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案 岳麓版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案 岳麓版

       (三)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是什么?

       2.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五)达标训练

       一、学习目标 1.你知道在西汉初年西域被哪个少数民族1.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和意控制吗?()义;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情况。A.匈奴 B.乌孙

       2.想像张骞通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和丝绸 C.突厥 D.蒙古 之路上商人们的苦和乐,培养结合历史背景进行2.下列人物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合理的历史想像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好往来作出了贡献的是 3.认识到丝绸之路的开辟在东西文流中的()桥梁作用。①张骞 ②班超

       二、学习过程 ③冒顿 ④王昭君.(一)快乐自学 A.①②④ B.②③④.快速阅读课文,并完成下列内容1.西域是指C.①③④ D.②③ 今天的 地区。3.阅读下列材料 2.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还。年,目的:_ _;第二次__年,一一《汉书》 目的,意请回答: 义:。(1)上述材料中的“骞”指的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这是是谁?所述事件时哪位皇帝在位? 今____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4.西汉时期,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从长 安出发.经、今,到达、(2)“骞”初行的具体时间和目的是什么? 和,再转运到大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二)合作探究(3)材料中哪些内容反映了初行的艰难? 1.说说我们可以从张骞通西域的事迹中学些什 么?

       (4)你从“骞”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2.“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的地区、名字的来 历?有何历史意义?

       三、学后反思 第16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丝绸之路的开辟

       第15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从直观上看只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内容,但从政治看反映了国家的统一,从文明史的角度考察,反映了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交汇。本课通过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丝绸之路的地图,培养学生地理空间的概念。本节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故事,或者学生自己收集的故事,引导学生评价张骞;通过对比,找出张骞和班超的共同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2.通过每一目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教师予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二)教学难点

       1.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2.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素材准备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丝绸之路图片、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为什么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而到汉武帝时却积极备战,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师生共同回忆)同一时期,有一件事,那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同学们,你们知道西域是指哪里吗?

       教师展示汉朝疆域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要,在地图册上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教师讲解,在汉朝西域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使者和商人共同努力,开辟出一条从中原通向这里并延伸到更远西部的丝绸之路。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汉朝是如何和西域建立联系,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吗?它的开辟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

       (板书)第15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讲授新课)(板书)

       一、张骞通西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问问题:(1)匈奴和西域的关系怎样?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板书)1.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板书)2.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坎坷经历。

       教师设问: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板书)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板书)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有海陆之分。陆上“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首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板书)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板书)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课堂总结)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板书设计

       第15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一、张骞通西域 1.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2.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提纲 岳麓版

       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170万年。

       2、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5、山顶洞人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

       6、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

       7、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长江流域,种植水稻,用耒耜耕地,住着干栏式的房子,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乐器。使用磨制石器。

       8、半坡原始居民生活距今约五六千年,种植粟,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子,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9、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10、炎帝和黄帝时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他们的部落联盟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后经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11、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

       1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3、尧、舜、禹成为黄河流域部落首领时部落联盟推举领袖的办法叫“禅让制”。

       14、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这些精神都值得我学习。

       15、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第二单元

       1、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有名的暴君。

       4、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夏灭亡。汤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 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5、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灭,西周建立。周武王。定都镐。公元前771年,西周灭

       爱心

       用心

       专心 1 亡。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起众多的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定期朝见天子。(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6、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秦,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7、商朝是我国青铜器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8、在我国成都平原,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出土了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9、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起来进行争霸战争,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公元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10、公元前475-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称为“战国七雄”。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长平之战,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1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12、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封建制度在秦国的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13、书P36,动脑筋,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1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或“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被称为“大篆”;战国时期,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写字。

       爱心

       用心

       专心 2

       15、商朝甲骨文里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夏朝就有了历法。商朝时一年分为12个月。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并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16、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体。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是传诵千古的抒情长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定为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

       17、李冰修建的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反映我国古代音乐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第三单元

       1、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政治上采用“皇帝”称号;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推行郡县制,全国分36个郡;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圆形方孔钱;思想文化上统—文字──小篆;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军事上修建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抵抗匈奴,开发南疆修筑灵渠。而秦的疆域是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

       2、P51 动脑筋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又什么关系? 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由于秦王嬴政善于发现人才并加以重用,所以这些人才在他的统一大业中,能够各尽其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

       4、秦始皇命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的进攻。还派人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秦朝疆域冬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

       5、P53 动脑筋谈一谈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其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再次,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最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6、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陈建立了张楚政权。

       7、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同年,刘邦推翻秦朝,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汉武帝政治上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从而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此外,又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主要教材。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

       爱心

       用心

       专心 3 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实现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8、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于是西汉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到文景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

