锡从不为世人所耻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凭借其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在文人诗和民歌中间杀出一条血路,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竹枝词》。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婉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关键词】刘禹锡;竹枝词;民歌

       可以这样说,中唐诗歌是唐诗发展中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诗人名家辈出:韩愈、孟郊一派通过奇思幻想,用僻字造奇韵,打造出一种宏伟奇崛的风格;而白居易、元稹诗派却是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诗风迎得世人的交口称赞;李贺独辟蹊径,新颖诡异、精辟含蓄是他的诗句带给我们的印象。面对上述三大诗派,刘禹锡没有盲目趋同,他从不为世人所耻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凭借其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在文人诗和民歌中间杀出一条血路,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最终成为与韩孟派、元白派、李贺派相抗衡的一支异军。

       如果说夔州三年是刘禹锡民歌体乐府诗的收获期的话,那么朗州、连州的岁月则是他重要的奠基期。朗州位于沅湘之滨,民歌相当盛行,历经千年未见衰弱,虽然当地竹枝“词语尘下,音韵鄙俚”,但其内容清新,格调激扬,旋律轻快,这一切吸引了正处于探求中诗人的目光。在博采众收的基础上,他开始尝试民歌体乐府诗的创作。写于这时期的《采菱行》初步显示了学习民歌的成效,他

       篇三:竹枝词 刘禹锡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创作背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词句解释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白话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

       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一作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与并称“”。

       词句解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2][3]

       白话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文学赏析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

       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上元二年(761年)。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词句解释

       ?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2][3]

       白话译文

       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整体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第二篇:刘禹锡竹枝词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刘禹锡

       《竹枝词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词其二》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情。

       《竹枝词其三》江上春来新雨晴,口西春水彀(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词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竹枝词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词其六》城西门外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词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词其八》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词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口。

       gou)纹生。rao)。

第三篇: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词》选辑

       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词》选辑

       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官至太子宾客,人称刘宾客。他是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他的代表作《竹枝词》很有特色。《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和重庆一带)民歌,他采用民间曲调制成新的《竹枝词》,体裁和七言绝句有些类似,内容多是描写乡土景物、民间风俗或地方特产等。他的风格与旧体诗稍有不同,而更接近民歌。在表现形式上多用白描手法,文字通俗流畅。此外,他还有《杨柳枝词》《踏歌词》、《浪淘沙》等,内容都是差不多的。现选辑如下,以供赏析: 《竹枝词二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注:“晴”亦作“情”。一语双关。)《竹枝词九首》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穀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杨柳枝词九首》(选四首)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枝杨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浪淘沙九首》(选二首)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翁先生。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官至太子少傅,人称白傅。他和刘禹锡一样,努力向民间新声学习,创作新词。南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乐府杂录〉

       云白傅作〈杨柳枝词〉。予考乐天晚年与刘梦得唱和此曲调。白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又作〈杨柳枝〉二十韵云:‘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注云:‘洛下新声也。’”白居易接受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创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不仅在清调上和民歌接近,在表现手法以及语言上也都与民歌接近。使得他的一些诗歌带有民歌风味。现选辑如下,以供赏析: 《竹枝词四首》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杨柳枝词八首》

       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眉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前有别杨柳枝绝句梦得继和云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又复戏答》

       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飞向别人家。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第四篇:《竹枝词》刘禹锡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竹枝词》刘禹锡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原文】竹枝词二首其一

       (经选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二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解释】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⑶楚水巴山:楚水:①水名。一名乳水。即今陕西省商县西乳河。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其水两源合舍于四皓庙东,又东迳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②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泽。巴山:①大巴山。巴山夜雨涨秋池。②泛指巴蜀一带。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⑷巴人:①古巴州人。②古曲名。“《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晋张协《杂诗》之五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此诗中指古巴州人。⑸北客: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⑹纥(hé)那:踏曲的和声。刘禹锡另有《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绿罗:①绿色的绮罗。②比喻绿水微波。③荔枝名。川人有称荔枝为绿罗者。诗中所指解释历未能统一。三种解释者皆有,也都讲得通。【白话译文】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作品介绍】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第二是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全诗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

       第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归去。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介绍】

       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进士,又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唐朝宗永贞元年,王叔文执政,他与柳宗元等皆参与其事,志在革新时弊。后王叔文失败,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继转连、和等州刺史。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的诗,常借虫鸟以讽世。刘禹锡善于学习民歌。他的诗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沈德潜称“七言绝句,中唐李庶子(益)、刘宾客(禹锡)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供奉(《堂诗别裁》)。”为文长于说理,重要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有《刘梦得文集》。古文学习网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 喜欢(7)or分享

第五篇:竹枝词

       《竹枝词》教案设计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解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解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却话——重提、再说

       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______和杜牧则有______ 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诵并默写全诗。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 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3、出示自学要求二,学生自学。

       4、学生交流自学结果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四、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 cã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â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六)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拓展阅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与《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2、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附]板书设计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离情

       完成“作品区”里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