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汉说唱俑艺术价值

第一篇:浅谈东汉说唱俑艺术价值

       浅谈说唱俑艺术价值

       【摘要】中国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这些各个朝代流传下来的陶瓷器从技艺、造型、颜色花纹等方面记录着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名高超的技艺水平和审美认识。其中汉代巴蜀地区的说唱俑,是陶塑艺术中极具神韵,造诣极高的作品。【关键词】陶瓷 说唱俑 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作为中国代称的陶瓷艺术绚烂多彩,有原始文明中稚拙的陶罐生活器具、有雄浑壮观的秦始皇兵马俑、也有汉代令人称羡的马踏飞燕以及远传海内外的唐三彩陶器等等。其中让人倍感亲切和喜爱的是东汉的说唱俑。在它古拙自然的形态下记载着当时人们生活的点滴,谱写的是中华灿烂的历史文明及其光辉的艺术价值。

       “俑”出现源于奴隶制的废除,以及秦汉时期的“视死如生”的观念的产生。“以俑代人”在秦朝就有了出名的秦始皇兵马俑。汉代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加之朝廷政策以“举孝廉”来选拔官员,厚葬之风十分盛行。当时“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陶俑制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泥塑艺人。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下,舞乐俑、兵士俑、仪仗俑以及各种生产和生活模型等等,一件又一件艺术珍品被创造出来,而说唱俑正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作品。说唱俑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一.古拙壮丽的浪漫主义美

       “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往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美、意象美。这种追求来自于中国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如老子的大象无形,庄子的以天合天及孔子的礼乐不在钟鼓玉帛等。”从早期原始文化中的人形和兽形陶塑中自然稚拙的抽象模拟,到以粗线条捏塑人物形体动势的汉俑,到昭示着时代活力的唐三彩俑,陶瓷雕塑都表现出中国艺术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度”的把握上。

       汉代说唱俑等陶器在中国陶器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创作手法上讲,秦朝时期的陶器主要以雄伟壮阔,写实逼真为主要特征。汉代说唱俑等陶器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夸张写意之美。如1957 年四川成都天回山汉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俑通高55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现已脱落。陶俑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作敲击状。俑人嘴部张开,开怀大笑,额头数纹显露,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整个人物形态夸张变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当时的表情,极富张力和感染力,另人仿佛身临其境,忍俊不禁。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及强大的造型能力。显现了汉代艺术所特有的活泼生动。说唱俑人物表情生动,但形体刻画比较粗线条,人体比例也没有精雕细琢,正是这种反差更加强调了人物的神态。就像品一幅画一样,我们不必在乎的技法,刀工,色彩等的运用,而在乎艺术的灵魂和生命——神韵。这种重点刻画人物的表情,其他部位模糊的写意手法与追求“神似而形不似”的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如“马踏飞燕”,即使在静态里,也仍然使人可以感受到内在的“气势”;在“荆轲刺秦王”里,夸张的弯腰动作,线条过长过硬的衣袖„„“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由于不以自身形象为自足目的,显得开放而不封闭;由于不拘泥于严谨的造型,使得那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主义。

       说唱俑的这种写意手法给后来的唐三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唐三彩陶器造型多样,色彩灿烂丰富,极具大唐盛世的丰富浓烈,是古代陶瓷雕塑发展的另一个高峰。这时期的创们在造型技艺日趋成熟的条件下,更加注重对人物神韵及“一肇一足”的表现和心物交融的刻画上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气韵生动”被当作造型艺术的第一原则。

