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的读书报告

第一篇:马列主义的读书报告

       关于《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这些名词从很早的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已经不再陌生了,可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无产阶级”,什么是“社会主义”,恐怕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甚至说,对于我们很大一部分人来说,不仅是无法说明清楚,甚至会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概念。

       拿自己为例,在很小的时候,一般而言,对于共产主义的直

       观概念就是“共产”,没错,不存在所谓的阶级,不存在所谓的剥

       削,不存在私有制,然后,“人人平等”,“天下大同”。当然,我 不是说这些概念错了,只是直观上来看,似乎“共产主义”应该

       就是这么解释。但是,很明显,这些并不全面,甚至来说,有些

       过于“限定范围”了。

       怎么说呢,首先,我们有那么一个名词,无产阶级,那么,很明显,即使是共产主义的领头羊,也依然具有阶级的属性。或者说,如果这个社会存在,国家存在,那么,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阶级就会存在。毕竟,人和人在身份上没有差距,在先天地位上也许也可以不存在差距,但是,总会存在着不同的擅长与不擅长,也就是不同的分工,不同的社会地位,然后,无可避免的,阶级就会出现。这当然不是说不同的工作在地位上有什么优劣之分(就好像现在的国家元首要远远比很多工人累一样,也许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工作并不是多么让人羡慕),只是能力大小的问题导致的工作种类不一样。可是,即使是我们清楚的知道,每一份工作的自然地位应该是一样的,每一份工作的所能提供给我们的生活物资却也绝对不会一样,就像,你不可能指望一个管理者所得到的和被他管理的人拿到的一样多一样。而这种无法避免的差别,也就无法避免的形成了阶级。不要说真正的共产主义不需要管理者,那对于任何存在社会的生物体系应该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一种假想。就连我们发明的电脑都需要所谓的终端机,那么有着思想的我们就更加不可能允许自己的生活环境是一盘散沙。也许将来的世界上会是一个融合了很多小社会的大社会,但是,却几乎不可能是一个没有“社会”的世界。

       所以,由此来看,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也是一种阶级,也是一种政权的存在形式。

       如果说以前觉得这种说法不过是为了另辟蹊径而另辟蹊径,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看得比那些所谓的伟人更加清楚,那么,现在在看过真正的《共产党宣言》后,就会知道,其实,真正创立这个名词,写下那些书籍的人,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以前自以为的“看透”,不过是因为自己是井底之蛙而已。

       那么,既然无产阶级也是一种阶级,我们又该怎么来进一步深入的了解那些早已被我们所熟知的名词和概念呢?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既然无产阶级也是阶级的一种,社会主义也是社会的一种,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过分的强调它的必要性,它的正确性,甚至,就现在看来,我们也许选择更应该选择另外一种阶级和社会形式,反正仅仅是形式不同而已,反正都会有一个统治阶级而已,那么,也就没必要那么绝对了,非它不要。

       可是,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就有进入了一个误区——无产阶级是阶级没错,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也是一种政权形式没错,但是,和其他的阶级不同,无产阶级,刚好具备了其他阶级所不具备的一个性质,而哪怕即使仅仅是这个性质,也足以让它在某种意义上处于我们必须选择的地位,那就是,无产阶级的群众性,无法否认,无产阶级确实是现在大多数人所处在的一个社会阶级,而只要是大多数人的社会阶级,就具有着某种可能——随着教育和素质的提升,我们越来越能够发现,让一个少数人的阶级去统治一个多数人的阶级是一种越来越无法让人接受的情况。举个不恰当例子,即使是资本主义的国会选举,也是要看席位的,所以,很明显,在人们贫富差距越来越小的趋势下,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大形势,已经不再是一件模糊的事情。

       其实,和《共产主义宣言》中描述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相比,即使是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已经和当时的不同了,就更不用提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更加不同的是,现在这些国家的政权过度也和当时的不同了。

       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在当时,在《共产主义宣言》的描述中,无产阶级想要掌握政权,是需要“夺取”的,所以,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很明确的声明——“总而言之,你们责备我们,是说我们要消灭你们的那种所有制。的确,我们是要这样做的。”很明显,这就是所谓的“夺取”了,而且,当然也是暴力性质的。

