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 -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 -极具综合性,它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 -

       它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它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求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 -》读后感,4000字左右,最好自己写

        一、对韦伯“价值中立”原则的理解

       韦伯所说的“价值中立”是指社会科学工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探索和解释过程中,只陈述事实,而摈弃价值判断和个人的好恶,采取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因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只管真假,而与对错、好恶无关。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价值中立”原则的适用范围。

       它并非一个普遍性的原则或者方 -,而仅仅是社会科学领域需要遵从或者提倡的原则。

       在韦伯那里“社会科学”是指对事实的思维整理,与其相对的是“社会政策”:对理想的阐述,要发表意见。

       尽管韦伯试图清晰界定这两个区域的边界,“尽最大的可能防止让人把讨论与科学混同和混淆起来。

       因为,如果混淆了讨论和科学,即混淆了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那么“科学就不再具有发言权了”,因此,“科学不偏不倚的第二个基本戒律就是,在这样的场合里任何时候都要向读者们(我们又要说,首先是我们自己)澄清,事实上以及在什么地方思维着的研究者停止说话以及希求着的人开始讲话,在什么地方论据诉诸理智以及在什么地方它们诉诸情感。

       尽管如此,韦伯最后承认如此这般划定边界还是很难实现的,“经常将对事实的科学讨论与评价的理想思考混淆起来,这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工作的一种虽然始终最为流行,但也最为有害的特征之一。

       为什么划定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边界会如此困难呢

       笔者认为如此这般的划定边界其实是在划定“真理”与“意见”的边界。

       人类社会有没有真理

       还是根本就是意见之争

       因此,对于自然界来说存在某种观点和判断是真理(规律),人们一般不会有很大的质疑,但是在由自由意志的人组成的人类社会,说某种观点是真理具有普遍性,就总觉得不那么让人信服。

       比如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会怀疑这不过是柏拉图的一家之言,其实就是他个人的意见而已。

       韦伯对于“社会科学”社会政策”的区分要放置在近代理性主义或者说近代科学出现之后的大背景中。

       近代科学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世界:手表、手机、电视机、电脑等等;还改变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科学通过它所提供的世界图景改变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如日心说、进化论、基因理论等等。

       简单地说,就是注重事实与逻辑、力求客观的科学精神或者科学方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

       科学接管了古代哲学自负的工作,因为哲学试图为世界提供一个理性的整全解释,但同时科学把心灵留在了外面,没能为这个世界做一个善恶好坏的判断。

       笔者对于近代理性主义的看法是:唯我中心主义导致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的二元对立,同时由于近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一些学者不仅认为自然界遵循某种“规律”,人类社会和历史同样存在着一种因果规律性的原则,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探究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

       我们韦伯或许得不出上面那种鲜明的观点,但是,笔者个人认为韦伯提出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区分,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点意思在里面。

       社会科学的边界是事实,而社会政策的边界是价值,事实与价值无涉,在事实领域我们可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只要对事实进行说明和整理即可,而不需要越界诉诸于情感进行价值判断。

       打个比方,当你面对一块石头时,说“这是一块石头”是社会科学干的事情,仅仅是一种事实判断;而当你说“这是一块好石头”时,这就进入社会政策领域的边界,是一种价值判断。

       对人类社会本身进行事实和价值的界分与近代出现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有同构性,是近代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入侵,至于如此这般的划分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或划清事实和价值的世界合不合适、可不可能的问题,暂且存而不论,等进一步理解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之后再对此进行分析。

       接下来,笔者认为理解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必须要搞清楚“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韦伯认为:“对有意义的人类行为的终极要素所做的任何有思想的探索,都首先是与‘目的’和‘手段’这两个范畴密切相关的。

       具体地来说,我们希求某种东西,要么是由于它自己的价值,要么是把它看作服务于最终希求的东西的手段。

       首先,手段对于给定的目的的适当性问题,是绝对可以进行科学考察的。

       由于我们(在我们某个时候的知识范围内)能够有效地确定,那些手段适合于引向一个前定的目的,那些手段不适合于引向一个前定的目的,我们也能够以这种方式权衡借助可供利用的手段达到某个目的的可能性,从而间接地根据当时的历史处境,判断目的设定自身在实践上是有意义的,或者根据给定的条件状况是无意义的。