       写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观,是中国艺术理念的精髓所在。古拙写意的东汉俑代表了中国雕塑史的高峰,然而中国雕塑写意之风在汉代达到鼎盛后却式微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工艺美术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工匠艺人地位低下,这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佛教的传入与兴起,佛像程式化造型也是制约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近现代西方写实雕塑、抽象雕塑等的冲击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二.造型丰富,取材贴近生活,富有情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工先后在四川多处发掘东汉“说唱俑”十多尊。这十多尊“说唱俑”不仅分布广,而且质量高,它们神态各异、妙趣横生,个个都是艺术精品。说唱俑从技艺角度来讲其实并不是很高超,甚至稚拙,那它为什么能取得这么高的艺术成就呢?除了写意生动之外,主要是因为它取材与百姓,另人们看来倍感亲切。其实艺术也有雅俗之分,俗也有俗的美。正是这样的别具匠心,取材喜感而独特,使说唱俑深得人们的喜爱。“阳春白雪”可使人得高雅之美,“下里巴人”却是真实的生活之趣!三.民间艺术研究价值

       说唱俑对于研究古代“俳优”和话本小说等民间艺术有重要价值。说唱俑是一种古代滑稽戏的俳优造型,二者之间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两汉时期,说唱表演已在民间十分盛行。当时人们将说唱艺人称为“俳优”。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俳优侏儒,倡乐狎玩者也”。俳优在表演艺术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在语言方面,俳优具有诙谐风趣、引人发笑的艺术特点。在表演形式方面,俳优往往具有善于模仿、扮演各种人物的特点。他们的表演形式是谈笑, 或击鼓歌唱, 表演特征是诙谐幽默、滑稽逗乐, 类似今天的相声、滑稽戏。出土说唱俑造型夸张, 赤膊大腹、挤眉弄眼, 有幸晓峰的敲击小鼓, 有的手拍大腹, 神情憨态可掬, 却又透着灵性的笑容, 讨人喜欢惹人爱。汉代社会流行的“事死如事生”观念,使得官僚贵族们在死后也念念不忘将这些艺人的形象制成陶俑,让他们陪伴在自己身边,仍然像生前一样替自己排闷解忧。

       我国说唱艺术的萌芽状态以说唱俑为典型形象, 它的发生从一开始就具有娱乐的功能, 这是有别于音乐舞蹈源于祭祀仪式的。四川出土汉代说唱俑, 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早期说唱艺人的造型, 或称为说唱艺术的鼻祖。

       说唱俑当中有一种叫做说书俑。他们衣着整齐, 跽座端庄, 小鼓放在面前, 一手握槌击鼓, 一手拍击鼓面,扬着头, 张着嘴, 边说边唱, 生动地演示了汉代说唱艺人的风貌。《墨子》中有两句话“能说书者说书, 能谈辩者谈辩”, 这是见于史书记载最早的“说书”, 它的含义和后世的说书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书”专指《四书五经》中的《尚书》, 说书的人原指在帝王府中讲解经书的人;后来才把在民间说唱故事的艺人称作说书人。汉代出土的这些说书俑数量较多, 应该是民间说书者的造型了。

       秦汉时,中国话本小说还未正式出现,而说话艺术已经职业化了。汉代俳优侏儒的表演对后来的中国小说的兴起应该有过启蒙作用。

       【结语】

       东汉说唱俑是我国古代陶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有独特的造型和稚拙而粗犷的美,深受人们喜爱,是属于人民自己的艺术。对后世的陶器及其他工艺品的制造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应予以重视保护,更要学习传统艺术的美。

       【参考文献】

       幸晓峰 《乐俑风姿》 文史杂志 2022年第六期 朱 卉 《东汉“说唱俑”创作方法 》 传统与创新

       刘芬 《试论四川汉代说唱俑及其史料价值》音乐探索 2022年3月 涂师平《中国滑稽戏鼻祖——东汉击鼓说唱俑鉴赏》 秦 斐 《中国古代陶瓷雕塑的写意之美》 周忠耀 《盛唐气象下的唐三彩造型艺术欣赏》

       王晓时 《气势与古拙之美——赏析“说唱俑” 感悟汉代艺术》 高峰 《浅析汉代陶俑的造型特点及影响》论坛陶瓷

第二篇:秦兵马俑之各种俑

       各种俑

       军士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

       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5]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并且,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惟一的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马俑。他身后的铠甲上还有红色,令人惊叹。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5] 驭手俑

