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论文

第一篇:传播学论文

       从“窃听门”事件看媒介传播的责任本位

       1004班

       常雪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介的投资主体逐步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使媒介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收视率、发行率、点击率成为衡量媒介成功与否的指标,从而引发的新闻低俗、虚假广告、有偿新闻等媒介问题日益突出。前段时间,“窃听门”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默多克旗下的百年大报—《世界新闻报》也因此而走完它最后的历程,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再一次受到质疑。在这样严峻的情势下,媒体是不是应该努力反思,明确自身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媒体才能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大众传播才会循着一条健康、良性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市场化、竞争、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责任

       前不久,英国媒体曝出一系列“窃听事件”。在这一系列事件中,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世界新闻报》,以媒体的知情权为借口,打着新闻自由的幌子,不遵守法律、违背社会道德、大肆侵犯公民的隐私权,让人们见识了丧失最起码的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西方新闻自由,又一次暴露出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本质。而“窃听门”事件迫使默多克本人放弃了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的计划,也给它的新闻帝国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震撼。在不远处的十字路口上,新闻媒体应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人类新闻活动自诞生之日来,责任便伴随左右。特别是新闻传播活动独立以后,新闻传播以专业组织机构的形式经行活动并拥有一定权利,责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徐宝璜先生所说“新闻记者,对于社会,负有重大之责任。彼以颠倒是非,博官猎贿,或专以致富为目的而办新闻纸者,乃新闻事业之罪人。”新闻传播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从产生起就在客观上体现了人类自身对“人文关怀”的内在要求,对人负责,把以人为本内化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道德责任理应成为新闻传播的价值诉求。

       马克思认为,责任是自然和社会要求的客观负担。他说:“作为确定的人,应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是无所谓的”新闻传播也不例外。传播学作为人类学科,不可能回避人类的价值判断。新闻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为谁传播应注入人文关怀,体现人文精神,把新闻传播置于人的价值背景来考察。新闻传播的人本责任要求传播主体在分析思考和解决媒介问题时要从人的伦理需求出发, 确立起伦理的尺度, 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新闻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工具,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具体到各方面分为:新闻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狭义)、文化责任和经济责任。(1)新闻责任是指新闻媒介在新闻活动中要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为所报道的每一条新闻和信息的真实性负责,禁止夸大、片面、偏激、主观;

       (2)政治责任是指媒体掌握着话语权,负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义务,要对报道内容的政治导向负责;

       (3)社会责任是指媒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广泛,重大和深刻,必须对新闻行为的社会效果负责;

       (4)文化责任是指媒体报道的内容本身就纪录着历史和时代的进程,它既要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又要引导新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5)新闻媒介经济责任是多元的,包括依法经营,建构企业文明,将自身做大做强等。狭义的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主要是针对新闻媒介的道德责任而言的,新闻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既要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又绝对不能忽视其道德责任,实质也就是要求新闻媒介必须讲究伦理道德,既要真实可观的进行报道,同时还要保证程序上的公平公正,将建立和提升受众对于新闻媒介的信用当作媒介伦理实践的首要目标。

       而近年来,媒体自身并没有很好的履行它自身的人本责任和社会责任。在有关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报道中,人们看到的是各种有利于美国的假新闻横行、反战的报道被禁止、媒体受到严格管控的自由。在西藏“3.14”事件和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的相关报道中,西方媒体或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或捕风捉影、任意编造,或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前段时间发生的“窃听门”事件更是暴露了新闻媒体的失德行为。除了这些现象,当今新闻媒介在社会责任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收视(听)率、订阅率、发行量、点击率成为新闻工作单位追求的指标,新闻媒介管理中事业化与商业化的矛盾日益凸显,从而引发的媒体泛娱化现象日趋严重,新闻低俗化、虚假广告、有偿新闻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新闻工为了提升发行量、提高收视率、点击率,不惜刊登、报道或者协作或者直接制造的假新闻,片面追求商业利益,对受众不负责任。更有甚者,新闻媒介演变成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策划者”。那么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导致这些失德行为的产生呢?

       (一)媒体行业竞争激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新闻媒体的数量急剧增加。由于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媒体间的同质竞争、同城竞争也日趋加大。争夺受众、扩大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受众,新闻媒体想尽方法。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抢夺第一手独家新闻,制们乐此不彼地制作耸人听闻的消息、揭发个人隐私、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二)经济利益和沽名钓誉的驱使

       一方面为了追求轰动性、娱乐性不惜为本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无中生有,制作虚假新闻或是将一些小事炒作的沸沸扬扬。另一方面,现在每年各种组织都会举办优秀新闻的评选活动。一些新闻工为了获取相应的荣誉和地位,不惜制作虚假新闻来欺骗读者。

       (三)媒体素质和行业管理缺乏

       首先,由于新闻工作的需要,各大媒体每年都会招收很多新闻记者。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基本的新闻道德感,他们在工作中会犯很多错误。其次,经年来,由于传媒行业竞争激烈,许多媒体对员工都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巨大的压力使得许多记者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保住自己的工作。最后,新闻媒体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对制造虚假消息的惩处力度不够重视,造成这一形势愈演愈烈,媒体的公信力也日益降低。

       (四)受众自身缺乏判断力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我们每天要接受海量的信息,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媒体上。面对它们,受众习惯于依赖大众传媒,他们往往不加判断或者失去了判断力,不能决定应该获取什么信息、怎样判断信息的真假、如何去选择对自身有用的信息。2022年“非典”期间,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主持的“五大城市非典舆情调查”显示:有近两成的市民对于“非典”流行时期的官方正规报道和小道消息“不知道信谁的”。