       可是现在不一样,或者说,即使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事实也已经不一样了。我们知道,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反对共产主义,依然拒绝共产党人,但是,无法否定的,现在的资本主义本身却在一点一点的改变。他们也许依然掌握着生产资料,但是却渐渐的不再是少数派,更多的人拥有了生产资料,更多的人走向了所谓的“资产阶级”,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表面上看,由于资产阶级的某种“亲民”的手段,让无产阶级接受了他们,然后,允许其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他们,成为新的资本家,达到了扩大自己所在阶级的目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在无产阶级走向资产阶级的同时,资产阶级其实也是在慢慢衰弱——不存在可以吸血的资本家,那些原来被极个别人所掌握控制的资金财产正在一步一步的化整为零。所以说,我们真的很难说,在遥远的未来,到底“消失”的会是哪一个阶级。

       我认为,《共产主义宣言》的书写着不会仅仅把眼光定在“无产”上,其实,他们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所谓的“大多数”,是更进一步的“公平”,而在当时,这个“大多数”,正好是“无产阶级”,所以,才有了这个名词。而现在,如果那些伟人还在,那么,也许他们会用另外一个词来概括这些“大多数”者。

       所以,相比较“无产阶级”的政权,我更加欣赏“共产主义”这个词语的创作。共产,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这种制度的先进性,这个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可以称之为“绝笔”。而且,如果是仅仅从这个方面看的话,我们就完全可以接受任何形式的转变了——不执着于无产阶级的暴力夺取政权,也不存在资本主义对于这种制度的排斥(反正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了),我们所要期待的,所要看清的,不过是一种尽力让最大多数人达到公平,达到满意,达到生活上的优质化而已。

       很多人都说这个社会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公平,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否认这个社会上相对意义上的公平的存在,而由这一点看来,我们所能做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去尽量达到这一点,然后,尽可能的让人类群体中的大多数得到我们所能保证的优化生活。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的现在,我们依然可以从一百多年前的那篇宣言中看到我们将要走的道路,不是夸大,也不是空洞的宣传,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那篇并不长的宣言上,确确实实凝结着那批智者的智慧,也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属于未来的光芒,是我们可以期待的,也是我们应该为之去做些什么的。

       共产主义,也许更加大胆的设想,那个社会的形式不是由谁来掌握政权,而是,不管是哪个阶级,它都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都能够尽量公平和平等的对待那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仅此而已,很简单,却也很困难。篇二:马列经典原著读书报告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实践教学·马列经典原著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题目: 实践在矛盾中呈现,矛盾在实践中印证

       读《实践论》和《矛盾论》 有感 小组 代 表人: 李 志 天 院系专业班级: 机电院10电气四班 联 系 电 话: *** 指 导

       教 师: 汪 建 兵

       填 表 日 期: 2022年10月3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22年2月26日

       实践在矛盾中呈现,矛盾在实践中印证

       ——读《实践论》和《矛盾论》有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清社会实践中矛盾的重要性。尤其是近年来胡主席提出来的和谐社会,更需要实践与矛盾的辩证统一来支撑。毛泽东在当时提出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在今天仍然不失价值,在矛盾中顺时改变,坚持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才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牢记的准则。只有在实践才会发现矛盾,只有对矛盾的总结,才能更加高效的实践,从而才能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关键词:矛盾;实践;辩证;统一;发展 正文:

       一、矛盾和实践的概念

       何为实践:

       1、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何为矛盾:

       1、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2、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

       二、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们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 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我们通过实践得来的“真知”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当一个过程从某发展阶段推移到另一个发展阶段,这些实践的认识也会随之而变化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真知”。

       三、读《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矛盾论作为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核心”,其基本规律表达便是对立统一规律。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实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理论解释功能。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首先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针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篇三: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矛盾在事物中