       驭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军吏俑

       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5]

       百戏俑

       与宫廷杂耍、表演有关。已修复的几件陶俑,举止神态各异,滑稽可笑,有的像是持竿者,有的像是角斗士,有的还有“啤酒肚”,腰间系着小裙子,为当时杂耍打扮,呈现出明显的百戏特色。百戏俑坑平面呈“凸”字形,坑体东西长40米,西端宽16米,东端宽12.3米,该陪葬坑总面积约800平方米。

第三篇:说唱音乐

       第三章

       说唱音乐

       【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学习,充分了解民间说唱艺术的基本知识及特征;

       通过学习及欣赏部分说唱艺术的作品,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

       说唱音乐的界定;

       说唱音乐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结合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说唱音乐界定:(1)说唱音乐是一个民间音乐门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文体上韵散间用,叙事与代言相合;表演上讲述故事与模拟人物相结合(艺人称“跳进跳出”、“一人多角”);音乐上突出叙事性,具有独特的语言型旋律,是民间音乐中与语言结合最密切、最大众化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2)与民歌的不同处:

       (3)与戏曲音乐的不同处:表现方法(演戏是现身中的说法,而弹词是说法中的现身);唱腔方面。

       二、说唱音乐历史沿革:源头可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而正式形成则以唐代变文讲唱为标志,到宋代说唱音乐已趋于成熟,元明时期继续发展,及到清代达到空前兴盛,成为遍及全国有数百个曲种的艺术形式。

       (一)唐代以前与说唱音乐有关的记载:、近年史学家提出,古代瞽者“诵诗、说书、讲史”为说唱艺术的源头。、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秦始皇九年,公元前 238 年)被认为是说唱音乐最早的形式。、也有说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大型叙事诗是早期的说唱;成都出土的东汉陶俑是说书俑,并作为东汉时期就存在说唱音乐形式的例证。(但有争论)

       (二)唐代的说唱音乐:变文讲唱

       (三)宋、金时期的说唱音乐:、条件成熟:有了说唱艺人专门的演出场所——勾栏瓦肆;有人文人加入到艺人组织的书会为艺人们撰写唱词。、北宋时期的说唱音乐有:鼓子词、诸宫调、唱赚、陶真和涯词等。、南宋时期说书的风气也很盛行,人称说书四家:“小说”、“说公案、铁骑儿”、“说经”、“说史”。

       (四)元、明时期的说唱音乐:元代屡次下令禁止民间说唱,所留资料较少;明代说唱音乐又得以兴盛。元、明时期有代表性的说唱音乐曲种主要有陶真、词话和弹词等。

       (五)清代的说唱音乐:说唱音乐空前繁荣,首先是南方的弹词,再是北方的各类大鼓;其它还有各地的牌子曲、道情、各类琴书等。

       说唱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说唱音乐一般分为八类:鼓词类、弹词类、渔鼓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走唱类、板诵类。也有分为两大类:牌子曲类与鼓书类,即唱曲子与说书两大类。

       一、牌子曲类说唱音乐:唱腔由“曲牌”构成的说唱音乐曲种,其最大的特点是在韵文部分都标有曲牌名称。历史上,宋代的鼓子词、金元的诸宫调、明清的各种莲花落、牌子曲和部分道情都属此类。

       现有的牌子曲类有两种,一是以宋元的词调、南北曲和明清俗曲为唱腔发展至今的,有河南大调曲子、兰州鼓子、单弦牌子曲、青海赋子、陕西关中曲子、湖南常德丝弦、扬州弹词、扬州清曲、四川清音、湖北渔鼓、广西文场等。它们常用的曲牌有许多是相同的,如〔银纽丝〕、〔寄生草〕、〔叠断桥〕、〔罗江怨〕等。二是从清末到建国前后由民歌小调发展成的曲种,如广西的零零落、天津时调、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