       而对于西方新闻媒体来说,他们自身能够获取更多的新闻自由。西方国家一贯标榜自己是民主、自由、人权的国家,新闻自由更是被宣扬成其民主、自由、人权的标志。“窃听事件”在给西方国家引以为自豪的新闻自由观和制度优越感带来重大冲击的同时,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反思:在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究竟是谁的自由?事实上,西方国家的新闻自由主要被两种力量所控制:一种力量是拥有雄厚资本的大财团,一种力量是政府。这两种力量因为其所拥有的资本和权力而成为西方新闻自由的真正主体。

       其一,拥有雄厚资本的大财团是西方新闻自由的主要控制者。西方媒体大都属于私有,被一些大的财团所操纵。根据商业运转的原则,新闻自由的主体只会是媒体的老板,在媒体中工作的人,就算是总编辑,都是为媒体老板打工的,都必须遵循媒体老板的意志。例如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的时候,澳大利亚记者艾里克·埃利斯撰写了有关默多克现任妻子邓文迪的报道:《邓文迪·默多克:帝国背后的女人》。可能是因为当事人不愿一些细节为世人所知,这篇报道完成后即被封杀,后来好不容易在几家网站上露面,但也迅速销声匿迹。显然,默多克的资本力量有效地控制了该报道的发表和流向。大财团办媒体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其所控制的媒体无论如何无法摆脱利益的束缚和制约,它实践和追逐的只会是资本的新闻自由。

       其次,西方国家政府利用各种手段控制新闻自由。媒体只是西方社会复杂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西方国家媒体和政府之间是一种利益共生、相互博弈、相互利用的关系。鉴于媒体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西方国家政府从来都不会放松对新闻舆论的利用和控制。以美国为例,政府设立有专门的机构,聘请了大量专业工作人员处理媒体事务。为了维护自己“新闻自由”的面貌,在多数情况下,西方国家政府并不直接控制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而主要是通过政策倾斜、利益交换、政治压力等影响媒体的幕后老板,通过媒体老板左右新闻记者和新闻报道。比如,布什政府就积极支持默多克旗下媒体的扩张和垄断,作为回报,默多克的媒体几乎无条件地为布什政府摇旗呐喊。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新闻媒体都暴露出了许多弊端,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审慎地对待。首先,我们要提高新闻工的道德素养,加强对其的新闻专业素质教育。新闻工要恪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忠实于党,服务于民。其次,要建立起新闻界的新闻批评体系,利用此组织来监督新闻媒体,促进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最后,建立起惩处和制约机制,我们要制订出相关的新闻法规,约束不合理获取新闻的途径,惩处制造假新闻、不遵守职业道德等行为,使新闻事业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窃听门”事件给广大媒体机构敲响了一个警钟:媒体要想吸引更多的受众、建立起自己的公信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对受众负责。对于媒体工来说,他们应该恪守职业道德,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为受众提供出更多有用的、真实的信息,满足他们的需要;对于媒体机构来说,媒体自身应该明确自身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对于受众来说,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充实自己,不要为错误信息所惑,认真地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时还要肩负起监督媒体的角色;而国家也应该发挥作用,加强立法监督,使新闻媒体合理、透明化的运转。

       在大众传媒中,媒体扮演的是传播者、意见输送者的角色,而不是参与者、策划者的角色。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所希望看到的都是这样。用新闻工的眼睛或镜头记录生活的原生态,“内容为王”是判断媒体工作质量的有效依据。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人本主义,这才是媒体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期刊网(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

       新华网

第二篇:传播学系列讲座论文

       传播学讲座课程报告

       ——谣言与炒作

       关键词:谣言 炒作 商界 演艺界 正确对待

       摘要:那么什么是炒作?炒作在字典中的定义为: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但是在我眼里其实就是谣言的一种。但是也不代表谣言就是炒作。但是他们可以达到相同的宣传效果。

       其实可以说,谣言和炒作的关系是:谣言被炒作。

       正文:什么是谣言?本人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关于谣言的定义: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谣言变得无处不在。那么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得出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而我觉得这正是谣言吸引人们眼光的地方。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除了为工作,为生活奔波劳累外,估计大家都喜欢听谣言。我相信大家都有一种喜欢揣测的心理,有多管闲事的基因。而这一特点,恰好被许多媒体,商家抓住。特别是在现代环境下,除了人际之间直接的传播,更多人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的速度变得更快、作用力更强。

       说一身边的小案例:有天下午四点左右,有人连续接到二个电话,说是93号汽油要涨到8块,赶紧去加油。“这叫什么世道呀,才涨多久呀,又要涨,还让不让人活呀?”对着电话那头的人发了一通牢骚。车开到罗村机场路某加油站,居然不用排队,暗自兴庆来得早,对着工作人员吼了一声:“加满!”5点半回到佛山,看到城门头消防大队旁边加油站等待加油的私家车已排起了长龙,又暗自骄傲了一回:消息灵通就是好。第二天上网看到的消息是:中石油总裁周吉平,近期油价不会调整。