       ——马克思主义原理原著读书报告 摘 要:矛盾论一直是哲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矛盾存在与事物之中而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同时矛盾也以自身的发展和运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和运动。如何正确地认识矛盾、理解矛盾、解决矛盾,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主题。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原理原著,本文提出,对于矛盾的认识、理解和解决,应从其必然性、发展性、可解决性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矛盾;必然性;发展性;可解决性 1.必然性 1.1 哲学基本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同时,这也应是整个哲学系统的基本论点之一。事物自其产生之初,内部就已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或从一开始就暴露无疑;或没有任何迹象,隐藏在事物内部,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在以后的阶段中最终显现出来。虽然这些矛盾形式不同,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矛盾产生的必然性。1.2 普遍性与特殊性 对于矛盾的必然性,这是毋庸置疑的。黑格尔曾说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矛盾必然性这种看似不合理、实则合情合理的性质呢?这一点,则需要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毛泽东说其体现为两点,第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第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乍一看,这两点似乎说了一件相同的事情,实则不然。第一点只是说矛盾的存在,而第二点则更深刻地指明了矛盾的运动。矛盾的存在,它与万事万物相生而生的关系,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例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政治上,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之间的斗争;经济上,不同产业、不同商家之间的竞争;文化上,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具体一点的,如数学中的加和减,物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化学中的合成与分解??恩格斯有一句名 言说:“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生物是它自身,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正是它自身才构成了这个生物。但它又是别的什么?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正是与自身矛盾的部分。生物是个有机体,但却是由无机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生物生命的整个过程不过是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反应,所以说生物“又是别的什么”。以上种种无一不在向我们说明着,不论是简单或复杂,不论是主管或客观,不论是社会或自然,甚至是生命本身,矛盾都是普遍地存在着,存在于一切事物过程。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的事物中存在着不同的矛盾,而不同的矛盾之间区别着不同的事物。各个事物的发展运动千差万别,其内部的矛盾也自然大相径庭。但对于任一事物来说,正是它所包含的特殊的矛盾,构成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并成为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从人类的认知过程 来看,对于每一件事物,我们会关注到它的全部特征,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将它与别的事物相比较,而在比较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使我们找到其间的规律,而不同点使我们对事物加以概念。由此发现,矛盾的特殊性在人类认知、科学发展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发展性 2.1 矛盾的整体发展 正如万事万物时刻都处在运动和发展中一样,其所包含的矛盾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运动和发展。其中,既有矛盾在整体上的发展、变化,又有矛盾自身内部的运动与转化。在整体上,矛盾有其当下固有的形态或本质,比如现在我国所面临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这项矛盾会保持其现在的形态,以一种整体的面貌呈现出来。但是,它也在不断地发生运动,不断地向前发展,而绝不是静滞不动的。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项矛盾也会消失,但这里的“消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失”,而是说这项矛盾发展转化成了其他形式的矛盾。这正如中国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转化为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再发展为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最后直至现在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且,在矛盾的发展中,各个矛盾的相对低位也在不断的改变。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件事物,其内部可能同时有多个矛盾。但这些矛盾的地位并不是相等的,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

       矛盾在不断发展,因而主要矛盾可能会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可能会转化为主要矛盾。这正如抗战前国共两党矛盾尖锐,此即为主要矛盾。而当抗战爆发后,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因而产生国共合作,共同抗战。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矛盾又上升为主要矛盾,于是进行了解放战争。以上种种现象都说明,事物中的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正是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和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前面已经说过,正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并成为事物间相区别的根本特征。这里要说明的,一项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而并不在于其外部。就拿大学的学习来说,处于同一所大学中,在学习环境、师资力量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学生学习成绩仍会有较大的差别;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说,从大一到大四的成绩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处的学校环境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在事物外部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内部矛盾的发展与转换,事物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2 矛盾的内部发展 每一项矛盾中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或几方面,如上下、正反、里外,这些方面虽然矛盾,但却又包含着一定的统一性。首先,矛盾的一方面的存在必以其对立方面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也就是说,矛盾着的各方面,并不能孤立的存在。假如没有与它相对立、相矛盾的一方,它自己的存在也自然失去了意义。也即,无所谓上,也就无所谓

       下;无所谓正,也就无所谓反;无所谓里,也就无所谓外。各方面互相依赖、互相联结,共同构成了矛盾的存在。其次,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着的各方面也是在不断地转化的,转化为其他方面,或甚至转化为其对立的方面。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中体现地最为明显。阴代表相对静止的、向内的、下降的、有形的,阳代表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无形的,这两方面互为对立,却又互相补充,并且互为消长,动态平衡。一段时间内,可能阴消阳长,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又会阳消阴长。而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阈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转变。俗话说:“物极必反。”阴会转化为阳,阳也会转化为阴。太极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正体现了这个道理。列宁也曾说过:“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做死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做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3.可解决性