       牌子曲类音乐的特征:

       唱词按固定曲牌填词。

       唱腔结构通常二种形式:单曲体,如广西的零零落、榆林小曲等;联曲体,由二个或多个曲牌联缀而成,如山东琴书、天津时调等。

       唱腔风格:以唱为主,旋律性强,曲调丰富且多变化。

       山东琴书

       形成:琴书的前身是唱曲子的形式,艺人们常唱的曲子有〔银纽丝〕〔打枣杆〕〔叠断桥〕〔五更〕〔剪靛花〕〔罗江怨〕〔粉红莲〕〔太平年〕〔呀儿哟〕〔莲花落〕等,后来加入从外国传入中国的“洋琴”作主要伴奏乐器,深受百姓喜爱,称为“琴筝清曲”或“琴戏”,最初流行于苏北、皖北一带,后传至山东,结合山东的方言和风格,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改变,1941 年定名为山东琴书,后又传入辽宁、吉林、黑龙江一带,成为东北地区很流行的曲种,仍称为山东琴书。广饶谭家村艺人时殿元、崔乐兴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成了“驴戏”,后改为“吕戏”。

       演唱形式:以唱为主,人数不一,常用扬琴、坠琴、筝、软弓京胡和一些打击乐器。

       常用唱腔:

       (1)〔凤阳歌〕,也称为“慢板”、“四平调”,一板三眼,每节四句(起承转合式),每句的落音为“ do,sol,re-si-la,sol ”。风格特点为:旋律委婉、富于歌唱性,适用于抒情,也能叙事。

       (2)〔垛字板〕又称快板:一板一眼或有板无眼,上下句结构,上句落 do,下句落 re。风格特点:一般字多腔少,旋律性不强,适于叙事,加紧节奏后可表现紧张热烈的情绪,用商调式。

       (3)插用曲牌:常用吹腔。吹腔来于徽剧,一板三眼,常眼起板落,上下句结构,上句落 re, 下句落 do,旋律字少腔多,悠扬婉转,抒情。

       欣赏:山东琴书《梁祝下山》 唱词如下:(谱例见 P195 页)

       〔凤阳歌〕慢速(男)东海升起红太阳,一对书生下山岗要还家乡;

       在前头走的是梁山伯,(女)后跟着女扮男装祝九郎。

       ……

       深知梁兄才学广,临别赠言有何妨。

       (男)山伯说,无题的文章不好想,(女)英台说,就将风景吟诗章

第四篇:童谣说唱

       师:小朋友下面我们开始上课今天啊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拉大锯”。在拉大锯之前啊,陆老师请来来了一位小指挥它是? 生:圆舞板

       师:这个小指挥发出这样的命令就是请我们变换坐姿准备拉大锯。听:“哒哒哒”这时你们 可以把两只脚分开跨在板凳上面对面的来坐。两只手一个人手心朝上另一个人手心朝下勾在一起。非常棒!

       师:小指挥发出命令了,它请你干嘛?聪明变换坐姿,好大家是不是想玩一玩,我们下面可以自由的玩一玩,想一想怎样和你的同伴合作,我们就能拉的又快乐又整齐呢?试一试吧? 生:合作拉大锯 师:“哒哒哒“我刚才看到了啊!这对小朋友拉的非常愉快。那请你们两个人合作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诀窍,让自己的动作变得协调好不好? 生:两人合作拉大锯。师:看看他们的嘴巴在干吗?好像在说些什么?也就是说他们俩个人拉的时候是有口令的是不是?请回来。其实我们平时听到拉大锯的声音时啊!就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播放拉大锯的声音)