       很难知道这个谣言是谁散播出来的,但是,无论如何,最终的受益者总会是谣言中的主人翁。这就很让人怀疑,这个谣言就是当事人散播出来的。谣言通常为了一部分人打到某种目的而发布,例如:增加知名度、吸引目光、诋毁他人、制造声势、转移视线等等。当然这是指通常情况下,然后就有新的词语出现叫“炒作”。在商战中,商业谣言的作用是多面,例如打击对手的市场,扩大自己的市场。或者利用谣言造成消费者抢购等等。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见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消费者本身的焦虑造出的谣言。第二种就是中石油利用谣言造成消费者的抢购了。在这个案例中,我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说法。为什么呢?第一,油价确实不停的上涨,虽然涨到8块暂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恰恰表明了传播谣言者的不专业性。不应该是中石油散播的。第二,我觉得如果是中石油散播的消息,那么他不可能会在第二天就马上澄清。估计会先糊弄消费者几天后才澄清以达到其目的。

       那么什么是炒作?炒作在字典中的定义为: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但是在我眼里其实就是谣言的一种。但是也不代表谣言就是炒作。但是他们可以达到相同的宣传效果。所谓的炒作就是上述案例的第二种情况。

       在演艺界里更能发现谣言与炒作。某某大明星要结婚了,结婚对象是谁谁谁,结婚日期是什么时间,结婚耗资又是多少的揣测常常出现在新闻里头。这一个新闻出来,无论它是谣言还是炒作都可以达到提高明星知名度的效果。但是如果它仅仅是一个谣言,那谣言总有澄清的时候。那它的作用其实就局限于明星本身。但是如果当事人一直不肯给予回答或者辟谣,仅仅是出现在别的宣传场所时作为一个话题,(如:电影发布会或者其他商业的宣传)那基本上是可以定义为炒作了。

       所以其实可以说,谣言和炒作的关系是:谣言是被炒作的。但是无论是谣言或者

       是炒作得到大利益的是发起方,得到小利益的是传媒,被耍弄的是公众。但是也不能单一的说谣言和炒作的对错,因为现在在演艺圈和商界是少不了谣言和炒作的。但是过度的炒作和散播谣言,容易构成对某事物的经济价值和可读价值的丧失,从而也达不到推广的效果,甚至达到反效果。所以说,传播谣言和炒作都是有技巧的,也可以说是门“功课”的,是需要智慧的,因此就有了高低俗之分。对于虚假完全没有意义的炒作,就像今天谁和谁又在酒店被偷拍亲热了,或者谁牵着小孩子的手,碰巧就被拍到了。其实大家更不用在意。纯粹也就不用当真,纯属娱乐。炒作的背后,还是需要真本事的,不然好奇的、受你诱惑的人过来一看,也就是一个笑柄而已,没什么大不了。所以炒作与谣言其实只是给了你一个让人家关注你,向你想的方向去了解你的机会,一旦没有内容,大家也就散场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单单看到炒作与谣言带给炒的利益,也不能只看到其带给消费者的欺瞒或者其他利益损伤。当我们判断我们是否需要炒作谣言时,我们不妨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炒作和谣言到底行不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一切还是不是会这样充满新奇,充满猜测,充满精彩。毕竟炒作和谣言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当代媒体传播的迅速发展,是社会大众传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调味料。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炒作和谣言。

       参考资料:《谣言》,百度百科

第三篇:政治传播学论文

       圆明园的政治传播无疑是中国政治传播领域的典范。接下来我们就从政治符号和传播媒介体系两个方面入手,简析一下圆明园的传播途径及手段。

       政治符号(Political Symbol)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定义是不同的。综合各家意见认为:政治符号“是一种政治力量的工具,这种符号包括国家、民族、阶级、种族、教会或意识形态等等。其构成乃系基于‘社会流行信念’,铸为群众向往之标志,由于刺激群众情绪,使之发生输诚效忠之反应,实为直接左右群众信仰与行动,达成政治目的之有效工具。作为中国近代国耻的象征,圆明园在国人心中早已打满屈辱的烙印,圆明园的西洋楼遗址实体更是被标签化为民族苦难的大地纪念碑。象征就是通过载体自身的显而易见的存在来显明它的意义的存在。通过象征的可展示性特征,载体的意义才得以再现。没有了载体的存在,意义也就无从生成。圆明园经过百年的时间间距,它的作为历史存在物的身份已经确定,不可能被更改,也不能被更改。圆明园现存遗迹实体是我们对历史的体验,也是圆明园作为政治符号最为直接有效的传播方式。历史是不能被重新构造的,不能像自然科学实验一样进行重新验证。对历史的理解是靠体验来完成的。百年中国的命运在圆明园的遗址上最好的展露出来了,身处于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之中,已经发生过的历史才能继续生存下来,展现出来,我们也才能真正与历史连成一个整体。这种展现历史的功能是任何文字、图片、影视作品等中介物所难以承担的。重建之后的圆明园毫无疑问是无法重新承担我们体验历史的这一重任。因为体验首先就需要一种直接性,其次还需要由这种直接性中获得一种收获。只有真正的身处圆明园遗址之中,才能直接的将历史熔铸于每一个人的生命血脉之中,我们作为个人也才成为历史的个人。