       笔者对韦伯关于目的和手段的论述的理解是:手段本身没有价值,因此不值得某人希求,手段只有与目的相连之后,它才具有一定的价值,才会成为人们希求的东西;手段对应于社会科学,而目的对应于社会政策,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价值,因此,价值中立或价值阙如原则得以成立,并且存在这个原则是对社会政策(特别是经济上)的任何一种纯科学探讨的前提条件。

       换一种说法就是当确定某一目标之后,选择哪一种手段实现之前的目标也是可以进行科学考察的,“为了达到成果X,Y是唯一的手段;或者在B1、B2、B3的条件下,Y1、Y2、Y3是唯一的或者最有效的手段。

       与此同时,手段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并不能证成目的的合法性。

       一旦对于目的和手段的权衡进入到社会政策的领域,“就不再是科学的一种可能任务,而是有希求的人的一种可能任务:他根据自己的良知和自己的世界观在有关的各种价值之间做出权衡和选择。

       简单讲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的,我选择某个手段,于此种手段相伴随的必定有某种后果和某种代价,而权衡后果和代价就不再是科学能够做到的事情,科学只能指出合乎目的的手段有哪些

       同时说明选择其中的某种手段,伴随着哪种后果与代价,至于最后做出何种选择是他自己的事情,也应该由做出选择的人自己来负责。

       二、对“价值中立”原则的评价

       韦伯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无论对西方还是中国的学术研究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同时对于这个原则的认识和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通过上面对“价值中立”原则的适用范围和内涵做进一步阐述之后,能够屏蔽掉一些对于“价值中立”原则的粗浅偏见,同时笔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原则,它可以用来批判学术界存在的意识形态化研究。

       国内外的学者中不乏很多人被意识形态或者权力体制所绑架,甚至有的人丧失了学术研究本应该有的高贵和骨气,自愿迎合甚至拜倒在权杖之下。

       韦伯所处的时代就已经存在这种现象,或者这种现象是任何时代都会存有的,而当下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

       因此,我们必须回去看看韦伯在《社会科学方 -》一书中的最后重申:“这里当然既不阐述也不维护这种评价立场或者各种可能的评价立场中的任何一种,而是仅仅要提请人们注意:如果有什么事情的话,那么,职业‘思想家’特别应当明确的责任就是:面对当时盛行的各种理想,哪怕是最崇高的理想,都要在个人能力的意义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必要的时候还要‘反潮流’。

       与此同时,笔者不得不说,价值中立原则也仅仅在这种意义上是值得推崇和遵循的,它本身的理论假设就存有问题,同时,如果果真按照这种原则来行动,很有可能会出现价值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

       三、世界是事实的总和

       价值中立原则的理论预设是事实与价值领域的二分,认为存在一个事实世界和一个价值世界,但是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与此同时,陈嘉映老师在《事实与价值》一文的开篇就认为:“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

       简单说就是世界是事实的总和,不存在一个事实的世界与一个价值的世界,事实本身就有价值,因此世界还是一个价值世界,价值无涉不可能出现,就像人们批评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样,也就是说价值中立原则是不可能实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是事实的总和”必须先明白出现的一个关键词:“事实”,那么“事实是什么”、“事实与价值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事实与事情不同,事实是从实际发生的事情截取而得,事情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因此我们总是说某件事情发生了什么什么样的变化。

       而事实却是静态的,事实它不发生,也不发展、结束或改变。

       有的事情曾长期被当作事实,但我们后来认识到它并非事实,这时我们不说“它曾是事实”,而说它“曾被当作事实”。

       陈嘉映老师认为“事实”这个词有很强的证据含义,我们确立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

       他把事情比作树木,把事实比作木材,认为“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那里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

       事实的主要身份是证据,事实是判断和论证的理据,它因此已经有了价值,我们也的确经常说到“获得了有价值的情报”“发现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事实”。

       之后,陈嘉映老师从两个方面解释了人们常常说的“事实本身并无价值”两种意思:从宽泛意义上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可能是说它只具有工具价值,与工具价值相对的是本身就具有价值,但是什么东西本身就有价值呢

       换句话说终极价值是什么

       好像这个世界只有工具价值。

       另一方面,从较为具体的意义上,人们把事实和价值分离开来,大概是要说明,无论你持有何种价值观,事实还是那个事实。

       我们需要事实,因为事实不依附于特定的解释,也就是说,它的理据价值不单单属于某一种判断、某一种论证。

       这时候,“事实本身没有价值”这话所说的就是:事实对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是中立的,即所谓“价值中立”。