       师:什么养的声音啊说出来!生:嘎子嘎子

       师:不过这个声音太难听了,老师相信小朋友的声音一定比这个好听来学学看。“嘎子嘎子”一二一齐。生:嘎子嘎子

       师:非常好。你们的声音非常棒!现在小圆舞板要给你们发出这样的指令了,哒哒哒。生:变换坐姿

       师:嘎子嘎子朝左我们就往左拉,朝右我们就往右拉,配合着嘎子嘎子的声音。“哒哒哒”嘎子嘎子一二一齐。生:拉大锯嘎子嘎子。

       师:刚才你们拉的非常好又整齐又协调。不过能不能把声音放得再好听一点,嘎子嘎子的声音再好听一点好不好?嘎子嘎子一二一齐。生:嘎子嘎子拉大锯

       师:你们拉的大锯可真整齐啊!不过拉大锯这个游戏啊,是老人们带着孩子在夏天纳凉的时候一边玩,一边嘴里念念有词的。如果只是这样嘎子嘎子也 太枯燥了对不对,看看我们可以念出怎样的儿歌呢?有的格子里有一个字,有的格子里有两个字。我们先放在心里轻轻的读一遍,怎么读?

       生:读歌谣(师打节奏哒哒哒:读出声音)

       师:读的非常流利,拉着打锯我们很高兴,就像这个小朋友一样面带笑容,那你的声音会变成:“粗音”拉大锯,扯大锯。还是“细声”拉大锯,扯大锯。想一想,试试看?一二一齐。生:读歌谣。师:非常棒!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一边拉着打大锯,一边说着这个儿歌,会不会更有趣呢?我们来做一次配合好不好。请这边的小朋友听:哒哒哒 生:变换坐姿

       师:好我们嘎子嘎子。这边的小朋友:拉大锯,扯大锯。用好听的声音读出来。同学们来判断一下我们双配合得好不好,如果好给他们掌声好吗? 生:俩大组配合。

       师:他们合作的好不好,送给他们掌声,好两边的同学听:“哒哒哒“对交换了!生:再次合作 师:这边的同学不动,哒哒哒 生:另一组变换坐姿。

       师:两个好朋友说句悄悄话,这句悄悄话是:谁说拉大锯,扯大锯。谁来说嘎子嘎子。不要告诉我你们之间的秘密,等会要表演出来,商量好了吗、好了就把手拉起来,看看你们俩是不是最默契的组合,等会要是成功了咱们击掌庆祝一下。一二一齐 生:合作表演

       师:你们成功了吗?哒哒哒,我们在拉大锯是说的宝莲灯,西游记,都是我们熟悉的神话故事。我们现在可以从电影,电视,以及各种图书上看到他们其中的形象了,今天啊有位老爷爷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我们展示这里的人物形象。你看看他是用什么方式呢?

第五篇:说唱脸谱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演唱《说唱脸谱》;

       2、运用不同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京剧,使学生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并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京剧,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京剧中拖腔唱法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激趣导入

       学生随京调《俏花旦》走圆场步进入教室;

       二、实践体验、了解京剧

       1、用京腔同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配合,用京腔进行师生问好

       2、教师提问:你们了解京剧吗?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扩展知识面,增加对京剧的了解;)

       3、你们知道京剧被誉为中国的什么? 国 粹

       4、你想了解京剧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京剧!》(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观看《京剧》打斗场面,并给予喝彩及掌握。

       (通过欣赏,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京剧;教师潇洒的板书课题,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兴趣;)

       5、请你用一个字形容刚才这段京剧给你的感受: 生:(绝、妙、好)

       6、你知道外国人是怎样评价“中国京剧”的吗? 请学生观看FLASH课件《说唱脸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新”意盎然,让课堂“鲜活”起来;)

       7、请用一名话来表达外国人对京剧的称赞: 生: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

       8、连外国人都这样赞不绝口,证明我们的京剧真的是一个字“好”!那好在哪里?妙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京剧,一同了解一下京剧的奥秘吧!

       三、学唱京剧、播放《说唱脸谱》

       ★学声音请学生注意托腔唱法及有板有眼、依字行腔 ★学表情表情应生动、到位; ★学身段一招一式要体现京剧的韵味 反复播放,学生跟唱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