       同时圆明园的政治传播媒介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相辅相成的较为严谨的体系。传播媒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圆明园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优势,建立了自己的官网、论坛甚至还注册了微博和微信的公共账号。同时与传统媒体机构保持良好关系,确保了自身在传统媒体领域的品牌形象并时刻做好危机公关的准备。与此同时圆明园还成立了中国圆明园学会,这是中国研究、保护圆明园、发展圆明园文化的社会团体;是由建筑、园林、历史、文物、考古、文学、艺术及相关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全国性、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是圆明园在政治传播中的策划者与智库。最能体现圆明园历史教育意义,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媒介莫过于历史教科书了。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主题的文章,中学六年的历史课本中,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的重点,我们教科书的编纂者总是习惯对比圆明园被焚毁前后的图像,引用雨果给维克多上校的一封信,同时在配上一些当时外国报纸上的战地记者的实时报道。从而凸显出英法联军暴行的残忍、卑劣不得人心,进一步警示国人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勿忘国耻。以教科书为载体,以教育为传播形式,使得圆明园的政治传播从小就渗透深入每个国人的心中。同时与当今与时俱进的舆论宣传相结合,就如同心中的种子不断接受雨露恩泽,阳光普照,终有一天会长出一颗粗壮的爱国主义的大树,结出为祖国奉献这一甜美的果实。

第四篇:传播学论文

       传 播 学 理 论 论 文

       ——Communication theory thesis

       论文主题目: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

       论文副题目: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院系:美术与设计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姓名:祝 肖

       学号:1 1 0 5 0 7 0 2 1

       5指 导 老 师:谷 月

       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

       一一 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祝肖1105070215 艺术设计二班)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作为在传统的网络传播基础之上产生的新媒介形式----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尽管博客有着自己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传播特点和方式,可是依然是对于传统媒体形式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博客是对传统媒体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传统媒体的改进与升华。它使我们认识到这种新的媒介形式在受众身上真正实现了传播权、知情权和话语权的统一,它是真正属于大众自己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新媒介形式。但是,尽管如此,传统媒体依然有自己生存的理由和价值,博客出现的意义也并不在于把传统媒体彻底地颠覆然后取代之,而是在与传统媒体相互配合的平衡体系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共同发展,共同缔造大众媒介发展的明天。

       【关键词】:博客传统媒体网络关系

       前言

       1998 年1 月17 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被德拉吉“博客”了,差点丢掉总统宝座 2022年9月11日:世贸大楼遭遇恐怖袭击,博客成为重要信息和灾难亲身体验的重要来源。从此博客正式步入主流社会的视野。

       2022 年12 月5 日,多数党领袖洛特被Marshall“博客”了,丢掉了共和党领袖一职;

       2022 年3 月,在Salam 的“博客”下,伊拉克战争500 多名随军记者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反面教材;

       2022 年5 月,《纽约时报》被Romenesko“博客”,引爆新闻史最大的丑闻之一,博客使《纽约时报》总编和执行主编下台【1】

       上述的这些事件都是在最近几年里自“博客”诞生后发生在美国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件,虽然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博客”这个名词很陌生,但不难看出博客与生活政治紧贴,并逐渐深入政治内部。也可以看出它与传统媒体有某些相似,却又有它独特的地方。这篇文章将给大家讲叙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与比较,将给大家呈现出一个新颖的世界。

       一.“博客”的含义和特点

       (一)什么是博客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音译(不是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按字面意思就为网络日记,后来喜欢新名词的人把这个词的发音故意改了一下,读成we blog,由此,blog这个词被创造出来。中文意思即网志或网络日志,不过,在中国大陆有人往往也将 Blog本身和 blogger(即博客)均音译为“博客”。

       “博客”有较深的涵义:“博”为“广博”;“客”不单是“blogger”更有“好客”之意。看Blog的人都是“客”。而在台湾,则分别音译成“部落格”(或“部落阁”)及“部落客”,认为Blog本身有社群群组的意含在内,借由Blog可以将网络上网友集结成一个大博客,成为另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自由媒体。

       Blog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Post,作为动词,表示张贴的意思,作为名字,指张贴的文章)构成,这些帖子一般是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的。而作为Blog的内容,它可以是你纯粹个人的想法和心得,包括你对时事新闻、国家大事的个人看法,或者你对一日三餐、服饰打扮的精心料理等,也可以是在基于某一主题的情况下或是在某一共 领域内由一群人集体创作的内容。它并不等同于“网络日记”。作为网络日记是带有很明显的私人性质的,而Blog则是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有效结合,它绝不仅仅是纯粹个人思想的表达和日常琐事的记录,它所提供的内容可以用来进行交流和为他人提供帮助,是可以包容整个互联网的,具有极高的共享精神和价值。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2】

       (二)博客的特点

       1.操作简单的特点。

       它是博客发展的推动力。这是博客受众多网民的青睐的最大特点。众多博客托管商在注册会员前都会标着这样的口号:“只要花一分钟,轻松拥有博客”,甚至可以称之为“傻瓜式”注册。我在介绍同学注册博客中国人时,都会说这样的话:“只要你会上网,会认识汉字就可以博客了。”操作简单不仅仅体现在申请注册的时候,而且进入管理平台后,提供模板(自主选择)、博客设置(参数变更)、日志管理(建立分类)、添加日志(记录内容)、发表日志(点击保存)、预览首页(完全搞定)。只要简单走六步,就学会博客了,开始博客之旅的第一站。

       2.持续更新的特点。

       它是博客生命的催化剂。博客更新速度快得惊人,如果博客注册申请了,将近半个月内没有更新过了,那样的博客可以称之为“睡眠博客”。草根一族上网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充裕,所以持续更新应该能够做得到。强调持续更新,就是了培养勤奋能力,考验坚持系数。现代社会,信息传递超级快速,更新博客就似生物的新陈代谢,没有了新陈代谢也就代表着生命的结束,而没有了更新,博客也同样失去了生命力。如果条件允许,坚持做到每天都更新,这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长久下去生命力会越来越强。