       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

       倒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

       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

       四、危险的价值中立原则

       施米特在《政治的概念》中严厉地抨击了自由主义政治理念和价值中立原则。

       他认为“价值中立”就是用“技术”取代传统的道德决断:彻底放弃对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善的关切。

       而当“技术”成为现代的时代精神之后,技术理性拥有绝对的权威,而此时仍不关涉价值好坏,即不区分“善恶”,那么很容易造成类似 -主义式的极权政权。

       施特劳斯对韦伯也有批判,主要是针对韦伯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其实也就是“价值中立”原则。

       施特劳斯认为韦伯就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的论述中存在历史相对主义的因子,“由于我们(在我们某个时候的知识范围内)能够有效地确定,那些手段适合于引向一个前定的目的,那些手段不适合于引向一个前定的目的,我们也能够以这种方式权衡借助可供利用的手段达到某个目的的可能性,从而间接地根据当时的历史处境,判断目的设定自身在实践上是有意义的,或者根据给定的条件状况是无意义的。

       施特劳斯连伯林的价值多元主义都不放在眼里,对其极力批判,更何况他在韦伯那里看到了相对主义。

       施特劳斯认为根据当时的当地的具体处境判断目的在事件上是否有意义是一种价值相对主义,放弃了善恶好坏等道德判断,很有可能导向道德虚无主义,会给 -主义等提供洗刷罪恶的借口。

       但是韦伯对此还是有所防范:他不仅给价值中立原则划定了范围,还明确说手段合乎理性并不能证成目标的合法性,在社会政策上根据价值中立原则,按科学的方法得出来的手段并不能说明政策本身的正确性,对于选择此种手段造成的后果和代价需要选择的人负责。

       因此,施特劳斯和施米特眼中名叫“价值中立”的凶猛野兽,韦伯早已给它套上了枷锁,它并不能肆意而为。

       但是,韦伯本人给它戴的铁圈牢固吗

       在施特劳斯他们看来肯定是不牢固的。

论述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方 -与社会科学研究方 -间关系?

       社会科学方 -是人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 -,它以人文社会问题作为对象性基础,研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特殊性问题,提升人们的方 -自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选用方法,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使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是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 -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根据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加以变革,开启了科学认识社会的新时代。

       在社会科学方 -体系中,必须首先明确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 别是其唯物史观,为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

       把唯物主义历史观 基本原理用以指导人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会派生出一些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 的方 -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凭借这些原则来实现对社会科学方 -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

        人类对社会科学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到农业社会的史鉴、从早期欧洲的神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每一个阶段对社会科学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认识基础之上,是对前者进行思辨的结果。

       近代以来对自然的认识逐步走上了实证化的道路,自然科学从人类知识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专门和独立的学科。

       自然科学的实证性认识方法扩展到人文社会问题研究,社会认识走上了追求客观性的道路,实证性理论与方法主导了社会认识和社会科学研究,科学主义成为当代社会认识的一种重要思潮。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和客观真理为目标。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社会要素、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

       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比较复杂、异质性较大;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它的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加上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中的人和人们的社会行为,因此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就更加灵活。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涉及三大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身、与之相关的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统计软件的使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观察法、文献法等。

       社会科学方 -的演绎

       方 -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工具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增强研究者的方 -自觉。

       社会科学方 -是人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 -,它以人文社会问题作为对象性基础,研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特殊性问题,提升人们的方 -自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选用方法,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使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是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 -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根据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加以变革,开启了科学认识社会的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 -要坚持客观性、具体性、整体性、发展性、主体性原则。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研究社会必须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以实践为基础,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任何离开实践活动研究历史的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本然与应然相统一、实践的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求真、达善与合美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把握实践存在的方法、规律和逻辑的理论。

       人在观念上掌握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理论观念方式,一种是实践观念方式。

       实践观念实际上就是人的实际活动在思维中的预演。

       实践观念和理论观念相比较,具有两个显著的优点。

       实践观念超出理论观念的第一个优点,就是它高于对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为这一认识增添了目的、情感、意志等理想的成分。

       实践观念超出理论观念的第二个优点,就是它高于对外部世界的普遍性认识,为这一认识增添了直接现实性。

       研究社会必须立足社会现实。

       物质生产实践是研究社会的前提。

       从社会现实出发研究社会,也就是把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作为研究社会的出发点。

       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调查研究是研究社会的重要途径。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客观实际,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历史主体研究方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个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人民群众置身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而也间接地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要想研究社会科学,首先就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主体,即人民群众。