       9、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国家,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领精兵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主力,此后匈奴再也无力同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公元前一世纪,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并请求和亲,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了他,从此边境安静了很长一段时间。

       10、汉武帝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11、汉武帝曾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也令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而且染色技术也很高。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在汉代,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12、两汉时,人民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西域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73年,东汉政府又派班超经营西域,公元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同我国的首次交往。

       13、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

       14、P79活动探究1 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对今天现实生活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15、西汉早期,用麻做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欧洲用纸代替羊皮纸书写材料已是公元12世纪以后的事。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张衡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神医”华佗制成麻醉药剂“麻沸散”他还创制了医疗体操──五禽戏;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16、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作品《史记》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使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秦汉时期雕塑艺术水平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第四单元

       1、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公元208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想统一南北,却被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打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爱心

       用心

       专心 4 魏国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今台湾)。2、263年,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汉首先被魏国灭掉,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掉了西晋。316年,西晋灭亡。3、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在建康,史称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前秦和东晋在淝水展开激战,结果前秦大败,前秦的统治瓦解。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4、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5、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到孝文帝时期迁都到洛阳。

       *

       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7、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并发展了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是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北魏的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全书以著录水稻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8、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行书也开始流行,东晋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也被后人成为“书圣”。东晋的顾恺之绘画非常出色,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当时人称顾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和痴绝。

       9、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摆脱现实苦难,人们纷纷信仰佛教,统治者也大力支持,佛教非常盛行。而反对的也不在少数,其中著名的是南朝的思想家范缜,他写的《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的阐述了无神论思想。

       10、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壁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最著名的两大石窟。

       9、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又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爱心

       用心

       专心 5

第四篇: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计划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任教七(1)班,七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了从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三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解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宋元经济重心南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宋元时期经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历史巨变。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议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第五篇: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课教学案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试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自主预习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公共权力;出现 2.商朝:内外服制度

       (1)内服:。外服:。

       (2)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的实际权力。商王对的控制力是有限的。有很大的自主权。

       (3)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

       二、西周政治制度(一)分封制

       1.目的: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2.内容:

       (1)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2)对象:是分封的主体,还包括、以及等。(3)内容:是土地和人口,主要是土地。

       (4)周王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较密切,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各种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3.影响:

       (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周王确立了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的等级序列。(4)弊端: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后导致国家分裂。

       (二)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的矛盾。2.内容:

       (1)确立严格的体系。实行。

       (2)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为小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3.作用:

       (1)确立起一整套、和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防止,强化。即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动脑筋】:宗法制度有什么特点?

       (1)最大特点:(2)(3)(4)【思维拓展】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其区别在于,分封制是一种国家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三)礼乐制度: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祭祀、占卜)

       2.家庭血缘关系和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宗法制)3.最高统治集团尚末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国有一定的统治权)4.严格的等级制度。

       5.世卿世禄制的贵族政治。

       【课堂展示探究区】

       【走进高考】 1.(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2.(2022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B.爵位C.溢号D.行业 3.(2022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4.(2022年高考湖南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5.(2022·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B.领主C.盟主D.君主 6.(2022广东,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

       和摘抄原文)(13分)

       【课后巩固反思区】

       一、单选题:

       1.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

       A.周天子的亲属B.功臣C.先代的贵族D.归附的部落首领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 ① 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② 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③ 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 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④

       3.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B.当时人们更迷信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 4.对西周宗法制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① 有助于解决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 ② 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 有利于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⑤ 保障了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 的特权()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5.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

       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 6.《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 《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郡县制度D.监察制度(03上海历史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8.(2022年上海)《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梨近十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A.记载了某一家族兴衰荣辱B.能弥补正史缺载方志粗疏的缺陷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D.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10.(2022上海历史)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二、非选择题

       1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

       问题。(28分)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建立后地方行政制度有什么变化?对于这种变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一切收了”具体指哪些措施?对此有何看法?(10分)

       (4)材料四中的“腹里”指哪些地区?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走进高考】

       1.解析:A.“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2.A 3.A 题眼:“家国一体” 考点:中国古代宗法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答案:A.4.C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分封制。分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5.【解析】C 本题考查商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商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故选C项。6.答案: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课后巩固反思区】

       一、选择题:

       1--10.BACCBBBCBD

       二、非选择题:

       11.(1)历史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诸侯之间争战,周王权威受到挑战。(4分)主要原因: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与周王朝抗衡,分封制崩溃。(4分)(2)变化: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2分)

       基本态度: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2分)

       (3)措施:中央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察; 各州郡的财赋,自留一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将禁军划归三衙统领,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8分)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了成功。但是导致地方财政军事力量削弱(或积贫积弱),造成外族进攻时的失败。(2分)

       (4)腹里:河北、山西、山东。(2分)

       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颁发;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