       既然存在矛盾,那么也就一定存在矛盾的解决方法,所以矛盾具有可解决性。首先,科学的辩证法要求我们以一种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对待事物中存在的矛盾,我们自然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对矛盾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进而解决矛盾。就以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为例,形而上学主张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宇宙观,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相矛盾的。但是,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时代,我们却需要抛除形篇四:马列读书报告

       关于武则天——

       读《武则天——女皇之路》后的心得报告

       最近读了一本人物传记,是萧让所著的《武则天——女皇之路》,由此产生了一些关于本书的看法,如有原书观点有冲突,纯属个人想法。

       本书从武则天的少女时代讲起,讲述了武则天在等级森严的中古时代,如何以商人之女成为一国之后,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王朝,如何以女子之身君临天下。武则天出生商人之家,本来凭她的出身是与宫廷无缘的,但由于其父武士彟的独到眼光及敢于一搏的精神,是武家跻身开国元勋家族之一(支持李渊起兵)。贞观十一年,天子以其才慧征召武则天入宫,她对母亲说了那句很著名的话“见天子焉知非福”,那时的武则天仍只是个14岁的天真烂漫的少女,这话很可能就是一句普通的临别赠言,安慰母亲“我会过得很好,不要为我担心”,这时的她,只是一个单纯的好女儿。自武则天进宫之后,所走的路并不顺畅。不受宠是她另谋出路,由太宗的妃子变为高宗的情人,从幽闭宫中到未来的叱咤风云,她为自己的人生描绘了一条康庄大道。成为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天子宠妃之后,武则天所想的并不是从此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而是如何正位中宫。

       这时武则天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宫廷生活,学会尔虞我诈,学会心狠手辣,未来目的可以不顾一切。正如她登上后位的代价——杀死自己刚刚出世的亲身女儿安定公主,更何谈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对自己的儿女媳婿各种残忍手段,或许,为了登上最高点,就必须冷血无情,不让情感左右自己吧。

       除却残忍手段,武则天能成为天下第一人,凭借的自然还有聪明才智。武周王朝,是武皇的毕生心血所在,她不仅贪恋君王的权力和名分,更希望武周能够繁荣强盛,万世永昌。她大力推广制科取仕,首创殿试,开了皇帝亲试举人的先河。同时开创武举,以示文武并重,以此开拓了一条获得人才的门路。积极宣扬佛教,力挽狂澜的改变了穷李唐三代之力造成的道先佛后的局面。

       纵观全书,武媚的一生十分精彩,她的从政之路血腥残忍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各种真真假假的记载和传说,但是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女子,谁又能理解她独坐高位的孤独与悲哀呢?个人与历史,瞬间与永恒。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角色扮演。时光悠悠,千年转瞬即逝,一朝而亡的武周王朝显得那么的短暂,尽管那是她为之奋斗一生的心血。在无尽的时空中,她的女里,她的挣扎,她的辉煌,她的悲欢也只是历史一个小片段而已。然而历史终究呈现,她曾于世上,改变过世界,正如本书最后的一首小诗: 天命自我有,无字碑在,任尔评说千载; 素手握乾坤,紫宸殿上,女帝唯我一人。

第二篇: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句话极为重要。它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与时俱进的,又是一脉相承的。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