       3.开放互动的特点。

       它是博客交流的推广链。网络赋予了博客的开放性,博客也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私人空间了。有些草根认为,觉得推广没有必要,写博客只写自己的事情。其实,如果追求私人空间还不如去申请日记本,这样可以封闭了。如果写博就知道开放的重要性,总会有人不经意间“闯”入宝地,这便有了交流。游客与博主在给我们写评论和签留言,这时对我们博客与日志的交流。如果我们对他们进行了回复,并通过链接地址进行回访,达到互动效应,这也是种礼节性的来往。因此,利用开放互动的特点,可以 交流推广,形成固定的博友圈。

       4.展示个性的特点。

       它是博客精彩的原动力。博客主体是草根本人,因为每一位草根都可以通过博客载体,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可以简单地从日志内容,博客界面,文章数量,日志分类,人气指数,体现出博主的个性。同时,现在博客也越来越自主化,DIY 博主可以换上心爱的背景图片,可以使用喜欢的字体颜色,可以增添动感的特效 代码。

       总的来说博客是一种新兴的电子媒体和信息传播渠道。具有如下显著的特点:

       即时性。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发布和传播信息。主要包括文字、图像和音响信息。

       方便性。发布和传播信息所占用的社会资源最少。

       自由和开放性。它是自由度最高、开放性最强的一种电子媒体。

       灵活及丰富性。它是最灵活的一种电子媒体。小说、诗歌、散文、时评、通信、日记、经济、究论文、电子杂志等等,形式极其灵活,内容无限丰富。

       平等互动。与读者之间能随时互动。

       零门槛。对和读者几乎没有任何约束、限制,当然必须受到起码的道德、法律、宗教、仰、政治和文化等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大众性和广泛性。和读者的无限广泛性。广义上说,它的和读者群是趋于无限大的集合。

       二.博客带来的传播学上的意义

       1.就传播者来说,博客是一种“零门槛进入”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网民只要上相关网站注册、申请免费空间,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博客,整个过程非常简单。随意写作,随时发表。

       2.就受传者来说,受众是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博客的传播一般有两部分受众:传播者希望信息达到的人和在网络中偶然接触博客的人。因此,受传者既有指定性又有随意性。受传者在博客传播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传播者和受传者在博客空间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整个博客传播的过程,是最终达到传受主客体合一的局面。

       3.就讯息即传播内容来说,博客的传播内容是“多元化”的,它更新速度快,几乎没有固定的周期,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出版,而且也没有出版形式和格式的限制。博客内容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领域,不仅在量上丰富,内容也非常广泛。

       三.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第一,博客是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离不开传统媒体。

       “博客作为个人出版的最新形式,它的部分力量来源于传统的主流媒体,来自巨型的媒体集团。”【3】博客之所以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得到信息,跟传统媒体是离不开的。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俩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分工合作的。传统媒体为博客提供信息,然后以博客为主,迅速向四周传播。

       第二,博客是传统媒体内容的补充。

       大家都知道传统媒体每天传播的媒体内容,有一半是由六大媒体集所

       控制。他们有时有顾忌,又是为了私人利益,在报道的时候会遗漏许多信息,或者故意隐瞒等等。蒙蔽了许多事实,让人们了解到的真相不多。而博客是一种自由隐蔽的论团模式,所以他不会受任何东西的压制,也没有什么顾虑,往往会报道出许多真实完整的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所以说它是传统媒体内容的补充。

       第三,传统媒体内容的监督和预警。

       上面咱们说了传统媒体每天传播的媒体内容六大媒体集所控制。所以有时因为某些原因而去制造一些不存在的事件。比如《纽约时报》的执行主编和总编辑,因为假新闻事件而被迫辞职这个事件。从中可以看出博客在一定程度上监督了传统媒体内容的传播。

       总结

       “博客” 作为一种真正属于大众的自由媒体或是共享媒体,具有着积 极的巨大的潜在的力量。它真正实现了知情权、话语权和传播权的统一,正日渐赢得大众更多的共信力。可我们也要看到,无论博客有多新颖,它都不是对于传统媒体的否定和对立,而是与传统媒体相互取长补短的。博客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媒体的,尽管它有它独特的优势。总之,一句话,它们就是父与子,母与女的关系,没有什么替代,在未来,只有彼此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解释:

       【1】方兴东王俊秀 《博客——E 时代的盗火者》中国方正出版社2022 年8 月第一版前言 第 5 页

       【2】http://baike.baidu.com/view/1509.htm

       【3】方兴东王俊秀《博客论》

第五篇:影像传播学期末考试论文

       影像传播学期末考试论文 《国王的演讲》赏析

       院 系:数学科学学院 专 业:计算数学 姓 名:崔静 王保山 上课时间:周天7-8节

       电话:*** *** 分数:

       《国王的演讲》赏析

       中文片名:《国王的演讲》

       英文片名: The King's Speech 导 演: 汤姆·霍伯

       主 演: 科林·费斯,海伦娜·伯翰·卡特,杰弗里·拉什 上映时间: 2022年12月10日 国 别: 英国

       获 奖: 第35届多伦多电影节获得了最高荣誉观众选择大奖;2022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