       只有了解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以及实际活动,才能客观地了解社会现实,才能真正掌握社会科学方法。

       这也就是历史主体研究方法的来源。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今天,当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反思历史时,我们会发现人民群众的活动对历史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论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 -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的“哲学”(实践世界观),同时对实证主义和解释都具有挑战性。

       反对实证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其“物质”“敌视人”,世界被机械化、数量化而反对世界的总体性的质变。

       古典政治经济学方 -的人与历史批判。

       颠覆形而上学(颠倒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其“只是解释世界”,使需要改变的世界合法化。

       (2)对科学的认识的改变科学研究的终极价值:“人的解放”。

       科学知识标准:人的解放与批判、改变世界。

       科学研究的思维:辩证法。

       只有一门“科学”: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合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客观性原则。

       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

       主体性原则。

       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整体性原则。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坚持具体地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

       发展性原则。

       坚持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简答题解析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三年五年158

       《马克思主义与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3623765社会科学方 -》简答题导论部分◆1、社会科学方 -的性质与特点。

       社会科学方 -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

       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2、社会科学方 -特征:1)遵循马克思主义方 -原则,具有自身特点2)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3)社会科学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方 -4)社会科学方 -与自然科学方 -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 -基本内容与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 -。

       在此基础上,社会科学方 -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 -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1)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 -的首要的前提。

       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

       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方 -层面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 -,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原则,符合正常的认识过程,这部分内容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 -仍然是信奉理性认识至上的、排他性极强的认识论和方 -,在言论不自由的社会有时候可能并不可靠,使自己失去了指导意义。

       原因如下:

       按照7a64e78988e69d8331333332613662英国思想家休谟在《人性论》中的说法,深化泛化的认识为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有时比最初的认识(或者称感性认识)更不可靠。

       他指出,在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人们必然要多方面了解事物,并尽可能借鉴可资借鉴的内容。

       比如,要了解铁的属性,人们不可能自己去做齐全部的实验,往往只是去查化学物理的参考书就完了;要了解一个主义更是如此,不可能自己先具体实践过,再肯定它是否科学,往往采纳教科书上讲的说法就算了。

       正因为如此,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们炮制出了大量理性认识的内容来满足人们对理性认识的需求,这些内容可以包括会飞的马、喷火的蛇等等想象出来的、未必可靠的内容;不少的理论权威及统治者也借机把他们的假科学打扮成科学理论,同时又把真正的科学理论说成是假的,他们东拼西凑,移花接木,颠倒黑白,把事物的本真给破坏、掩盖、歪曲了之后,再把他们的说法说成是正确、科学的理性认识。

       在封闭的、没有其他的理论和说法可资比较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也只能把这些权威们的所谓理性认识当成正确的理性认识全盘接受。

       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也在《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说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本意是,足不出户,眼不看窗外,可以认识天下的万事万物及事物的总的发展规律,而认识的不断深化泛化反而使人们认识不到。

       看似非常矛盾,但真实意思也是一样:人们对事物的最初的认识才是本真的,符合道,而以后的深化泛化的认识反而偏离了本真,偏离了道。

       当然,这种的说法未必完全正确,但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言论不自由的社会普遍存在着所谓公认的理性认识有时完全是误导性的、更不可靠、却被人们接受、不受质疑的情况。

       只有经得起任何质疑的认识、理论或主义,才能称得上是科学。

       不容质疑的理论或主义,如果自奉为科学,这只会更令人难以判定它是不是真科学、会不会是误导性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 -的基本内容? 最好有具体的阐述

       超越逻辑极限,做劳动人民的主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 分析方法

       原发布者:坷菜赐诨帜孕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 -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而且不同社会和不同社会子系统又有各自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3)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社会作为复杂的大系统,它的诸系统之间及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呈现为复杂的矛盾关系。

       社会矛盾普遍存在,正是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4)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是社会展现为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5)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社会历史过程是通过社会主体活动实现的。

       研究社会必须关注人及其活动。

       (6)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是人与人交往的产物。

       (7)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世界是一个整体,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 -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坚持客观性原则要求我们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

       (2)主体性原则。

       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充分承认人在社会活动和历史进步中的主体地位,善于揭示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益;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对主体做具体分析;坚持主

求《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的电子版

       谢谢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