       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句话极为重要。它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与时俱进的,又是一脉相承的。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7月1日发表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精神,正确认识十六大报告的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很有帮助。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呢?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工人阶级用来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工具和锐利武器,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是运用它来分析研究和解决他们所处时代的国内国际的重大实际问题,并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江泽民同志也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特别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社会基本矛盾和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他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论断”,“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的观点。这要作为我们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包括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十三年理论创新的全部内容。因此,它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多方面的。当今世界迅速发展变化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各个方面进行理论创新,既要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敢于和善于在多个领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多的、更直接的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继承和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党的建设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是沿着毛泽东、邓小平的立党、建党的思路,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中国的执政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所面临的时代要求和国内外发展变化了的社会实际展开的。二是关于社会主义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历史地继承了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所取得的科学思想成果,特别是直接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它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精辟概括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世情、国情和党情的过程中进行的。正是在这样的总结、概括、分析、研究中,我们党更加认识到,在今天来说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东西,是我们特别需要坚持和继承的基本原理;什么是已经不再适用而不应该拘泥的个别论断;什么是特别需要加以阐发创新的重大理论。这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的多次比较分析和反复探究过程,使我们党在认识上理论上又产生新的飞跃,从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归结到一点,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表现在什么问题上呢?就是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所形成的具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必须永远坚持、不会改变的。但是它可以而且应该和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任务进行新的概括和阐发,并通过这种新的概括和阐发,从各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实现新的丰富和发展。列宁曾经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精髓,就是实事求是。这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新的概括和阐发。《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阐述毛泽东思想时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所形成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有一个贯穿这一系统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精髓,这个活的灵魂、精髓,总的说也就是实事求是,从基本方面说,就是“三个代表”这三句话本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从具体问题上而是从一般规律上提出问题的,是一种高度科学抽象的“总结论”,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概括。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要求,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角度出发,着重从三个基本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概括和阐发,并赋予了新的涵义。这样的概括和阐发抓住了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更为鲜明、集中地反映了这一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要求。它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把生产力标准、社会全面进步标准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标准统一起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内在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它为我们党提供了观察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思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个新的认识角度、认识工具。“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些话精辟地揭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突出特色。

       每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实践着马克思主义,并且以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解释着和阐发着马克思主义。如果这种解释和阐发经过实践检验是符合实际的,如果这种解释和阐发不仅是在个别方面而且是在根本问题上作出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当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符合实际的新的解释,它特别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当代的涵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所以具有重大意义,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三)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理论宝库,它经过一代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对这一宝库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胡锦涛同志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仔细研读马克思主义一些重要著作和我们党一些重

       要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党的十六大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新的与时俱进,这正是建立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的。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向前迈进的脚步才显得更加扎实和从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主心骨,在任何时候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也不能丢掉。

       第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我们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他们很少长篇大论式地引用前辈经典作家的原话,但是却处处使人感到是真正而又充满活力的马克思主义;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所阐发的问题都不会相同,但又总是始终有着共同的基础和相通的脉搏。这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共同的基础与相通的脉搏是什么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是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一条红线。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但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来学习,掌握它全部的丰富的科学内涵,更要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学习,自觉运用它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学到手。

       第三,强调一脉相承并不是为了向后看而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我们一定要着重从这个意义上去深刻地学习它、理解它和掌握它。“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面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课题。”我们要牢记毛泽东同志的这段教导,在坚持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就是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所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

第三篇:马列主义

       我们已经学马列主义、讲马列主义好多年,但是今天,通过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却使我对它有了更为鲜明的认识。我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基层教育工,努力学好马列主义,运用马列主页的基本原理,知道自己的实践工作,任然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阐述了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是一个完备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提 „„(快文网省略437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更多学习马列主义心得体会

       学习马开贵同志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马开贵同志先进事迹情况报告

       学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文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心得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汇报

       学习马书记办公室主任会议上讲话心得体会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精神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提高对我党确立正确思想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入党思想汇报—学习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一个好的学风

       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员的义务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心得体会

       克思主义的又一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在时代和形势发生了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我们党和国家事关发展全局的新的重大战略问题,保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我们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来思考这一重大问题。

       之所以说“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精神,最根本的在于,在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正是体现了这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精神。应当指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的宗旨,一直体现在党的光荣传统中。但是,适应于形势发展的需要,要使这些光荣传统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完整纲领而系统提出来,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理论创新。“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从根本上回答了在世界走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在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如何进一步认识、加强、提高自己,更好地肩负起领导重任的问题,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党接受新世纪的考验,赢得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党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就要重视体制创新,变革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或者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坚持和完善 „„(未完,全文共1885字,当前只显示1134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学习马列

       主义心得体会)