       一、影片故事梗概

       1925年,艾伯特王子——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第二个儿子,被父王要求在伦

       敦温布利的大英帝国展览会上致闭幕词。相比于大儿子大卫——日后“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国王更喜欢艾伯特,然而遗憾的是,艾伯特患有严重的口吃。当日,场内外都静静期待着艾伯特的初次亮相。可是最终却只听得广播里艾伯特断断续续的声音“„„我„„有事宣布„„,„„我承诺„„”,由于结巴,他在二十秒内吐不出一个词。

       1934年圣诞临近,父王乔治五世发表全国广播演讲,演讲后鼓励在一旁的艾伯特试读演讲稿。艾伯特愁云惨雾,自己厌恶当什么国王,自己不可能念得了这个。可父王渴望:法西斯已剑拔弩张觊觎邻国,斯大林也虎视眈眈,国家、家庭都要靠你来支持。趁我还在,你必须做好!可艾伯特念不出声。父王大失所望。

       正沮丧的艾伯特突然想起那天离开时罗格坚持让自己带回的录音唱片。莫扎特激越的音乐中,传来一个男人坚毅流畅的声音:“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当思想放松,放开胸怀,我们的行动就会变得更为灵敏,让我们更为勇敢!”这是自己的声音么?!艾伯特心甘情愿重回诊所。从物理治疗着手系统解决口吃问题。运动。加强呼吸、放松嘴部肌肉、加强舌头力量、绕口令„„机械训练进步很快,可心理障碍依然:你平日最顺利的一句话是什么——“忘记我说过的话!”艾伯特几乎是在吼叫。罗格暗暗吃惊,伯蒂内心有多压抑!来,加强训练。发声——感觉——跳跃——放松,发声——甩头——吸气——呼气——倾听——就地来回滚动。训练有了效果。圣诞到了,演讲虽然不完满,但进步惊人。

       艾伯特携妻子驱车寻找在外寻欢作乐的大卫回家主持国政,可是大卫拒绝返回,并且坚持要和辛普森夫人结婚。“你要是这样做,就没资格当国王„„”艾伯特爆言,“„„我说了算。”艾伯特自知失言,可却是真言。艾伯特又来找罗格倾诉。他心忧国家,一心想帮助哥哥管理好处于战火边缘的英国,可大卫的态度让他郁闷乃至愤怒。罗格明白,别看艾伯特倾诉时脸红脖子粗,亢奋地大吼大叫,却有担当国王的禀赋。他需要的是精神支持。罗格鼓励艾伯特,去和大卫争王位,“你要相信我,你一定能够迈出去的。”可却遭到了艾伯特的讽骂,他不敢妄想成为国王。

       终于,在现实和需要中,大卫放弃了王位。由弟弟艾伯特继承王位,成为“乔治六世”。

       此时,总是迎合附会王室的大主教却寻机找到罗格没有执照这一把柄,离间了国王和罗格,当国王很愠怒无奈地质疑罗格的身份的时候,突然看见罗格若无其事地坐在象征王权的椅子上,坚决要罗格离座。罗格十分不屑:“不就一张椅子么?我才不管那么多”„„“不,”国王涨红了脸滔滔不绝地说起来,“这是记载着历史的椅子!”„„“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因为我是国王!我有这权利!”罗格非但不生气,反而站起来,接上话茬:“„„而且是个勇敢的人。我知道。你是个好国王。”原来罗格对国王使了激将法。可奇怪的是,就在这时,国王的口吃似乎痊愈了。

       时间到了1939年9月3日,德国军队冲破防线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向德国宣战。国王决定向国民发表演讲。加油!新任海军大臣丘吉尔鼓励国王;我相信

       你!妻子深情吻国王。播音室里只有了国王和罗格。罗格,我必须说谢谢你。不用。一个会心的眼神,让国王充满信心。忘记一切!集中精力!灯亮了。国王终于发出了声音!

       从此以后,每次演说,罗格都陪伴在国王身边。乔治六世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抗击希特勒的斗志。1944年乔治六世授予罗格皇家维多利亚勋章。国王和罗格在余生的岁月中始终保持好朋友的关系。

       二、影片评论

       这是一部美丽的电影,是一件艺术品。

       没有视效,没有美女,没有华服。不用让你辛苦的戴上眼镜在大屏幕前目不转睛屏息凝神两个小时兼带大呼小叫,这部电影不负责锁牢你的眼球,不负责点燃你的荷尔蒙,不负责代入你的情绪,它只管兀自绽放着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美丽,仿佛夜半时分盛开的昙花,明明安静而没有高潮,却每一秒每一分都是高潮,雍容华贵得需要用慢镜头去体会。

       毫无疑问描述《国王的演讲》的故事情节,怎么说都是苍白的:从前有个结巴的国王,后来他不结巴了。这是一个注定怎么讲都励志,换句话说,怎么讲都无聊的故事。怎么办?靠张力。张力哪里来?一靠表演,二靠剪辑。

       此言一出,对科林·费尔斯斩获影帝的呼声又高了起来,人们似乎都在努力的忘记《单身男子》里同样出色的他如何一如既往的被奥斯卡不待见。但是对于《国王的演讲》来说,科林·费尔斯自身的表演不是唯一关键,他需要与其他同样重要的演员之间形成张力。很幸运又很幸福的是,杰弗里·拉什确保了这点,海伦娜·伯翰·卡特确保了这点,参与电影的所有演员都确保了这种张力无时无刻包围着科林·费尔斯, 电影中的乔治六世,使他每场戏,每一分钟的酝酿和爆发,每一个转身都有完美的接应,使得这也许是科林·费尔斯从影以来最具挑战性的角色得以在语言的艰难中表现流畅的情感转折,在故事的单薄处积累厚重的表演质感。

       是的,科林·费尔斯无疑达到了大师级别的表演层次,他让一个结巴的国王同时具有令人怜惜和敬重的两种气质,他让平淡无奇的演讲戏份变得一波三折揪人心肺。可单凭一个演员,无论他多么出色,也是无法让一部电影成为一件艺术品的,而当杰弗里·拉什那颗脑袋横着从门板处露出来的时候,当海伦娜·伯翰·卡特面带微笑恰到时机的流下那不多不少正好一滴的眼泪的时候,当詹妮弗·艾莉用出镜仅三分之一的脸部表现各种层次的惊异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是个可以让科林·费尔斯尽情挥洒演技的平台,永远有一个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去接应,举重若轻也好,信马由缰也好,怎么演都不会过,更不会错,只会愈精彩,愈精美,值得用放大镜仔细推敲,反复鉴赏。

       电影的剪辑给这种靠表演积累的纯张力提供了第二层保障。影片结尾处乔治六世的宣战演讲从头到尾仅三分多钟,可是我看到了什么啊,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完美配合的语言节奏下,镜头对英国各个阶层人的速写渐渐铺展开,我看到了不列颠最引以自豪的气质和气场,那种面对最糟糕情况的从容和淡然,那种无需大张旗鼓宣扬即可万人一心的觉醒,那股冷静中透着的热血豪情,心里蕴含的豁达自信,那是对人性至高的尊重,那是心灵最深处的优雅。这是个于无声处高潮的结尾,让我突然正襟危坐,让我不禁起立鼓掌。

       很多时候,英国电影都是以小见大,但求精致不求大气,虽自成一派温婉的风格但久了未免让人心生疲倦,这与被商业票房3D炸弹轰炸多了而生出的懈怠是一样的。可一旦英国气质的电影在具备了表演上的收放自如的传统同时,达到了自身叙事节奏的平衡,那就成了杰作。而一旦杰作又具有了无懈可击的张力,那就是美丽的了,那就是于无人处怒放的昙花,那就是艺术品。

       优秀的演讲能力对于一个领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回望历史,无数伟大或者是具有强大破坏力的声音至今回荡在时代的耳边,给人予信念和力量。领袖作为最重要的公众人物,通过演讲来给公民带去信念是其义务也是其责任,而随着信息传媒的发展,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变的即时化、大众化,传播的范围极大的扩展,这对于领袖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国王的演讲》围绕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口吃问题展开,叙述了乔治六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日子,整片细致、稳重。精彩而又不失庄重的把这段历史呈现给大家。这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时代,也是乔治六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不普通的普通人的个人心灵奋斗史。

       《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是个羞涩内向,脾气欠佳的口吃者,在大多数时候他只是一个稍带不安的丈夫、一个诚惶诚恐的儿子、一个被哥哥所凌驾的弟弟、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和普通人一样,但是他却是个不普通的普通人,他有着皇室的威严,但是内心却脆弱、焦虑,缺乏自信心。这部电影就是通过描述其继承皇位和与口吃斗争的心理挣扎与奋斗的经历来塑造这个人物。电影没有一般历史传记片的压抑感和沉重感,整片以较为轻松、较为平淡的节奏来叙述故事,电影中很多时候乔治六世被摘除了国王的皇冠,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却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让他怯懦、恐惧、愤怒,但是面对大众、他必须表现的自信而坚强。在与自我的斗争中国王逐渐的成长,正如罗格所言,他会是一个好国王。

       而看完《国王的演讲》,除了令人能记住的是那位在演讲时就口吃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还有就是他和罗格,一位全力帮助乔治六世克服口吃的普通平民,以及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形成过程。这两个男人之间的相处,看似医患之间的简单关系,却因为两人社会地位的巨大悬殊,特别是患者是伯蒂(在影片中他就医时还只是国王的儿子),这一段交往注定了存在诸多的矛盾和戏剧冲突。而要解决伯蒂口吃的问题,似乎如果不彻底令其放下身段,放下居高临下的态度,那么任何一次医疗都必将无疾而终。不是其他医生医术不行,而是罗格先决地解决了两人平等沟通、交流的问题,两人的对话才回到了健康并有序的发展轨道上,那么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才意味着有渐入佳境的可能。

       在片头演讲的那一场戏中,在播音室里那个硕大的麦克风的特写,清楚地向观众表明这部电影的主题与演讲息息相关。而在室外广场上的另一只麦克风的特写镜头,以及模拟伯蒂视角出现的在座的人民群众,与形只影单的伯蒂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比,营造了孤立无援般的压抑,把伯蒂内心的恐惧很形象地表达出来。

       伯蒂有个贤内助,面对丈夫的口吃毛病,她倒不是“病急乱投医”,而是绝不放弃希望。于是她找到了罗格。罗格的居所幽黑,其人性格固执,颇有一点神秘色彩,而其房间的布置,多少带着点魔幻色彩,彰显了主人公特立独行的个人风格。