       上一篇:学习阿里木事迹心得体会

       下一篇:学校安全专项督察自查总结

       相关栏目:学习体会 学习材料 工作体会

       快文网温馨提示:〖打印文章〗〖原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当前只显示文章的部分内容。

       本站文章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本站的作法。

       欢迎您加入本站,请点此在线智能充值(20秒钟即可自动升级为正式会员)或 投稿加入(每采用10篇增加1年有效期)

       如果你还没注册,请点此注册用户名,然后智能充值或汇款→开通正式会员。

       马列主义学习心得2022年03月25日 星期四 17:48尊敬的党组织:

       学习马列主义,对于一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发展对象,对于一名大学生,是一门必修课。因为它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我认识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马列主义怎样联系实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学批判,有以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精髓的社会革命理论,有早期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的纪录和总结,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联系时代实际结合各自国家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联系实际当然应该包括联系各种具体工作的实际,但从宏观上主要是联系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

       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从实际上仅仅有巴黎公社的短暂存在,好像从实际上来说,无产阶级专政尚未形成重要的实际,于是资产阶级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乌托邦。然而,今天谁能说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紧密联系无产阶级革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谁能说不是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真正基于实际的前瞻性理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及其重要的内容,不可轻易判断为理论脱离实际的空谈。

       真正理论联系实际的恰恰是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

       路上的列宁主义!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才能准确的分析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时代特征,这才是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联系世界的实际,而且联系俄国的实际,这样联系实际地从大处着眼,一点也不是脱离实际地说大话,而是准确把握宏观实际和微观实际的联系,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列宁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辉典范。和伟大的列宁的实际价值相比,修正主义的实际价值等于零!等于负值!

       毛泽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师,他决不会死搬硬套地对待理论,他对实际有非凡的洞察力。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出现,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实际,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对现代修正主义的大批判。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批判是正确的,是有预见性的,是一场真正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斗争。

       吸取苏联的教训,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建设上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发动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对文化大革命即使不做评论,仍然应该认为,这是一场理论联系实际的斗争,毛泽东不是空谈理论,也不是盲目实践。是理论错了?还是对实际的估计错了?还是在过程中,在激烈复杂的斗争中某些复杂问题的出现事实上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会给出评价,人民从实际的对比中,理论和实际的对照中,人民会给出评价。

       可见,什么是实际?理论应该联系怎样的实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不容易,理论联系实际出了效果并被历史承认更不容易。象云谷川那样动辄一个新理论,那就太容易了,当然也就太不“值钱”了。

       通过学习马列主义,使我认识到马列主义的精深不是我短时间内可以理解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马列主义。更加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第四篇:A 马列主义

       A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CD

       政治、法律 哲学社会科学总论E军事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T工业技术 Z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

       综合图书

第五篇: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学习

       心 得 体 会

       —胡床

       在——市科级干部轮训班学习要求下我认真自学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译局编选(编写)出版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是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经典阐述,使我进一步净化了心灵,升华了认识。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今后在基层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及工作重点也由此逐渐清晰起来。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真理,掌握真理并不是要我们死记硬背那些具体词句,而是要我们真正弄通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问题只能从发展着的实践中来反复认识、反复验证。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一定要以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运用,着眼于发展。

       一、坚定思想和信念,当前要坚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通过学习,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在自己的岗位上矢志不移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而奋斗。

       二、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来做好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努力锤炼自己,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只有勇于创新,我们党才能永保生机,我们的事业才能充满活力、冲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的束缚,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大胆实践,争创一流业绩。

       三、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服务的意识。“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永保“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坚强的党性、求真的作风、刻苦的学习、无私的奉献,刻苦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文化和专业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树立强烈服务意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淡泊名利、克己奉工;在荥阳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各项工作中充当好表率和带头作用。

       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要积极组织、参加园林处党支部会议,认真落实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按党章行使权利和义务,带领党支部成员按要求开展组织生活,学习有关文件和资料、书籍,参加党课学习和其他支部活动。工作上,要做好园林处日常管理工作和党务工作。对存在一些缺点,如工作急性子,不善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意识不够等要加以改正,不断改进工作学习方法。

       在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后,真正在读懂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上下工夫,真正在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下工夫,真正在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上下工夫。真正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到我们实际工作当中下功夫。这正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