       伯蒂和罗格的第一次见面可不是在宾客俱欢的友好气氛中进行,两人各自固执己见。在争执中,在彼此的试探中两人委婉地附加着半点的妥协,才使这第一次见面磕磕碰碰地走到了终点。而罗格给伯蒂录制唱片的情节设计,虽然颇具创意,但在伯蒂当场愤然离场,继而回家耐心听唱片,发现罗格的神奇治疗手法,遂再次拜访时的描写,则显得有点匠气的戏剧化。

       于是医治伯蒂口吃的过程,经过一波三折,这才走上了康庄大道。《国王的演讲》又是一部反映英国皇室的电影,上一部同类型题材的则是《女王》。《女王》一片主要展现了以女王为代表的应对戴安娜车祸丧生事件时的皇室态度,那部电影描写的是一位女王丰富而复杂、强大但却孤独的心理世界。而本片则把镜头瞄向了一个国王和一介平民的平等交往,是两颗心灵的平等对话,是信任兼友谊的真实再现。

       在本片中,关于皇室生活的侧面描写,主要放在那个“不爱江山爱美女”的王子身上,他主动放弃了王位继承权,伯蒂顶替哥哥走上国王的“工作岗位”。于是演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伯蒂工作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影片结尾处,此时英德开战,伯蒂要通过向全国人民演讲,传递希望,鼓舞士气。在罗格如指挥家般优雅、完美的指引下,伯蒂迎来了他人生第一次最成功的演讲。

       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大书特书,它真的是一件美妙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是目前最好的英国电影演员--科林·费斯成功的演绎了一个脆弱、充满不安全感的英国国王,而杰弗里·拉什在片中的表现也是绝对的精彩!

       三、主要演员介绍

       (1)科林·费尔斯(饰伯蒂,乔治六世),1960年9月10日生于英格兰汉普郡,英国男演员、编剧、制作人。1989年他凭借电视剧《摇摇欲坠》获得了罗依尔电视最佳男主角。2022年,凭借《BJ单身日记》获得欧洲电影奖观众奖最佳男演员奖。2022年,凭借《单身男人》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以及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2022年,凭借《国王的演讲》获得第68届美国金球奖电影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和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男主角奖。

       (2)海伦娜·伯翰·卡特(饰伊丽莎白,伯蒂的妻子),1966年5月26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女演员。她于1985年出演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95年出演喜剧片《非强力春药》,1999年出演《搏击俱乐部》,2022年与导演蒂姆·波顿订婚,2022年出演《理发师陶德》。2022年饰演《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里的食死徒贝拉特里克斯,2022年出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上映。

       (3)杰弗里·拉什(饰罗格,语言治疗师),1951年7月6日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的图瓦巴,澳大利亚影视演员。1997年,他凭电影《闪亮的风采》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澳大利亚人。1998年凭借《伊丽莎白》中的角色获得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协会最佳男配角奖。2000年凭《鹅毛笔》赢得第58届美国电影金球奖和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2022年,他参与制作《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和《海底总动员》,在《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中饰演巴博萨船长。2022年凭借《国王的演讲》中的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四、导演介绍

       汤姆·霍伯,197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导演、制作人、媒体人。因为之前拍短片及电视剧,汤姆·霍伯之前并不为影迷所熟知,2022年2月28日,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国王的演讲》获得4项大奖:最佳电影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汤姆·霍伯凭借《国王的演讲》获最佳导演奖,一举成名。

       代表作品:《国王的演讲》,《朗福勋爵》 主要成就:2022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五、延伸阅读--历史背景

       乔治六世(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乔治·温莎,英国国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爱尔兰国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领国王(1947-1949)。乔治六世被家人称作“伯蒂”,在登基前则被公众称为“艾伯特王子”。他是乔治五世(原为约克公爵)和玛丽王后的次子。1920年他成为约克公爵、因弗内斯伯爵和基拉尼男爵。

       当时他继承王位的可能性看起来不大,因为他的哥哥,那个十分受欢迎且聪明的爱德华王储在继承顺位上比他靠前。正因为这样,艾伯特王子被允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并且在选择妻子时能拥有更大自由。1923年他在两次求婚被拒绝后终于与苏格兰贵族伊丽莎白·鲍斯·莱昂结婚。

       由于他们不太可能继承王位,夫妇俩人能够在比较正常的环境中将他们的两个女儿,伊丽莎白和玛格利特抚养长大。艾伯特十分害羞,天生患有口吃。当他得知1936年继位为爱德华八世的兄长最终决定为了婚姻问题而退位,而自己将继承王位时,他十分不愉快。

       1937年5月12日他在西敏寺登基,并改名为乔治六世,这么做一来遵从维多利亚女王的遗愿,即之后所有的英国君主都不能以“艾伯特”为名,另一方面也通过使用与他父亲同样的名字来重新建立公众对王室的信心。后来王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名澳大利亚的语言治疗师,成功改善了国王口吃的毛病。

       两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名望很低的王室希望能够成为带领国家迈向胜利的楷模,而他们确实是在二战中保持英国人民的斗志的重要因素。战争初期国王的圣诞节讲话鼓舞了士气。他还练习手枪,以便在德国陆军入侵的情况下战斗保卫皇宫。1939年6月,国王伉俪成为有史以来首次访问美国的英国君主。

       战后,国王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由于长期吸烟,乔治六世患有严重的肺癌。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是在伦敦机场欢送出访非洲的长女伊丽莎白。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因血栓形成在睡梦中去世,遗体安葬在温莎城堡。长女伊丽莎白公主即位,是为伊丽莎白二世。